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122集
由 正龄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节目,今天这个单元我们接着再来看〈安乐行品〉的第三个安乐行法。
上次我们说到,未来在末法恶世时要为众生讲述《法华经》的菩萨,不应该对随学者说“他们是放逸的人,对于佛道的修学很懈怠的缘故,因此距离证道还很遥远,终究是不能得到一切种智的”。这其实是会让随学者失去信心,也会对法的实证没有修习的动机与助力;同时也不利于佛法的弘扬,对于弘法者来说,这样的言语是不应该有的。所以弘法者不应轻视任何一位众生;此外也不该对法存有戏论之言语,这是不重法也不敬重 佛的一种行为。
另外,对别人不该有“诤竞”之心;有诤竞心表示这个人的证悟是有问题的,异生性障还很重。真实证悟的人会有证量上的差异,但不会存有互比高下贬抑别人的作为。最后说到对于一切众生应该生起大悲想,这是因为一般世俗众生不知道自己身处苦中,而爱乐于五欲诸法;不知求解脱出离生死苦,更不知应寻求生命实相,所以无法以法来利益,只能对他们生起大悲心,让他们早日有因缘可以进入正法修学,不再沉沦生死。
今天我们要看的是“于诸如来起慈父想”(《妙法莲华经》卷5),这在《法华经讲义》第十二辑296页。对一般众生要起大悲想,而对人天至尊 如来则要起慈父想。有句成语说“严父慈母”,这是形容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往往是比较严厉的,而母亲则往往会扮演着父子间沟通协调的角色。所以我们对诸如来起慈父想,这是因为 如来就如同慈母般在照看着我们,因此对 如来就应该如同生育我们的慈母般看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修学佛法。也就是说,我们修学的是成佛之法,不是声闻缘觉法,更不是世俗外道法;法从 如来而来,我们过去几千几万劫的发心、修行、安住,因为 如来而开始孕育;未来无数劫的修行之路,也还须仰仗 如来,或者 如来安排的诸大菩萨的滋长。大家应该相信:只要不离这条佛菩提道的修行,如来永远不会离弃我们。所以对于 如来应当有“如来恩逾于慈母”而起慈父想。
接着我们来看 平实导师在书中的开示:【起慈父之想,其实各人的认知都不一样。一般人都会想:“如来当然够格当我的父亲。”大概就是只有这样想。可是从世间人的层次来想:“欸!我的父亲都还不如世尊呢!那么如来应该可以当我爷爷。”然后又想:“我爷爷也不如世尊,往上推究到祖宗十八代也都不如世尊,那我对如来是应该怎么尊敬?”】(《法华经讲义》第十二辑,正智出版社,页296。)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恭敬心就会增加很多了。但是像这样对 如来有较正确的理解了,在大众中仍然是极少分中的极少分;因为 如来的证量到底是什么,仍然无所知。所以当有一天断三缚结了,会发觉说:“我现在断三缚结了,可是如来的智慧我还是不知道啊!”这时对 如来又多增加一分恭敬了。
接着继续进修到二果、三果乃至四果,甚至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了,就能够想象得到 如来的智慧与解脱的境界了吗?还是不行。这时候就只能去请教诸地菩萨了;不问还好,越往上位菩萨请问的结果,越会发觉无法想象,因为不只初地菩萨说对 如来的境界不清楚,连等觉、妙觉菩萨也说不清楚 如来的境界。这是因为不回心修菩萨行而没有实证菩萨道的阿罗汉,连三贤位的七住菩萨的般若智慧都不懂,那又如何能想象入地后诸位阶菩萨的智慧呢?就连三地菩萨对 如来也不太知道,所知道的全都是 如来开示出来而有的理解,完全无法具足证知,所以凡事都得依靠 如来。
