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止观之障难(三)

第88集
由正文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集还是要继续来跟各位分享,跟各位说明止观的障难。

上一集我们讲到说,我们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千万特别小心,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只要有一点点利养来的时候,只要心里面稍微有一点点儿把持不住,那天魔就会趁虚而入。千万不要太自信说我修证这么好,天魔哪有办法!因为你只要有一点点空隙的话,天魔就会以种种的方式让我们起贪,贪名、贪利、贪财等等这样形式闯进我们心中来的。甚至于舍利弗跟目犍连曾经都还受到魔扰,目犍连的神通是十大弟子里面第一的,都还没有办法避免这样子的问题,这个其实是我们必须要随时去谨慎、去注意、去小心提防的。

禅宗公案里面有一个典故,说天魔波旬一天到晚跟在天齐菩萨后面,想要找机会把他扑倒:当他打妄想的时候,他就有机会可以把他扑倒了!可是天魔波旬跟了他一千年,他都不起妄想,所以就没有办法扑倒他。可是这位菩萨如此难得的证量,却被南泉普愿禅师说得一文不值,这是因为他是光有定力,能住在离念灵知的境界一千年而已,而不起语言文字妄想,没有明心、般若智慧的见地。

经里面也有一个罔明菩萨的公案,是在讲一个女人在佛座旁边听法时打坐入定,她不在法义用心熏学,佛就藉此女人弄出一个公案来教导大家,佛说:“文殊师利啊!你叫她出定吧!”文殊师利使尽了种种办法,仍然没办法叫她出定,因为她住在定中一念不生,什么妄念都不生起,文殊师利菩萨拿她没办法,就说:“奇怪了!我的智慧这么好,竟然没有办法让她出定。”佛说:“你以智慧是没有办法让她出定的。罔明菩萨!你来请她出定吧。”罔明是什么意思呢?罔明就是无明的意思。这位无明菩萨一来,就在她耳边一弹指,她就出定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念不生只是定境,并没有断除烦恼,误以为定境就是无余涅槃,灭不了觉知心,所以罔明菩萨只须使她心生烦恼,无明一起,她就出定了,这种方式其实是最容易的。

换句话说,想要预防这一些干扰,也就是说,我们反过来说的话,如果要预防对于这些无明烦恼的干扰的话,最重要的还是得要去除无明。无明有一念无明还有无始无明这两种,一般人最容易被趁虚而入的其实就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就是见惑还有思惑。从大乘来讲的话,见惑、思惑就函盖了见一处住地无明,还有欲界爱住地无明,还有色界爱住地无明,还有无色界爱住地无明。那一般众生总是对于这个四处住地烦恼(也就是见惑跟思惑),总是没有办法除掉的。一念无明不除掉的时候,“我所”执著的缘故,就会使众生产生了贪名、贪利、贪眷属、贪钱财、贪境界,种种的贪都会出现,只要有一丝一毫不断,魔就有机可乘;我见与我执不断,就会执著觉知心跟作主的心,就会被一念无明所遮障,不肯让自己灭失而出三界;那这个女人定境深厚,但是就是被罔明菩萨简单的一弹指,只这么一点点的声音,就使她的一念无明现起了,她就出定了。所以说,解脱智慧只能使人深入涅槃中,般若智慧则不会使人贪着五尘境界,不会使人对五尘境界产生好奇心而出定的,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以智慧却不能使那女人出定。罔明菩萨深知一念无明的道理,所以很简单地就把她唤出定了!可是文殊菩萨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其实文殊师利菩萨早就知道了,也知道佛是想要使罔明菩萨示现这个道理,所以就装迷糊地配合演出这个公案,装迷糊地演出这出戏码来教化众生。

所以在智慧上面修行,特别是想要在大乘通教的慧解脱道上用功的人,藉别教法门而悟得如来藏以后,凭着明心的见地转依心真如(转依如来藏)的本来清净体性。转依了心真如的体性以后,用心真如的清净体性作为最究竟的归依,依祂的本来清净体性而住,就可以把“起烦恼”断除掉。一念无明的起烦恼断了,天魔亲自来了也拿你没办法了!

