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念佛有問題嗎?(上)

第153集
由 正墩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系列佛法講座。

琅琊閣慣於在網路的自媒體操作,用聳動的標題來吸引不知情又好奇的讀者。眼前所見只是其中一例,琅琊閣公開批判:【無相念佛是一個「四不像」法門:……既不是修定也不是修觀。】(〈專題討論:正覺同修會的「無相念佛」有什麼問題?〉,琅琊閣。)事實上,無相念佛法門的修行道理,可以源自《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所說的透過念佛而達到圓通的法門,是以「憶佛、念佛」的方式鍛鍊動中的功夫,因而成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進而解脫的念佛修行方法,是一種念佛修定的法門。而透過這個修習動中定力的過程及成果,可以在淨土法門的修行上,有利於往生淨土世界的品位上升;也可以藉念佛定力的發揮,發起慧觀,利於參禪,開悟明心;並且也因為止觀的成就,伴隨著降伏煩惱性障,達到心清淨的作用。由這樣的格局來看無相念佛法門,有事有理,確實是恢宏廣大、深妙殊勝,絕不是以聲聞人只在積極證滅上用心,甚至外道只著眼於修世間定的角度能有少分理解。

而這本《無相念佛》是 平實導師今世弘法的第一本著作,也是印刷發行量最多、受到廣大的會內會外讀者一致認同的法寶。並且過去以來,有多少人因為修習了無相念佛的法門,身心得到了安止;在佛法修證的知見的啟發,獲得很大的幫助,這其中還包括了不少會外人士。如今看到這樣狂妄的批評,乍看之下,的確讓人以為是活在平行時空當中!

針對琅琊閣以「四不像」、「既不是修定、也不是修觀」來對「無相念佛」批評,這裡先要反問琅琊閣:無相念佛若真如所說的是一個「四不像」法門,那它的過失會是在哪裡?琅琊閣若是認為無相念佛既不是純粹的修觀,也不是純粹的修定,因此便直接批評說無相念佛是一個「四不像」法門;那我們得先要釐清一件事,佛法的修行法門,並不是都要必須只能像什麼,這個法才是正確的,往往一法與另一法之間並不是完全沒有關聯、無法互相交涉的,也不是都不能相攝的。比方說,六度互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道理在《般若經》中也可見到 如來的開示;而止觀雙運,是眾所皆知的佛法修學的ABC,止與觀是並進的。在實際的修行上,除了經論上可以說明這個理路是正確的,也是許多人實證的經驗。

無相念佛的修行宗旨,也同時強調了禪淨互通、禪淨雙修的重要意義;就如同 平實導師的另一本著作《禪淨圓融》,不但是說禪、也說淨土,這也和許多歷代的祖師大德有相同的看法,藉由善知識深厚智慧修養及實證經驗的引導,禪與淨土法門也可以融通的。若按照琅琊閣的說法,只要是非純粹單一性質的法門,這些也算是四不像了嗎?作為評判別人的任何標準,必須有所根據,而這個根據是要能夠符合聖教量,並不是自己隨意妄說就能算數!

若琅琊閣的批評,是認為無相念佛中修定的部分不是修定,而修觀的部分不是修觀,既然如此,為何琅琊閣還要以修定與修觀的角度來檢視無相念佛法門?是否心中也已將無相念佛的法門歸屬於修定或者修觀?然而就在同一篇貼文當中,琅琊閣自己卻也說無相念佛:【它的目的是想要訓練你在嘈雜的環境當中,也能夠保持「心一境性」的制心能力。】(〈專題討論:正覺同修會的「無相念佛」有什麼問題?〉,琅琊閣。)琅琊閣這時倒是明白地肯定了無相念佛是一種修定的行門,而且還是有正面作用的法門。

無相念佛修學法門的旨趣與成書的因緣,在 平實導師《無相念佛》序中提到:【佛弟子若能以「禪定心要」修行淨土法門,以淨土法門之助益成就動中工夫,則無論修學禪或淨土,皆能得力,速獲成績。……希望幫助念佛人迅速修成一心不亂的念佛工夫;並使參禪人早日獲得參話頭、參公案的能力。】(《無相念佛》,佛教正覺同修會,頁2-4。)但琅琊閣自身不能夠老實地在無相念佛的功夫上用功,不能獲得動中的定力、參話頭的能力以及降伏性障等法益,卻企圖貶抑無相念佛法門,鼓動別人退轉學習。於是批判說:【蕭平實導師教導的無相念佛,主要是為了學員尋找他所建立的明心密意。】那這樣的批評是犯了因與果雙重的錯誤:一、明心密意不是任何人建立的,二、無相念佛並不是專為了尋找明心密意而施設的。明心的標的是法界的真實法——第八識如來藏真如心;且能夠透過與歷代禪師、祖師菩薩相同方式參禪而親證,發起無分別智,而所證可以符合聖教量,當然不是建立的法。

