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要如何安住於娑婆世界?

第118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上次的單元中講述過了喇嘛教的止觀不是佛法。今天繼續和大家來看看,馬鳴菩薩接下來開示說:【復次,初學菩薩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熱、風雨不時、飢饉等苦;或見不善可畏眾生三毒所纏,邪見顛倒,棄背善道習行惡法;菩薩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生疑欲退者,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眾生。」作是念已,發大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大乘起信論》卷2)馬鳴菩薩說:我們這個所住的娑婆世界,有著這一些不善、可畏的境界與眾生;所以藉著這個因緣,簡略地來說明菩薩要如何安住於娑婆世界。不善可畏、三毒所纏、邪見顛倒、背棄善道、習行惡法,說的是眾生的心性,因為有著這一些的心性,加上過去久遠世以來的共業,所以一起感應,乃至共同成就這個世界。而有著寒熱,風雨不時,是屬於外在的境界,以及飢饉等苦,是屬於身上的覺受;因此這個世界就叫作娑婆世界。娑婆也就是堪忍。這個世界的眾生,因為強烈地貪著於五欲,所以願意安忍於種種煩惱、諸不善法而不肯出離。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卷17之中,也很貼切地形容了這個世界:【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炬;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大智度論》卷17)既然一開始就說哀哉眾生,可想而知這個世界的眾生是什麼樣子,是因為不停地追求五欲,好像永遠無法滿足的樣子;然而五欲的追求,就好像是一個無底深坑,所以才反過來一直地為五欲所苦惱。龍樹菩薩如何形容這個世界的眾生追求五欲的狀況呢?他說輾轉不停地追求五欲之後,就好像以火燒炙著疥瘡,反而是苦上加苦;追求於五欲,就好像是狗想去咬著火炬上的火,卻永遠也沒有辦法咬著,只是不時的會被火所燙傷;當互相間爭奪五欲享用的時候,又好像猛禽互相間搶食肉塊一樣兇殘。貪著五欲的結果,就好像在逆風時拿著火炬,只會反過來更被五欲所束縛,而傷害到自己。而五欲的貪著,其實就像不斷地去踐踏惡毒的蛇一般地可怕。五欲的受用並不是真實的,就好像一覺醒來,美夢依然是一場空,那都是因為我們是依於種種因緣而生在這個世界,因緣壞散,五欲亦復消失不在,所以五欲的受用,也只是暫時的而已。

然而,我們不是常常會聽到一段勸導人的話嗎?就類似像這個樣子:「哎呀!你這個人啊!就是這個樣子,講了你又不聽,聽了你又不想去做,要去做又不知道怎麼做,知道怎麼做又常常做錯。」哎呀!要是說這個人是一無是處,那未免就太可悲了。但是,龍樹菩薩開示說:世人愚癡,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卻似乎又與這一種情形有一些類似。因為佛菩薩已經把這一個世界的狀況,以及如何出離的方法都說明得非常清楚,無可奈何地眾生依然故我,繼續貪著著五欲而不肯出離。所以,到底菩薩要如何安住於這樣的情況呢?對啊!菩薩應該要想的是:這一個世界的眾生,安忍於種種的煩惱,明明身心已經受到了種種的痛苦,卻又不肯出離。

那麼自己應該要怎麼辦呢?是不管眾生而自己離去呢?還是要再發願回來啟發、教導眾生,如何出離這一些困境。讚歎各位的大心啊!你們都選擇了後者;也就是說,明明知道這個世界叫作「堪忍」,可是為了要滿足因地「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又發願回到娑婆世界來。龍樹菩薩又跟我們開示:【菩薩處眾生中,行三十二種悲,漸漸增廣轉成大悲。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這是《大智度論》卷20中的一段文字,而菩薩的三十二因生悲,是記載於《佛說寶雨經》卷5之中。龍樹菩薩開示說:菩薩必須要修悲心,乃至漸漸增廣而轉成大悲,因為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也就是說,菩薩由於大悲心的緣故,才能夠證得般若波羅蜜,乃至成佛。

各位請特別注意一點,龍樹菩薩開示說:「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所以由於在因地具有大悲心的緣故,才能夠親證般若波羅蜜,之後才會有果位的諸佛,因此諸佛之母就是般若波羅蜜。可是到了喇嘛教,也同樣弄出來一個佛母,卻只是喇嘛們受用淫欲的對象;因為喇嘛教都只是藉著佛法的名相,來欺瞞、籠罩眾生,本質其實只是性力派的外道法,根本不是佛法。《優婆塞戒經》卷第一之中,世尊也開示了菩薩修於悲心的三十六種原因。因為一般的學佛之人對於《優婆塞戒經》比較清楚,但是由於篇幅太長,所以這裡就舉例來說明,菩薩如何發起悲心的幾個原因:

善生菩薩請問說:「世尊!云何而得修於悲心。」(佛回答說):【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沈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為惡知識之所誑惑——故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優婆塞戒經》卷1)

