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報為什麼改變?略說唯識「因能變」

第094集
由 正昌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目前我們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

那在開始講述之前,我們先要瞭解佛法的本質是一種義學,所謂的「義學」是指:佛法是以第八識心真如為中心,而開演出這個八識正論;那這個八識正論如何次第修證,它都有它實際的觀行內容,也就是說,菩薩五十二個位階的觀行次第內容,其實際上是在教導大眾如何去實證佛法。那這個義學的內容寫在經論上就顯示出說,經論中所說的任何的契經中的義理,這個義理是現觀得來的,而不是單單靠思惟想像就可以成就的。因此,我們在熏習佛法的過程中,常常會觀察到一件事實,這個事實就是以菩薩五十二個位階第七住位的實證來說,既然講說是實證,顯然前面六個住位那個功德要生起;那如果前面六個住位的功德生起不足或是沒有生起,那單單探知密意是不可以稱為七住位菩薩的,因為他只是知道一個內容,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產生那樣的現觀,所以七住位菩薩相應該有的功德,他就不可能成就。但是往往這類探知密意的人,他們就會自認為自己已經在佛法上有所實證了;乃至更等而下之的,就是對於這些佛法的意涵,透過所謂的學術研究的方式,然後依自己的創見,認為這個就是佛法實際上的內涵,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為大家談到的。

琅琊閣其實不斷地在網路上發表類似的「佛學研究成果」,這個都是主動繼承印順等佛學研究者,一貫以「學術研究來代替佛法實證」的方法,所以說琅琊閣在論述佛法的過程中,常常我們會看到都是以外道見者的研究成果作為前提,然後進一步申論自己的推論以及看法,最後推導出一個結果。所以琅琊閣所說的「佛法」,過程看似邏輯很清楚、論證也很嚴謹,實則都是在沒有親證現觀的前提下,依著自己跟他人妄想的猜測來說這叫佛法。這就好像一群剛剛學會煮菜的學徒,連一般廚師所教授的正確煮菜的過程以及方法,都還不是很熟悉,也不是很懂的情況下,卻敢直接說這個在廚師比賽中贏得冠軍的「廚神」,他不懂煮菜。

由於琅琊閣沒有自己三乘菩提上的現觀證量,所以對於他人以六識論的妄想思惟所得的研究成果,自然他們是沒有能力分辨其中的真假虛實,卻據之而作種種的思惟論證的結果,自然就會如同印順這一類的佛學研究者一樣,都是落入:以外道見來研究八識論佛法的名相,而落入妄想思惟的「相似佛法」範疇中。為了讓大眾對於佛法的真實義理,能夠更正確深入廣泛的瞭解,遠離依語不依義、而且人云亦云的外道見者的研究成果,能夠真正趣入佛法中依義不依語的佛法八識論的真修實證,接下來我們將略說琅琊閣以外道見的研究成果,來解說「因能變、果能變」等唯識名相的說法,其實本質上都是信受外道們的妄想邪說而作、而說,並不是真正依於經論中八識論的正理來說的正論;以及《成唯識論》中所說的「因能變、果能變」的唯識正義。

那我們來看琅琊閣在他們所發表的〈阿羅漢身死入無餘涅槃,為什麼你還可以看到他/她的屍身?〉一文中,提到因能變、果能變的唯識名相,在這一篇文章中琅琊閣說:【八個心識,包括第八識,都是「念念生滅」——生起,滅去,生起,滅去。每一個剎那,第八識內的種子轉變成八個識的自體(因變),然後八識的自體再轉變出它們自己的「見分」和「相分」。這個過程稱為「果變」。見分是心識的了別功能,相分是心識了別的物件。……用色塵為例子。眼睛是怎麼感知色塵?所謂色塵就是眼識的感知功能(見分)所感知的物件(相分),這個相分是眼識自己變出來的。】

