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55集
由 正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一樣是依「攝心為戒——四攝六和」的最後一項「見和同解」。
「見和同解」也就是對於僧團當中的見解,大家能夠一致。見解,每個人都有每一個人自己的認知,所以每個人會依於自己對於事物的觀察以及認識,再憑著自己過去的經驗整合後,產生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在僧團裡面,有時候同一件事會有許多的意見,其實有意見是好事,為什麼呢?因為有意見的話就表示它還有修正的空間,或者是說有一些角度可能是我們沒有考慮好的,但是別人有考慮好,這樣子就能夠讓事情更加的圓滿。因為每一個人在事情的看法上,都會有自己的一個角度問題,而這個角度問題可能受制於自己過去的經驗,有的時候也可能受制於習氣的導向,如果有其他的人提供不同的意見,經過重新的溝通整理,那麼就能夠達到非常好的一個規劃。所以事上的溝通,一定要做到心平以及氣和,也就是在心平氣和的氛圍當中,才能夠達到見解的一致。
各位菩薩如果有常常看 釋尊在經典當中的開示的時候,你可以看到 釋尊非常尊重發問的人,每一個發問的人,釋尊都會非常詳細地為他解說。同樣,我們正覺同修會在開會的時候,包括親教師會議,平實導師都會非常﹝仔細﹞聆聽每位與會者所提出來的意見,不但會非常注意地聆聽每位與會者所提出來的意見,還會作筆記,問提問者的意思是不是這樣?然後一一加以回覆;有的時候對於自己的回覆,他還會去問大家的意見。所以這就是心平氣和,而且能夠容納大家的一種溝通。在一個團體當中,大家有了一致的認同,就會有很好的向心力,那樣這個團體才能夠產生非常好的運轉力量,或者產生非常好的和諧的修學環境。所以世俗有一句話「家不合,外侮侵」,如果家裡都不合的話,那麼外面的各種的打壓就會侵入家中;如果家中非常的和諧的話,外侮就不可能侵入。我想各位都很瞭解,一根筷子和許多筷子你要去折它的差別吧。
另外,我們也要接受一件事情,就是計劃與變化,因為再周密的計劃,也趕不上時間以及空間的變化。所以在一個團體當中,協作關係非常的重要,如果一個計劃不是非常的完美,但是因為大家的心非常的和諧,而且大家都能夠相互幫忙,不但相互幫忙,也能夠接納其他人的意見,那麼不好的計劃也會隨著過程當中因應時間、空間的變化,而產生了非常好的應機、應緣的效果。相反的,如果一個計劃,計劃得非常的周延,但是因為一起共事的人,大家都是互相扯後腿,大家不合作,那麼再好的計劃也都將付之於流水,甚至會增加許多的成本,增加許多的時間,而讓一件事情沒有辦法完成。所以在這個事情上面,大家一定要能夠接納別人的意見,能夠互相配合,能夠互相的協調。
同樣在修行當中,我們對於各種的見解,對於僧團當中的各種的規矩制度,我們也要能夠遵守。但是在遵守的過程當中,只要是僧團裡面的規矩制度,我們都有因有緣為新學的菩薩來詳細地說明,不要讓他產生誤會。而在佛法當中的一個修學,我們也要鼓勵所有的新學者,他們能夠在大乘法當中好好地勤學修習。所以戒律裡面有講到:【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捨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曇雜論一切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者。】又說:【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又說:【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梵網經》卷2)這也就是菩薩的同見,也就是菩薩的共同的見解,都是為了能夠邁向大乘了義法的修學,能夠讓所有的眾生不受外道邪見的惡論,而能夠正受八識論的正說。
