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88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還是要繼續來跟各位分享,跟各位說明止觀的障難。
上一集我們講到說,我們修行的時候,一定要千萬特別小心,千萬不要急功近利,只要有一點點利養來的時候,只要心裡面稍微有一點點兒把持不住,那天魔就會趁虛而入。千萬不要太自信說我修證這麼好,天魔哪有辦法!因為你只要有一點點空隙的話,天魔就會以種種的方式讓我們起貪,貪名、貪利、貪財等等這樣形式闖進我們心中來的。甚至於舍利弗跟目犍連曾經都還受到魔擾,目犍連的神通是十大弟子裡面第一的,都還沒有辦法避免這樣子的問題,這個其實是我們必須要隨時去謹慎、去注意、去小心提防的。
禪宗公案裡面有一個典故,說天魔波旬一天到晚跟在天齊菩薩後面,想要找機會把他撲倒:當他打妄想的時候,他就有機會可以把他撲倒了!可是天魔波旬跟了他一千年,他都不起妄想,所以就沒有辦法撲倒他。可是這位菩薩如此難得的證量,卻被南泉普願禪師說得一文不值,這是因為他是光有定力,能住在離念靈知的境界一千年而已,而不起語言文字妄想,沒有明心、般若智慧的見地。
經裡面也有一個罔明菩薩的公案,是在講一個女人在佛座旁邊聽法時打坐入定,她不在法義用心熏學,佛就藉此女人弄出一個公案來教導大家,佛說:「文殊師利啊!你叫她出定吧!」文殊師利使盡了種種辦法,仍然沒辦法叫她出定,因為她住在定中一念不生,什麼妄念都不生起,文殊師利菩薩拿她沒辦法,就說:「奇怪了!我的智慧這麼好,竟然沒有辦法讓她出定。」佛說:「你以智慧是沒有辦法讓她出定的。罔明菩薩!你來請她出定吧。」罔明是什麼意思呢?罔明就是無明的意思。這位無明菩薩一來,就在她耳邊一彈指,她就出定了!為什麼呢?因為一念不生只是定境,並沒有斷除煩惱,誤以為定境就是無餘涅槃,滅不了覺知心,所以罔明菩薩只須使她心生煩惱,無明一起,她就出定了,這種方式其實是最容易的。
換句話說,想要預防這一些干擾,也就是說,我們反過來說的話,如果要預防對於這些無明煩惱的干擾的話,最重要的還是得要去除無明。無明有一念無明還有無始無明這兩種,一般人最容易被趁虛而入的其實就是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就是見惑還有思惑。從大乘來講的話,見惑、思惑就函蓋了見一處住地無明,還有欲界愛住地無明,還有色界愛住地無明,還有無色界愛住地無明。那一般眾生總是對於這個四處住地煩惱(也就是見惑跟思惑),總是沒有辦法除掉的。一念無明不除掉的時候,「我所」執著的緣故,就會使眾生產生了貪名、貪利、貪眷屬、貪錢財、貪境界,種種的貪都會出現,只要有一絲一毫不斷,魔就有機可乘;我見與我執不斷,就會執著覺知心跟作主的心,就會被一念無明所遮障,不肯讓自己滅失而出三界;那這個女人定境深厚,但是就是被罔明菩薩簡單的一彈指,只這麼一點點的聲音,就使她的一念無明現起了,她就出定了。所以說,解脫智慧只能使人深入涅槃中,般若智慧則不會使人貪著五塵境界,不會使人對五塵境界產生好奇心而出定的,所以 文殊師利菩薩以智慧卻不能使那女人出定。罔明菩薩深知一念無明的道理,所以很簡單地就把她喚出定了!可是 文殊菩薩難道不知道這個道理嗎?其實 文殊師利菩薩早就知道了,也知道 佛是想要使罔明菩薩示現這個道理,所以就裝迷糊地配合演出這個公案,裝迷糊地演出這齣戲碼來教化眾生。
所以在智慧上面修行,特別是想要在大乘通教的慧解脫道上用功的人,藉別教法門而悟得如來藏以後,憑著明心的見地轉依心真如(轉依如來藏)的本來清淨體性。轉依了心真如的體性以後,用心真如的清淨體性作為最究竟的歸依,依祂的本來清淨體性而住,就可以把「起煩惱」斷除掉。一念無明的起煩惱斷了,天魔親自來了也拿你沒辦法了!