那麼依據琅琊閣上述文章中所說,第八識內的種子可以轉變成八個識的自體,這個叫作因變,也是唯識學上所說的因能變;然而,如果說第八識內的種子不斷地剎那生滅,就能夠轉變成八識的自體,那麼轉變成八識自體的新的八識,加上原本含藏八識種子的第八識,兩者加起來不就有九個識了嗎?還有當新的第八識出生以後,原本含藏八識種子的舊的第八識,究竟是在還是不在呢?如果不在,又如何能夠持續出生新的八識自體呢?如果在,才可能有琅琊閣所說的無量新的八識不斷地剎那出生斷滅。然而實際上由八識種子「剎那生滅」所出生的新的八識,其實是沒有自體可說的,怎麼可以說有自體呢?甚至妄說這個就叫作因能變。這個就好像說馬戲團在表演旋火輪,在一根繩子上懸掛著一團火團,然後以旋轉的方式不斷地甩動,旋轉的時候看起來好像有一個火輪存在,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火輪存在。所以琅琊閣說「由八識種子『剎那生滅』所出生的新八識,這個新的八識是有自體的」,這樣的說法其實是經不起檢驗的。

琅琊閣接著又解釋「果能變」是什麼?他說:(因變)所出生的八識自體,再轉變出它們自己的「見分」和「相分」,這個過程稱為「果變」。然而由八識種子「剎那生滅」所出生的八識,其體性就如同旋火輪一樣是無常性的,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法,所以當無常生滅的八識這一剎那出生以後,下一剎那就滅了,因此它就只會是這一剎那的見分,怎麼可能出生下一剎那或轉變出相分呢?更不可能成為下一剎那的見分。所以琅琊閣說:由八識種子「剎那生滅」所出生的八識是有自體的,稱之為因變;然後這個八識自體還能再轉變出它們的見分與相分,稱之為果變。這樣的說法只能證明,琅琊閣因為承接了外道們的研究邪見,所以同樣落入外道的妄想思惟而已啊!

接著下來,琅琊閣提出說「色塵相分是眼識自己變出來的」,這個說法更不符合經論中的聖教量。比如《雜阿含經》卷11:【佛告比丘:「今當為汝說於二法。諦聽,善思。云何為二?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說言:『沙門瞿曇所說二法,此非為二,我今捨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緣眼、色,生眼識。」】佛開示說眼根與色塵是二種法,因為兩者是由於眼根與色塵的種子分別流注,才會有眼根與色塵的不同相分顯現,因此兩者雖然同樣都是歸屬於相分,但卻不是由眼根來出生色塵,或者是由色塵出生眼根,所以 佛說「眼色為二」。對於 佛所開示的「眼色為二」這樣的正理,外道們是不瞭解而且反對的,因此就會有外道提出不同的說法。探究外道們所說眼根與色塵為一、非一等說法,最後只會如同 佛所開示的:「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這是因為外道們不證第八識真心,所以無法親證眼根與色塵的種子,都是從第八識真心分別流注出來以後,才會有眼根與色塵的相分顯現;所以說,眼根與色塵是不同的兩個法,這不是不證第八識真心的外道們,他們所能夠親證了知的境界啊!

既然同屬於相分所攝的眼根與色塵是二法,那麼攝屬於見分的七轉識與攝屬於相分的身根、六塵,是不是也是二法呢?佛開示說見分的眼識,以及相分的眼根、色塵,這兩者間的關係是緣於相分的眼根及色塵,才有見分眼識的生起。這就說明了見分七轉識與相分身根、六塵,都是由第八識真心流注出各自不同的種子,才會有見分與相分的不同。因此見分七轉識與相分五根六塵,兩者間是「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並沒有如同琅琊閣所說的「色塵相分是眼識自己變生出來的」,這個見分能變生相分的「變生」關係。因此琅琊閣說:八識自體可以轉變出自己的見分與相分;色塵相分是眼識自己變出來的。這些說法都不符合經中聖教量的道理,反而如同經中所說的外道一樣,妄想將見分七轉識心與相分五根六塵,這見分與相分二法建立為具有「變生」的關係,墮入了將本來的無法建立為有法的增益執邪見啊!這都是因為琅琊閣以外道們的邪見,來解釋唯識學上「因能變」等八識論名相,所以才會建立「見分變生相分」的妄想邪說。

