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降生前的人天二乘法(二)

第074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螢幕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涅槃》的導讀課程。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說到了《增壹阿含經》講到,所有的菩薩在成佛之前的三大阿僧祇劫當中,「於其中間,當受佛決」;佛陀救度眾生是無間斷的,菩薩襄助 世尊弘法也不會間斷。在 佛陀出世之前,先於 佛陀來到人間的菩薩們,不害怕人間的困苦,不在乎自己的外相被後來的人稱為外道,他們開始混入外道之中講學著述,改造並且提升了印度的氛圍,使得人乘與天乘的道理成為大眾理所當然的常識,使得追求解脫成為人生最高的目標,讓印度成為適合 釋迦世尊降生及弘法度眾的「中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正是〈普門品〉中,世尊讚歎 觀世音菩薩的大行;這些菩薩的大行,不只是 觀世音菩薩所獨有,同時也在因地的菩薩們身上所顯現。

從公元前一千五百多年,大約是距離現在四千多年前,《吠陀經》的思想開始一點一點地在印度興起,推崇遠離此世的享樂,而應該投入修行以得到未來的解脫;反過來說,若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追求自我的小利,則會產生不好的業力(karma),這些業力在未來會推動我們轉世投生,陷入輪迴的痛苦,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為了離開輪迴而努力修行。例如《梨俱吠陀經》中說到:【聖者立於風中,穿著黃色的污衣,他們隨著風,快速地移動,去到那以前的神去過的地方。】經文中暗示著:站立風中、穿著髒衣服,持守著這樣的戒律,能夠得到好的未來;什麼樣好的未來呢?就是可以去到神才能到達的地方——天堂,或者說為解脫。

從《吠陀經》一直到《奧義書》,施論、戒論及生天之論成為哲理中定調的基礎,當然這些印度哲學的發展是龐雜而多元的。《吠陀經》乃至《奧義書》的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與佛法中的施、戒、生天論還是有所差異的,但是追求布施、持戒、生天的基本態度是一貫而且一致的。所以,世尊開始弘法後,原先修習各種外道見解的人們,很容易就可以進入佛門而繼續向上修學;像是舍利弗、目犍連、大迦旃延等諸大弟子們,本來都是外道中大師等級的人物,普遍地修學一切的外道法卻無法獲得解脫,所以最後才能發現 佛陀的教授才是真正的解脫。

例如,舍利弗尊者在進入佛門前,又叫作鄔波底沙梵志;梵志就是外道的修行人。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看到了馬勝比丘(他是最初證得阿羅漢的五比丘之一),看到了馬勝比丘威儀庠序、舉止安詳,不同於一般的沙門,所以舍利弗心想:這必定是一個有道之人。於是就請問馬勝比丘:「尊師是哪一位?祂教導您什麼法門呢?」馬勝回答:「我的老師是釋迦族的喬答摩,祂已經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我跟著祂出家,修習清淨的梵行。」舍利弗又問:「祂教導您什麼教法,可不可以說給我聽呢?」馬勝回答:「如來的教法,甚深又微妙,難解也難知;我最近才出家,不能廣說。我現在為您略說其義理。」於是就說了一首偈:【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2)舍利弗才聽完,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就解開了,立刻證得了法眼淨,斷了三縛結,成就了聲聞初果,因此立刻就說:「釋迦世尊正是我的老師,祂的教法就是正法。」

由於過去世所累積的功德,加上舍利弗尊者從小實修了《吠陀經》、《奧義書》的內容,進而成為一位名滿四方的大梵志;也就是舍利弗尊者在進入佛門前,已經完成了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的實修,依於這一些外道的論典,生起了對於解脫的追求與實修。因為外道所傳授的解脫,有著謬誤與不足,所以一直無法達到真正的涅槃,但是該具備的許多福德資糧,以及對於解脫的追求、外道的見修行果,他幾乎都已經完成了;所以,在聽聞馬勝比丘轉達 世尊說法時,才能夠立即修正外道所說的解脫的錯誤之處,依著 世尊所說的正理,於是就在當下現證了須陀洹初果。所以隨後他拜見了 佛陀,聽聞 佛說更深的勝義法之後,立刻就能夠依法修行,成就了阿羅漢果。

類似舍利弗先於外道法修習完備,再入佛門迅速成就的事蹟,在《阿含經》中比比皆是,幾乎是大部分上首聖弟子的共同經歷——都是經過了人乘與天乘福德的累積,再加上熟悉於婆羅門教外道的修行,進而體悟了其中錯謬缺失之處,最後才發現只有佛法才是真正的解脫大法門。

又像是大迦旃延尊者,本來也是外道的大梵志,傳授外道法名聞四方,但直到遇到了 世尊之後,才能解開最後的疑惑迅速地成就了阿羅漢。如果我們可以將眼界放得更廣大,去看到一位修行人多生多劫以來相連貫的修行,就能夠瞭解 釋迦世尊與大菩薩們為弟子們長久以來所安排的因緣。在證得解脫果之前,必須先完成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的實修,加上本人已經是一心深求於解脫,雖然長久修習外道所傳的法,皆是久求而無法獲得解脫實證,必須要等到親值 世尊,由 世尊為他教授,修正了之前的錯誤,能夠在 佛陀的加持下,才有可能完成證果之路。

我們再來看看 釋迦世尊本人在世的時候,也是示現同樣的修學軌跡。過去的佛弟子很少去討論 世尊在悟道前的所學,大家都知道 釋迦世尊是印度北方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的太子,父親淨飯王擔心祂會出家,所以從小就讓 世尊享用最殊勝的五欲妙樂,學習最佳的知識與善巧,一心想要培養 世尊成為未來的國王。那麼 世尊年少的時候,學習的是哪些學問呢?

