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88集
由 正元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这个单元继续跟大家介绍 平实导师所写的《法华经讲义》。
上一集讲到〈法师功德品〉,接下来经文接着說:【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瞻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別。又复別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別不错。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香、摩訶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訶曼殊沙华香、栴檀、沈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闻知。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娛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闻;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并闻诸天所燒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遙闻,知其所在。雖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为他人说,忆念不谬。】(《妙法莲华经》卷 6〈法师功德品 19〉)
首先用白话来解说这一段经文:世尊又开示说:“除了耳根以外,常精进!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或者阅读、或者课诵、或者解说、或者书写,他可以成就八百的鼻根功德。由于他用清净的鼻根去嗅闻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和内外的种种诸香,所谓:好意花香、金钱花香、鬘花香、黄花香、熏香花香和红莲花香、青莲花香、白莲花香,以及开花的树香,以及果树的香,或者栴檀木的香、沈水木的香,或者无垢花的香,木花的香;以及千万种和合而成的香,譬如末香、丸香、涂香。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的菩萨,全部都能了知。此外也可以知道众生的香,譬如象的香、马的香、牛羊的香,或者男人香、女人香、童子香、童女香,以及草木和丛林的香。不论是近处或是远处所有的香,全部都可以嗅闻,而且能够加以分别,不会错乱。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人虽然住于这里,也可以嗅闻到天上诸天的香,譬如圆生树的香、大游戏树的香,以及白花的香、大白花的香、红花的香、大红花的香,以及天上的牛头栴檀和沈水香,以及种种末香,或者各种杂类不同的花香。像这样子天上的香,和合或者单独所嗅闻出来的香,这位菩萨没有不能嗅闻而了知的。而且他还可以嗅闻诸天色身的香,譬如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以五欲娱乐嬉戏时发出的香;或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所产生的香;或者在种种园观游戏时所发出的香,以及其余天男、天女色身的香,他全部都可以在远处而嗅闻到。像这样子展转嗅闻,乃至于色界天,最高到达色究竟天的诸天身上的香,也都可以嗅闻到。并且还可以嗅闻到诸天所烧的香,也能嗅闻到声闻人的香、辟支佛的香、菩萨的香、诸佛身上的香,也全部都可以在遥远的地方而嗅闻到,知道有什么样的贤圣在什么地方。虽然他嗅闻了这些香味,但是并不会毁坏他的清净鼻根,而他的清净鼻根的分别也不会错乱,如果他想要为别人加以区别而说明,也能够忆念而不错误地解说。”
这里同样是两个前提,就是受持了义、不是依文解义的《妙法莲华经》,并且还要加上一个鼻根清净。鼻根要如何才能清净?首先要知道这个鼻子不是用来随便乱嗅的,得要有正当性。这就是说要依于闻所当闻、依于读所当读,所以依于嗅所当嗅,要这样子去修行,才能清净六根。同样的,鼻根就是应该依于嗅所当嗅,对于各种香尘应该能知道所嗅是什么香,但都不执著。假使点了香上供时心想:“喔!好香!”就在那边猛嗅;有时想:“喔!这个香不够好。”这也是一个执著。不论好与不好,反正你都买回来了;既然都买回来上供了,第一次闻过知道好或不好,可以作为下回要不要继续再买的参考就行了,不必每天都要闻一下说这个好或不好。所以嗅所当嗅,也是在佛法修行中所应当注意的。这也是清净鼻根的方法之一,但这只是在事相上说。
那么在理上,应该去了解一切所嗅的香尘都是虚妄的;这个要先去作观行,然后再回到第一义谛上面来观行说,一切所嗅都是自己如来藏的香味,要这样子去作观行。就如同一切声音是如来藏声,同样的道理,一切香也都是如来藏香。这里所说的香,不是只有顺心境界的香,其他不顺心的香尘境界——也就是臭,那也归纳在“香”的定义里面,凡是属于香尘的部分都叫作香。
世尊又告诉常精进菩萨,为什么这些法都向常精进菩萨说呢?为什么不是向别的菩萨说?因为这是在告诉大众说,你要精进,才能证得清净鼻根的所有功德。那么常精进就是很精进,是永远都在精进,没有一时一刻不在精进的菩萨,所以叫作常精进。
