略說三歸依(三)

第098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今天要和大家談談「略說三歸依」第三集。

上一集之中說到,既然是勝義的菩薩僧,又同樣示現剃髮、著染衣的外相,故而都是以菩薩戒為正解脫戒,而以聲聞戒為別解脫戒。除了佛世中的千二百位大阿羅漢以外,眾所周知的 地藏王菩薩、玄奘菩薩,乃至是佛世中的 彌勒菩薩,也都是這一類的勝義僧;而這一些的勝義菩薩僧,又因為其所修證已在初地之上,所以也稱呼是聖位的勝義菩薩僧。如同前面所說的,即使是二乘法中的實義的僧寶,就不在其身相上是否示現剃髮、著染衣之差別而認定,因此勝義的菩薩僧也不在身相上的示現而認定,而在於是否分證佛菩提道上認定。換句話說,只要是明心而入七住位以上的菩薩,都是勝義菩薩僧,都在僧數。

雖然上一集之中已經舉例,現在家相的牧牛人阿支羅迦葉是二乘法中的實義僧寶,也許有人還會拘泥於說剃髮、著染衣的身相,然後心裡面就有所疑問:阿支羅迦葉分證四雙八輩,我可以接受他是僧寶,可是為什麼說七住以上的菩薩也在僧數之中呢?首先要說明的是,所以說「入七住以上的菩薩」是在他的身相,還是在法上的實證?當然是從法上的實證而認定,這一點是應該不會有不同的看法;既然是法上的實證,那麼就請問:「菩薩明心而說進入七住之前,需不需要斷我見?」需要啊!因為若是不斷我見,則於其所明之真心是不得決定而會退轉的。那麼,斷我見在二乘法是什麼果證?初果啊!那麼入七住以上的菩薩,是否可以稱為僧的這一件事,那就不需要有所疑慮了。佛在世時的 文殊菩薩、維摩詰菩薩、觀世音菩薩,乃至是如今在欲界天以天人相示現的 韋陀菩薩、彌勒菩薩,都是這一類的聖位的勝義菩薩僧。

那麼,這一些僧的內涵的通相是什麼?在《四十二章經》之中 佛曾開示:【除鬚髮為沙門,受道法,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愛與欲也。】這一段經文是偏在敘述聲聞僧的相貌,因為菩薩僧是隨眾生應而有多樣的示現,乃至是在旁生道或者是下至地獄,也有菩薩示現的身影,最具體的例子就是 地藏王菩薩的示現;同時一般而言,菩薩也不一定會示現表相上的「除鬚髮」,乃至是「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等的相貌。除鬚髮表相上的解釋,就是剃髮、著染衣的身相,難道說剃髮、著染衣就可以稱為沙門嗎?不!這是只有在佛法被世俗化、淺化時候的方便說,因為《增壹阿含經》卷47之中 佛開示說:「沙門名息心,諸惡永已盡。」換言之,是要能夠稱得上叫作沙門的話,行者必須是永遠不再認識蘊為真實,乃至是煩惱障的現行永遠斷除。所以,此處「除鬚髮」的喻意,講的是斷除煩惱障,世間法不是也有三千煩惱絲的譬喻嗎?永遠不再認識蘊為真實,是斷一念無明的第一關;煩惱障的現行永遠斷除,則是解脫道的極果,所以得要是四雙八輩,或者是四向五果才是沙門。因為確定蘊處界都是虛妄的緣故,所以就不會再想要繼續保有三界法的願,然而捨報的時節因緣還不成熟,或者是仍然還隨著 佛而聽經聞法,因此就以「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等的相貌,繼續在世間示現。

