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117集
由 正元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这个单元,我们继续跟大家介绍“佛法圣道之心性与智慧”(二)。
上一集我们说到真心如来藏和妄心七转识祂们的体性截然不同:真心不生不灭,妄心有生有灭;真心是真实法,妄心是虚妄法;真心离见闻觉知,妄心有见闻觉知;真心是无我法,妄心是有我法;真心是无相法,妄心是有相法;真心是无分别法,妄心是有分别法;真心是无所依法,妄心是有所依法;真心是无所求法,妄心是有所求法;真心是无住法,妄心是有住法;真心是无所得法,妄心是有所得法。
所以真正求法的人,是不求觉知心所知的法,不求觉知心相应的法;因为觉知心虚妄的缘故,妄心所取的境界都不是真实的。一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世间的森罗万象,都是妄心所取的境界,妄心所取的境界都是有相的差别境界。世间万法都是如来藏借因缘直接出生、间接出生、辗转出生,都是缘起无自性、无常变异的法,都是假名施设的法,没有真实可说。圣教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本性住种性的菩萨,修学真心如来藏的转依时,比较能够弃舍妄心所取的境界,因为他对世间法的执著性比较弱,一旦能现观自身五阴虚妄,世间也是虚妄,自然能够转依真如,舍掉妄心所取的境界,不求有相的差别境界。
真正求法的人也是不求有取舍的法,觉知心所知的法、觉知心相应的法都是有取舍的法;因为觉知心所知的法、觉知心相应的法,都是有生灭、有增减、有来去、有大小、有好坏、有美丑的法,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世间法。众生一直都在这些法上不断地取舍——想追求可爱的法,生起了贪爱;想弃舍不可爱的法,生起了瞋恚;在非可爱、非不可爱的法中,生起了愚痴。众生因此造作了能感后有的业行,不断地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而真实的法是如来藏,祂没有生灭、没有增减、没有来去、没有大小、没有好坏、没有美丑的差别;因此,真实法是没有取舍的,不求有取舍的法才是真正求法的人。有本性住种性的菩萨,修学真心如来藏的转依时,比较能够弃舍两边有为的生灭法;也因为他对世间法的得失心比较淡,一旦能现观自身的五阴虚妄、世间也是虚妄,自然能够转依真如,安住中道实相的境界,于世间法两边的虚妄不取不舍。
真正求法的人也是不求有相的法,觉知心所知的法、觉知心相应的法都是有相的法;因为觉知心所知的法、觉知心相应的法,都是有名称、有名字、有名号。有名的法,便是有相的法,有相的法都是虚妄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名也是指五阴中的受想行识,祂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心,也是妄心,不是真心如来藏。世间的森罗万象、三界六道的一切法,都是有名字可说,有相貌可见的,这些有名相的法都是因缘生灭、无常变异的虚妄法,而真实的法是无名相可说的。圣教上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此真正的法是无名相法。无名相法指的就是真心如来藏,祂无形无相、离见闻觉知,不分别一切世间境界;一切世间差别境界,对祂而言都是一相,没有二相可说。这一相是什么?这一相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指的是如来藏自身无法;既然无法,所以说祂无相。无不相是指如来藏自身虽然无法,但却能出生一切法;既然能出生一切法,所以说祂无所不相。因此,如来藏没有名字可以称呼祂,没有法、没有相可以形容祂,这个无名相法才是法界的实相。真正的求法者应该求这个无名相法,而不是求有相的法。
有本性住种性的菩萨修学真心如来藏的转依时,心性比较没有邪思妄想;比较能够弃舍名闻利养,心性比较没有贪瞋,能够少欲知足、安贫乐道;比较能够放下慢心,能够谦卑礼让无诤,对自己的五阴身心比较不执著,比较能够牺牲自我的利益来慈悲众生;比较能够安忍世间的痛苦,比较能够于世间少求、无所求;比较能够安忍自心真如的无相法,比较能够安忍自心真如无所得的法。因为他有善良的品德、高尚人格的修养,让他能够在世间法上比较无我、无我所;一旦遇到真实善知识的摄受,断了我见、证悟如来藏,能现观自身五阴虚妄,也能现观世间虚妄。这样的菩萨,自然能够迅速地跟如来藏无我无相的清净无为法相应,他的转依会比缺少本性住种性的菩萨快很多,成佛的障碍也会少很多,因为他对世间的贪爱执著比较少,对世间的妄想颠倒也比较少。由这个缘故说,具足本性住种性的菩萨修学佛道能够长劫入短劫,他成佛的速度会比一般人快很多。
