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諸佛菩薩的清淨信容易成就嗎?

第119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上次的單元中簡略地說明「菩薩要如何安住於娑婆世界」的心態;然而,馬鳴菩薩又開示說:【菩薩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生疑欲退者,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眾生。」作是念已,發大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大乘起信論》卷2)

所以,今天要和大家一起來看看:「於諸佛菩薩的清淨信容易成就嗎?」若是菩薩生在娑婆世界之中,在心性還是怯弱的狀況之下,難免會擔心:是不是都能夠值遇諸佛菩薩?若無法值遇佛菩薩的話,要如何成就清淨的信心呢?當生起了疑心將要退轉的時候,馬鳴菩薩說應當要這麼想:「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眾生。」這樣子想以後,發起利益眾生的大誓願,而一心專念佛及菩薩。

馬鳴菩薩這一部論叫作《大乘起信論》,是要啟發眾生對大乘法的信心。當然,佛法中的「信」是有很多不同的層次,更何況是要說到「淨信」呢?然而,「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進念定慧等五根、五力,也是以「信」為首,所以必須要熏習佛法中「信」的內涵。台灣的學佛人數號稱有幾百萬之多,然而究其實際,是摻雜著一般傳統的民間信仰,甚至於是迷信並供養了鬼神。由於現實生活環境的因素,一部分人生起了邪惡願,希望鬼神幫助其消除冤家債主,所以就普遍地使用咒殺的手法,先以火供來供養鬼神;當然吃人的嘴軟,再加上說,希望都能夠因此而得到供養的鬼神,就因此而受其驅遣;所以其本質並不是佛法,但卻往往假借佛法的名相,而自稱是佛法。而另外一個部分,也是迷信於神祇,但他們不會刻意去傷害其他的眾生,至少生起一分的善願:或求眷屬的平安,或求色身康樂、事業順利,乃至還有所謂的「還願」來答謝神祇的幫忙。

更進一步的「信」,在佛法之中就稱為仰信。這是對佛菩薩「仰之彌高」,相信佛菩薩與一般的鬼神是有所不同的,但又無法瞭解佛菩薩的所知所證,因而以恭敬心而信受佛菩薩的教導;當進一步觀察與思惟之後,才進入解信的地步,但這通常不會是一世、兩世的事,這是因為需要很多劫的熏習,是要配合著修集福德資糧的緣故。因為已經有了解信作為基礎的緣故,更進一步思惟與修學之後,才終於能夠親證佛法:或者是親證解脫道,或者是佛菩提道;由於親證的緣故,信心更加穩固,此時就說是因證法而生信,立名為證信。這時候於佛法的清淨信,更為加深了。這是說,若先前沒有初分的清淨信,是不會想要去實證佛法的;這樣子看來,不但佛法中的淨信,是有其層次的差別,因淨信而想要去實證佛法,所得的證信,就是更進一步的淨信;乃至是隨著實證佛法的一一階位,淨信、證信的層次,都會逐步地深細與穩固。

那麼,佛法之中最基本的「淨信」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之中,有著這麼一段記載:【佛子!若退若進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發三菩提心,有恒河沙眾生,學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在這一段經文中,提到了「十住以前」,說的是包括初住位一直到十住位這十個住位之前,換句話,就是指十個信位。從因地在凡夫法中,因為一分善根成熟的緣故,而發起了想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卻在十信位之中有著若退若進,而心不得決定的狀況,所以說叫作「退分善根」。這個在十信位之中,若退若進的時劫到底會有多久?佛開示說「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少則一劫,多則十劫,對於三寶的淨信,才能有初分的圓滿,而於發心想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是心得決定的;這樣子就說是進入菩薩初住位,開始修證佛菩提道的三大阿僧祇劫。