常精进菩萨所听闻到的《法华经》这个部分,讲的是要让你六根清净的方法,那我们听了以后想要达到六根清净,就应该在心里面放一个名字叫作常精进,要像他一样的精进,这就是这一品经文主要的意涵,所以听了或读了以后可别说:“那是常精进菩萨的事,跟我无关。”不!这跟大家都有关,因为你进了正觉讲堂,在佛法中是可以实证的;既然是可以实证的,这跟你就有关了。所以你不但要当前面的那些菩萨,现在还要再有另一个身分,叫作常精进菩萨,那就得要修行让六根清净,要设法让六根清净。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接着说,善男子或是善女人,受持这部了义《法华经》的时候,不管他是理上的读、事上的读,是理上的诵、事上的诵,或理上的解说、书写,或事上的解说、书写,都可以成就鼻根的八百功德。那就是说,你一定是受持了义的《法华经》,而不是依文解义的《法华经》,这样一世一世受持,一劫一劫“受持,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最后才有办法让自己的眼根清净、耳根清净、鼻根清净;那么当鼻根清净的时候,以这个清净的鼻根,可以嗅闻到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各种香,上自有顶天,下至阿鼻地狱,乃至于其他世界的上自有顶天,下至阿鼻地狱的各种香,都可以嗅闻到。
那么这一个清净的意思是什么?一般而言,至少要能够超越色阴区宇;色阴区宇已经超过了,也就是“色阴尽”的实证。这个“色阴尽”是三地满心菩萨的证境,但是三地满心菩萨并不是只有这个证境,他还要有其他的功德,譬如四禅八定的具足,四无量心和五神通的具足,他还要有三地满心位应该具足的无生法忍,才算是满足三地心。如果在那上面没有具足,只专心在鼻根的清净上面去修,那也是不可能获得《法华经》所说的这一些功德。
因为三地满心所要有的无生法忍内涵是很多的,但是这位依于了义的《妙法莲华经》来受持,乃至成为为人如实演说的菩萨,如果能够从鼻根上面来修行清净,那么他就会获得这些功德,而不一定要满三地心才能获得这些功德。也许他在二地心、初地心因为鼻根清净,就先拥有这个功德。
“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瞻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接着就一个一个来作大略的说明,先讲花香。“须曼那华香”,就是好意花的香味。好意花就是不管谁看见了都会很欢喜,心开意朗,所以心意都很开朗而不会有恶意出现,就叫作好意花。
还有“阇提华香”,好意花有它的香味,阇提华也有它自己的香味;阇提华就是金钱花,它开起来好像金钱一样,所以叫作金钱花,它当然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香味。“末利华香”,这个末利不是我们这里讲的茉莉花,这是音译过来的;这个末利就是鬘华,因为它开的时候是一串长长的,所以叫作鬘华;这一串花摘下来以后,你可以把它弄成头上的花鬘,或者挂在胸前,这就叫作鬘花。
“瞻卜华香”,瞻卜华是黄色的花,这种花也是一串的,大概是一尺或一尺半的长度,它的花朵很多,开成一整串;它的味道很香,所以叫作“瞻卜华香”。还有就是“波罗罗华香”,波罗罗华是属于熏香类的花,花型不是很漂亮,但是它的香味比较浓,可以用来作熏香。例如欧洲有一种熏衣草,人家把它剪下来放到衣橱里面的下方,衣橱的门关起来以后,用它来熏衣服;那个味道蛮清香的,叫作熏衣草;“波罗罗华香”就类似这一种作用,不在观赏它的花型、花色,而在于它的香味。
那么这种熏香类的花,例如像茅草类的香茅草,也是用来熏香的。即使现在的印度,还是有很多线香是用香茅草作的;那一类的线香并不是用沈香、檀香去制作,而是用香茅草,那种线香的质地感觉就是比较粗糙,因为不会磨成很细的粉末去制作;所以它作出来的时候,不会像我们台湾用沈香木作的卧香、线香那样细致。
接着还有“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这是另外一类花,属于莲花类,也就是红莲花、青莲花跟白莲花。这三种花都很美,而且是脱俗的美,不会美得让人感觉俗气,它们的香味也都很清淡,不会太浓。
接着说华树的香与果树的香,这就不一样了。有的树只开花而不结果,例如玉兰花、含笑花那一类,这叫作华树;因为它主要是开花,而你种它的目的也是为了闻它的花香。又如桂花,没有什么可以观赏的,但是花香清淡而很高雅,这些都叫作华树。华树的花期过了以后,树的本身也有它的香味,那也叫作华树的香。那么果树呢?果树的花期过了以后,也会有树木自己的香味,跟华树的香味是不一样的,这就叫作果树的香,这两种是同一类。
接着说“栴檀香、沈水香”,这两种又是另外一类。这种香属于树木本身的香味,是要拿来作成供养贤圣用的香,所以归成同一类。栴檀香当然是用檀香木制作的;但是檀香木有很多种类,有的檀香木没有什么香味,你把它的粉末点燃起来嗅时,感觉是很臭的。我们平常用来供佛的檀香粉,是属于专门用来作卧香、涂香,或者是供佛用的线香使用的;但是有的檀香木只能拿来作地板用,或者拿来作家具使用,因为那种檀香木的香味不好,例如紫檀或是金檀,这种檀香木的粉末点起来是烧焦的味道,是臭臭的,这个不能用来供佛。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个单元就先介绍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