而在出世道的見解當中有兩種:一種是在世俗諦當中的見解,大家能夠一致;一個是在真諦當中的見解,大家能夠一致。所謂的世俗道上面的見解,例如說在聲聞菩提的部分,我們以《雜阿含經》卷6裡面的一句話來帶出:【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所狐疑斷,於法、於僧狐疑斷。】這樣的一個見解是指:多聞的聖弟子要在六個見處來觀察,這六個見處前五個見處,分別以五蘊來說色、受、想、行、識;在現代佛教界很多就是在第五個識蘊當中產生了誤解,認為識蘊是常住不變的,尤其是識蘊當中的六識,認為這個意識心是能夠產生結生相續的能力,能夠投胎至下一世,這就是錯誤的見解,所以 佛說這一個是非我、非我所。那麼第六見處就是除了前五個見處不會把色、受、想、行、識當成我跟我所以外,第六個見處會依於眾生他曾經的修學來提出。例如有一類眾生說:【若有見言:「有我、有世間、有此世,常、恒、不變易法。」】這樣的一個見解就是落於常見;或者有一類說:【若復有見:「非此我、非此我所,非當來我、非當來我所。」】(《雜阿含經》卷6)這就是落於斷見。一個是落於常見,一個是落於斷見,這就是他們對法的思惟方式。還有一類說:(《中阿含經》卷54)【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當後世有,常不變易,恆不磨滅法。】這也是常見。這樣的常見是落於婆羅門的梵我思想,或者是數論外道等的神我、冥性的思想,所以這也不是正確能夠向於涅槃的法。因此有關神我的部分,提婆菩薩在《百論》卷上〈破神品〉所破,他說外道怎麼說呢?他們說:【神為主常,覺相處中,常住不壞不敗,攝受諸法。】而這就是提婆菩薩他所要破的神我。窺基大師說神我的看法是:【神我體性常住。除自性外,二十三諦體性雖常,仍有轉變無常之相。】(《成唯識論述記》卷1)這就是在聲聞菩提的內涵當中,所要斷的六種見處。
我們重新說一下這六種見處,就是對於色、受、想、行、識這些五蘊的法,把它看成是我或者是我所,而希望這一個五蘊身能夠常住,或者認為這個五蘊身的內外有一個不變的法;另外一類的思想,就是產生了常見、斷見,常見的部分,又會分出一部分是外道神我。會有這樣的一個見解,都是我見沒有斷,而且都是流入於思想當中,沒有對於法產生非常細膩的現觀。因為如果說對於五蘊的法,以及對於這些思惟有很細膩的現觀的話,那麼無常觀就會非常的透徹。
佛陀用一個很簡單的方式來告訴我們諸法的無常檢驗:以我們的這一個色身來說,我們要來看我們這一個色身,我們這個色身是不是剎那剎那都在變異呢?你能不能認同?如果你能夠認同,你就知道這一個色身不是常住的法。那麼不但是這一個色身是剎那剎那變異的,而且這一個色身所依附的內涵,也是剎那剎那變異的,裡面的法不斷不斷地在變異;也因為這一個色身不斷不斷地在變異,所以我們所擁有的這一個色身,它就不會永遠只是一個樣子——有著生、老、死的變化。除了這一個色身的變異以外,以及色身裡面的法剎那剎那變異以外,我們這一個色身所依附的外面世界,是不是也不斷地在變化呢?所以外部的世界,佛陀說:有著地、水、火、風的變化,而外面的世界也有著火災、水災、風災的變化;當有這些災患的變化的時候,又會產生了刀兵劫、飢饉劫,還有各種的流行病的發生。也因此不論是自己的正報,或者外面的依報,也都是無常的。那麼或許有人說:「那沒關係,我只要擁有百歲身就好。」有這種想法也是太天真了!因為世俗人都知道,棺材是裝死人的,不是裝老人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活到百歲身。同時還有一個狀況,如果真的能夠活到百歲身,在這一段時間裡面,也都有著各種的病苦,各種的愛別離、怨憎會等種種的苦纏繞。這就是 佛陀在告訴我們,觀無常的時候,你從自己的色身,你從外部的世界,你仔細地去觀察,你就知道沒有一個法是常的。所以一個修行人,他在這個地方產生了很深刻的思惟以及觀察體會以後,自然在五蘊諸法上面就不會產生執著了,而在見解上面也能夠產生檢驗的效果。
