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住地的上煩惱(二)

第102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勝鬘經講記》來加以說明。今天繼續上一集的子題〈無明住地的上煩惱〉。

上一集已說明勝鬘夫人在《勝鬘經》卷1,針對無明住地所說的三個重點如下:一、什麼是無明住地?二、無明住地的上煩惱沒有斷除、或者僅斷除一部分而沒有究竟斷除的人,無法獲得明解脫味;三、上煩惱包括了心上煩惱等煩惱。今天將繼續談第四個重點:過恆河沙數等的上煩惱,菩薩僅能少分、多分斷除,只有佛才能究竟斷除,所以上煩惱都是依無明住地而建立的。

既然無始無明是過恆河沙數等上煩惱,只有菩薩能夠少分、多分斷除,唯有佛究竟斷除,這證明了上煩惱都是依無明住地煩惱而建立的;這不是一般眾生所能斷除的,因為一般眾生與上煩惱不相應。二乘人雖然與一念無明相應,可是不與無始無明相應,所以二乘人只要將一念無明的煩惱現行斷除,於捨壽時可以入無餘涅槃,從此不再有二乘四果人在人間出現。

由此可知,無始無明不會障礙二乘人取證無餘涅槃,唯有菩薩在真善知識座下,建立參禪正知見,並且具足了破參所應具備的次法條件。也就是要有定力、慧力、福德三資糧來莊嚴自己時,去參禪、去尋找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才會與過恆河沙數的上煩惱相應;待菩薩一念慧相應,找到了第八識而打破了無始無明,也就是說,唯有菩薩才能少分、多分斷除無始無明,只有佛的智慧才能究竟斷除無始無明。如果有人連無始無明的內涵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該如何斷除,更沒有佛的果德,卻對外宣稱自己已經成佛了,還接受眾生的禮拜、供養,已造下難以收拾的大妄語業,未來只好下墮三惡道受苦無量了。

由上面說明可知:過恆河沙數的上煩惱,一般眾生與二乘人是不相應的,唯有菩薩能夠相應及少分、多分斷除,只有佛的智慧才能究竟斷除,所以上煩惱都是依無明住地而建立的。待菩薩如是建立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的正知見以後,就可以簡擇善知識所說的法。譬如在學術界有一位被尊稱為導師者,在他的書上公開說明如下:「【「無明住地」含攝一切微細的所知障種,煩惱習氣,故稱為「積聚」。……約別義說,今不論一般凡夫所有的煩惱;然二乘聖者,得無漏道,而有根障,定障,不能得佛一樣的深定,大智。聲聞學者稱此為不染污無知,今即說為從無明住地所起的隨煩惱。使二乘及菩薩的修道,不得究竟圓滿,不得無餘清淨。這種障於修道,而為大乘不共修道斷的,即所知障,「彼生心上煩惱」下,共有十一句。彼,即無明住地,上煩惱是隨煩惱。】(《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176~177。)」

這位在學術界被尊稱為導師者的說法,有下面兩個較大的過失出現。第一個過失,故意將所知障說是種子;第二個過失,故意將佛菩提道當作是解脫道,把解脫道當作是佛菩提道,而且這個解脫道,還是錯誤的解脫道。

首先談第一個過失,這位被學術界尊稱為導師者,故意將所知障說是種子。在前一集已說明所知障的內涵,這一集則要說明什麼是種子;知道種子的內涵以後,就會知道所知障到底是不是種子了。所謂的【種子,就是功能差別,它有作用,又名為界。】譬如眼識的功能差別能分別青黃赤白的顯色,耳識能分別聲塵,鼻識能分別香嗅,舌識能分別酸甜苦辣等,身識能分別觸塵,意識能分別法塵等等,也就是說識陰六識能分別色等六塵。此外意識還能分別前五識所不能分別的細相分別,譬如長短方圓的形色,屈伸俯仰的表色,以及氣色、氣質的無表色等等,於六識各自在自己的境界上有所了別,這就是祂的功能差別,這就是祂的作用。

既然種子有其功能差別、有其作用,當然會有所限制,所以種子又名為界。譬如眼識的生起,必須依於眼根與色塵相接觸而有,這就是眼識的界限;又眼識僅能分別青黃赤白的顯色,祂不能分別其他的五塵。眼識既如是,其他的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亦復如是,須依附於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與聲塵、香塵、味塵、觸塵相接觸而有、而分別。意識則在意根與依附五塵而有的法塵上作詳細的分別,不僅有五塵上粗相的分別,還有五塵上細相的分別,這表示意識的分別比較廣、比較詳細。