這就是說,只要有一絲一毫起煩惱的現行不斷,魔就有機可乘。然而天魔、鬼神魔能單獨破壞我們的道業嗎?不行!都是內神通外鬼的。所以其實都是我們自心的境界所現的這些境界,跟外面的境界相應了,都因為自己對五欲有一絲的喜樂,魔就有機可乘,就鉤住修行者了,所以光靠魔自己,其實沒有辦法破壞修行者的;所以自己斷了貪著,魔就無可奈何了!也就是說,只要自己有一絲一毫的貪著不斷,魔就有機會引誘破壞了!可是這些魔擾都是因為什麼而有的呢?其實都是因為由於善根微薄、善根微少而來的。善根微、少就會導致這個結果,所以應該探究為什麼自己會善根微、少?是因為沒有努力護持正法呢?又喜歡表現自己修得很好的樣子,常常對正法不如理的說東道西,就會使得自己善根微、少。這類人不但沒有虔誠地讚歎諸佛,心裡面還打懷疑說:「我看佛在人間大概也是像我一樣吧!因為祂跟我一樣還得要吃喝拉撒,因為祂跟我同樣一個狀況。」這就是信發心的階段還沒有完成,這正是善根微、少的具體表現。
也因為對於正法的修證,沒有真正的、如實了知佛法修道的次第,就隨意地妄加評論說:「佛法也不過就是明心與見性罷了!明心又見性了以後,佛道就完成了!就成佛了!」有時又嫌說深妙的一切種智勝法,使得悟後應有的功德受用發不起來,那這個都是修行人所應該要注意的。
其實明心只不過是大乘七住位的位階,雖然明心是大乘修行佛菩提道裡面很重要的一個關卡,也是大乘從外門修六度萬行,進到內門修六度萬行的最重要的分水嶺,所以明心的功德是很殊勝的。但是不代表說,因為它很殊勝,就是說明心以後,甚至於見性以後,就沒有法可以修了;其實明心以後,還有七住、八住、九住、十住,乃至於十行、十迴向位必須得要圓滿的;十迴向位完以後,還得要進入到初地,乃至於二地,乃至於到十地,必須要進修地地的道種智,一直到成佛,一切種智究竟圓滿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福慧兩足尊。這些智慧都必須得要靠親證如來藏以後悟後起修的,也就是說,必須要親證如來藏以後,獲得親證如來藏的根本無分別智(也就是獲得了總相智),依著根本無分別智去修學後得無分別智(也就是去修學別相智),乃至於必須要地地的去進修地地的道種智。所以大乘的佛菩提道,必須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不斷地熏修、不斷地修學,等到福慧圓滿的時候,才是能夠成就佛道的。那如果不懂這個道理的話,最糟糕的狀況,就會變成無根的誹謗根本上師;如果這個根本上師不只是證悟的人,碰巧他又是具有種智的人的話,那他可就倒大楣了!這些事情都會使學人的善根從證悟之後開始轉少、乃至轉微了。
《大乘起信論》卷2裡面又如是說:【或數瞋數喜,或多悲多愛,或恆樂昏寐,或久不睡眠,或身嬰疹疾,或性不勤策,或卒起精進即便休廢,或情多疑惑不生信受。】(《大乘起信論》卷2)也就是說,又有這幾種狀況:數瞋數喜、多悲多愛、恆樂昏寐、久不睡眠、身嬰疹疾等等這些止觀的障難。那我們一個一個來說明:什麼叫作數瞋數喜?數瞋數喜的意思就是說,有時魔會使人不斷地發怒、不斷地起瞋心,只要有一點點小事就會起瞋。如此不斷地延續下去,就應該知道:「我可能著了瞋魔了。」那時就得想辦法把自己的瞋魔殺掉。瞋魔是五陰魔,是從自己的五陰變現而起的,這不可以怪罪於天魔,也不可以怪罪於鬼神魔。
