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波罗蜜

第068集
由 正国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节目。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布施波罗蜜”的相关法义,布施为六度之首,也是菩萨在积集福德资粮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并且六度互摄,因此布施在六度的修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目的因缘,是因为在琅琊阁网站上转载了一篇名为〈琅琊随笔(27):世尊为何教导弟子布施“毒田”?〉的文章,作者是用琅琊阁当作化名,这篇文章中提出许多错误的知见,对于 平实导师所开示的法义进行诬谤,故需在此进行辨正,以免一般的修学大众受到琅琊阁的误导。

在这篇文章中,琅琊阁引用《中阿含经》卷32中的《优婆离经》,希望以这部经来破斥正觉;然而琅琊阁却误解经中的法义,以误解 世尊教导弟子“施与一切,随心欢喜”的法义,想要以此来诬谤正觉“不要布施毒田”之教导。我们先来看经文中的开示:【世尊告曰:“居士!我不如是说:‘当施与我,莫施与他;施与我弟子,莫施与他弟子。若施与我者,当得大福;若施与他,不得大福。施与我弟子,当得大福;若施与他弟子,不得大福。’居士!我说如是,施与一切,随心欢喜;但施与不精进者,不得大福,施与精进者,当得大福。”】这里 世尊开示的道理,主要是在古天竺时物质条件不好,因此在家众的布施,对于修行人来说就很重要了;有些人如果没有得到布施,可能连生存活命都有问题,何况还能安心修道。因此 世尊慈悲众生的缘故,当然会开示“施与一切,随心欢喜”;这样的出发点当然不是有些人所误解的“明知外道是在传播对众生有害的邪法,而仍然继续对其作布施与护持令其兴盛”。同时在经文中 世尊也同样开示“施与不精进者,不得大福;施与精进者,当得大福”,显然 世尊也在教导众生布施的对象不同,引生的福报是有差异的;而当然在正法中修学才是属于正精进,如果修学外道法,那只能算是邪精进了。

在《优婆塞戒经》卷5中,世尊也有类似的开示:【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也就是说,即使是布施给外道离欲者,也可以得百万报。但是这里要留意的是:这是说布施者,他是因为尊敬这些想要求解脱的修行人,所以对他们作布施;并不是说布施者他明知这是外道法,是错误的修学方法,是在破坏正法、误导众生,而以希望外道法、希望这样毁坏众生的毒田,能因为他的布施而得以兴盛,并不是以这样的作意去作布施。因此,正觉同修会在布施与护持正法的方法与原则,并没有违背《优婆离经》所要传达的教导;而琅琊阁因为自己的误解,反对正觉同修会教导学员以护持正法与救护众生的作意来作布施,真的是令人非常惊讶。而正觉同修会多年来也作了许多救济众生、雪中送炭、捐助清寒奖学金等利益众生之事,确实履践了 世尊“施与一切,随心欢喜”的教导,然而作意却是在利乐众生及护持正法上面,这是我们所应当要分辨清楚的。

在《瑜伽师地论》卷39中,圣 弥勒菩萨也教导了很重要的布施原则:【云何施与?云何不施?谓诸菩萨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复于彼不作安乐不作利益,便不施与;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定作利益不定安乐,或复于彼定作利益定作安乐,即便施与。】上述开示,相信诸位观众看了之后就能够很清楚布施的原则了;也就是说,是否要布施,是要看你的布施对于对方是否有真正的利益。譬如可以令其道业顺利增上,那就应当布施;如果只是让他更加享乐、放逸,那就不应当布施。所以,既然知道毒田是对于众生“不作利益”,当然就不要以增益对方修外道法或令外道法兴盛的作意去作布施,而令外道法因为你的布施而兴盛,乃至断了许多众生的法身慧命;相对的,如果你的作意只是让外道能免于因为缺乏饮食、医药而饥饿或病苦,那以这样的作意去作布施当然是没有过失的,同时也吻合 世尊与圣 弥勒菩萨的教导。