從上面說明可知:凡是有功能的法、有作用的法、有其界限的法,就叫作種子。當種子現行時,一定會有功能、有作用及其界限出現,導致眾生採取某一種行為,使得眾生有貪、瞋、癡等三界生死的行為發生。以此緣故,種子現行了以後,將會導致眾生在三界不斷地流轉生死。二乘人了知這個道理以後,將貪、瞋、癡等煩惱的現行加以斷除,於捨壽時就可以入無餘涅槃,從此不再三界現身意。菩薩也知道,如果不將煩惱的現行加以斷除,則不能了脫生死,所以菩薩還是要將煩惱的現行加以斷除,因而轉入地上階位,繼續去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一直到七地滿心以後,才將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斷除。

由此可知,煩惱障所攝的有兩種,那就是貪、瞋、癡等煩惱的種子,以及貪、瞋、癡等煩惱的習氣種子隨眠。然而所知障不是種子,它沒有功能差別,只是眾生對法界實相無所了知,就會障礙眾生成佛,不會障礙眾生了脫生死。又所知障只有現行,可是現行時,它沒有貪、瞋、癡等三界生死的功能差別及作用。既然所知障不是種子,當然就沒有種子的界限了;又所知障為隨眠,它潛藏在眾生心中沒有現行,所以它沒有功能的勢力作用。對一般眾生而言,根本不知道有這種隨眠存在,也不會因為這個上煩惱而產生惡業,所以無始無明與一般眾生不相應;但是對三賢位的菩薩而言,唯有在參禪時才會與之相應,唯有找到法界實相時,才會打破極少分的無始無明,但也不會因為這個上煩惱的存在而產生惡業。以此緣故,無始無明對凡愚及三賢位的菩薩而言,都不會因為這個上煩惱而產生惡業;但是對地上菩薩而言,為了成就佛道,就要對無始無明一一去了知、去打破,就會使菩薩的上煩惱的隨眠現行,現行了以後,才會轉變為起煩惱,才會使菩薩去行善,去修集廣大的福德,以及更具足信心去親近大善知識而禮拜、供養,以此來作為菩薩修證道種智的資糧。這時已經有了功能、有了作用了,所以對於地上菩薩而言,無始無明的上煩惱也是種子。 由此可知「法無定法」,端視眾生這時的根基等等是什麼,佛就為他開示與之相應的法,待眾生往上修行的因緣成熟了,佛再為眾生開示更深、更相應的法。

譬如 佛在初轉法輪時,為二乘人開示蘊處界及諸法等法是因緣和合及虛妄的道理,待二乘人得以實證四果的阿羅漢以後,對 佛的開示產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力,以及二乘人實證般若的因緣成熟,佛就為二乘人開示第二轉法輪的般若智慧,讓二乘人得以實證般若及迴小向大;待二乘人成為菩薩及深入修行以後,佛觀察菩薩實證唯識種智的因緣成熟了,就為菩薩們開示第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讓菩薩們一一去實證,乃至於最後成就一切種智的究竟佛。所以說,無始無明雖然潛藏在眾生心中而成為隨眠,它沒有功能差別的作用;可是菩薩轉入地上階位以後,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就會成為菩薩的起煩惱了,它就有功能了、有了作用而成為種子了。

接下來談第二個過失,這位被學術界尊稱為導師者,故意將佛菩提道當作是解脫道,把解脫道當作是佛菩提道,而且這個解脫道還是錯誤的解脫道。大眾所知的隨煩惱,乃是煩惱障所攝的煩惱,它包括了忿、恨、惱、害等二十個隨煩惱,這二十個隨煩惱,於二乘人證得四果時就已經斷了。既然二十個隨煩惱於二乘人證得四果時就斷了,表示它為一念無明的煩惱障所攝,怎麼會是這位被學術界尊稱為導師者所說「是為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呢?顯然他的說法很不正確。從這裡可以了知,這位被學術界尊稱為導師者,若不是對佛法完全無知,那就是居心不良、居心叵測了,誤導眾生的法身慧命非常嚴重。如果是對佛法完全無知,他被學術界尊稱為導師者,顯然是名不符實、虛有其表;如果是居心不良、居心叵測,豈是身為出家人所應為?不僅如此,他還在其他書上公開指出,佛陀與聲聞所證的智慧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如下:「【佛陀的正覺,是無貪、無瞋、無癡的完滿開展,究竟圓成;而聲聞弟子的正覺,是偏於無貪、無癡的,佛與聲聞的正覺,可說有程度上的差別。但這是說:佛陀的正覺,是智慧中心的,含攝得無貪、無瞋、無癡,從身心淨化,自他和樂的生活中得究竟自在。如從智慧的無癡說,無漏慧的證法性空,與聲聞沒有差別,畢竟空是沒有什麼彼此差別的。】(《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267。)」