这就是说,只要有一丝一毫起烦恼的现行不断,魔就有机可乘。然而天魔、鬼神魔能单独破坏我们的道业吗?不行!都是内神通外鬼的。所以其实都是我们自心的境界所现的这些境界,跟外面的境界相应了,都因为自己对五欲有一丝的喜乐,魔就有机可乘,就钩住修行者了,所以光靠魔自己,其实没有办法破坏修行者的;所以自己断了贪着,魔就无可奈何了!也就是说,只要自己有一丝一毫的贪着不断,魔就有机会引诱破坏了!可是这些魔扰都是因为什么而有的呢?其实都是因为由于善根微薄、善根微少而来的。善根微、少就会导致这个结果,所以应该探究为什么自己会善根微、少?是因为没有努力护持正法呢?又喜欢表现自己修得很好的样子,常常对正法不如理的说东道西,就会使得自己善根微、少。这类人不但没有虔诚地赞叹诸佛,心里面还打怀疑说:“我看佛在人间大概也是像我一样吧!因为祂跟我一样还得要吃喝拉撒,因为祂跟我同样一个状况。”这就是信发心的阶段还没有完成,这正是善根微、少的具体表现。

也因为对于正法的修证,没有真正的、如实了知佛法修道的次第,就随意地妄加评论说:“佛法也不过就是明心与见性罢了!明心又见性了以后,佛道就完成了!就成佛了!”有时又嫌说深妙的一切种智胜法,使得悟后应有的功德受用发不起来,那这个都是修行人所应该要注意的。

其实明心只不过是大乘七住位的位阶,虽然明心是大乘修行佛菩提道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关卡,也是大乘从外门修六度万行,进到内门修六度万行的最重要的分水岭,所以明心的功德是很殊胜的。但是不代表说,因为它很殊胜,就是说明心以后,甚至于见性以后,就没有法可以修了;其实明心以后,还有七住、八住、九住、十住,乃至于十行、十回向位必须得要圆满的;十回向位完以后,还得要进入到初地,乃至于二地,乃至于到十地,必须要进修地地的道种智,一直到成佛,一切种智究竟圆满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福慧两足尊。这些智慧都必须得要靠亲证如来藏以后悟后起修的,也就是说,必须要亲证如来藏以后,获得亲证如来藏的根本无分别智(也就是获得了总相智),依着根本无分别智去修学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去修学别相智),乃至于必须要地地的去进修地地的道种智。所以大乘的佛菩提道,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不断地熏修、不断地修学,等到福慧圆满的时候,才是能够成就佛道的。那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的话,最糟糕的状况,就会变成无根的诽谤根本上师;如果这个根本上师不只是证悟的人,碰巧他又是具有种智的人的话,那他可就倒大楣了!这些事情都会使学人的善根从证悟之后开始转少、乃至转微了。

《大乘起信论》卷2里面又如是说:

或数瞋数喜,或多悲多爱,或恒乐昏寐,或久不睡眠,或身婴疹疾,或性不勤策,或卒起精进即便休废,或情多疑惑不生信受。(《大乘起信论》卷2)

也就是说,又有这几种状况:数瞋数喜、多悲多爱、恒乐昏寐、久不睡眠、身婴疹疾等等这些止观的障难。那我们一个一个来说明:什么叫作数瞋数喜?数瞋数喜的意思就是说,有时魔会使人不断地发怒、不断地起瞋心,只要有一点点小事就会起瞋。如此不断地延续下去,就应该知道:“我可能着了瞋魔了。”那时就得想办法把自己的瞋魔杀掉。瞋魔是五阴魔,是从自己的五阴变现而起的,这不可以怪罪于天魔,也不可以怪罪于鬼神魔。