这就好像大富长者家里,有各个年龄层的兄弟,年纪比较小的弟弟初地菩萨,对长者父亲有哪些产业,其实并不清楚;而年长一点的四哥、三哥,犹如六地、七地菩萨,当然就知道得多一点,但还是所知不足。那么大哥等觉、妙觉菩萨,应该就完全知道了吧?非也!也不完全知道。因此 平实导师说:【所以没有人真的知道 释迦如来;知道得越多的人,就会发觉自己知道的其实是感觉越少,因为他实际参与越多时,才知道其实还有更多以前所不知道的内涵,他的感觉是这样。所以都是知道得越多,感觉上却认为自己现在对 如来的所知其实很少,越发知道自己对 如来的境界不懂的地方更多了。所以即使是妙觉菩萨,当来下生成佛的妙觉菩萨——一生补处菩萨,对 如来也都是生起慈父之想的。】(《法华经讲义》第十二辑,正智出版社,页298。)
那么如果有人说:“我知道啦!释迦如来的境界就是这样,因为我现在已经跟祂一样了。”这么一听就知道那个人一定是凡夫,只有凡夫才会这样想;只要是证得初果的人就不会再生起这种想法了。所以实际上诸地菩萨都是如同以上所说的“于诸如来起慈父想”。即使到了八地于相于土自在,都还觉得自己只算是 如来家中刚刚成年的儿子,长者父亲的产业总共有多少,还是不很了解的;八地心如此,如果到了等觉、妙觉,那就像是三十几岁将近四十岁的儿子,可是也没有完全知道,一直要到成佛时才完全知道。这样看来,有谁可以不“于诸如来起慈父想”?是没有人可以违背 世尊这个圣教的。
接着,“于诸菩萨起大师想”(《妙法莲华经》卷5);对诸菩萨的确应该要起大师想,但前提是得要先定义“菩萨”的意思。这就像不能让不懂事还在学讲话的小孩子,在路上不管见了哪个男性都叫爸爸一样;只有真是爸爸的那一个人,才可以这么叫。同样的,要“于诸菩萨起大师想”,然而什么样的人才是菩萨?要先定义清楚,可不是所见的每一个人都认为是菩萨。所以说,“菩萨”要定义清楚,不能够见了阿罗汉也当作菩萨,或者是见了缘觉也当作菩萨。“菩萨”有一定的内涵,具备那个内涵时才能称为菩萨。
菩萨有几个不同层次,首先是凡夫菩萨。一定要受三归、受菩萨戒,否则就不能成为菩萨;所以有三归并且有菩萨戒,才能称为菩萨,这时就叫作凡夫菩萨,是初发心行菩萨道的菩萨。而凡夫菩萨可以是在家、也可以是出家,不一定是出家人才叫作菩萨。同样的,出家人也不一定都是声闻人,因为也有菩萨是现出家相的。
接着要再区分:是胜义菩萨?或者是名义菩萨?名义菩萨,顾名思义,有菩萨之名却没有菩萨之实。因为虽然受了菩萨戒,但是戒行不好,一天到晚在犯戒,那就是名义菩萨。有努力在改变自己,这个名义菩萨的阶段修行过了,就说他是真正的菩萨,但这个真正的菩萨还只是个“凡夫菩萨”,因为还没有实证。所以如果只是受了菩萨戒而成为菩萨,可是一天到晚都在世间法里面混,那么只是名义菩萨,而不是实质上的菩萨。接着是胜义菩萨,胜义菩萨是说在佛菩提道里面已经有实证,已经生起了实相般若,能够现观法界的实相,也能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实际,那就是胜义菩萨,也被称为菩萨摩诃萨。
菩萨摩诃萨,这同样是不论身相是男是女、是在家或出家,这些都不管,只论实证的阶位如何?也就是在菩萨道五十二个阶位中,现在是在哪个阶位?这必须是在第七住以上,不退于七住位之下,才能成为菩萨摩诃萨;这就是三贤位的证悟菩萨,也可以称为菩萨僧;同样也不论在家或出家,因为已经是实证佛菩提的胜义菩萨了。而贤位菩萨继续进修,对佛菩提道通达了,圆满见道的功德而入地了,就叫作圣位菩萨,也属于胜义菩萨,一样叫作菩萨摩诃萨,当然更是胜义菩萨僧。所以对菩萨要有明确定义:是假名菩萨、名义菩萨,或者是真正的菩萨。
也就是说,真正修学佛法的人,一定要先懂得菩萨明确定位的道理。如果有人既不受三归,也不受菩萨戒,竟然夸口说他是菩萨,就可以告诉他:“你这个也可以称为菩萨,叫作‘理即菩萨’。”说他这是“六即佛”中的第一个“理即佛”。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从实际理地上来说他是菩萨,但实质上还不是菩萨。这对佛教内部的正本清源很重要,可以避免外道擅自冒用菩萨的身分,所以得要先将“菩萨”定义清楚。
所以如果有人只是名义菩萨,就不应该对这个人起大师想,因为他只会带坏我们;如果对他起大师想,就会被他带着到处去吃喝玩乐,虽然吃的都是素食,但是道业一定会止步不前;而他也不懂得要教我们如何布施修集见道前应有的福德资粮,又布施时应有的作意及态度应该要怎么做,才可以达到最好的福德效果,他自己也不懂,更不会教我们。所以如果对这个人作大师之想,随着他的教导去做,那就会走错路了!