無相念佛所修成的動中定力可以助於參禪,但動中定力的功德是真實的,同時有普遍性的利益,並不會因為有人沒有參禪而失去修此定力的價值。在同修會的學員當中,也有許多人長期安住於正法學習,並沒有積極想要開悟,但由於深心相應於正法的勝妙,在戒定慧、六度萬行上努力不懈;由於潛心修習無相念佛的功夫,在動中、靜中鍛鍊保持憶佛淨念相續,因此降伏習氣煩惱,身心變得輕安,身口意變得調柔;不論是在佛法中聞思修所得的智慧上有很大的助力,在世間法上也因為專注力的提升、心無旁騖,減少妄想煩惱,心性調柔;遭逢不順遂的橫逆時,由於本身定、慧力的功德,防護自己的根門,不因境來而起煩惱,而能反觀自省,因此人際關係更和諧融洽,受益良多。無相念佛所帶來的利益有許多,而以上所說這些人可不是只為了所謂的尋找密意,才願意修習無相念佛。

琅琊閣對於無相念佛的所緣作出了這樣的批評,他說:【無相念佛的「念」太微細,無法把握,太用力把握的話,會造成身心緊張。】本來不同的念佛法門就有許多深淺層次差別,不能強求因緣根器尚未成熟的人一定能歡喜接受殊勝深妙的法,更不能保證所有的人一定能在現前可以同時修成。各人可以有自己抉擇學法的自由,但不應當以深妙法很難學的理由,就來否定深妙法的存在價值;若勸別人不要學,那更是沒有道理,對於修習無相念佛有發起功德受用的人,比比皆是。但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活生生的案例,在琅琊閣的眼中似乎是不曾存在,對他人的修行成就不願意多隨喜讚歎,反倒是以自己偏執扭曲的主觀感受來批評,實在沒有必要。畢竟憶佛念佛的法門,並不是今時才由 平實導師發明。否定了無相念佛,也等於同時否定了 如來開示的《楞嚴經》〈念佛圓通章〉,也同時否定了歷代弘揚念佛圓通法門的祖師,以及過去、現在、未來因修習念佛圓通憶佛念佛法門受益的菩薩。

琅琊閣批評說:【無相念佛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等於牛頭加一個羊身。意識帶著一個憶佛的念頭,但是同時身體又要動,意識心在這個過程中無法專注一境,而是要不停地從憶佛念切過去照顧身體的動作,所以修定無法成就。】琅琊閣對無相念佛的批評,主要著眼在無相念佛同時心中憶佛念佛、同時又身體拜佛,以他的認知是不允許同時做這兩件事。乍看之下,會以為琅琊閣是否定動中定力修行成就的可能性,甚至會以為琅琊閣是直接否定動中定力這件事。但他後來也表示:【它的目的是想要訓練你在嘈雜的環境當中,也能夠保持「心一境性」的制心能力。這個說法沒錯,也挺好,確實也挺受用。】(〈專題討論:正覺同修會的「無相念佛」有什麼問題?〉,琅琊閣。)在此,琅琊閣對無相念佛的批評轉變為對無相念佛的動中定力的功德是正面肯定的,並且也認為無相念佛的動中定力是可以成就的,只是琅琊閣以自己偏狹的角度去批判無相念佛施設修行的次第、方法不對;他的意思是說,只要方法正確,還是能夠達到無相念佛拜佛動中定力的目的。

那麼就可以先澄清一件事:琅琊閣雖然一開始敲鑼打鼓地批判無相念佛,但最終還是認可無相念佛動中定力的價值及功德。既然先確立了其實琅琊閣並無法否定無相念佛動中定力的修行功德,接下來才是來探討,究竟要以什麼樣的方法及次第來達到動中定力才是比較可行的。來看看在琅琊閣眼中應當如何做呢?琅琊閣說:【但是應該是由靜轉動,而不是上來就在動中去拜佛。】琅琊閣所持的理由是:拜佛是一種為了訓練動中定力所設計的干擾,定力本身不足,干擾若是太過強烈,把握不住念佛的念。因此琅琊閣主張應先從靜中開始修,有了靜中念佛的功夫相續成片,再加干擾進來;並且主張以走路經行當作干擾,來做動中定力的練習。