數瞋以後或者產生數喜的現象,數喜就是讓你一次又一次不停地歡喜,以喜心來障礙行者的道業。譬如禪三共修證悟了,本來就應該歡喜的;可是歡喜個三五天、一兩個月也就夠了。如果悟後好幾年了還在大歡喜中,別人問你究竟在歡喜什麼?自己也不知道。又不是證得極喜地的境界而生起很深沉的大歡喜,那麼究竟是在歡喜什麼呢?其實極喜地的大歡喜,那個並不是像破參那麼地歡喜,破參時的歡喜是意識心表面上的大歡喜,但極喜地的極喜是心中很深沉的歡喜,不形諸於外而永不斷絕的智慧上的自受樂,那才是真正的極喜啊!真正的喜是堅固而不露痕跡的,是不形於色的,極喜地的喜是非常深沉的;可是這種喜是很久遠的,累積幾生幾劫都會一直延續而不會斷絕的,一直到十地、佛地,也都還是極喜的;可是那種喜,在外表看不出來,瞧不見的。可是破參見道的證悟這種歡喜,是表現在外在的;如果悟後幾年了都還在一次又一次地不斷歡喜,就叫作數喜。數喜的情況繼續不斷的話,就會滿足於現狀的證境,就會障礙悟後進修的道業。
那接著我們再來說明一下什麼叫作「多悲多愛」。多悲多愛就是在說,有的人不管看見哪個眾生輪迴生死,就為他掉眼淚,如果經常這樣子的話,這個其實不是真正的大悲,這個是有問題的。如果剛見道,也就是說剛明心的時候,而看見眾生不知出離生死,看見學佛人不知出離的法要,所以心生大悲心而多悲,那這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剛見道以後,看到俗人成天吃眾生的屍體,心想:「這些人真是好可憐啊!」還有看見學佛人被大師們誤導,還把真正究竟了義的正法說為邪法,還跟著別有用心的大師們把真正的大菩薩謗為大外道;有時候想起這些愚癡的造業眾生,想起這些愚癡的造業眾生來的時候,不禁會掉下眼淚!有時候又看見學佛人走錯了路,一天到晚還在弘傳一切法空的破法知見,還跟著破法者的邪見在誹謗如來藏妙法,你心裡想:「這些人真的好可憐!」而為他們而悲,這都是正常的悲心。但是時間慢慢地過去,一、兩個月,一年、兩年過去了,應該已經漸漸地能夠習慣於眾生的貪著,習慣於學佛人的愚癡而被誤導了,因為已經了知眾生本來如是,所以才會被稱為眾生啊!如果不是這個樣子的話,就不會被稱為眾生了,如果不是這樣子,就應該被稱為菩薩了!可是你如果一直都沒有習慣下來,悟後好幾年了還在為他們掉眼淚,那可能就有問題了!這就是 馬鳴菩薩所講的「或多悲」,也就是著了悲魔而障礙自己的道業了。這個悲魔其實也是五陰魔中的一種,與別人無關。因為多瞋或多悲全部都是自己五陰的境界相,都是屬於自己的內相分;因為我們的七轉識心跟我們所相應的心所有法所產生的種種的這些境界相,所以說這個悲魔是由五陰魔而來的,悲魔本身就是五陰魔的一種,所以不能去怪鬼神,也不能去怪天魔。
那還有一種叫作「多愛」。什麼是多愛呢?譬如說愛子女、愛父母,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愛你的先生、愛你的太太,這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都應該適可而止啊!不要愛得太過火了。愛得太過火,就把子女保護成溫室裡的花朵;你一旦不在了,颳風下雨把他們颳死、淋死了。對父母的愛其實也是一樣的,對父母的愛護應該給他們一些適度的空間,不要以聖人的境界來要求他們,不要過度保護而讓他們成為溫室的花朵。如果太過於多愛,已經是超過關懷備至的程度了,那反而是害了他們。菩薩剛悟道而出來度人的時候,大多是多悲多愛的,但是後來認清楚眾生本來如是,認清楚眾生的因緣果報道理了,就不會濫慈悲了。菩薩心裡面想:「我不應該揠苗助長,否則一定會害了你。可是我一定會給你正確的,以及應該有的參禪知見。」太過於愛護,在因緣尚未成熟的時候,就硬要幫助他們悟到如來藏,就變成是揠苗助長啊!結果那些菩薩揠苗,最後反而會死掉的!所以我們對眾生不要太過於多悲或多愛,對於眷屬的愛,愛護得太過分的話,這都是不好的事情,也會造成止觀的障難。
那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先跟各位說明到這個地方。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