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三归依(二)

第097集
由 正钧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今天要和大家谈谈“略说三归依”第二集。

上一集之中说到 世尊的悲心深重,因为既关切学人的道业进展,并且也在兼顾世间法的情况之下,而在《优婆塞戒经》卷第5之中为我们所开示的一段经文。会和大家说这一段经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善知识方便在世间示现的时候,往往很多初机的学人风闻而至,因为信受善知识的缘故,当善知识说:“大家应该要受菩萨戒。”于是就满心欢喜的受了菩萨戒;可是受了菩萨戒以后,却还心心念念忘不了曾经供养过的大仙、天帝,甚至是土地公等,遇到有困难的时候,还不忘去求他们的帮助;然而这一些仙、帝、公等等,正是外道、鬼神,这样子的情况就有可能是落于“受三归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归”。若真的是如此而失却了“三归依”,那么菩萨戒还能清净吗?所以对于这样子的初机学人,应该是要特别警觉的。

“三归依”在佛法之中,也常常被称为“三归依戒”,学人想要后时在佛菩提道能够有所修证,就一定要对佛法僧三宝有所信受与依止。现在就来略说佛、法、僧三宝的内涵。佛、法、僧三宝其实是三而为一,也是一而方便施设为三,但是这在理与事上是有差别的,不能够因此就含混其说;为了可以让大家对于佛宝的内涵,能够更加地了解与敬重,先来说说法宝、次说僧宝。

前一集之中提到,一般而言佛法僧三宝有三类的方便区分,分别叫作出世三宝、世间住持三宝以及同体三宝,或者也说叫作自性三宝。佛所为众生宣讲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六度、十度、一切种智等,这就是法宝,之后就被集结成三藏十二部。然而,事实上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二小时之间就把法宝的内涵叙述完成,所以就只能就其总相而略说而已。

佛法有时候从广义的范围而施设说有五乘,也就是说,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然而人乘、天乘两者的法,常常被合称为人天乘,主要说的就是人天善法。简而言之,若是行者能够持五戒,他来世就可以继续生于人间;若是行者不但能持五戒,又加修十善,他来世就可以有因缘生于天界;而若是不证禅定,所受生的天界范围就在欲界六天之中;若是证得禅定就随其所分证,或者为四禅、或者为四空定,来世就可以有因缘而生于色界天,或者是四空天,但这一些境界仍然是三界中的境界。而五戒与十善的内涵,学人早就是耳熟能详,所以就不在此述说了。除了欲界天以下的善法,四禅八定也是善法,因为其内涵是通于外道法。换句话说,外道法之中也有这些法,只是有具足与否的差别罢了。况且修学这些法的结果,并不能达成了生脱死的目标,虽然受生的境界,有寿量长短、境界殊胜与否的差异,但仍都会使有情继续在三界之中轮转生死,故而从另外一个方面的施设,就将其排除在佛法之外。但反过来说,因为修学真正的佛法,一定也要有人天善法之基础,人天善法之修学就成为未来世修证佛法的前方便。由于这个缘故,就施设佛法有五乘,但真正的佛法指的是三乘菩提,也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有时候因为修证者所得的智慧深广的差别,又将此三乘施设为小乘、中乘、大乘。修学人天乘之人天善法不得菩提,而修证后三乘之法能证菩提,故而人天乘之法不施设“菩提”之名相,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才施设“三乘菩提”之名相。如今,在世间有所谓的医疗菩提、环保菩提,充其量只能说是人天乘之中的法,因为没有世出世间智慧相应的缘故,说不上是真正的菩提。