講到這裡,諸位不知道有沒有警覺到一件事情,若是雖然示現剃髮、著染衣的出家相,但實際上卻是努力在「聚世資財、乞求無厭,日日飽餐、睡好睡飽」,那麼這樣子的出家人是不是真的出家人?大家心中自然會有一把尺。畢竟現在是時值末法了,這一些現象的出生,正是因為「使人愚弊者,愛與欲也」,因為堅固地執著貪著欲界法的緣故啊!而 佛開示說,像這樣子真正的沙門,以「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等與道相應的相貌而示現,還應當時時警覺,得要「慎不再矣」!也就是說,捨報之時「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等,乃至於是對微細的五蘊法的貪愛,都要很審慎地提起這一個作意:不需要再有這一些法,因為已經「不受後有」了。這樣子,才是聲聞道中的僧。有一些聲聞性極強的人,往往主張聲聞阿羅漢就是佛;然而,莫說辟支佛在解脫道上的智慧是勝於阿羅漢,辟支佛尚且不敢自稱已成佛,佛示現入滅之後,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也沒有一位出面紹繼佛位啊!

現在從僧寶的觀點再來舉例說明,《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中的記載,但是因為經文篇幅比較長,就不在此舉示。這是大迦葉尊者自己,向舍利弗尊者敘述 文殊菩薩的神通變化之經過。那時候是結夏安居的期間,三個月之中 文殊菩薩都沒有回來參加結夏安居;之後 文殊菩薩回來了,大迦葉就詢問 文殊菩薩的去處,沒想到 文殊菩薩回答說:「在和悅王宮中度采女及諸婬女。」大迦葉當時就想要擊槌聚眾,而要將 文殊菩薩驅逐出僧團(從這裡就可以瞭解佛世之時,文殊菩薩本來就是僧團中的一分子)。大迦葉還沒有擊槌之前,佛就先警覺 文殊菩薩,要他示現一些神通變化,不要使得大迦葉對他生起錯誤的作意;所以 文殊菩薩就秉承著 世尊的意旨,現起了「現一切佛及國土」的三昧。此時,大迦葉同時見到十方恆河沙世界之中,各各有一個摩訶迦葉想要擊槌而逐出相對的 文殊菩薩。那 世尊就問大迦葉:「你要逐出哪一個文殊菩薩呢?」大迦葉知道自己的證量遠不及 文殊菩薩,心生慚愧之餘想要放下木槌,但是用盡神力,木槌竟然紋風不動;世尊在一旁就提示大迦葉:「你得要歸依文殊菩薩,才得以免除此一困境啊!」於是乎大迦葉便遙禮 文殊菩薩,木槌才得以落地。然後大迦葉向 世尊稟白:「願世尊赦我所犯殃咎。唯,天中天!吾已見文殊師利所現,假使我欲講說文殊師利智慧具足無有盡時!」從這一段典故之中,大家就可以瞭解大迦葉尊者是僧,文殊菩薩也是僧,兩者的證量相差這麼大,而 文殊菩薩是古佛倒駕慈航示現為菩薩,所以就可以明白:聲聞阿羅漢絕對不等於是佛。

一直以來,佛門之中大眾的所知,是佛法由佛所說,由僧所弘傳。但卻把僧的定義世俗化乃至是錯會,因此有時候就偏說:僧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然而這一位僧若是不證佛法,那麼這樣子的佛法弘傳結果,豈不是會使佛法被世俗化、被淺化,甚至於是被外道化呢!一定是要這一位僧能夠上承佛道,才能夠以佛道下化眾生,所以對於僧的定義,是千萬不能夠含混的;而真正可以上承佛道、下化眾生的僧,是勝義菩薩僧,聲聞僧只能作極少分的護持。一者,定性聲聞僧住世時間極短;二者,其所能弘傳的法義範圍亦狹隘;只有勝義菩薩僧盡未來際住世,才能夠使佛法長劫流傳,也因為聲聞僧所證的法理,其實只是勝義菩薩僧所證的一小部分而已。如同前面《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中的典故,聲聞僧亦為勝義菩薩僧之所攝受,勝義菩薩僧弘傳佛菩提道的法之同時,也能夠護持聲聞法而不使其成為斷滅法,並且是優於外道法,所以聲聞法其實只能靠菩薩勝義僧來弘傳。

