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95集
由 正昌老師開示
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目前我們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
上集我們略說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所開示的「因能變」唯識正理,也為大家說明了,琅琊閣因為錯解萬法唯識的義理,所以信受別人錯誤的「因能變」邪見,自己卻無力抉擇而墮入虛妄想像中,提出有關「因能變」等唯識邪見,其實是經不起大眾們如理問難的窘境。這是因為琅琊閣中有人自認懂《成唯識論》,自以為是的結果,卻是顯示出連我見都斷不了的本質,如是一盲引眾盲的結果,造下了誹謗三寶的未來三惡道大苦果。不論今世多麼能言善道,依《成唯識論》中「因能變」的唯識正理,琅琊閣的共業有情中,除了今世願意發露懺悔,並轉變護持八識正論以外,始終不肯改變的共業有情,他們的第八識心真如,由於誹謗三寶的等流、異熟二因習氣所成就的惡業因緣力故,未來世各自的第八識心真如就會自然流注出容易與惡法、惡道相應的五陰身心及異熟果報。有智慧的人豈可不慎哉!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成唯識論》中的「因習氣」。《成唯識論》卷2:【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論中說第七識具有恆審思量的法性,配合前六識在六塵境界中分別時,七轉識就能夠在六塵境界裡思量作主抉擇,因而造作善、惡、無記等三種業行,隨著這三行的造作而回熏到第八識如來藏中,就會使得第八識心真如中的三性種子隨之增加或減損,成為唯識學裡面所說的「現行熏種子」的過程;改變後的三性種子,會再由第八識如來藏中流注出來跟七轉識相應,使得七轉識隨之思量作主,才有七轉識種種的善、惡業行的造作,成為「種子生現行」。由於現行的善、惡、無記三行,由所熏的三性種子而來,所以稱之為「等」;第八識心真如流注出來的三行種子與七轉識相應,使得七轉識隨之思量作主,因此才有七識心造作種種善、惡、無記等三行緣故,名之為「流」。所以,第八識心真如流注出三性種子,與七轉識相應而有善、惡等種種三行的現行;這個七識心相應的三行現行,又會來轉變第八識心真如中的三性種子,以這個三性種子的轉變作為因,而有轉變後的三行能夠流注現行與七轉識相應,這個就是論中所說的「等流」義趣。
如窺基菩薩在《成唯識論述記》卷2中說到:【等謂相似,流謂流類,即此種子與果性同。相似名等,果是彼類名之為流。即從等所流,從因為名,故名等流。】七轉識心在造作三行的過程中,會有各自分別所生的種種名言,使得第八識心真如中的三性種子被熏習轉變,這個經由名言熏習而轉變種子的過程,就是七轉識相應的等流習氣,名之為等流習氣。所以窺基菩薩在《成唯識論述記》卷2中說到:【即名言熏習種子,是等流之習氣,名等流習氣。】由於等流習氣是依三行中的七轉識名言熏習,才有第八識中三性種子的轉變,其中第八識不會熏習三行中的名言種子,而來改變自己心中所含藏的三性種子;第七識雖然能夠思量作主,卻是無記性的心,前六識才是能夠與善、惡、無記三性相應;所以是在七轉識和合運作下,熏習了三行中的種種名言,最後才由第七識思量、作主、決定三行的造作,因此轉變了第八識心中與七識心相應的三性種子而成為了等流習氣。所以等流習氣是由七轉識熏習了三行的名言所轉變出生的,並不是由第八識心真如自己熏習了三行的名言而生的。因此窺基菩薩的《成唯識論述記》卷2中說:【故等流習氣非持業釋,以第八識不能熏故。唯說七生,七唯無記,六通三性。】就是像這樣的道理。
從上述對於等流習氣的說明,我們應該知道,若是熏習受持了錯誤的三行名言,生起了惡法的等流習氣,遇緣對境直接等流出來的現行就會是惡行;同時,這個惡行還會通過八識心王,再次增長自心中第八識的惡性種子,不斷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自己很難改變惡行的等流習氣。譬如,世人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講的就是這個「等流習氣」啊!同時也說「浪子回頭金不換」,說的還是懂得去改變自己的錯誤見解,然後依於正確的觀念想法,配合上定力暫時去壓服惡行的現行;同時不斷地行於善行,增長善行的勢力,如此方能捨棄自心第八識中的惡行等流習氣,並轉變成善行的等流習氣;這個佛法中所說的「定慧等持」的修行道理,同樣也是通於世間善法的修行。所以一個人在佛法上是否有真修實證,看的是他「等流習氣」的現行,是否符合經論中所說的義理,而不是他多麼能言善道。所以,若是不符合八識正義,就算他說得再怎麼天花亂墜,也不過是在打妄想罷了!
