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要如何安住于娑婆世界?

第118集
由正钧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上次的单元中讲述过了喇嘛教的止观不是佛法。今天继续和大家来看看,马鸣菩萨接下来开示说: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大乘起信论》卷2)

马鸣菩萨说:我们这个所住的娑婆世界,有着这一些不善、可畏的境界与众生;所以藉着这个因缘,简略地来说明菩萨要如何安住于娑婆世界。不善可畏、三毒所缠、邪见颠倒、背弃善道、习行恶法,说的是众生的心性,因为有着这一些的心性,加上过去久远世以来的共业,所以一起感应,乃至共同成就这个世界。而有着寒热,风雨不时,是属于外在的境界,以及饥馑等苦,是属于身上的觉受;因此这个世界就叫作娑婆世界。娑婆也就是堪忍。这个世界的众生,因为强烈地贪着于五欲,所以愿意安忍于种种烦恼、诸不善法而不肯出离。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17之中,也很贴切地形容了这个世界:

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大智度论》卷17)

既然一开始就说哀哉众生,可想而知这个世界的众生是什么样子,是因为不停地追求五欲,好像永远无法满足的样子;然而五欲的追求,就好像是一个无底深坑,所以才反过来一直地为五欲所苦恼。龙树菩萨如何形容这个世界的众生追求五欲的状况呢?他说辗转不停地追求五欲之后,就好像以火烧炙着疥疮,反而是苦上加苦;追求于五欲,就好像是狗想去咬着火炬上的火,却永远也没有办法咬着,只是不时的会被火所烫伤;当互相间争夺五欲享用的时候,又好像猛禽互相间抢食肉块一样凶残。贪着五欲的结果,就好像在逆风时拿着火炬,只会反过来更被五欲所束缚,而伤害到自己。而五欲的贪着,其实就像不断地去践踏恶毒的蛇一般地可怕。五欲的受用并不是真实的,就好像一觉醒来,美梦依然是一场空,那都是因为我们是依于种种因缘而生在这个世界,因缘坏散,五欲亦复消失不在,所以五欲的受用,也只是暂时的而已。

然而,我们不是常常会听到一段劝导人的话吗?就类似像这个样子: “哎呀!你这个人啊!就是这个样子,讲了你又不听,听了你又不想去做,要去做又不知道怎么做,知道怎么做又常常做错。”哎呀!要是说这个人是一无是处,那未免就太可悲了。但是,龙树菩萨开示说:世人愚痴,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却似乎又与这一种情形有一些类似。因为佛菩萨已经把这一个世界的状况,以及如何出离的方法都说明得非常清楚,无可奈何地众生依然故我,继续贪着着五欲而不肯出离。所以,到底菩萨要如何安住于这样的情况呢?对啊!菩萨应该要想的是:这一个世界的众生,安忍于种种的烦恼,明明身心已经受到了种种的痛苦,却又不肯出离。

那么自己应该要怎么办呢?是不管众生而自己离去呢?还是要再发愿回来启发、教导众生,如何出离这一些困境。赞叹各位的大心啊!你们都选择了后者;也就是说,明明知道这个世界叫作“堪忍”,可是为了要满足因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又发愿回到娑婆世界来。龙树菩萨又跟我们开示:

菩萨处众生中,行三十二种悲,渐渐增广转成大悲。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

这是《大智度论》卷20中的一段文字,而菩萨的三十二因生悲,是记载于《佛说宝雨经》卷5之中。龙树菩萨开示说:菩萨必须要修悲心,乃至渐渐增广而转成大悲,因为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也就是说,菩萨由于大悲心的缘故,才能够证得般若波罗蜜,乃至成佛。

各位请特别注意一点,龙树菩萨开示说:“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所以由于在因地具有大悲心的缘故,才能够亲证般若波罗蜜,之后才会有果位的诸佛,因此诸佛之母就是般若波罗蜜。可是到了喇嘛教,也同样弄出来一个佛母,却只是喇嘛们受用淫欲的对象;因为喇嘛教都只是藉着佛法的名相,来欺瞒、笼罩众生,本质其实只是性力派的外道法,根本不是佛法。《优婆塞戒经》卷第一之中,世尊也开示了菩萨修于悲心的三十六种原因。因为一般的学佛之人对于《优婆塞戒经》比较清楚,但是由于篇幅太长,所以这里就举例来说明,菩萨如何发起悲心的几个原因:

善生菩萨请问说:“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佛回答说):【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恶知识之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优婆塞戒经》卷1)

