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二)

第007集
由 正光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主要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法华经讲义》这本书来加以说明。今天继续前一集的子题:〈序品〉。

前一集已说明第一个重点,什么是比丘?那就是有情出家受具足戒成为佛弟子,如果是男众,名为比丘;如果是女众,名为比丘尼。又,比丘有四个含义,那就是乞士、破烦恼、净持戒、怖魔。在佛门中真正的比丘,是指于佛法有所证果的人,始从初果的须陀洹,乃至于证得四果的阿罗汉;像这样的出家人,才是 佛所认可的出家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接下来谈第二个重点,什么是阿罗汉?为什么阿罗汉是“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妙法莲华经》卷1)要说明阿罗汉的内容以后,就会知道为什么阿罗汉是“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在二乘法中,有声闻乘及缘觉乘两种菩提法,有声闻菩提及缘觉菩提。所谓的声闻菩提,就是声闻人闻佛音声的法教开示,悟了四圣谛等理,因而断了见惑、思惑,死后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也就是说,声闻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行法门,八正道为实行方法;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而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于断除了五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永远在三界消失不见了。

由于声闻人是听闻佛的音声开示,观察自他有情的蕴处界,包括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以及觉悟了蕴处界真实虚妄,因而断了我见、我执、我所执,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名为声闻菩提。由此可知,声闻人闻佛音声法教,因而断除了烦恼的现行,也就是声闻人断除了粗重的烦恼见惑及思惑,但是没有断除微细的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也不断无始无明的所知障;由于相信佛语的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不是舍寿以后什么都没有的断灭空,于是此生此世很精进地修行,将自己的我见、我执、我所执断尽,于舍寿时,于内无恐怖:知道有个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于外无恐惧:愿意自我消失、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无余涅槃的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

当中的四圣谛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亦名为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简称为苦、集、灭、道。声闻人观察苦圣谛的苦,就是在三界六道轮回当中所受的种种苦,这些苦可分为三苦、八苦。所谓的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所谓的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当中的五阴炽盛苦,就是众生有五种阴——色阴、识阴、受阴、想阴、行阴聚集在一起,它能遮盖众生的智慧,于是众生有了无明出现,使得众生领受种种苦以及不断地在受苦;也就是说,前面七种苦聚集所产生的苦,导致众生五阴不断地出生及受苦。这八种苦都是刹那、刹那变异无常之法,都不是常住法。声闻了知世间有三苦、八苦,能使人在三界六道当中不断地轮回、不断地受苦,这是世间真实的道理,也是世间不变的真理,名为苦圣谛。

苦集圣谛,乃是诸苦聚集的原因的真实道理,也就是声闻人探讨为何会有种种苦的聚集,是因为有了无明的缘故,导致自己在三界六道当中不断地出生五阴身及受苦。苦集灭圣谛,是让诸苦聚集的原因消灭的真实理,声闻人观察一切苦、一切苦聚集的原因,是因为有了无明导致五阴身不断地出现在受苦;这个五阴身乃是色识受想行之五阴和合运作所产生的虚妄体,它不是常住法,是生灭法,如果愿意将自己五阴身灭尽、愿意将自我消失,不在三界现身意,再也没有未来世五阴身受种种苦;像这样愿意将自己的五阴身灭尽,不再〔于〕三界出现的真实理,名为苦集灭圣谛。

苦集灭道圣谛,就是使五阴身不再出现的方法,亦即声闻人让一切苦、一切苦的聚集以及让五阴身消灭而入无余涅槃,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观行、正确的法道等等才能成就。因此,声闻人透过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去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因而成就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永远不再〔于〕三界出现。

又,声闻断除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是现观自己的蕴处界虚妄,尤其是意识我不是真实我,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法、是虚妄法,不是常住法。譬如这个意识我,在醒时能够分别诸法,而且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在睡着无梦时断了、不见了,无法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别诸法;要等到隔天天亮了以后,意识我才会再度出现,才能再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分别诸法,所以意识我不是常住法,是生灭法。由于声闻人如实现观自他有情的蕴处界真实虚妄的结果,所以愿意将意识我断除,不再将意识我当作是真实我,名为断我见。