次法,也就是善良的品德,它是入道的基础,世间道德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也是佛法圣道的基础,是三乘菩提修证不可缺少的资粮。品德与佛道的关系,就像大树与树根的关系,只有树的根系发达强壮,树干才能枝繁叶茂,才能经得起风雨的洗礼,大树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佛弟子对于佛法的修学,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基础——就是要有好的品德。这样的人,才能有光明的心性、正确的态度,面对艰难险阻,才能突破各种磨练修成正果,成为一个解脱自在的人。
世间品德的修养,在见道前属于佛法中的次法修学,它能帮助众生建立高尚的人品人格;帮助众生待人、处事、接物能和谐圆满,也能广结善缘,让菩萨容易受到世人的欢迎和信任,行菩萨道度化众生易得圆满。世间品德的修养虽然无法出离三界,可一旦遇到真善知识教导三乘菩提的正知正见,见道断了三缚结,特别是大乘见道以后,则过往所有修养的世间品德,都渐渐会转变为佛法中的修道功德——戒行容易清净,禅定容易成就,般若智慧容易出生,圣道的功德受用都会一一真实发起。因此缘故,圣教说:“一切世间微妙善法皆是佛法。”是什么道理?因为见道后,世间品德能与佛法事理相应,渐渐转变为出世间功德,让菩萨趣向解脱、趣向涅槃。
法与次法的法,则是指佛法圣道,主要的内涵是三乘菩提的修学。圣道次第可略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的修学就是法的修学,而法的修学要建立在次法上面,要以次法为基础,否则无法成功。这五位通于三乘菩提,世间品德的修养在见道前属于资粮位的范畴,当佛弟子见道后,前面世间品德的修养,则可以追认为修道位的部分内涵。世间品德修养不仅是佛法中的次法,它也是次法中的佛法,能帮助佛弟子发菩提心,修学真如的转依,起大慈悲心,修六度万行,成就佛国净土。由这个缘故应该知道,如果缺少善良的世间品德、高尚人格的修养,佛弟子于三乘菩提的修学,在资粮位是无法圆满,见道位无法通达,修道位心不得决定,三昧无法现起,究竟位不能实证;乃至于无我法不能安忍,于真如法不能转依,容易退失菩提心,容易退转于圣道。因此说次法的世间品德,是佛法圣道的基础。
菩萨应当以什么为庄严?应当以万德为庄严。什么是菩萨的道理?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的意思;菩萨即是觉悟有情,能自己觉悟,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菩萨又名大道心的众生,生生世世都为了圆满无上大道而精勤奋斗,经过了不可计数的时劫,断除了一切无明烦恼,修学了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成就无量福德、无量智慧的庄严,转名为佛世尊。因此,万德庄严包括了世间品德善法和出世间的功德善法,万德就是无量福德、无量智慧的简称。
什么是世间品德善法?即是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是佛法中所说的五戒十善的人天善法——这些高尚人格的修养,都是世间善良的品德。什么是出世间功德善法?即是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这三种出世间功德,乃是佛弟子以自己修养的世间品德为基础,经善知识教授三乘菩提的正法,断了我见,证悟了真心如来藏;证悟后,佛弟子依于世间品德的光明心性、正确的态度,能降伏自心,能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渐渐转依真如的清净无为法性,舍掉对世间的无明烦恼和妄想执著,渐渐发起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等佛法中出世间的功德。这些出世间功德的发起,是要基于世间品德的修养,佛弟子悟后才能够渐渐于无相、无为、无分别的真如法生起安忍。缺少了世间品德的修养,佛弟子不能降伏自心,于真如法也不能得忍,转依不能成功,那么出世间的功德就无法发起。
