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行品(五)

第005集
由 正光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主要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法华经讲义》这本书来加以说明,今天继续上一集的子题〈安乐行品〉。

上一集已说明 佛教化众生有种种的善巧方便,那就是四种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前一集已说明三种悉檀,剩下的第一义悉檀还没有说明,今天就继续说明什么是第一义悉檀。

所谓的第一义悉檀,是指 佛对于第一义谛的法界实相究竟了知而证得四种涅槃,那就是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因而对于具有菩萨种性的弟子们,去教导他们如何修证第一义谛的法,使他们能够断结证果,乃至于成就佛道。

在初转法轮时,佛是隐覆密意而说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是生灭法,譬如 佛在《杂阿含经》卷10曾开示:【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也就是说,声闻弟子们听闻 佛的开示以后,知道有一众苦所依止的本际,那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知道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一一去现观现象界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都是生灭法,并于舍寿时,因内无恐怖、因外无恐怖,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空相灭尽了以后,就可以入无余涅槃。又譬如缘觉不仅观察十因缘,知道“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并不是断灭空,而且也观察十二因缘的一一有支都是可灭之法;由于缘觉是自己观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空相,都是可灭之法,于舍寿时因内无恐怖、因外无恐怖,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空相灭尽了以后,就可以入无余涅槃。又譬如 佛在《长阿含经》卷10开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其中的名色,已经包括了色法及七转识在内;也就是说,于色法及七转识之外,还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能缘自己所生的名色,名色不能离开这个识而有,所以这个识是名色之所依,不能外于这个识而有,因此有了下面三个重点出现:第一个重点,当二乘人于舍寿时将名色灭尽了以后,剩下的不就是这个识单独存在吗?这证明了二乘人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之名色而入无余涅槃,剩下的就是这个识,也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所以二乘人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第二个重点,声闻人是听闻 佛的开示知道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本际存在,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之名色而入无余涅槃,但是这个本际在哪里,声闻并未证得;缘觉虽然自己观察到有一个识存在,知道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之名色以后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但是这个识在哪里,缘觉人并未证得。以此缘故,故说二乘人根本没有证得无余涅槃的本际、这个识,只因为声闻、缘觉愿意将自己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包括七转识在内灭尽了以后,已无七转识来了知自己是否已证得无余涅槃?究竟是谁证涅槃?所以说二乘人根本没有证得无余涅槃的本际、这个识;像这样说法证成了 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的开示:【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槃。五阴本来自空,何所灭故说名涅槃?又我亦复空,谁得涅槃?】(《十二门论》〈观因缘门 1〉)第三个重点,这个无余涅槃的本际、这个识是真实的,名为第一义谛;色法及七转识之名色是虚妄的,名为世俗谛;世俗谛与第一义谛真妄和合运作似一。前面已说二乘人根本没有证得无余涅槃的本际、这个识,唯有菩萨在真妄和合运作下证得第一义谛,可以现前观察自己还没有断尽烦恼的现行,就已经证得这个无余涅槃的本际、这个识,就算二乘无学穷尽神通与智慧,也无法了知菩萨所证的无余涅槃的本际、这个识究竟是什么,故名为菩萨不可思议。

当二乘无学已有能力出离三界以后,佛观察因缘成熟,开始进行第二转法轮的般若时,不仅宣说《大品般若》《小品般若》诸经,让佛弟子们熏习般若得以回小向大;而且也旁开别教法门,让弟子们能够证悟第一义谛的般若,成为第七住位的菩萨。当菩萨证悟时,可以获得三个心得如下:第一个心得,现前观察现象界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空相,都是生灭不已的虚妄法、本身是空;空的缘故,对菩萨而言,根本没有任何苦厄可言,所以说就度了一切苦厄。又菩萨现前观察实相法界的实际理地,那是无有一法的真实空,哪有任何苦厄可言,所以菩萨就度了一切苦厄。这证成了 佛在《心经》的开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二个心得,既然菩萨证悟时,可以同时现观现象界及实相法界,也就是菩萨同时可以现前观察世俗谛与第一义谛,不仅知道真妄和合运作,而且也知道如果不透过真妄的和合运作,菩萨又如何外于蕴处界而找到第一义谛的真心呢?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卷4说得好:【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中论》卷4〈观四谛品 24〉)第三个心得,既然菩萨已证得般若的真心,反观 佛在第一次转法轮所说的本际、识等心,不就是同一个心吗?这时证悟的菩萨就会发现,这是 佛度众所施设的种种善巧方便之一,无非就是要让众生能够证悟,最后能够往唯一佛乘迈进,乃至于成就佛道。