僧寶略說到此,接下來略說佛寶。在八十卷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12之中提到:【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如來為什麼有百億萬種種名號?因為諸佛世尊得一切種智,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不但是要具足前述所說的僧寶之功德,並且還是遠遠超過,表示諸佛世尊所證的法,一定是遠遠超過這一些僧寶的功德;二乘人能夠斷分段生死,菩薩進一步還能夠斷變易生死,但不究竟,只有諸佛世尊究竟斷除這兩種生死。而如來的百億萬種種名號,正是因為其所修證的功德,與所欲度化的有緣眾生是有直接的關係,諸佛世尊才為眾生示現那一些名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先要約略瞭解法寶、僧寶的實質與內涵,才可以對佛寶的內涵了知一二。然而這一個世界名為娑婆世界,表示受生到這一個世界的眾生,其福德與智慧相對於其他的淨土而言是狹隘的,所以經典之中最常說的就是「諸佛是十號具足的」。但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依於這十號之中,擇例略說佛寶的內涵。

在《優婆塞戒經》卷第3之中提到:【如來從觀不淨,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莊嚴地至解脫地,勝於聲聞、辟支佛等,是故如來名無上尊。如來世尊修空三昧、滅定三昧、四禪、慈悲、觀十二因緣,皆悉為利諸眾生故。如來正覺發言無二,故名如來。】如來亦稱為如去,好像有來、好像有去,畢竟不來也不去。有些善知識把「如來」二字依字面表相解釋為「乘如實之道而來」,那其實已著於如實之道,而於法有所取著了,並且不離「能乘」的蘊處界我,所以基本上是連我見也未斷除,根本就不能解如來的真實義了。這一段經文之中說到「如來從觀不淨」,這表示如來在示現成佛之前是有其過程的。如來在示現成佛之前的因地,我們就把它通稱為菩薩;菩薩也要如同二乘人而修證不淨觀,因為那是要成就梵行的方便,不能說菩薩只修六度萬行,而不管二乘法所修學的內涵,乃至是不知外道所修學的種種法門,那就不可能有勝於聲聞、辟支佛等的果地,更不可能有究竟的無上正等正覺之示現了。

菩薩法是依於五十二個階位來說,所以「從莊嚴地至解脫地」也要依此而說。從因地的十信開始,菩薩就開始在自我莊嚴了,於佛法僧三寶信心具足以後,發起了成就佛道的大願而心得決定,這時候進入了初住位而開始了佛菩提道的三大阿僧祇劫,自此以上,都是在莊嚴佛菩提道的過程之中;此時解脫的果證不如聲聞、辟支佛,然而發心的莊嚴,卻是定性的聲聞、辟支佛所遠遠不及。乃至是進入初地,能降伏性障如阿羅漢,表示是有解脫的功德現前,但因為悲願所持的緣故,或者是留惑潤生、或者是起惑潤生,繼續上求佛道;然而,相較於諸佛而言,此時所證的解脫仍然不是究竟的解脫,還得要在隨後的兩大阿僧祇劫之中,把煩惱障的習氣種子斷除,再把恆河沙數的上煩惱斷除,這樣子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斷除了,大般涅槃現前了,才是究竟的解脫地。

而菩薩的莊嚴地在做什麼呢?七住位開始轉依如來藏的空性,依於親證如來藏而生出的三種智慧,來進一步修證四禪八定、四無量心、滅盡定,乃至十二因緣觀。因為凡夫修證四禪八定的同時,則為四禪八定的境界所束縛;二乘人修證四禪八定,是為了進一步捨離四禪八定的境界,最後能夠取證滅盡定,乃至入涅槃;但是菩薩證四禪八定,除了是為了斷除如來藏中無始以來所種入的煩惱障種子以外,並依之而修四無量心,發起廣大無邊的福德與智慧,又依之而深觀十二因緣,分分斷除恆河沙數的極微細所知障,因而分證了無量無邊法門,卻同時而不取著萬法。

今天就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