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

第047集
由 正雯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观众:大家好!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第一集我们谈到西方正念疗法借由呼吸以及专注在当下情境的方法,具有使人排除负面情绪的干扰,而可以处在快乐正面情绪的优点。那么接续正念疗法安定身心、处在快乐正面情绪的成果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再作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的转进。无相念佛是 平实导师于1988年所著作的《无相念佛》一书当中所提出适合现代人安定身心,锻炼动中定力的一种方法;因为现代人普遍忙碌,而无相念佛并不局限于打坐中修,可以在当下各种境界中练习,所以相当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型态。

无相念佛是指不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形相来忆念佛,也就是不需要透过念诵佛的圣号或观想佛的形像来念佛,而可以离开语言、文字、形相直接由忆念的方式来想念一尊佛。平实导师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的“如母忆子、如子忆母”,特别细腻地点出其中的窍门,让大家明了原来念佛还可直接以无语言文字的一念转入无相忆念的方式,就如同母亲思念子女或是子女思念母亲不需要透过语言、文字、形相,就可以深刻地忆念对方;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忆念佛,忆念将更加地深刻。关于如何实地练习无相念佛,限于时间,我们这里无法详加介绍,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考 平实导师所著作的《无相念佛》《如何契入念佛法门》和《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等书,以及来正觉同修会上课。

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起初也可以身念处的呼吸法作为辅助方法,在心思散乱不稳定,或是情绪忧郁、紧张、愤怒等状态时先回到呼吸,专注在一呼一吸当中。首先将注意力放在观察鼻端进出的气息,接着从鼻子吸入空气到胸腔后吐气成为浅式胸式呼吸,再由浅式胸式呼吸慢慢渐次转成深沉腹式呼吸,乃至最后吸入空气感觉气息充满全身乃至脚趾,进而将头、颈、肩、背、腹、腰、脚部等全部全身放松下来,一直到情绪平静下来。在情绪平静下来时,在吸一口气的同时可以提起无相忆念,吐气时除了将身体浊气排出,纾解身体紧绷疼痛的感受,并维持在无相忆念的状态;就这样持续在一呼一吸中,提起以及维持无相念佛的忆念,乃至扩至全身感觉充满无相忆佛的念,直到可以长时间安住无相念佛。就这样在一呼一吸中让情绪安定、身心放松,这时会感受身心都笼罩在无相忆念中而得到纾解与疗愈。但无相念佛不是仅止于停留在专注呼吸、安定情绪的阶段,必须再层层转进练习;此外,更需要透过无相拜佛来快速增长定力,至于如何无相拜佛,有兴趣的人欢迎您报名禅净班上课,我们会在课堂现场一一教导。

修学无相念佛之时,心中只有忆念一尊佛,这个忆念是离开五尘的境界法,没有一切语言音声、文字符号、觉受等;所以练习无相念佛时,无论拜佛的时候或是在日常生活并不是在五尘上用心,因此不受外在环境影响而维持忆念不散乱、不丢失,并且处在无情绪而且正念分明清楚的忆念佛的状态,所忆所念佛圣号并不现形,但时时清楚。相较于正念疗法静坐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动态中专注直观五尘以及带有正面情绪,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则转进为以专注忆念佛使身心安定,并不用心在五尘以及情绪状态,而且舍弃了文字、语言、形相,直接忆念佛,是锻炼意识心不受情绪、语言、文字、形相干扰,以极高内在的专注了知力直接忆念佛。因为无相念佛的难度较高,并且锻炼的定力更深,所以我们这里将它称为中级正念训练。

为何无相念佛并不在正面情绪或负面情绪或者无情绪状态上用心?因为如果只在情绪上用心,反而容易落入心灵黑箱的情绪陷阱中。一般人没有办法发现自己的内心状态,当觉察到心理出现某种反应,可能还不知道这个时候情绪已经出现了;或者是自己心里已经不舒服了,嘴上虽然没说,但是脸上已经有着难看的表情还不自知。所以通常人们不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如何,顶多就是感受到今天有着痛苦、快乐、忧伤、欢喜、恐惧,或者是没有特别的情绪等情绪。而且往往我们会归因于所遭遇到的某些事件,让我们有情绪产生,但问题是为何同样一件事,每个人所呈现的情绪又不同呢?譬如,同样考试不及格,有的学生心情沮丧压力倍增,一时想不开就跳楼自杀了;有的学生认为这次考不好,下次再努力考好一些就好了;有的学生甚至一派轻松一点也不在意。这其中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内心运作后的结果都不同。

