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正念訓練——無相念佛

第047集
由 正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觀眾:大家好!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第一集我們談到西方正念療法藉由呼吸以及專注在當下情境的方法,具有使人排除負面情緒的干擾,而可以處在快樂正面情緒的優點。那麼接續正念療法安定身心、處在快樂正面情緒的成果基礎上,我們認為可以再作中級正念訓練——「無相念佛」的轉進。無相念佛是 平實導師於1988年所著作的《無相念佛》一書當中所提出適合現代人安定身心,鍛鍊動中定力的一種方法;因為現代人普遍忙碌,而無相念佛並不侷限於打坐中修,可以在當下各種境界中練習,所以相當適合現代人的生活型態。

無相念佛是指不需要藉助語言、文字、形相來憶念佛,也就是不需要透過唸誦佛的聖號或觀想佛的形像來念佛,而可以離開語言、文字、形相直接由憶念的方式來想念一尊佛。平實導師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的「如母憶子、如子憶母」,特別細膩地點出其中的竅門,讓大家明瞭原來念佛還可直接以無語言文字的一念轉入無相憶念的方式,就如同母親思念子女或是子女思念母親不需要透過語言、文字、形相,就可以深刻地憶念對方;如果我們以同樣的方式來憶念佛,憶念將更加地深刻。關於如何實地練習無相念佛,限於時間,我們這裡無法詳加介紹,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無相念佛》、《如何契入念佛法門》和《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等書,以及來正覺同修會上課。

中級正念訓練—無相念佛,起初也可以身念處的呼吸法作為輔助方法,在心思散亂不穩定,或是情緒憂鬱、緊張、憤怒等狀態時先回到呼吸,專注在一呼一吸當中。首先將注意力放在觀察鼻端進出的氣息,接著從鼻子吸入空氣到胸腔後吐氣成為淺式胸式呼吸,再由淺式胸式呼吸慢慢漸次轉成深沉腹式呼吸,乃至最後吸入空氣感覺氣息充滿全身乃至腳趾,進而將頭、頸、肩、背、腹、腰、腳部等全部全身放鬆下來,一直到情緒平靜下來。在情緒平靜下來時,在吸一口氣的同時可以提起無相憶念,吐氣時除了將身體濁氣排出,紓解身體緊繃疼痛的感受,並維持在無相憶念的狀態;就這樣持續在一呼一吸中,提起以及維持無相念佛的憶念,乃至擴至全身感覺充滿無相憶佛的念,直到可以長時間安住無相念佛。就這樣在一呼一吸中讓情緒安定、身心放鬆,這時會感受身心都籠罩在無相憶念中而得到紓解與療癒。但無相念佛不是僅止於停留在專注呼吸、安定情緒的階段,必須再層層轉進練習;此外,更需要透過無相拜佛來快速增長定力,至於如何無相拜佛,有興趣的人歡迎您報名禪淨班上課,我們會在課堂現場一一教導。

修學無相念佛之時,心中只有憶念一尊佛,這個憶念是離開五塵的境界法,沒有一切語言音聲、文字符號、覺受等;所以練習無相念佛時,無論拜佛的時候或是在日常生活並不是在五塵上用心,因此不受外在環境影響而維持憶念不散亂、不丟失,並且處在無情緒而且正念分明清楚的憶念佛的狀態,所憶所念佛聖號並不現形,但時時清楚。相較於正念療法靜坐時將注意力放在呼吸,動態中專注直觀五塵以及帶有正面情緒,中級正念訓練—無相念佛,則轉進為以專注憶念佛使身心安定,並不用心在五塵以及情緒狀態,而且捨棄了文字、語言、形相,直接憶念佛,是鍛鍊意識心不受情緒、語言、文字、形相干擾,以極高內在的專注了知力直接憶念佛。因為無相念佛的難度較高,並且鍛鍊的定力更深,所以我們這裡將它稱為中級正念訓練。

為何無相念佛並不在正面情緒或負面情緒或者無情緒狀態上用心?因為如果只在情緒上用心,反而容易落入心靈黑箱的情緒陷阱中。一般人沒有辦法發現自己的內心狀態,當覺察到心理出現某種反應,可能還不知道這個時候情緒已經出現了;或者是自己心裡已經不舒服了,嘴上雖然沒說,但是臉上已經有著難看的表情還不自知。所以通常人們不瞭解自己的內心狀態如何,頂多就是感受到今天有著痛苦、快樂、憂傷、歡喜、恐懼,或者是沒有特別的情緒等情緒。而且往往我們會歸因於所遭遇到的某些事件,讓我們有情緒產生,但問題是為何同樣一件事,每個人所呈現的情緒又不同呢?譬如,同樣考試不及格,有的學生心情沮喪壓力倍增,一時想不開就跳樓自殺了;有的學生認為這次考不好,下次再努力考好一些就好了;有的學生甚至一派輕鬆一點也不在意。這其中的原因,是由於我們每個人內心運作後的結果都不同。