甚至于有人受了菩萨戒,又去受声闻戒而现出家相,虽然年高德劭,可是教导的全都是“六识论”邪见,然后教导说:“你们要护持正法喔!凡是讲如来藏的人,都是自性见外道,要努力破斥他们,要破邪显正。”其实他这样的行为才是在破法,而我们却拿他当作大师,起了大师想,遵照他的话去破斥如来藏。这下就真的糟了!下一世不可能生在人间了,因为那是违犯了远远重于菩萨十重戒的“谤菩萨藏”一阐提重罪。所以,“于诸菩萨起大师想”是对的,但前提是那个“菩萨”有没有菩萨的实质?要先将菩萨的定义弄清楚了以后,才可以确定说:“应该针对什么样的菩萨而生起大师想。”我们不能见了每一个凡夫菩萨,都把他当作大师想;也不能够见了那些否定正法或是精修双身法的假名菩萨们,都对他们生起大师之想啊!
所以这里面的分际要先把握好,如果把握好了,“于诸菩萨起大师想”,这样道业的进步就很快;因为我们就不会漏掉证量比我们高的菩萨,而都会一一承事,然后就因此获得许多法利,道业的进展自然将会很快,就可以“化长劫入短劫”。所以,“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之前,应该要先确定那个菩萨值不值得对他起大师想;如果是那些喇嘛们自称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再来,那要将他们当作菩萨吗?当然绝对不应该!所以,“于诸菩萨起大师想”是绝对正确的,大家都应该依教奉行;但是要先将菩萨的定义界定清楚:哪一些菩萨是应该“起大师想”的人?哪一些菩萨是应该远离的人?都先要定义清楚。有这个智慧之后,才能够依教奉行“于诸菩萨起大师想”。
接着说“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十方有无量佛世界也都有大菩萨,所以我们三归依在归依僧宝时,应该要“归依十方诸大菩萨”,不只归依地球上的菩萨僧团,而是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萨摩诃萨都应该一体归依。就像正觉同修会在三归依法会上,平实导师都会特别强调:我们归依僧宝,是归依十方常住菩萨僧,不能归依声闻僧,也不是单单归依我们地球上的菩萨僧团;因为佛国净土不是只有这个地球上有,而我们也属于十方菩萨僧团中的一员。所以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国中的大菩萨们,我们一体归依,才是大乘法中说的“归依僧宝”。既然是归依于十方世界整个菩萨僧团,就不是归依于某一个人;如果只归依于某一个人,那就成为“依人不依法”了。像这样归依之后,就时时都要“深心恭敬”,然后礼拜“于十方诸大菩萨”。
当我们能够这样做到的时候,心量自然就会变大了。这是因为 佛陀的境界不可思议,法的深广也难以想象,而十方诸大菩萨的境界不可测度,真的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时心量就很大了!接着就是:“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妙法莲华经》卷5)当心量大的时候,对一切众生说法时就很平等了。诸佛都是随顺于因缘为众生说法,假使某个弟子证阿罗汉果的缘熟了,就为他演说阿罗汉法;而另一位弟子证菩萨法的缘熟了,就为他说菩萨法,帮助他证悟;或者更有一位弟子入地的因缘成熟了,就为他演说入地的法,让他入地。诸佛都是这样随顺于个人的因缘来说法,不会吝法;但是也不会多给,因为多给了也吸收不了,虚耗彼此时间,所以说法时应该不多也不少,因为得要“顺法故”。
当然,对不同人有不同的说法方式,有人只要讲一遍就听懂了,可以自己去思惟理解,这种人就应该为他多说,不然就是说太少了;而有人可能对一个法,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多方讲解才能理解,那样就不应该为他说太多法,他会理解不来的;另外有人则可以举一反三,每一个法只要略说一下,就能推演出很多法来,由于学法的速度很快,那就应该为他略说很多法,不应该少说,或是只在少数的法上面去作深说。
所以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但因为顺法的缘故,就应该不多不少随顺根机与因缘而说。所以遇到声闻种性的人,就只能为他说声闻法,不应该为他说菩萨法;如果为他演说了菩萨法,就是说太多了,他不相应,也无法吸收,他也会厌恶。如果遇到了菩萨,却为他说声闻法,他也不相应,也会厌恶而说:“我要学佛菩提,善知识偏偏都只跟我说解脱道,我不来了。”他就不想再学了。所以说法时要恰到好处,因此要随顺于法,就是说要观察众生的根器;他们的根器是什么样的种姓,就为他们宣说适宜的法。
未说完部分下次再继续,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