意思就是说,如果佛弟子缺少了世间品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戒十善等世间人品人格的修养——即使善知识慈悲摄受,帮助佛弟子证悟,他也无法降伏自心烦恼,无法转依真如,喜欢攀缘有相法,喜欢住在觉知心的境界,无法安忍于真如的无生,佛法的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不能生起。因此,普劝一切佛弟子:世间品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戒十善等世间人品人格的修养,一定要用心;特别是仍有异生性的菩萨,也会因为次法的不足,不能安住无我空法,不能起生忍、法忍,容易生起邪见,乃至造作恶业下堕三恶道,佛弟子不可不谨慎。因此说,佛法上的智慧功德无法发起,往往也跟世间品德的修养不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法不离世间法,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佛法修学成就的快慢,为何跟世间品德的修养、五戒十善等次法有密切关系?常听闻善知识 平实导师,以如梦观的功德开示佛法时,说某某人九百年前的习性跟今生的习性一模一样都没有改变。这也就是说,众生烦恼的心性刚强,不调柔、不随顺,烦恼习性难改;而心性本性的调柔,正与世间善良的品德修养是同一体的。众生如果烦恼心性刚强不调柔,则对佛法僧及戒律就无法有清净信;没有清净信,则对三乘菩提的圣道便无法修学转依;心不清净的缘故,三乘菩提的修行不能成功,解脱果和佛菩提果也无法实证。因此,佛弟子当以种种善巧方便,调伏自心、调柔心性的烦恼。
佛法的五停心观是降伏性障的妙方便,五戒十善也是修养世间品德的妙方便,这些次法通于世间和出世间功德。菩萨修学次法可以调柔心性、降伏性障、累积福德、广结善缘,渐渐圆满世间善良的品德;世间品德若圆满,则佛法中出世间的功德,只要有善知识摄受便容易发起。如果世间品德不足,道德有亏,性障不除,虽然遇到真实善知识,也无法真断我见,无法真实证悟,无法修学转依,无法获得解脱。
次法的修行也就是世间品德的修养。从文字上来说,品德修养的“修”字,它有改造、调整、确定、巩固和提高的意思;“养”字有培育、成长、壮大、坚实的意思。合起来,“修养”的主要含义是:承认自己的不足,进而鞭策自己进行日复一日的不断克己努力的修正与培养,使自己逐渐拥有善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同时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修正、累积,使自己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善巧方便的能力,以便于更有效地做好各种佛法上自利利他的工作;最终以此为大乘本性住种性,成为修证三乘菩提的基础,实现五阴身心的真正解脱自在,成熟众生、庄严国土、圆满佛道。
人品和人格的修养,就是世间品德的修养,内容是:首先要亲近善知识,听闻善知识开示世间善良品德和高尚人格的正知正见。听闻后要能观察自己在待人接物中、行来去止间,认识自己心中已经存在的不善法,有与生俱来的,有这一世染污的,包括自私、贪婪、急躁、发脾气、不尊重别人、懒惰、无知、浅薄、狭隘及自以为是等等缺点;这些缺点如果得不到后天的不断修正,势必使自己的心性与佛法圣道背离不相契合,乃至朝着损人利己,乃至害人、害物、终害己的丑恶方向堕落。因此,要不断地自觉,要能不断地提升改变自己的观念、见解、想法,也要能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它能够符合佛法圣道的解行,能跟三乘菩提义理相应、契合、相融,也能与众生和谐共处,这就是佛弟子最基本的世间品德修养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使自己的心性和言行表现,都向着更高境界的善良、仁慈、诚实、公平、正义、理性、谦卑、恭敬等方向前进,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能保持平静、宽容、谦虚、勤奋的态度,为家庭、为道场、为社会创造和谐有品格的气氛,这才是善良品德和高尚人格修养的表现。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个单元就先介绍到这里。
祝福各位菩萨:身心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