還有如果說外面有一個神我,體性是常住的,或者自內有一個神我,體性是常住的,那這個神我是什麼呢?沒有人能夠現觀,那只是一種思想,當他留住於一個思想的時候,他是沒有辦法被驗證的。這個是在聲聞菩提裡面所要產生的一個非常正確的見解,否則的話沒有辦法斷除我見,也沒有辦法斷除疑見。換句話說,也許有些人說:「他們所說的神我,就是佛門當中所講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或者是說真如心。」那麼你要問清楚:「你所說的真如心,或者你所說的阿賴耶識是什麼呢?」不要因為他們跟我們講的名詞是一樣,你就認為他所說的是正確的,所以當你真的仔細問他的時候,他絕對是落在意識的範圍——例如一念不生這樣的一個氛圍當中,或者是當心非常非常平靜的時候;那麼這樣的一個見處,還是落在意識心的範疇,還是沒有辦法究竟地斷除十八界相應於清淨涅槃的體性。
另外一個正確的見解,就是屬於緣覺菩提的緣起以及緣生。在我們中文的字體裡面,沒有辦法看到中文所表述的這一個字的詞性,但是在梵文裡面「緣起」和「緣生」的詞性是不一樣的。緣起的詞性就是說:當這一個法起來的時候,它一定和所生的法是同時存在的,所以它是一個主動性的,而且是一個現在進行式的。但是緣生的法呢,就是已經成為過去式了;所以只要是緣生的法,一生起來的時候就已經是成為過去式了。所以在緣覺菩提裡面,緣起的法,它就是一直跟所有的緣生的法是同時存在的;換句話說,所有的緣生法都是剎那變異的。
因此在緣覺菩提要非常正確地認識到緣起法,正確地認識到緣起法就會推究到我們每一個人是怎麼出生的。當推究到我們怎麼出生的時候,就會推究到一定有一個入胎識;而這個入胎識呢,是當一個眾生他已經捨壽了以後,意識已經斷了以後,這個入胎識還是會繼續存在,而且有著結生相續的功能,有著持種的功能,有著異熟的功能,所以才會再續生下一世的種種諸法。而祂所續生的種種諸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乃至於下一世的生、老死——都是緣生緣滅的法,每一法都是剎那剎那的變異;但是每一法都不能離開這一個根本因——緣起法,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或者另外一種依祂的功能性、依祂的因說是種子識,那依祂的果說是異熟識,依祂的過程說是結生相續;這就是在緣覺菩提裡面,一個菩薩應該要能夠知道的內涵。
而在佛菩提上面,我們一起修學的菩薩們一定要能夠信受八識正理,而且能夠知道七轉識的虛妄性。七轉識的虛妄性,在自己修學聲聞菩提以及緣覺菩提一定要能夠非常究竟地實證:七轉識的前六識是五位會斷的,第七識在入涅槃是會斷的,所以這七轉識都是無常變異的法;而且七轉識的法統統都是依他起性,都是因緣有、都是假合有。在瞭解了七轉識的因緣有、假合有以後,就不會為七轉識所瞞,也因此隨著戒的修學,隨著定力的增長,更重要的就是般若正見的熏習——從聞所成慧到思所成慧,也就是從思惟模式到行為模式的進展——有一天就能夠證得這一個法界實相。而這一個法界實相,在面對祂所生的一切法的時候,在一切法當中都是無著、無分別的。這就是菩薩團體之所以能夠利行於菩薩道,而不著一切法;這也是菩薩團體是真正能夠行四攝六和之法的團體,因為它依於一個真正無為的法。
這一節就說到這裡。
祝願各位菩薩:四攝六和都能夠修學得非常的好,利行於菩薩道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