世尊藉由善生菩萨的请问,来告诉大家菩萨如何而修于悲心。首先就说:有智慧的人为了拔济沉没于生死苦恼大海的众生,所以就生起了悲心;悲就是拔苦。然而佛说“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这个事实,若不是开始学佛的话,一般众生恐怕也很难接受,再加上这个生死苦恼大海,可不是每一世都在人间以上的境界,只恐怕也会有很长的时劫,是处于地狱、饿鬼、旁生道的;众生贪着五欲的缘故,常常会恐惧失去种种的快乐,可是在三界的轮回之中,有时候却要说这是一个常态。所以今世虽然在人间,难保下一世不会下堕在三恶道,而失去了人间的快乐;而三恶道的苦楚,一下子也无法在此说明,无色界天、色界、欲界诸天亦复如是,定福、天福受用完毕之后,依然下堕而失去了在天界的快乐。这是因为众生或者不想出离,或者不知道如何出离的缘故,所以菩萨看到了这样的状况,生起了悲心,想要拔济这一些众生,“又见众生为恶知识之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这个世界的恶知识多如牛毛,恶知识可不是说这个人长相看起来非常凶恶,而是说他常常给予众生错误的知见,而使得众生或者是在人生,或者是在学法的道路上,得到相反的效果,不因此下堕三恶道,就已经算是幸运的了。然而恶知识善于掩饰,众生见不得他的真面目,却反而继续亲附恶知识。举例来说,《瑜伽师地论》卷第七之中,提到了一种恶知识,

害为正法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于彼祠中,咒术为先,害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诸助伴,如是一切皆得生天。

恶知识的表相往往是很庄严的,就好像六欲天的天魔,善于在人间作种种的化现,但因为天福的依凭,所以在外相上的庄严,一般人是远远比不上的,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却是在致力于破坏正法的恶知识。弥勒菩萨说,这一种害为正法论的恶知识,他或示现为出家相,或示现为在家相,建立了一个宗旨:在祭祀宗祠之中,先施以某一种咒术,然后杀害众生的生命;若能够如此祭祀,则可以超度那一些被杀害的众生,以及帮助杀害那一些众生的其他人,全部都可以往生天趣。这是在说哪一种恶知识?弥勒菩萨可是在两千多年前就讲过了。

有一种外道不是说:用持咒加持畜生往生净土,然后把牠们杀了、吃了,都没有关系,因为已经帮牠们往生净土了。可是这纯粹只是自己贪着口腹之欲的说词,一点也没有作用。一者、那一个畜生的寿算若是未到,牠一定也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不知道也不会想要往生。再者、加持众生往生他方,为什么要用杀害众生的方法呢?要不然他的至亲眷属,若是也有想要往生净土的,那就叫他加持后,然后也把对方杀了啊!能这样做吗?有人愿意这样吗?三者、他自己想不想往生净土呢?那就请他的上师持咒,然后也把他杀了啊!他总不会说他的上师道行不够,不能够这样做,而自己是学有所成的,才可以这样做?四者、他若是说:“我自己知道如何往生,所以不需要这么做,畜生不知道,所以才要帮忙牠们。”那么你正好就可以回答他们:那一些有情,所以造了恶业而会下堕畜生道,正是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所以以恶法为因而想要得善果,无有是处。

然而这样子的说法,却引来很多贪着众生肉的有情,与之互为眷属。所以菩萨因此而生起了悲心,想要拔济这一些众生,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众生为了五欲之乐的贪着,而犯下了杀人、偷盗、奸淫等罪,这在报章媒体上的报导,已经是司空见惯,甚至于只是自己不高兴,也来个随机杀人。然而为了五欲的享乐,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一些事情呢?这是大家应该要深切思考的!举一个最平常不过的例子来说:这个社会的迷失是“吃脑补脑啊!吃肝补肝啊!”其实都只是口腹之欲的借口罢了,却因此造作了杀害众生的恶业,但是要他停止吃肉的习性,真的是很难啊!然而身体的健康,是要这样子才能维持的吗?那么,牛马羊等是如何存活的呢?甚至于人的力量还远不及牛,更没有比马跑得快呢!因此有智慧的人才说:这个人间与旁生的世界之中有一个很大的过失,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要牺牲很多其他的众生。所以菩萨因此生起了悲心,想要拔济这一些众生,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诸根是包括身体上的眼、耳等诸根,以及信、进、念、定、慧等诸根。众生因为无始以来的贪染,而造作了种种的恶业,导致辗转再生而为人的时候,或者是眼、耳等诸根有缺陷,或者是智慧上有着种种的障碍,懂得自我检点的人,应该是要赞叹的。然而很多人还在怪老天爷、怪上帝:“哎呀!为什么那么不公平啊,让我今世今生所受如此啊?!”但他不知道,其实都是过去世所作业不亡,所以才果报还自受。

由于菩萨现见到这个现象,知道众生因此还会继续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所以生起了悲心,想要拔济这一些众生。世尊又开示:

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优婆塞》卷1)

即使是修证了禅定,乃至是非想非非想定,那仍然是三界的境界;三界的境界就不是究竟的境界,因为依然会有或多或少的痛苦。菩萨应该这样思惟、观察,这样子的教导众生,希望众生也都能够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也都能够共成佛道。

今天就说到这里。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点击数: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