這樣子看來,要成就對三寶的淨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首先得要於清淨的三寶生起信解、愛樂,也就是說,一世又一世的值遇諸佛菩薩的時候,諸佛當然一定是示現三寶具足;就在聽經聞法的過程中,又看到佛菩薩示現不可思議的神變,經過觀察與思惟之後,於清淨的三寶有了信心:為什麼諸佛成佛之時,說的都是「佛、法、僧」三寶,而不說「僧、法」二寶,或者是說「上師、佛、法、僧」四寶?對此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所以才能夠於發心想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是心得決定的。

為什麼這麼說?難道說於確信「佛、法、僧」三寶,竟是一件那麼難的事嗎?的確是這樣子。三寶這個名相,原本是佛法中「佛、法、僧」三寶,可是由於佛法的博大精深,引起一般世人的愛樂,進而也就藉著佛法中的名相,只是所指稱的標的,卻與佛法是絲毫沒有關係;甚至於有時候是變成戲謔的代名詞,譬如說,眾所周知的「東北有三寶」、「台灣也有三寶」……,乃至說在馬路上「橫衝直撞的三寶」,都是這樣子而被世人所借用的名相。

言歸正傳,現在回頭來說,為什麼會產生只有「僧、法」二寶的狀況?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間示現成佛的時候,於菩提樹下明心見性而成佛,這是先有了佛;後來為五比丘轉法輪,度了他們成阿羅漢;「法」是由佛所說,「僧」是從佛聽法而得度,所以「僧、法」都是因佛而有,那麼這個時候,就有了「佛、法、僧」三寶。若是主張或者暗示說,只有「僧、法」二寶:一者,這是違背 佛陀的示現,就已經有謗佛、謗法的過失了。再者,此時第一位傳法的「僧」到底是誰?祂既然可以作為第一位傳法的「僧」,表示衪與其他的「僧」,證法的因緣應該是有先後;有先後的緣故,應該就有差別,若同時都稱為「僧」,那麼傳法與得法的因果,以及「法、僧」二者在佛法上,歸屬上的義理,就會產生了一個錯亂的過失。三者,都同稱為「僧」,難道是說傳法、得法者的證量是不分高下的嗎?所以才全部都只稱為「僧」。佛陀當然也是僧,而且是頂極的僧;因為現見聲聞阿羅漢的僧,其智慧的證量遠不及入地的菩薩勝義聖僧;而入地的菩薩僧又遠不及十地、等覺菩薩勝義聖僧;等覺的菩薩僧也不及於 佛陀的證量。而且 佛陀在世的時候,身相上的示現,就與聲聞僧是不同的:聲聞僧是剃髮的相貌,而 佛陀是示現有髮髻的。所以,佛陀是頂極的僧,是與現聲聞相的阿羅漢僧,證量與示現都是不同的。因此,佛法之中一定是「佛、法、僧」三寶具足的。

然而,時值末法時期,就有聲聞心態極重的學人,每每把 佛陀的畫像,畫得與聲聞僧一樣的剃髮之相;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輾轉到了今天才有人膽敢主張:佛世時聲聞阿羅漢的證量是與佛相同的,所以解脫道就是佛菩提道。又或者是因為 世尊的恩德的緣故,所以才能夠出家學法,卻違背 世尊所說「當來下生彌勒佛」的授記—在彌勒菩薩還沒有示現成佛之前,就授意以自己的形像而塑像—在浴佛節的時候,供學人浴佛、拜佛之用。當有智慧人提出質疑之後,卻說那本來就是塑造 佛陀的形像;可是原來所塑造的形像,卻是剃髮的聲聞相貌,然而卻仍然有數以百萬的學人,依然以之為 佛陀的形像而浴佛、拜佛。這樣子一來,就造成了本來是一個人的謗佛、謗法,這一個人的謗佛、謗法具足了根本、方便、成已;然而,卻又因為一個人的緣故,而使得數百萬的學人,跟著熏習錯誤的佛法,而也有可能跟著謗佛、謗法。這一種的情況,正是雖受佛陀三十二大人相的福德而出家全缺應供,卻反過來做破壞佛法的事。所以,單單是這一個層次,要能夠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是具足的,就已經是不容易的。