我們來看圖一,圖一所顯示的是:我們每天生活中都有很多事件,這些事件都有可能成為衝擊我們情緒的事件,這裡把它稱為「情緒衝擊事件」,這些情緒衝擊事件進入到我們的內心,因為每個人內心運作結果不同,就有各種不同情緒現象產生;但是對於每個人的內心到底是怎麼作業、怎麼運作的,通常我們搞不清楚自己內心,也搞不懂別人內心是怎麼一回事,所以這裡我把它叫作「心靈黑箱」。

換句話說,一般我們會認為情緒出現,甚至情緒失控,是因為有情緒衝擊事件出現。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中間還經過我們的內心的運作。我們看圖二:我們內心就像一臺心靈黑箱作業系統,在心靈黑箱的左邊有許多情緒衝擊事件的資料輸入,經過心靈黑箱作業系統運作,才有情緒爆發現象的結果產生。通常我們把這些所有的訊號都輸入黑箱之後,我們就毫無自覺地等著輸入的結果產生。我們甚至忘了自己內心還有一個心靈黑箱在中間運作處理著。

這個心靈黑箱又是如何運作的呢?我們看圖三:心靈黑箱往往會隨著我們內心的認知差異以及善、惡心所的不同而有不同表面情緒的呈現。譬如,今天的天空飄下了雨,如果心情很好,往往會認為雨中散步真是詩情畫意,相當愜意;但如果心情憂傷,甚至會認為連天空都在為我哭泣,為我掉眼淚;而如果忙著想其他的事情,似乎就毫無感覺。這便是心中善、惡心所所引發正負面情緒進而影響我們的認知判斷;但認知的改變同時也會影響情緒,譬如職場工作表現不好被老闆責罵,感到負面情緒,但若認知改變認為被老闆責罵正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時候,就又生起正面情緒了。

因此,情緒往往隨著我們心中認知以及內心善、惡心所的不同而產生變化,重點在於認知是否正確,在於是否消除引發情緒的惡心所以及生起善心所,而不是在表面正面情緒、負面情緒、無情緒上面用心。如果是缺乏正確價值判斷而慣性地只要處在正面情緒的時候,便希望永久維持快樂不消失;處在負面情緒的時候,就痛苦憂傷想要逃離,那麼生活便是不斷地疲於奔命在追逐或者逃離當中。但是,若以為保持在正面情緒或者無情緒地活在當下,就是禪宗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的完整圓滿境界,這樣其實又是一場誤會了。譬如葡萄乾禪是西方正念療法的主要練習課程之一,馬克威廉斯教授說:「葡萄乾如此不起眼,我們往往是一把一把地吃,同時做『更重要』的事。……想想看,我們平常見、聞、嗅、嚐、觸所帶來的喜悅,就在不知不覺中流逝了。」(馬克‧威廉斯, 丹尼‧潘曼著,吳茵茵譯,《正念:八週靜心計畫,找回心的喜悅》,天下文化,2018年9月12日,頁92。)

初級正念療法可以使人將紛飛忙亂的思緒重新拉回,處在每天平常見、聞、嗅、嚐、觸的平凡小事中所帶來的喜悅,具有使人安定身心、處在正面情緒的優點;但是,如果只在表面的正面情緒、負面情緒、無情緒上用心,將無法看透情緒的本質來消除情緒,容易墮入情緒陷阱中,每天擺盪在情緒中。我們所要正視的問題是:所有情绪必然是因自我中心、自我執著所伴隨的貪、瞋、癡等煩惱惡心所而影響著情緒。在 玄奘菩薩的《成唯識論》中,甚至將引發情緒的心所分為貪、瞋、癡、慢、疑、惡見六種根本煩惱惡心所,以及大隨、中隨、小隨共二十種煩惱惡心所,除此之外,還有十一種善心所也可以引發情緒,於此有了全盤的瞭解,才能徹底解決情緒的根本問題。時間的關係,有因緣我們再細說。

為什麼自我中心、自我執著所伴隨的貪、瞋、癡等煩惱惡心所會影響情緒呢?舉例來說,每次看合照時,通常我們第一眼會先看自己在哪裡,拍得好不好、美不美、帥不帥,若拍得不錯就心情快樂,拍得不好就心情不好,接著才會注意其他人的臉孔等等。又例如在嘈雜的聚會中,雖然聽不清楚各處傳來的聲音,然而別人說了你的名字,你卻隔著大老遠就聽到了,甚至耳朵拉得長長的,特別注意談話的內容,若是說你的壞話,你很快會生起瞋心,如果說你的好話,不免心中洋洋得意。甚至舉凡與自己有關聯的,通常我們會記得特別清楚,譬如走在一條街上,你會特別記住有哪些店家,因為這些店家販賣著自己喜歡的商品以及美食;或者你會特別記住路邊自己認為最美麗的那棵樹,對於其他的樹可能完全視若無睹。