好,我們來看看無相念佛法門的修學方式,是以稱名唸佛及無相憶佛拜佛作為進入無相念佛法門的初期方便,並且從無相憶佛拜佛到無相念佛有十種修學次第的施設。這表示無相念佛法門的修習方式是有相到無相,由權宜入實相、事一心轉理一心,循序漸進的。所施設的次第方便,這其中的奧妙處,卻是從沒有好好學習、卻又隨意信口開河批評的琅琊閣所不知的。另一方面,如琅琊閣只把所謂的憶佛念佛當作是修定時心所緣的其中一種,把拜佛當作修動中定力所加諸其中的一種干擾;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對佛菩薩非常不恭敬的輕慢態度。又因此來評斷這個憶佛念的所緣對於修定優劣,臧否拜佛動作對修定的幫助是否合宜;如此的言論更是狂妄,更不用說是否真能領會無相念佛的深妙殊勝之處。想想看,如果對佛菩薩不會深心起恭敬心,這樣對 佛的淨信究竟有幾分呢?又如何能與佛法真正的相應呢?更何況如何能離邪惡的不清淨因緣,證得智慧呢?又怎麼可能證成佛道呢?

念佛與拜佛所代表的意義,絕非只有當作是練習定力的工具而已,相反的,一切的學佛人在心態上更不應當是以這樣的想法當作是根本的動機。要知道念佛法門所函蓋的內容及深度極廣極深,如《無相念佛》當中所說:「廣義而言,大乘佛教之一切教法莫非念佛法門,莫非淨土法門。」(《無相念佛》,佛教正覺同修會,頁1。)因此學習佛法的發心與作意很重要,以念佛的方便,能時時作意發菩提心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同時也相應如來教法,清淨世出世間一切惑亂的智慧,感念 如來的恩德、禮讚 如來。由此便可以瞭解琅琊閣對念佛法門、淨土法門是沒有深入的瞭解的,因此對念佛的重要性並沒有真正深刻的認識,一方面是狹隘的把念佛、拜佛當作修習止觀的工具,只充作所謂的修定的所緣,有貶抑念佛法門的意味;另一面對於修定的基本概念是有偏差的,修定的重點是如何將能緣的心轉變成清淨,而不是琅琊閣一直糾結在企圖以改變所緣的境界來增進定力。

從琅琊閣自我施設方法來看,比方說琅琊閣會去分析念佛的念當中的組成,又比方說鼓勵念佛時用樂曲音律來幫助念佛念不掉失;然而這不但不是修定的正途,恰恰是讓自己徒增葛藤障礙。姑且不論其中的分析尚有些錯誤之處,最重要的,這樣的作法是讓自己增添妄想,在念佛時的作意更紛雜,難以專一。念佛重要的是能達到淨念相繼,在《無相念佛》書中有提到:【若思世俗事即非淨念。即使是思惟善事善法,甚至思惟佛法,都不能稱為淨念。從修定的知見而言,凡是一切的語言文字形相,都是妄念,不名淨念。必須是離卻語言文字形相來憶佛念佛,這個念頭才叫作淨念。這樣憶佛念佛的淨念相繼不斷,才是淨念相繼。】(《無相念佛》,佛教正覺同修會,頁25。)

至於琅琊閣批評有關拜佛的姿勢,這在無相拜佛的教導當中,從來就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無相念佛》書中既沒有規定所謂的標準的拜佛姿勢,而且還讓大家自行去寺院中學習或者依佛弟子學習便可。在禪淨班當中,親教師對於拜佛姿勢的教導,也是引導在拜佛時如何讓身心放鬆、柔和,以不妨礙定力增長為主。若拜佛對身體有傷害,這絕非普遍現象,對於拜佛與出現身體不適的現象,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因果關係,難道就要鼓動佛弟子因噎廢食、拒絕禮拜佛菩薩?在正覺同修會當中沒有人因為特殊身根因素,而仍然被強制規定不得更改原本的拜佛姿勢,或不得停止拜佛的動作。更何況針對特殊體質狀況的人,《無相念佛》書中反而提醒了要以如何的善巧方便去避免引發潛在的問題。琅琊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對於諸如此類本質上是子虛烏有的事,卻拿出來批評,也真是到處無的放矢。

無相念佛法門的憶佛念與拜佛動作的施設,皆具足種種方便及功德,可以懺除罪障,得到佛護念,消滅妄想,在定慧知見的基礎,不斷地修習,自然逐漸轉入事一心乃至理一心,速成佛道。這正是無相念佛法門為學人設想之處,因此說無相念佛法門是念佛法門,是淨土法門,是止觀的法門,並且能達到念佛一行三昧——實相念佛的方便法門,是禪淨圓融的法門。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集的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點擊數: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