所以,真正的佛法说的是三乘菩提,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而前二者的法也可以合称为解脱道,或者是称为声闻道,声闻乘的法,主要是在修证四圣谛、八正道等;而缘觉乘的法,主要是在修证十二因缘,两者修证的所缘都在于蕴处界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而两者修证的结果都可以断我见、我所执、我执,但其实所观行的法是有深细的差异的。所以,因为所修证的结果,最后都可以成就出三界的目的,那么就说这一些是出世间的法;然而虽然说这是出世间的法,但却是要在三界之中修证之,修证声闻乘、缘觉乘的圣者还在三界之中的时候,两者所得的智慧则是有深细不同的差别。

那么,明明这二者之中还有缘觉乘,而缘觉乘的果证所得的智慧,是比声闻乘者为深细,那么为什么又把这二者的法合称为声闻道呢?原来其原因是这里的“声闻”二字,不是在指称声闻乘的声闻,而是说“从音声听闻”,因为 佛在世的时候,既说四圣谛、八正道等法,也说十二因缘之法,所以佛弟子听闻 世尊所说的四圣谛、八正道等法而证了阿罗汉果,随后又听闻 世尊所说的十二因缘之法,也能证辟支佛果,只是这里的辟支佛要翻译为“缘觉”,而不能说是独觉。佛在世的时候,证声闻乘、缘觉乘两者之法,都是因为缘于 世尊说法的音声,而听经、闻法、证道的,所以说这叫作“声闻道”;若是只就声闻道的内涵而说,其最后的目标则是可以出离三界生死的。

而菩萨乘的法,或者是施设为“佛菩提道”,也可以简称为“佛道”,因为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佛的缘故;而佛菩提道的所依与所缘,都在法界实相的如来藏。不证如来藏之前的修学过程,就称为“外门修学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布施、持戒等六者,六度之中互有含摄,各有深细广狭不同的层次,因此所应修学很多很多的内容,就以“万行”来作为代表。而证如来藏之后,不是就从此事毕,因为于如来藏的功能差别之所知,仍然是有所局限而无法穷尽,所以为了成就佛道的缘故,当然要继续修学;而其修学的过程,因为转依了如来藏,就施设为“内门修学六度万行”,乃至是入地以后的十度万行。

一般而言,在三界之中每一个有情都有“我”,因为有“我”的缘故,所以就有“我的生、我的死”,简单地说,这就是生死轮回;因为佛法的亲证是可以离开生死轮回的,所以声闻道与佛菩提道都是要证“无我”的,无我就没有真正在生死轮回的我,就说是离开生死轮回。然而,声闻道与佛菩提道修证的所依是不相同的,声闻道的法虽然相信本际的存在,然而却不能证得,所依止的是蕴处界,证得蕴处界“我”虚妄,而说是证“无我”,进一步远离五欲的贪著,远离三界种种法的贪著;而定性声闻者却又取著了无我相,因为取著无我相的缘故,所以灭却了蕴处界诸法而入了无余依涅槃,这就是定性的二乘人之坏法证解脱,而得证的声闻菩提。而佛菩提道的修证是要亲证本际的,本际就是如来藏、阿赖耶识,亲证如来藏的同时,看见祂本来就是“无我性”的,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此时此刻开始,菩萨转依祂的体性而把“我”破除,这也是证“无我”;然而,菩萨又看见蕴处界万法却又是由祂直接、间接、辗转而出生,因此菩萨又不取无我,亦不著无我,因为“我”在的同时,却是“无我”的祂所生,所以菩萨继续示现生生世世饶有五欲,却是离开对五欲之贪著,就这样子不坏法而证佛菩提,乃至究竟成佛。

事实上,声闻道的出离三界生死与佛菩提道的成佛,虽说都是要证“无我”的,但因为所依止的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其内涵也是大不相同的。譬如,二乘人与菩萨都证空、无相、无愿的三三昧,声闻道所证的“空”指的是蕴处界虚妄故空的空相,其内涵是能取、所取虚妄;其所证的“无相”是说蕴处界之中的长短、来去、苦乐等种种之相均是虚妄的,故名无相;其所证的“无愿”是说,因为确定了蕴处界之空、无相,所以不再有继续想要保有三界法的愿,而其最终的结果,就是舍离三界诸法而入无余依涅槃。而佛菩提道所证的“空”,指的是本际、如来藏,祂本来就是空性的,是本体即空、能生万法的;其所证的“无相”是说如来藏祂本来就是无三界一切法相貌的;其所证的“无愿”是说如来藏祂本来就是无出生三界一切法的愿,同时又是无舍离三界一切法的愿的。