数瞋以后或者产生数喜的现象,数喜就是让你一次又一次不停地欢喜,以喜心来障碍行者的道业。譬如禅三共修证悟了,本来就应该欢喜的;可是欢喜个三五天、一两个月也就够了。如果悟后好几年了还在大欢喜中,别人问你究竟在欢喜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又不是证得极喜地的境界而生起很深沉的大欢喜,那么究竟是在欢喜什么呢?其实极喜地的大欢喜,那个并不是像破参那么地欢喜,破参时的欢喜是意识心表面上的大欢喜,但极喜地的极喜是心中很深沉的欢喜,不形诸于外而永不断绝的智慧上的自受乐,那才是真正的极喜啊!真正的喜是坚固而不露痕迹的,是不形于色的,极喜地的喜是非常深沉的;可是这种喜是很久远的,累积几生几劫都会一直延续而不会断绝的,一直到十地、佛地,也都还是极喜的;可是那种喜,在外表看不出来,瞧不见的。可是破参见道的证悟这种欢喜,是表现在外在的;如果悟后几年了都还在一次又一次地不断欢喜,就叫作数喜。数喜的情况继续不断的话,就会满足于现状的证境,就会障碍悟后进修的道业。

那接着我们再来说明一下什么叫作“多悲多爱”。多悲多爱就是在说,有的人不管看见哪个众生轮回生死,就为他掉眼泪,如果经常这样子的话,这个其实不是真正的大悲,这个是有问题的。如果刚见道,也就是说刚明心的时候,而看见众生不知出离生死,看见学佛人不知出离的法要,所以心生大悲心而多悲,那这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刚见道以后,看到俗人成天吃众生的尸体,心想:“这些人真是好可怜啊!”还有看见学佛人被大师们误导,还把真正究竟了义的正法说为邪法,还跟着别有用心的大师们把真正的大菩萨谤为大外道;有时候想起这些愚痴的造业众生,想起这些愚痴的造业众生来的时候,不禁会掉下眼泪!有时候又看见学佛人走错了路,一天到晚还在弘传一切法空的破法知见,还跟着破法者的邪见在诽谤如来藏妙法,你心里想:“这些人真的好可怜!”而为他们而悲,这都是正常的悲心。但是时间慢慢地过去,一、两个月,一年、两年过去了,应该已经渐渐地能够习惯于众生的贪着,习惯于学佛人的愚痴而被误导了,因为已经了知众生本来如是,所以才会被称为众生啊!如果不是这个样子的话,就不会被称为众生了,如果不是这样子,就应该被称为菩萨了!可是你如果一直都没有习惯下来,悟后好几年了还在为他们掉眼泪,那可能就有问题了!这就是马鸣菩萨所讲的“或多悲”,也就是着了悲魔而障碍自己的道业了。这个悲魔其实也是五阴魔中的一种,与别人无关。因为多瞋或多悲全部都是自己五阴的境界相,都是属于自己的内相分;因为我们的七转识心跟我们所相应的心所有法所产生的种种的这些境界相,所以说这个悲魔是由五阴魔而来的,悲魔本身就是五阴魔的一种,所以不能去怪鬼神,也不能去怪天魔。

那还有一种叫作“多爱”。什么是多爱呢?譬如说爱子女、爱父母,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爱你的先生、爱你的太太,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都应该适可而止啊!不要爱得太过火了。爱得太过火,就把子女保护成温室里的花朵;你一旦不在了,刮风下雨把他们刮死、淋死了。对父母的爱其实也是一样的,对父母的爱护应该给他们一些适度的空间,不要以圣人的境界来要求他们,不要过度保护而让他们成为温室的花朵。如果太过于多爱,已经是超过关怀备至的程度了,那反而是害了他们。菩萨刚悟道而出来度人的时候,大多是多悲多爱的,但是后来认清楚众生本来如是,认清楚众生的因缘果报道理了,就不会滥慈悲了。菩萨心里面想:“我不应该揠苗助长,否则一定会害了你。可是我一定会给你正确的,以及应该有的参禅知见。”太过于爱护,在因缘尚未成熟的时候,就硬要帮助他们悟到如来藏,就变成是揠苗助长啊!结果那些菩萨揠苗,最后反而会死掉的!所以我们对众生不要太过于多悲或多爱,对于眷属的爱,爱护得太过分的话,这都是不好的事情,也会造成止观的障难。

那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先跟各位说明到这个地方。

阿弥陀佛!

 


点击数: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