我們先來看,迦毗羅衛Kapilava這個名稱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指黃色,另一個意思則是指人名。迦毗羅衛城乃是外道數論派的創教祖師迦毗羅Kapila所居住的城池,因此就以人名為這一座城的名稱。並且在《長阿含經》釋論中說到,釋迦世尊的前世曾經出生在名為迦毗羅的婆羅門之家,後來出家成為梵志,這個梵志住在雪山的湖畔,因為他住在這兒,所以這裡就叫作迦毗羅城。也就是說,世尊前世為外道梵志的時候,就住在迦毗羅城,所以在《本行集經》中,把迦毗羅城叫作「黃頭居處」,也就是《梵網經疏》中所說的「黃髮仙人住處」,《一切經音義》則說:「謂上古有黃頭仙人依此處修道,故因名耳。」也就是說,世尊前世曾出生在數論派的家中而修行,所以迦毗羅城原本就是數論派的發源地。在佛世的時候,迦毗羅城的四方圍繞著舍衛城、王舍城、拘尸城、波羅奈城,是新舊各派哲學互相交流的重要地點,傳統的婆羅門思想跟各種新興的新沙門主義,都在此處傳播與較量著。

據說 釋迦世尊少年時的啟蒙教師叫作毗舍密多羅Visavamitra,也就是選友,這個人跟 釋迦世尊相同,是出身於剎帝利種姓的學者。淨飯王要選友擔任太子的親教師,選友按照著太子所應修學的內容,也就是傳統婆羅門所應該要學的學問,傳授給少年太子四部《吠陀經》與五明之學;而 世尊具足地完成了這一些課程,甚至還超勝過了選友本人。

後來 世尊示現看到人間的生老病死的無常而想要追求解脫,但是在祂過去所學習的吠陀諸經與五明學中,世尊找不到解脫的究竟答案,所以二十九歲時,世尊離家去追求真正的解脫。世尊拜訪了許多的修行人,最著名的有兩位——鬱頭藍弗Udraka Ramaputra以及阿羅羅迦藍Alara Kalama,跟著他們學習到了無想定與非想非非想定。例如 世尊見到阿羅羅迦藍時,就請教對方要如何才能斷絕生老病死?阿羅羅迦藍就按照數論派祖師迦毗羅黃頭仙人的教法回答 世尊,所以 世尊就留下來向他學習。但是當 世尊成就了這個禪定之後,祂就問老師:「這個非想非非想定是有我,還是無我?」同樣的情況,世尊也請問鬱頭藍弗:「無想定中是有我,還是無我?」兩位老師都無法回答祂的問題,因此 世尊確認了這兩種禪定都不是無我的解脫之處。這也就是為什麼 世尊在成佛之後,第一個想要去救度的對象,就是這兩位老師。有趣的是,鬱頭藍弗與阿羅羅迦藍同為當時數論派中最有名的兩位大師,也顯示了 世尊與外道數論派之間的深因緣。

各位還記得嗎?世尊離開兩位老師之後,知道這個世間再也無人可以指導祂了,所以祂就去修六年的苦行。那麼我們就要想一想:既然當時 世尊已經修成了非想非非想定,是三界之中最頂最上的禪定,已經成就了三界最高之處,那麼為什麼接下來 世尊要示現去修苦行?而不是其他的修行法門呢?修行苦行還在最高禪定之上嗎?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說到在傳統婆羅門哲學中,「梵我一同」是各派最高的共同的原則;而當時 世尊清楚地觀照知見:如果不能夠斷除輪迴的我,就永遠不可能得到解脫。

在早期的《布拉哈德奧義書》中說到:「只要看我、想我、聽我、深思我,則關於世間的一切就會完全地瞭解。」那麼什麼是「我」呢?一定要先確認什麼是「我」,才能夠斷除這個「我」。傳統的婆羅門哲學中,特別是數論派,對於什麼是自我的教法,有所謂的「五藏」,認為人類有五個層次的自我:

1.食味所成我(annarasamayâtman):也就是由食物所養成的肉體我,這是最粗淺的自我。

2.生氣所成我(prānamayâtman):也就是由呼吸氣息所構成的自我。

3.意所成我(manomayâtman):也就是由意識精神思惟所構成的自我。

4.認識所成我(vijñānamâyatman):也就是潛藏在意識思惟後面的自我。

5.妙樂所成我(ānandamayâtman):也就是真我,永恆真實的自我,是超越世界的最高境界,也是常住不變、不可思議的妙樂我。這種妙樂所成我,又可以叫作涅槃、不死、無上界、永恆的寂靜,乃是修行人的人生最高的目標。

婆羅門哲學認為現在的食味所成我,是未來能得到般涅槃之因,也就是要透過修行的方法,解脫於前面的四種我,才能達到最後的妙樂所成我。世尊在完成了非想非非想定之後,卻開始了六年的苦行,目的就是為了要斷除「我」,要達到婆羅門所說的「般涅槃,妙樂所成我」。

各位想一想看,當時的 世尊是不是想要斷除食味所成我?所以才日食一麻。是不是想要斷除生氣所成我?所以靜坐著不動,無氣、無息、無脈。

好,今天時間的關係,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