那麼,怎麼會有歸依「上師、佛、法、僧」四寶的情況呢?這都是由於外道看見佛門之中氣象萬千,所以覬覦於佛門中的資源,想要來個「鵲巢鳩占」;於是呢,就搖身一變,明明不是佛法中的出家人,卻盜用佛法中的種種名相。佛法之中有某一個法,他們就宣稱說也證得那個法,並且又說所證的法,遠比佛法中那個法還更加勝妙;但其實都是不入佛法之流,是以性力派的外道之法,想要以之取代佛法,然而經過種種的包裝,加以運用宣傳的手法,卻儼然好像是佛門中之人。譬如,在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卷9之中,有這麼一段文字:【第二者,次說於師須住佛想,故應作佛勝解,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菩提心而正請白……次應為授殊勝歸依,謂佛為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諦,僧為不退聖位菩薩,以為其境。……說此諸軌,皆是經說,應隨自師所傳受持。說云:「我師所說。」許彼一切皆是經義。】這正是歸依「上師、佛、法、僧」四寶的「四歸依」,而且是把歸依上師,擺在歸依佛法僧三寶之前。沒錯啊!他們的歸依是首先「於師須住佛想」,然後「次應為授殊勝歸依」,就是歸依佛法僧三寶。

這就好有一比,比作「挾天子以令諸侯」——把上師高抬成三界之中最尊貴的 佛陀,卻同時反過來說「歸依佛法僧三寶」才是「次等」所應歸依的。這個道理說得通嗎?既然要歸依佛法僧三寶之前,而先恭敬上師,那麼意思不就是說「上師的證量是比佛陀還高」嗎?那麼不就是明擺地在說「上師就是佛上之佛」?可是問題是,佛陀的十號之中,其中有一個名號叫作「無上正等正覺」,意思是說,佛陀的證境是不會被超越的。所以,要眾生於佛法僧三寶之前,先恭敬於他的人,等同宣稱證量是比佛高的,這正是毀謗於 佛陀:說 佛陀不是無上正等正覺,說 佛陀自稱是無上正等正覺是大妄語。然而,卻又反過來要眾生把自己當佛陀一樣恭敬、供養,但這其實是在造作令自己趣向無間地獄的極大罪業。

所以,假如有人說自己的所學、弘傳的都是佛法,也說自己是佛教的一分子,卻反過來說自己的證量是比佛還高的,然後施設了「四歸依」,而破壞了眾生的清淨的三歸依;探究其目的,無非只是要眾生對其言聽計從,才能夠對眾生為所欲為罷了!這其實是在佛教動脈上吸血的外道,而卻反過來說其所修證是高於 世尊的;就是用這樣子的手法,但其實是一方面既貪出家之法,因為可以享受佛門中信眾的供養,而另一方面更貪在家之男女欲法;像這樣子的情況,真的應該說他們是大言不慚!

這正是說,護持眾生的清淨三歸依難,而毀壞眾生的三歸依易啊!而這一個初分的清淨三歸依,卻正是學佛之人,要進入修證佛菩提道的第一個起始點;要成就對三寶的這一分的清淨信,而後才能夠發心想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是心得決定的,這才說是進入菩薩的初住位。若不是於三寶能夠生起淨信心,學人的心性如何能夠於第一義諦堅固不動呢?因為,初住位開始,若不是依於因地對三寶的淨信,之後怎麼會有信心去求證斷我見的法?怎麼會有信心去求證七住位明心的法?更不要說步步昇進,進一步於佛菩提道的修學,心不悔恨、無有怨嫌、離於增減。而這樣的「淨信」更加圓滿之後,才能夠得度於欲流、生死之流,自己得到了淨信,也讓眾生得到了不壞的淨信;自己住於正法之中,也令眾生安住於正法之中;乃至是進入初地,最後得成於佛。

今天就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