我们来看图一,图一所显示的是:我们每天生活中都有很多事件,这些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冲击我们情绪的事件,这里把它称为“情绪冲击事件”,这些情绪冲击事件进入到我们的内心,因为每个人内心运作结果不同,就有各种不同情绪现象产生;但是对于每个人的内心到底是怎么作业、怎么运作的,通常我们搞不清楚自己内心,也搞不懂别人内心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这里我把它叫作“心灵黑箱”。

换句话说,一般我们会认为情绪出现,甚至情绪失控,是因为有情绪冲击事件出现。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中间还经过我们的内心的运作。我们看图二:我们内心就像一台心灵黑箱作业系统〔操作系统〕,在心灵黑箱的左边有许多情绪冲击事件的资料〔数据〕输入,经过心灵黑箱作业系统〔操作系统〕运作,才有情绪爆发现象的结果产生。通常我们把这些所有的讯号〔信号〕都输入黑箱之后,我们就毫无自觉地等着输入的结果产生。我们甚至忘了自己内心还有一个心灵黑箱在中间运作处理着。

这个心灵黑箱又是如何运作的呢?我们看图三:心灵黑箱往往会随着我们内心的认知差异以及善、恶心所的不同而有不同表面情绪的呈现。譬如,今天的天空飘下了雨,如果心情很好,往往会认为雨中散步真是诗情画意,相当惬意;但如果心情忧伤,甚至会认为连天空都在为我哭泣,为我掉眼泪;而如果忙着想其他的事情,似乎就毫无感觉。这便是心中善、恶心所所引发正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我们的认知判断;但认知的改变同时也会影响情绪,譬如职场工作表现不好被老板责骂,感到负面情绪,但若认知改变认为被老板责骂正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时候,就又生起正面情绪了。

因此,情绪往往随着我们心中认知以及内心善、恶心所的不同而产生变化,重点在于认知是否正确,在于是否消除引发情绪的恶心所以及生起善心所,而不是在表面正面情绪、负面情绪、无情绪上面用心。如果是缺乏正确价值判断而惯性地只要处在正面情绪的时候,便希望永久维持快乐不消失;处在负面情绪的时候,就痛苦忧伤想要逃离,那么生活便是不断地疲于奔命在追逐或者逃离当中。但是,若以为保持在正面情绪或者无情绪地活在当下,就是禅宗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的完整圆满境界,这样其实又是一场误会了。譬如葡萄干禅是西方正念疗法的主要练习课程之一,马克威廉斯教授说:“葡萄干如此不起眼,我们往往是一把一把地吃,同时做‘更重要’的事。……想想看,我们平常见、闻、嗅、尝、触所带来的喜悦,就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马克·威廉斯,丹尼·潘曼著,吴茵茵译,《正念:八周静心计划,找回心的喜悦》,天下文化,2018年9月12日,页92。)

初级正念疗法可以使人将纷飞忙乱的思绪重新拉回,处在每天平常见、闻、嗅、尝、触的平凡小事中所带来的喜悦,具有使人安定身心、处在正面情绪的优点;但是,如果只在表面的正面情绪、负面情绪、无情绪上用心,将无法看透情绪的本质来消除情绪,容易堕入情绪陷阱中,每天摆荡在情绪中。我们所要正视的问题是:所有情绪必然是因自我中心、自我执著所伴随的贪、瞋、痴等烦恼恶心所而影响着情绪。在 玄奘菩萨的《成唯识论》中,甚至将引发情绪的心所分为贪、瞋、痴、慢、疑、恶见六种根本烦恼恶心所,以及大随、中随、小随共二十种烦恼恶心所,除此之外,还有十一种善心所也可以引发情绪,于此有了全盘的了解,才能彻底解决情绪的根本问题。时间的关系,有因缘我们再细说。

为什么自我中心、自我执著所伴随的贪、瞋、痴等烦恼恶心所会影响情绪呢?举例来说,每次看合照时,通常我们第一眼会先看自己在哪里,拍得好不好、美不美、帅不帅,若拍得不错就心情快乐,拍得不好就心情不好,接着才会注意其他人的脸孔等等。又例如在嘈杂的聚会中,虽然听不清楚各处传来的声音,然而别人说了你的名字,你却隔着大老远就听到了,甚至耳朵拉得长长的,特别注意谈话的内容,若是说你的坏话,你很快会生起瞋心,如果说你的好话,不免心中洋洋得意。甚至举凡与自己有关联的,通常我们会记得特别清楚,譬如走在一条街上,你会特别记住有哪些店家,因为这些店家贩卖着自己喜欢的商品以及美食;或者你会特别记住路边自己认为最美丽的那棵树,对于其他的树可能完全视若无睹。