可見我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代表我們的情緒是圍繞著自我而產生的。那麼只要不合乎自己心意,令自己感到不利,就引發負面情緒,雖然事實上可能是對自己有利的;而只要合乎自己心意,令自己感到有利,就引發正面情緒了,雖然事實上可能是有害。為何正負面情緒對自己可能有害,但也可能有利呢?例如遵守世間道德紀律,以及遵守佛教的戒律—五戒乃至菩薩戒等等,是次法當中必須滿足的定力與福德的條件之一;而對於遵守世間道德紀律乃至於持守佛教戒律,一開始可能是痛苦的負面情緒,因為必須改正自己的惡習,或者因為違反戒律感到慚愧的痛苦情緒;但是慚愧而反省改過,反而是屬於我們內心中的善心所,看似表面帶來負面情緒,但長遠來看卻是對我們有益的。

什麼是看似表面帶來正面情緒,但長遠來看卻是有害的呢?例如現今詐騙集團猖狂,許多年輕孩子被利用當作車手,成為犯罪工具,當詐騙成功時往往自鳴得意生起快樂情緒,但這樣的快樂情緒背後反而是貪的煩惱惡心所,正是讓自己墮落的開始,長遠來看是對自己有害的。

又例如在高級餐廳享受自己極為喜愛的美食而認知是有利的,因此感到快樂的正面情緒,甚至認為自己只要活在當下專心品嚐食物的滋味而不作他想,但這樣情緒的背後很可能是貪的煩惱惡心所了,只是非常的微細很難發覺。若食物不合乎自己口味而認知到自己付出高價消費產生不利,便可能有憤怒而產生痛苦的負面情緒了,但這樣的情緒的背後就是瞋的煩惱惡心所了。因此,無論任何情緒的呈現,背後都是以自我中心以及自我執著所伴隨的貪瞋癡等煩惱惡心所為主,無論在認知選擇上引發正面或是負面情緒,對我們以及他人的生存可能有利,但對於解除情緒的束縛並沒有利益。我們的情緒將被一盤食物味道的好與壞而影響與控制,甚至最後損害自己與他人的感情,並造成自己與他人的痛苦。只是讓情緒隨著外境漂蕩起伏而不安,對於生命解脫乃至探尋生命結構以及實證生命奧祕的智慧提升並無幫助。

又一般來說,正面情緒還是帶有自我中心、自我執著的成分,仍是以「自我」為出發點。以佛教三乘菩提來說,起初想要解脫、想要成佛,固然修行的動機極好,但仍是以「自我」為出發點,這種自我中心的善心所,最後仍得提升為最極致的善—純善;也就是超越自我中心、自我執著的善,心中只有他人沒有自我,不考量個人利害得失,願意無我、無條件地利益他人。這種善才是究竟清淨的善,是屬於生命實相所特有般若智慧的無我慈悲。

因此,這也是為何中級正念訓練—無相念佛—專注於憶念佛菩薩加深定力,而不在情緒以及五塵上用心,如此可以逐漸具足次法所需的未到地定的定力,並且在無情緒狀態中進行心理解剖,而可以洞見自我中心以及自我執著所伴隨的貪瞋癡等煩惱惡心所,並進行心理矯正修除煩惱性障;乃至慈悲利益他人,以及持守戒律不傷害他人,而可以具足次法所需要的修除煩惱性障以及培植福德的條件。

所以,從完整正念訓練角度來看,所有的情緒都只是表面的一時現象,變化不定,不需要在如何保持正面、負面情緒上用心,我們面對情緒,在於瞭解情緒的善心所與煩惱惡心所的重大差別,而進行正確的認知選擇。因為各種情緒都可能由善或惡心所組成。因此應該建立正確認知,並仔細分辨善心所與煩惱惡心所的不同,即使善心所引發負面情緒也應該正確選擇善心所的行為;即使煩惱惡心所引發的是正面情緒,也應該正確抉擇來消除煩惱惡心所。只有依據善心所與煩惱惡心所的不同進行理性的認知選擇,才能真正避免情緒陷阱,讓自己心靈平靜而安住於無情緒干擾的狀態,但是安住於無情緒干擾的狀態,並非最終的目的。

那又為什麼要除去痛苦、快樂、憂傷與喜悅的感受,讓自己安住無情緒的狀態中呢?因為只有安住在無情緒的平靜狀態中,才能夠進一步鍛鍊中級正念訓練—無相念佛更深沉的定力,並且進行內心自我的剖析以及更微細的心理矯正,以便具足次法所應有的定力、修除性障、培植福德等條件。詳細的內容,我們第三集待續。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