琅琊閣又為了維護自己的妄想邪說,文中接著說:【眼識無法憑空變一個物件給自己感知(只有獨頭意識可以),眼識感知的這個相分——更精準的說,這個相分叫做「影像相分」——從哪裡來?……眼識感知的色塵(顯色、形色),是眼識以第八識變現的「相分」為「本質」,然後自己變現出與「本質」相似的「影像相分」。】(〈佛系問答:阿羅漢身死入無餘涅槃,為什麼你還可以看到他/她的屍身?〉,琅琊閣。)依照琅琊閣上述的說法,既然眼識所見的色塵相分,不是第八識所變現的「本質相分」,而是自己所變現出的「影像相分」,請問眼識究竟有沒有見到本質相分?如果沒有見到本質相分,琅琊閣所說眼識依本質相分,再變現出與「本質」相似的「影像相分」這個說法就不可能成立。如果眼識有見到本質相分,那麼眼識就會同時見到兩個相分:「本質相分」及自己所變現的「影像相分」。然而眼識所變現的影像相分,既然「相似」於第八識所變現的「本質相分」,眼識如果不能分別本質相分,那又要如何自己變現「相似」的「影像相分」呢?眼識如果已經能夠分別本質相分,那為何又要再變現相似的影像相分,讓眼識再來分別自己所變生的影像相分呢?另外又要如何證明眼識所變的影像相分,真的相似於本質相分呢?

復次,琅琊閣文中說:【眼識感知的色塵(顯色、形色),是眼識以第八識變現的「相分」為「本質」,然後自己變現出與「本質」相似的「影像相分」。】上述這樣的說法中,琅琊閣自己就已經證明了:眼識所見的色塵相分,是先有第八識所生的相分為緣,才後有眼識見到的色塵相分這個結果。只是琅琊閣在這個過程中錯誤的推度說:眼識所見的色塵相分是相似相分,是眼識藉著第八識所生的相分為緣,再由眼識自己變現出來的,所以眼識見分可以轉變出生色塵相分。這樣的說法,顯示出琅琊閣就如同外道一樣,都是以意識覺知心的虛妄思惟想像,來解釋唯識學上「果能變」等八識論名相,所以才會生起眼識見分變生色塵相分的妄想。

從唯識學的「因能變」道理來說,眼識所見的色塵相分,是第八識心真如所變現出來相似於外色塵的內塵相分;所以眼識所見的色塵相分,並不是由眼識自己再變現出相似的「影像相分」。眼識所分別的內色塵相分,是第八識心真如依著二因習氣所流注出來的相分,眼識也是第八識心真如流注出來的相應見分,所以眼識見分與內色塵相分,兩者同樣都是從第八識心真如流注出來的;因此眼識見分,祂所分別的內色塵相分,並不是外色塵相分,眼識也不會自己再變現出另外的色塵相分。

所以琅琊閣依於外道的邪見而妄說:「第八識內的種子轉變成八個識的自體」,就是唯識學上的「因能變」;「八識的自體再轉變出它自己的『見分』和『相分』,這個過程稱為『果變』」,就是唯識學中的「果能變」。並依據這些妄想邪見而下結論說:【已經入涅槃的阿羅漢,他的屍身是我們自己的第八識變現出來的。】(〈佛系問答:阿羅漢身死入無餘涅槃,為什麼你還可以看到他/她的屍身?〉,琅琊閣。)這樣的結論不禁會讓人想問說:入無餘涅槃的阿羅漢屍身,是每個人的第八識各自變現一部分呢?還是大家各自變出一個?都會衍生出無窮的問題而無法回答,最後也只能如 佛開示,回答的人是「但有言數,問已不知」,那信受這些妄想邪見的人則是「增其疑惑」,只因說者與信受者都同樣墮於意識的覺知心境界的緣故,而依人不依法、依語不依義的緣故啊!如 佛開示「以非境界故」。