可见我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代表我们的情绪是围绕着自我而产生的。那么只要不合乎自己心意,令自己感到不利,就引发负面情绪,虽然事实上可能是对自己有利的;而只要合乎自己心意,令自己感到有利,就引发正面情绪了,虽然事实上可能是有害。为何正负面情绪对自己可能有害,但也可能有利呢?例如遵守世间道德纪律,以及遵守佛教的戒律——五戒乃至菩萨戒等等,是次法当中必须满足的定力与福德的条件之一;而对于遵守世间道德纪律乃至于持守佛教戒律,一开始可能是痛苦的负面情绪,因为必须改正自己的恶习,或者因为违反戒律感到惭愧的痛苦情绪;但是惭愧而反省改过,反而是属于我们内心中的善心所,看似表面带来负面情绪,但长远来看却是对我们有益的。

什么是看似表面带来正面情绪,但长远来看却是有害的呢?例如现今诈骗集团猖狂,许多年轻孩子被利用当作车手,成为犯罪工具,当诈骗成功时往往自鸣得意生起快乐情绪,但这样的快乐情绪背后反而是贪的烦恼恶心所,正是让自己堕落的开始,长远来看是对自己有害的。

又例如在高级餐厅享受自己极为喜爱的美食而认知是有利的,因此感到快乐的正面情绪,甚至认为自己只要活在当下专心品尝食物的滋味而不作他想,但这样情绪的背后很可能是贪的烦恼恶心所了,只是非常的微细很难发觉。若食物不合乎自己口味而认知到自己付出高价消费产生不利,便可能有愤怒而产生痛苦的负面情绪了,但这样的情绪的背后就是瞋的烦恼恶心所了。因此,无论任何情绪的呈现,背后都是以自我中心以及自我执著所伴随的贪瞋痴等烦恼恶心所为主,无论在认知选择上引发正面或是负面情绪,对我们以及他人的生存可能有利,但对于解除情绪的束缚并没有利益。我们的情绪将被一盘食物味道的好与坏而影响与控制,甚至最后损害自己与他人的感情,并造成自己与他人的痛苦。只是让情绪随着外境漂荡起伏而不安,对于生命解脱乃至探寻生命结构以及实证生命奥秘的智慧提升并无帮助。

又一般来说,正面情绪还是带有自我中心、自我执著的成分,仍是以“自我”为出发点。以佛教三乘菩提来说,起初想要解脱、想要成佛,固然修行的动机极好,但仍是以“自我”为出发点,这种自我中心的善心所,最后仍得提升为最极致的善——纯善;也就是超越自我中心、自我执著的善,心中只有他人没有自我,不考量个人利害得失,愿意无我、无条件地利益他人。这种善才是究竟清净的善,是属于生命实相所特有般若智慧的无我慈悲。

因此,这也是为何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专注于忆念佛菩萨加深定力,而不在情绪以及五尘上用心,如此可以逐渐具足次法所需的未到地定的定力,并且在无情绪状态中进行心理解剖,而可以洞见自我中心以及自我执著所伴随的贪瞋痴等烦恼恶心所,并进行心理矫正修除烦恼性障;乃至慈悲利益他人,以及持守戒律不伤害他人,而可以具足次法所需要的修除烦恼性障以及培植福德的条件。

所以,从完整正念训练角度来看,所有的情绪都只是表面的一时现象,变化不定,不需要在如何保持正面、负面情绪上用心,我们面对情绪,在于了解情绪的善心所与烦恼恶心所的重大差别,而进行正确的认知选择。因为各种情绪都可能由善或恶心所组成。因此应该建立正确认知,并仔细分辨善心所与烦恼恶心所的不同,即使善心所引发负面情绪也应该正确选择善心所的行为;即使烦恼恶心所引发的是正面情绪,也应该正确抉择来消除烦恼恶心所。只有依据善心所与烦恼恶心所的不同进行理性的认知选择,才能真正避免情绪陷阱,让自己心灵平静而安住于无情绪干扰的状态,但是安住于无情绪干扰的状态,并非最终的目的。

那又为什么要除去痛苦、快乐、忧伤与喜悦的感受,让自己安住无情绪的状态中呢?因为只有安住在无情绪的平静状态中,才能够进一步锻炼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更深沉的定力,并且进行内心自我的剖析以及更微细的心理矫正,以便具足次法所应有的定力、修除性障、培植福德等条件。详细的内容,我们第三集待续。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点击数: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