由于断我见的缘故,对于自身有没有如实断我见,能够清楚了知而没有任何怀疑;乃至于对于诸方大师、大居士们到底有没有断我见,也能够如实了知而没有任何怀疑,名为断疑见。如果对自己的意识我还有一丝丝的存在而没有断除,表示他的我见还没有心得决定而澈底断除,未来还有可能回堕到意识我当中,不名为断疑见。又因为声闻人断了我见、疑见,对诸方所施设的戒律到底能不能让人得解脱,能够如实了知及判断,名为断戒禁取见。因此能够如实了知对方所施设的戒律,符不符合断我见的要求、能不能让人得解脱而不会被其戒律所束缚,表示他已经如实断除了戒禁取见。

由于声闻人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的三缚结,成为初果的须陀洹,名为预流,相对于声闻三果及四果而言,可以称之为预入圣人之流,但仍然不是佛所认可的声闻“圣人”;但是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名为圣人。如是断除三缚结的声闻初果人,未来舍寿后可以七次欲界天、人间往返究竟解脱,并于最后一次在人间出生证得阿罗汉果,于舍寿后可以入无余涅槃。

又行者断了三缚结而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以后,知道意识我的虚妄性,不再将意识我当作真实,于是渐渐地将自己的贪瞋痴加以淡薄,也就是将性障——贪、瞋、睡眠、掉悔、疑——加以降伏,尤其是欲界的男女贪爱降伏得很淡薄,但仍然有一分欲界爱未断除,仍未发起色界的初禅。像这样子将性障降伏得很淡薄,但仍未发起初禅的人,名为薄贪瞋痴的二果斯陀含。这样的声闻二果,于舍寿后可以欲界天、人间一往返而究竟解脱;也就是二果人舍寿后,可以上生欲界天,并于欲界天舍寿后诞生于人间,于人间取证四果的阿罗汉,最后入无余涅槃而究竟苦边。

成为二果的斯陀含以后,再将五下分结——欲界贪、欲界瞋及色界瞋,色界的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除,主要是将欲界最重的男女贪爱断除,因而发起了色界的初禅,成为三果的阿那含,也就是心解脱的三果人。所以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书上曾开示:【在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得初禅的三果人,……。】 (《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四辑,正智出版社,页1206。)像这样的三果阿那含,于舍寿后可以上生色界天,于色界天究竟解脱,也就是不再回来欲界而在色界天般涅槃,故名为不还。

又,成为三果阿那含以后,行者再将五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断除,主要是将无色界微细的意识断除。因为这个微细意识的我慢在无色界仍然存在,不是不存在,只是很微细而已,众生很不容易察觉到;譬如在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有微细意识的我慢存在,只是意识没有反观自己,仍然乐于自我的存在而不愿意消失。行者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再将微细的我慢断除,就可以成就四果的阿罗汉,当然可以自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经》卷24)这是因为声闻四果人将最微细的思惑,也就是最微细、不反观自我的意识我的无明断除,所以于舍寿后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永远不再〔于〕三界出现。

由于声闻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如如、真实我等存在,也就是 佛在《阿含》隐说一切有情的真心,所以于内无恐怖,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于外无恐怖,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出现。虽然阿罗汉愿意自我消失而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可是他根本没有证涅槃——彻见涅槃寂静,为什么?因为阿罗汉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已无任何一法存在,到底谁证涅槃?到底谁证菩提?根本没有阿罗汉证涅槃、证菩提!声闻人于涅槃尚且尚未证得,更何况是彻见涅槃?所以说,阿罗汉根本没有证涅槃、见涅槃,但是 佛方便说阿罗汉证涅槃。