復次,有情眾生想要轉變自己的習性,就先要知道「等流習氣」的真正義理,才會受持所聞熏到的正知見,並願意一步一步的在歷緣對境中,依止於正知見而棄捨惡行的等流習氣,使得智慧逐漸增長而長養善行的等流習氣;一步一步真修實證的結果,自然就會讓人逐步走向成佛的真正道路。這時候,就不會如同愚癡人一樣,把現行的惡行等流習氣當成是自己堅持不肯棄捨改變錯誤的想法行為,不斷地行於惡行的結果,今世就會處處碰到障礙,未來世還會有惡業異熟果報等著受報。有智之人豈可不慎之戒之啊!
至於現生受到惡業等流習氣所繫縛而不能解脫的例子,例如琅琊閣所刊登的文章,〈《成唯識論》的「三能變識」VS蕭平實的「一能變識」〉中說道:【所有的八識心、心所法皆是由它們各自的名言種子作為四緣中的「因緣」轉變而生成的「果」。比如意識,在因變的過程中,阿賴耶識裏面的意識的「名言種子」轉變出意識的「自體」。……同理,第八識也是前一刹那第八識裏面的「第八識名言種子」所轉變而生成。這意味什麼?第八識不是本有的,不是蕭平實所說的「自在」、不可以獨立存在,所以它與其他七轉識、心所法、色法一樣,同樣是「依他緣而出生」的,所以第八識不是圓成實性,與七轉識一樣,是依他起性、生滅的有為法。】(〈《我的菩提路》(五之十二):張志成——《成唯識論》的「三能變識」VS 蕭平實的「一能變識」〉,琅琊閣。)文中主張說第八識是依他起性的生滅法,並不是具有圓成實性的常住法,並舉出窺基菩薩所說以為佐證,然而其實是琅琊閣張志成先生自己斷章取義又依文解義所生起的錯誤結論。
張先生在文章中,截取了《成唯識論述記》裡的兩段論文中的文字,作為他上述說法的佐證。首先,張先生所舉出的第一段論文文字:【等流因是因緣種,其所生果即通八識。】實際上查證經論後會發現,窺基菩薩在《成唯識論述記》卷2中完整的開示如下:【前等流因是因緣種,其所生果即通八識種。此異熟因增上緣種,即是有分熏習種子。】論中窺基菩薩說:以四種緣來比喻,前面所說的等流習氣因就像是因緣種類,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等流習氣所現行的善、惡、無記三行,是八個識和合運作下的結果,所以三行現行與七轉識相應的結果,也會回熏到第八識心中,成為新的善、惡、無記三性種子。異熟習氣就像是增上緣種類,這是因為前六識的識性能夠分別六塵境界,所以對於六塵境界善惡的名言熏習,會使得六識對於善惡分別被轉變,而能夠感得有漏的異熟果報緣故;第七識唯是無記性的緣故,所以不是感得異熟果報的因緣;第八識不領受六塵境界,所以也不受六塵名言的異熟熏習,但卻會收藏六識所熏習的善、惡名言種子;所以,異熟習氣是前六識熏習了六塵境界中善惡分別的種種名言種子,而轉變了第八識心中與六識相應的善惡性種子,因此異熟習氣所熏習轉變的對象,只有第八識心中與前六識相應的有漏善惡性名言種子。所以窺基菩薩說異熟習氣是「有分熏習種子」。
復次,「有分熏習種子」的異熟習氣,增加或減少的只有六識相應的善惡性種子,所以只能調伏等流習氣的善惡現行勢力,使得等流習氣的善惡現行勢力有所增減,並不能直接轉變等流習氣的現行勢力。因此窺基菩薩才以四緣中的增上緣,比類於異熟習氣,而將等流習氣比類於因緣。這就例如一個小朋友從小就習慣於不告而取,雖然老師、父母教導這是偷竊的行為,抓到是會被懲罰的,習慣不告而取的小朋友,他的六識心雖然能夠分別偷竊是惡法,也想要改變這個不告而取的習慣,但是每當他看到喜歡的東西,還是會習慣性地就拿走,這個就是惡行的等流習氣;只是事後往往他會想起父母、老師的告誡,心中就生起了恐懼後悔,並告訴自己下次絕對不能再這樣做,這就是異熟習氣。由於上述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知道:老師、父母告誡小朋友「不可以不告而取」的異熟習氣的熏習,並不會馬上轉變這個小朋友天生習慣不告而取的惡行等流習氣。若是小朋友本來就沒有這個不告而取的習慣,沒有這個惡行的等流習氣因緣,自然就不需要老師、父母特別來告誡小朋友「不該不告而取」這個異熟習氣的增上緣。因此張先生所舉述窺基菩薩論文的文字,藉以佐證自己所說「所有的八識心、心所法皆是由它們各自的名言種子作為四緣中的『因緣』轉變而生成的『果』」,其實是張先生自己不懂窺基菩薩論中的義趣,在斷章取義下又依文解義所生起的虛妄說法。