世尊藉由善生菩薩的請問,來告訴大家菩薩如何而修於悲心。首先就說:有智慧的人為了拔濟沉沒於生死苦惱大海的眾生,所以就生起了悲心;悲就是拔苦。然而佛說「眾生沈沒生死苦惱大海」這個事實,若不是開始學佛的話,一般眾生恐怕也很難接受,再加上這個生死苦惱大海,可不是每一世都在人間以上的境界,只恐怕也會有很長的時劫,是處於地獄、餓鬼、旁生道的;眾生貪著五欲的緣故,常常會恐懼失去種種的快樂,可是在三界的輪迴之中,有時候卻要說這是一個常態。所以今世雖然在人間,難保下一世不會下墮在三惡道,而失去了人間的快樂;而三惡道的苦楚,一下子也無法在此說明,無色界天、色界、欲界諸天亦復如是,定福、天福受用完畢之後,依然下墮而失去了在天界的快樂。這是因為眾生或者不想出離,或者不知道如何出離的緣故,所以菩薩看到了這樣的狀況,生起了悲心,想要拔濟這一些眾生,「又見眾生為惡知識之所誑惑,故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

這個世界的惡知識多如牛毛,惡知識可不是說這個人長相看起來非常兇惡,而是說他常常給予眾生錯誤的知見,而使得眾生或者是在人生,或者是在學法的道路上,得到相反的效果,不因此下墮三惡道,就已經算是幸運的了。然而惡知識善於掩飾,眾生見不得他的真面目,卻反而繼續親附惡知識。舉例來說,《瑜伽師地論》卷第七之中,提到了一種惡知識,【害為正法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於彼祠中,咒術為先,害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諸助伴,如是一切皆得生天。】惡知識的表相往往是很莊嚴的,就好像六欲天的天魔,善於在人間作種種的化現,但因為天福的依憑,所以在外相上的莊嚴,一般人是遠遠比不上的,然而他的所作所為,卻是在致力於破壞正法的惡知識。彌勒菩薩說,這一種害為正法論的惡知識,他或示現為出家相,或示現為在家相,建立了一個宗旨:在祭祀宗祠之中,先施以某一種咒術,然後殺害眾生的生命;若能夠如此祭祀,則可以超度那一些被殺害的眾生,以及幫助殺害那一些眾生的其他人,全部都可以往生天趣。這是在說哪一種惡知識?彌勒菩薩可是在兩千多年前就講過了。

有一種外道不是說:用持咒加持畜生往生淨土,然後把牠們殺了、吃了,都沒有關係,因為已經幫牠們往生淨土了。可是這純粹只是自己貪著口腹之欲的說詞,一點也沒有作用。一者、那一個畜生的壽算若是未到,牠一定也是好死不如賴活著,不知道也不會想要往生。再者、加持眾生往生他方,為什麼要用殺害眾生的方法呢?要不然他的至親眷屬,若是也有想要往生淨土的,那就叫他加持後,然後也把對方殺了啊!能這樣做嗎?有人願意這樣嗎?三者、他自己想不想往生淨土呢?那就請他的上師持咒,然後也把他殺了啊!他總不會說他的上師道行不夠,不能夠這樣做,而自己是學有所成的,才可以這樣做?四者、他若是說:「我自己知道如何往生,所以不需要這麼做,畜生不知道,所以才要幫忙牠們。」那麼你正好就可以回答他們:那一些有情,所以造了惡業而會下墮畜生道,正是因為沒有智慧的緣故;所以以惡法為因而想要得善果,無有是處。

然而這樣子的說法,卻引來很多貪著眾生肉的有情,與之互為眷屬。所以菩薩因此而生起了悲心,想要拔濟這一些眾生,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眾生為了五欲之樂的貪著,而犯下了殺人、偷盜、姦淫等罪,這在報章媒體上的報導,已經是司空見慣,甚至於只是自己不高興,也來個隨機殺人。然而為了五欲的享樂,為什麼一定要做這一些事情呢?這是大家應該要深切思考的!舉一個最平常不過的例子來說:這個社會的迷失是「吃腦補腦啊!吃肝補肝啊!」其實都只是口腹之慾的藉口罷了,卻因此造作了殺害眾生的惡業,但是要他停止吃肉的習性,真的是很難啊!然而身體的健康,是要這樣子才能維持的嗎?那麼,牛馬羊等是如何存活的呢?甚至於人的力量還遠不及牛,更沒有比馬跑得快呢!因此有智慧的人才說:這個人間與旁生的世界之中有一個很大的過失,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命,要犧牲很多其他的眾生。所以菩薩因此生起了悲心,想要拔濟這一些眾生,又見眾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諸根是包括身體上的眼、耳等諸根,以及信、進、念、定、慧等諸根。眾生因為無始以來的貪染,而造作了種種的惡業,導致輾轉再生而為人的時候,或者是眼、耳等諸根有缺陷,或者是智慧上有著種種的障礙,懂得自我檢點的人,應該是要讚歎的。然而很多人還在怪老天爺、怪上帝:「哎呀!為什麼那麼不公平啊,讓我今世今生所受如此啊?!」但他不知道,其實都是過去世所作業不亡,所以才果報還自受。

由於菩薩現見到這個現象,知道眾生因此還會繼續無量無邊的生死輪迴,所以生起了悲心,想要拔濟這一些眾生。世尊又開示:【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優婆塞》卷1)即使是修證了禪定,乃至是非想非非想定,那仍然是三界的境界;三界的境界就不是究竟的境界,因為依然會有或多或少的痛苦。菩薩應該這樣思惟、觀察,這樣子的教導眾生,希望眾生也都能夠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也都能夠共成佛道。

今天就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