所以想要正確地瞭解「因能變」等唯識學正理,還是要依於經論中的八識論正理,以及具有轉依第八識心真如的現量智慧,這樣的實證第八識心真如的真實義菩薩所說。如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開示:【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恆審思量故;三、謂了境,即前六識了境相麁故,及言顯六合為一種。此三皆名能變識者。能變有二種: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等流習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果異因故。此中且說我愛執藏持雜染種能變果識,名為異熟,非謂一切。】(《成唯識論》卷2)</p>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說到,八識心王所變現的相雖然有無量種類,譬如人與人之間的無量差別。而能變的識類別唯有三種,第一種是能變現異熟的第八識心真如,因為第八識的心體自身雖然是真如性,卻含藏著很多異熟種子,所以無法如同佛地無垢識一樣清淨而無變異,在因地時是會不斷受熏而有異熟變現出來。第二類是恆審思量能夠作主決定的第七識,因為第七識具有恆審思量的法性,所以祂能夠作主造作善、惡、無記等種種業行,第八識才能以這三行為因緣而變現出種種的行。第三類是能夠了別境界的前六識,因為前六識能夠了別六塵,所以被了別的六塵境界相才能以第八識為因緣而變現出來,所以將六識合為一種來說。

這三種能變識從所由因與現行果這兩個義理,來解說其中能變的道理,「因能變」的所由因,又分成兩個部分來說,第一個部分的「因能變」是說:第八識心真如受等流及異熟二因習氣的熏習,所以能夠變現出有情所各自受用的見分七轉識與相分六塵境界。如《成唯識論述記》中說到:【謂此二因能轉變,生後自類種同類現行及異熟果故。】(《成唯識論述記》卷2)《成唯識論俗詮》卷7中更清楚地說道:【謂四類有情,能緣之識各別;所變相分,亦相違故。即天見寶嚴地、魚龍見窟宅、人見清冷水、鬼見膿河猛火。所言相者:非徧計相,但是相分之相。由四有情先業之力,共於一處各變相分不同。故名相違識相。所言智者:即是十地菩薩能緣之智。智能了彼四類有情,各自業識所變相分不同,更無心外差別四境。】論中說到人見為清水的六塵相分,天人所見卻是寶嚴地,魚卻視為自己的窟宅,鬼類眾生所見卻又變成膿河猛火,這四類有情所見到的同一處的六塵相分,都是由第七識末那遍計執著第八識所變現出來的相分才有,並不是像琅琊閣所說的「果能變」邪見一樣:色塵相分是眼識自己變現出來的;而是由眾生各自的等流、異熟二因習氣所成就的業力因緣,由第八識心真如變現出來的異熟相分,然後再由眾生各自的第八識心真如流注出相應的見分七轉識,來受用各自不同的異熟六塵相分境界。

十地菩薩都能現觀這個道理,所以從地上菩薩的現量智慧來看,沒有清水、窟宅、猛火、寶嚴地等四種外境可得,都是由各自有情依二因習氣的不同業力因緣,而由第八識心真如所流注出的六塵相分境。所以琅琊閣依錯誤的因能變邪見而妄說:「念念生滅」的第八識,每一個剎那,第八識內的種子轉變成八個識的自體,這就是唯識中所說的因能變;這樣的說法,顯示出琅琊閣不懂《成唯識論》中所說第一能變識的第八識心真如,受到等流及異熟習氣的熏習,由這二因習氣的所由因,所以使得有情未來世會轉變出生為各種不同的種類,並且流注出各自種類同類現行的見、相二分及異熟果報的現行果,這個《成唯識論》中的「因能變」的八識正理。

因為時間的關係,剩下的部分等下一集再為大家繼續說明,今天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