再者,从佛法中的两种生死来说,两种生死也就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二乘人断了我见、我所执、我执而说能断分段生死,因为烦恼障的现行断了,但烦恼障的习气却还无法断除,此时证了出世间法而能出离三界生死,但于无始无明却始终无法断除。菩萨当明心之七住位,即断无始无明的第一分;入初地之时,能伏性障如阿罗汉,然为佛道故不取无余依涅槃;七地满心则能断烦恼障的习气种子,远远超过阿罗汉之所证;最后断恒河沙数上烦恼,无始无明断尽,而得一切种智成就佛道。所以,二乘人只断分段生死,菩萨入初地之时,亦能断分段生死,然于变易生死所应断不尽;诸佛究竟断了两种生死,所以称为诸佛。然而时值末法,佛法的被世俗化,譬如说,只说医疗菩提、环保菩提等;或者是被外道法外道化,譬如说,假藏传佛教的密宗,所依止的其实是性力派的外道法;故而众生失去了真实法宝的依靠,无法证解脱的缘故,将只能继续轮回流转生死,所以其结果是多数的信众只能求感应之法罢了!

法宝略说到此,接下来略说僧宝。佛法僧三宝有三种不同的区分,其中的僧宝就有事与理、所现的身相、大乘二乘的差别。举例而言,某甲信受佛法,但于三乘菩提俱无所证,然示现剃发、著染衣之外相,又以声闻戒为正解脱戒,而不受菩萨戒;或者是受菩萨戒,却反而以菩萨戒为别解脱戒,那就说是二乘法中名义上的僧宝。若是如同前面的情况,不同的是,某乙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而以声闻戒为别解脱戒,那么某乙即是说大乘法中名义上的僧宝;在世间住持三宝分类之中,这一个部分的僧宝是较为普遍的。若是某丙亦如同某甲,但于二乘菩提有所分证,而在四双八辈之中,或者是在四向五果之中(四双八辈说的是声闻乘的四向四果,四向五果就是再加上缘觉乘的辟支佛果),然而某丙尚未回小向大而发大菩提愿,就说是二乘法中实义的僧宝。若是某丁亦如同某丙,但却未示现剃发、著染衣之相,亦是二乘法中实义的僧宝。所以即使是二乘法中实义的僧宝,就不在其身相上是否示现剃发、著染衣之差别而认定,而在于是否分证解脱道上而认定。譬如说,在《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之中,阿支罗迦叶本为现在家相的牧牛人,听 佛说法之后而证果,后因故为护小牛而被母牛所触杀。经中说:【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槃,汝等当往供养其身。”】所以阿支罗迦叶也是僧,是二乘法中现在家相的实义僧宝。

而对于一般人而言,二乘法中的实义僧宝,即使是只证初果都可以称为圣僧;然而严格而论,得要到三果以上的僧宝,才可以称为圣僧,因为三果以上才是梵行已立的缘故。而如今在电视、影剧上,也常常听见此起彼落圣僧的称呼,不过恐怕多半只是言过其实罢了,这也就是佛法被世俗化、浅化的另外一种情况。在出世三宝的僧宝之中,这个部分的分类是较为普遍的。然而,若某戊已回小向大,发大菩提愿而明心、见性等,虽同样示现剃发、著染衣之外相,实质上则是胜义的菩萨僧,如佛世中已回小向大而于佛菩提道是有分证的一千两百大阿罗汉,因为《法华经》之中说得很清楚:“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今天就说到这里。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点击数: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