復次,上述的虛妄說法,將引發無窮的問題而無法自圓其說。譬如文中舉例說:「比如意識,在因變的過程中,阿賴耶識裏面的意識『名言種子』轉變出意識的『自體』。」若依上述文中所說,當第八識心中意識的「見花名言種子」轉變出「見花意識自體」,請問這個「見花意識自體」能否看見土地、樹木等花以外的東西呢?還是只能看見花呢?另外,「見花意識自體」與「見樹意識自體」兩者是同時存在?還是不同時存在呢?上述問題都可以再衍生出更多的問題,但卻不是信受上述妄想邪見的琅琊閣中人所能夠回應的。所以,若是有人堅持如是妄想邪見,而想藉此來否定真正的八識論義理,這類人其實是不正知經論真正的義趣,墮入第七識末那相應的大隨煩惱等流習氣勢力中卻不自知的人啊!若是真懂唯識的人,豈會隨著這些無明煩惱而起舞卻不自知呢?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張先生所舉述《成唯識論述記》中的第二段論文文字,《成唯識論述記》卷2:【所生通諸有漏三性之法,各自種子所引八識各各自果,名言種子是也。「等」謂相似;「流」謂流類,即此種子與果性同。相似名「等」,果是彼類,名之為「流」,即從等所流,從因為名,故名等流。】張先生以上述論文文字的表面意思作為佐證,他的重點在於論文中的這段文字:「所生通諸有漏三性之法,各自種子所引八識各各自果,名言種子是也。」然而,論中窺基菩薩的意思是說:善、惡、無記性三法現行運作的時候,都要有八識心王的識種流注出後所出生的分別性,才能成就這善、惡、無記三性;而這八種不同的分別識性,就是八識各自的名言種子,也就是八種不同的識別功能。所以窺基菩薩上述論中,並沒有說到八個識的自體,是八個識的名言種子所流注出來的結果,只說到善、惡、無記三行的成就,要有八個識的識種流注的分別識性相應的八識名言種子和合運作才能夠成就。所以這八個識的分別識性相應的名言種子,就是八個識各各相應的果。
因此,張先生依論文文字的表面意思來主張說:「所有的八識心、心所法都是由它們各自的名言種子作為四緣中的『因緣』轉變而生成的『果』。」只能證明張先生因為不懂論中的義趣,所以才會把窺基菩薩論文文字的表面意思,依文解義的當作佐證,提出如是自意想像的虛妄說法。若依張先生上述的說法,以第六識的「見花名言種子」作為因緣,就能轉變出「見花第六意識」的結果,那麼當一個人還沒聽過微積分前,他是不懂什麼叫微積分,所以就不會生起第六意識所分別是不是微積分的名言種子,所以第六意識相應的微積分名言種子本來就已經不存在了;這時若依張先生所說「第六意識是由第六意識的名言種子作為因緣轉變出生的果」,那麼不曾聽過微積分的人,都還沒有第六意識相應的「微積分名言種子」作為因緣,又要如何出生「這是不是微積分」這樣的第六意識微積分的分別結果呢?因此,第六意識能分別所學是不是微積分,其實是先有意識的分別作為因緣,才後有意識所分別的「名言種子」這樣的結果,並非如同張先生自意所妄想的「所有的八識心、心所法皆是由它們各自的名言種子作為四緣中的『因緣』轉變而生成的『果』」。
因為時間的關係,剩下的部分,等下一集再繼續為大家說明,今天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