菩萨了知这个道理以后,就会依照 佛在经中所开示的修行次第一一去实现。首先要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也就是不仅要成就阿罗汉果,而且也要一一去完成三贤位的修证,分别证得第十住位满心、第十行位满心、第十回向位满心的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并于转入地上阶位之前,佛就会出现而加持第十回向位满心的菩萨一个三昧,名为“大乘照明三昧”来作为证明,让菩萨得以转入第二大阿僧祇劫的地上阶位继续修行。当菩萨转入第二大阿僧祇劫地上阶位修行时,不仅在定力、慧力、福德、神通等用心,而且也努力去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如是一一经历初地,乃至到七地的阶位,分别证得镜像、光影、谷响、水中月、变化所成、似有非有、犍闼婆城的现观,菩萨因而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这时 佛就会出现在七地满心菩萨面前,传授七地满心菩萨一个三昧,名为“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让七地满心菩萨不入无余涅槃,因而往第三大阿僧祇劫继续修行。当菩萨转入第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时,不断地在慧力、福德、大神通,以及断除所知障随眠等用心,因而分别完成八地于相于土自在、九地四无碍辩、十地大法智云出现,因而转入等觉位百劫修相好。

如果有因缘的话,佛会观察这位菩萨是否能够缩短时间来修相好,譬如在《大智度论》卷4曾记载:释迦菩萨于等觉位百劫修相好时,当时的 弗沙佛观察 释迦菩萨因缘已经成熟,欲使 释迦菩萨疾得成佛,因此 弗沙佛坐宝窟中入火定、放光明。释迦菩萨见已心生欢喜及敬信,以一首偈赞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大智度论》卷4〈序品 1〉)释迦菩萨得以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中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从上面分析可知:如果菩萨没有遇到诸佛,以及诸佛种种的善巧方便的教导,菩萨很难在修行上有所实证第一义谛的般若,乃至于得以迅速成就佛道,所以说,佛为了让众生能够迅速成就佛道,必然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来接引菩萨们实证第一义谛,以及悟后起修,让菩萨们在佛菩提道的修行无有障碍而成就佛道。接着 世尊开示如下:【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为汝等说。我灭度后,求佛道者,欲得安隐,演说斯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恶骂,口则闭塞。游行无畏,如师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于梦中,但见妙事;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围绕说法。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见其身,而为说法。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声,演说诸法。】(《妙法莲华经》卷5〈安乐行品 14〉)

说明如下:这部《妙法莲华经》是最尊贵的一部经,也是众经之中层次最高的一部经,我释迦牟尼佛永远守护这一部《妙法莲华经》,不会在因缘不成熟、不恰当的场合来作开示,而今天正是时候,所以为你们大众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我灭度以后,一切佛弟子们若是追求佛道的人,想要获得安隐而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时,每一个人都应当要亲近我所说的这四个安乐行处。阅读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人,永远都不会有忧愁烦恼,也不会有什么病痛,而且他的身体颜色是鲜白的;未来世不会出生于贫穷之家,也不会是卑贱而丑陋的,众生都乐于看见他,犹如看见所仰慕的贤圣一样;诸天的童子们,都愿意来为他作为给使奔走的人。凡是演说《妙法莲华经》的人,刀杖不能加诸于他的身上,各种毒物也不能侵害他;如果有人出口要恶骂他,骂不了几句,口就不得不闭塞起来。这位讲解《妙法莲华经》的菩萨,游行于人间是无所畏惧,犹如狮子王一般,他的智慧光明,如同日光照耀于天下一样。如果是在梦中,他只会看见胜妙的事情;他会梦见如来坐于狮子座上;有众比丘围绕着如来,而如来正在为大众说法。有时又会梦见龙神以及阿修罗等,其数犹如恒河沙一般,全都恭敬合掌;也会梦见自己坐在那个地方,来为大众说法。有时又会梦见诸佛,身相是紫金色的;放出无量光芒,照耀于一切有情,以殊胜的梵音声,来演说诸法。