這位被學術界尊稱為導師者主張:佛陀所證的一切種智,與聲聞所證的十智是沒有任何差別的。然而二乘人所證的十智,都是在觀察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虛妄以後,所發起的世俗智慧,都是偏向在事相上的智慧,從來沒有親證法界實相,更不用說親證法界實相所發起的般若智慧了。菩薩則不是在世俗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上用心,而是在法界實相上用心,因而親證了法界實相而發起了根本無分別智;乃至於菩薩悟後,以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進修後得無分別智、道種智,最後得以圓成一切種智的究竟佛。單單這一點,就已顯示了佛與聲聞所證的智慧,真的是差距太大了,簡直是不可以道里計;也因為這樣的緣故,當 佛陀般涅槃以後,沒有一位阿羅漢敢紹繼佛位而自稱是佛。可是這位被學術界尊稱為導師者,本身於佛法沒有實證,還是我見具足的凡夫一個,但是他的膽子非常大,竟然將佛陀所證的一切種智,加以淺化、世俗化,等同於聲聞的十智而沒有任何差別,可謂是居心不良啊!

他的用意就是要把佛菩提道加以淺化、世俗化,誤導眾生認為佛菩提道其實就是解脫道,解脫道就是佛菩提道。更離譜的是他的解脫道還是錯誤的解脫道,導致他所說的佛菩提道及解脫道都成為斷滅空。為什麼?因為他認為沒有所謂的法界實相存在,世間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佛陀與聲聞所悟的都是緣起性空,本身沒有任何差別,所以才會主張「如來與聲聞所證的一切緣起的畢竟空,是沒有什麼彼此差別的。」然而這樣的見解乃是大邪見,因為 佛在三次轉法輪時,都是以法界實相為基礎,來為眾生開示三乘菩提。

由於二乘人只要將一念無明的見、思二惑斷除了,就可以入無餘涅槃,從此再也沒有所謂的四果人在人間出現。由於二乘人不需要證得法界實相,所以 佛在初轉法輪時,並沒有很詳細、很明白地指出法界實相的種種內涵,只是隱說而已,待二乘人得以出離三界生死,對 佛的開示具足信力以後,佛觀察眾生的因緣成熟,再為二乘人開示第二轉法輪的般若智慧,乃至於為迴小向大的菩薩們開示第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讓菩薩們得以實證道種智,乃至圓成一切種智。既然 佛要為菩薩們開示二轉、三轉法輪的智慧,當然要為菩薩們很詳細地開示法界實相的種種內涵,才能讓菩薩們證得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道種智,乃至於證得一切種智。

所以說這位被學術界尊稱為導師者,認為沒有法界實相存在、認為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是為 佛在經中所開示的斷見外道。此外他還在書中胡亂解釋「煩惱障所攝的習氣就是所知障」如下:「【以真常心建立唯心論,莫急於雜染、清淨之因。為客塵所染之客塵,大眾、分別說者,初以「隨眠」釋之。大乘學興,煩惱氣分為彼羅漢所不斷之「習氣」,演化為大乘不共斷之所知障。】(《印度之佛教》,正聞出版社,1988年10月三版,頁270~271。)」然而習氣乃是煩惱障所攝的殘氣,也就是煩惱的殘留氣分;雖然阿羅漢可以將煩惱的現行斷除了,可是阿羅漢還是有習氣存在。譬如有人指責某甲阿羅漢不是阿羅漢時,某甲阿羅漢並不會與之計較,可是某甲阿羅漢還是面無表情地離開,表示阿羅漢僅斷除了煩惱的現行,於捨壽時可以入無餘涅槃,但是他的煩惱障並未究竟斷除,還有煩惱的殘氣存在,那就是「習氣」。這位被學術界尊稱為導師者,本身是斷見外道者,之前已將隨煩惱攝歸於所知障,就已經不如法了,如今再將習氣攝歸於所知障,更是不如法了。

由此可知,這位被學術界尊稱為導師者,連最基本的佛法正知見也沒有,為了符合他所謂的沒有法界實相的緣起性空的說法,不得不將 佛所開示的正理加以歪曲,不得不將煩惱障所攝的隨煩惱,及習氣種子隨眠攝歸於無始無明的所知障,不僅成就誤導眾生的大惡業,而且也成就毀謗三寶的重罪。像這樣的人,未來只有下墮三惡道,多生、多劫攝受不可愛的異熟果報,再回頭已經不堪回首了。

最後針對這兩集所說的作個簡單結論:一念無明又名為煩惱障,它包括了煩惱的現行與習氣,其中煩惱的現行能障礙眾生解脫生死;無始無明又名為所知障,它無始劫以來就在,與眾生不相應,但會障礙眾生成就佛道,所以菩薩必須斷除二障才能成就佛道。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