所谓的缘觉菩提,是指缘觉专精思惟十因缘、十二因缘,了知自他有情的蕴处界虚妄,于是将自己的见惑、思惑断尽,于舍寿时如同声闻一样,愿意自我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现身意。由于缘觉觉悟十因缘、十二因缘,证得蕴处界虚妄而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名为缘觉菩提。缘觉首先观察十因缘,由老死往上逆推,一直推究到名色,当中经历了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接着再思惟,是什么缘故使得名色出生了?推究的结果,因为有一个识出生了名色,不能再超过这个识,知道这个识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出生了有情的名色;于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一一再退回到老死,简择自己所观察是否正确?简择、观察的结果正确无误。接着再观察十二因缘,从老死一直往上逆推,推究到名色,再往上推究到识、行及无明,接着再顺推回来到老死,发现十二因缘的一一有支都是可灭之法;其中的识,就是过去世的意识心,祂是生灭法。如果缘觉将十二因缘一一有支灭尽,就可以入无余涅槃。

由于缘觉是自己觉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十因缘的识,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出生了有情的名色;十二因缘的识,是意识心,祂是生灭法。由此可知,缘觉人也是听闻佛的音声法教,自己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并不是舍寿以后什么都没有的断灭空。于是此生此世很精进修行,将自己的我见、我执、我所执断尽,于舍寿时,于内无恐怖——知道有个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于外无恐怖——愿意自我消失、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无余涅槃极寂静的境界中。

缘觉也如声闻人一样,断除了烦恼的现行,也就是断除了粗重的烦恼,但是没有断除烦恼的习气种子随眠,也就是没有断除三界爱的烦恼习气,也不断无始无明的所知障。然而,不论是声闻所证的四果,还是缘觉所证的四果,他们都是以智慧入涅槃,而不是以定力入涅槃。为什么?如果以定力入涅槃,慧解脱的阿罗汉就无法入无余涅槃,可是现见慧解脱阿罗汉,舍寿时如同其他两种阿罗汉一样,可以入无余涅槃,显然阿罗汉是以智慧入涅槃,而不是以定力入涅槃。综合上面所说,不论是声闻四果或者是缘觉四果,都是诸漏已尽,已经没有粗重的烦恼现行,已经抓住自己的利益了,不会再有未来世“有”的出生了,心得自在了。也因为他们断尽烦恼现行,所以经中才会开示,他们是自己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经》卷24)如果自称是阿罗汉却无法自作证,表示这个阿罗汉是假的阿罗汉。

最后,综合这一集所说:一者,二乘人都是听闻佛的开示,去断结、证果,但是所用的法道有所不同,声闻人是观察四圣谛等理;缘觉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二者,二乘人虽然能断除粗重的烦恼现行,但是没有断除烦恼的习气种子随眠,但是不妨碍定性的声闻、缘觉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三者,声闻相信佛的开示,知道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本际存在;缘觉虽然也是听闻佛的开示,但是他作观行时,发现有一个识的存在,知道这个识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也是自己灭尽蕴处界以后,剩下的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他自己知道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由于这个差别,这也是声闻乘被称为小乘、缘觉乘被称为中乘的由来。四者,既然定性的二乘人都知道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所以在还没有入无余涅槃前,其心智是灰身泯智的,时时刻刻以入无余涅槃为标的;并于舍寿时于内无恐怖、于外无恐怖,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于〕三界现身意。五者,虽然二乘人都可以入无余涅槃、证涅槃,其实他们都没有证涅槃。为什么?自己的蕴处界都灭尽了,还有谁知道自己证涅槃?没有人嘛!所以说,二乘人都没有证涅槃,更何况是彻见涅槃,只是 佛方便说二乘人有证涅槃。只因为二乘人不需要实证无余涅槃的本际,这也是 佛在阿含时,为二乘人隐说一切有情真心就是本际、如如、真实我的道理。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