从上面说明可知,这首偈颂的说明非常浅显,而且也清楚明白,读者一读就懂了,不需要重复说明,以免让听众产生困扰。还有一个重点可以来加以说明,那就是诸佛的身相的光明是金色的,绝不会是喇嘛教行者所说的诸佛身相的光明是暗色的,因为那不是真佛,而是由夜叉、罗剎等鬼神所变现出来的,用来迷惑众生为其所用,导致众生走上邪路而不自觉。为什么?喇嘛教行者由于有妄想所产生的邪见,以及被错误教导的缘故,导致他们所谓的五佛身上有五种光,譬如喇嘛教的胎藏界的曼荼罗,中央的大日如来配白色、东方的宝幢佛配红色、南方的开敷华王佛配黄色、西方的无量寿佛配青色、北方的不空成就佛配黑色;又譬如金刚界的曼荼罗,中央的大日如来配白色、东方的阿閦佛配红色、南方的宝生佛配黄色、西方的无量寿佛配青色、北方的不空成就佛配黑色。

也就是说,喇嘛教行者所说的,不论是胎藏界的五如来,或者金刚界的五如来,每一尊佛各配一种颜色,像这样将如来加以配色,而呈现不同颜色的如来的说法,完全违背佛菩萨的开示。为什么?因为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49曾开示:佛的三十二大人相当中有二相与此有关,一者佛的常光,其光一寻;二者佛的身光,也就是佛的身皮是金色的。但不论是佛的常光或者是佛的身光,都是金色的,不会是暗色的。为什么?因为佛有四智,这四智所显现的光明是金色,不会是暗色光。佛的常光,除了智慧所显现的光为金色光,再加上有禅定的缘故,其所显现的光明是白色光,可以增益金光的光明,正如 平实导师在《狂密与真密》第一辑的开示:【诸佛菩萨皆现金色光,由佛菩提之智慧而生故;佐以白色光而增盛其金光,乃因由禅定故生白色光,故增益金光尔。】(《狂密与真密》第一辑,正智出版社,页194。)也就是说,诸佛由于有智慧及禅定的缘故,其所表现在外的,只有金光及白光,不会有其他的暗色光。如果有特殊的因缘,佛才会放出其他的光明,譬如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1中,阿难尊者向 佛请示孝养父母的事,于是 佛放出五色光如下:【尔时,世尊熙怡微笑,从其面门放五色光,过于东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大方便佛报恩经》卷1〈序品 1〉)又譬如 佛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放出五色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如下:【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又譬如 佛在《菩萨本行经》卷3中,从口中放出五色光如下:【尔时,世尊欣然而笑,五色光从口中出,有千百奇,一一光头出无数明,一一光端有七宝莲花,一一花上皆有化佛遍照十方。】这告诉大众:佛身上仅有金光、白光,如果有特殊的因缘,才会从门面、口中等放出其他光明如五色光等,绝不是 佛的常光及身光是暗色光、五色光。关于这一点,凡是有正知见的佛弟子们应该要认清楚,以免被喇嘛教行者错误的教导,因而走上三乘菩提的不归路,而与三乘菩提越走越远了,导致无法成就三乘菩提当中的任何一个菩提。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