接下来琅琊阁在文章中,因为反对正觉鼓励学员担任义工等护持正法、累积福德之布施行,因此主张:【佛法中的证果,不论二乘还是大乘,都与“福德”无关。】这种主张出自于自称是修学无生法忍的菩萨文章中,也真的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在《摄大乘论释论》卷6中开示:【于中施等三波罗蜜是福德资粮;般若波罗蜜名智慧资粮;精进波罗蜜若为智慧精进是智慧资粮,若为福精进是福资粮。】也就是布施、持戒与忍辱度都是属于福德资粮,而精进度一分也是属于福德资粮所摄;如果不修福德资粮,在六度中就有严重的缺损;而“前前波罗蜜随顺次生后后波罗蜜”,在前面几个度严重缺损的状况下,静虑与智慧也一定修不好,因为无法由前面几个度顺利引生出来。所以在《瑜伽师地论》卷29中开示:【福德资粮者,谓由此故,于今获得随顺资具,丰饶财宝,遇真福田为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智慧资粮者,谓由此故,成就聪慧有力有能,解了善说、恶说法义,获得随顺法教、义教、教授、教诫。】也就是说,具备福德资粮才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以及克服各种修行上的障碍,所以福德资粮在修行上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由圣 弥勒菩萨的开示也让我们可以了解六度是需要完整修学的,否则智慧无量无边的 佛世尊就只要施设智慧度就好了,何必要施设六度乃至十度呢?

因此在《菩萨善戒经》卷4中开示:【复次菩萨不求果报故不行布施,菩萨尔时应思惟言:一切诸法无常无定,若常定者则不须施。何以故?无因果故。以无常故则有因果,今若不施,云何当得菩提道果?】也就是菩萨要成就“菩提道果”,一定要布施累积福德资粮;若不修福德,他的修行必定障碍重重,即使遇到善知识也不会信受,因此绝对无法实证佛菩提道果,所以修学绝对不能跳过布施度。因此奉劝琅琊阁在这方面要再好好思惟,不要让“无生法忍群组”的修学成为虚幻的空中楼阁。而没有植福之行,如何透过菩萨所不可须臾离开的“四摄法”来行利乐众生、行菩萨道呢?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误认第八识是有为生灭法,无法转依第八识之真如体性,那如何有三轮体空而成就布施波罗蜜呢?

接下来,在琅琊阁文章中引用了某居士的一段演说,这里面有一段内容虽然是在尊崇《杂阿含经》的价值,但是该篇内容中却说:【而如今每一个要读佛经的学者,都应该及必须要读这部经,否则他不知道佛陀的本怀,……因为许多其他的经典,都是从这些经文中抽取某一重点,某一义理作为核心,再搜罗及收集与此一重点相关的资料,加上结集者自己的某些看法,再作补充,逐渐丰富了内容,就成了一部大乘经的雏型,再由雏型逐渐加以发展,逐渐丰富,就完成了一部大乘经典……。】(〈琅琊随笔(27):世尊为何教导弟子布施“毒田”?〉,琅琊阁。)那琅琊阁到底是认同上述该居士对于大乘经来源的主张,或者不认同而只是琅琊阁不小心没有留意到这些内容,只是单纯引用而已?因为事关重大,这就要麻烦琅琊阁自己再去作确认:是否同意“大乘经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这样的说法。如果琅琊阁真的是认同这样的说法,那就会造成正觉与琅琊阁双方的在法义基础上有很大的不同,以及存在对于法义认知上之极大的差异,所以双方在作法义辨正上也许要先说明白。

而琅琊阁诬指:【正觉同修会轻视二乘佛法,错解二乘法的无我和缘起义理,对二乘修行的法门不知不解,……。】(〈琅琊随笔(27):世尊为何教导弟子布施“毒田”?〉,琅琊阁。)这当然也是琅琊阁自己的误解。在《解深密经》也开示,包括第一时之“以四谛相转正法轮”及第二时“以隐密相转正法轮”二者皆是“有上有容”,而第三时之“以显了相转正法轮”是“无上无容”;如同经中这样的开示说明,显示 世尊三时说法是有次第性的,以及因为时节及当机众之不同,所开示的法义也有深浅之分,这是 世尊无量之方便善巧。而正觉同修会所弘传之法,当然包括二乘菩提在内,也包括更深妙的第一义般若、唯识种智在内,这怎么会是琅琊阁所说的“正觉同修会轻视二乘佛法”呢?

同时,二乘法在三乘菩提中是基础,要证大乘第一义谛,也需要先把世俗谛修学好;所以正确的道次第,绝无可能轻视二乘法。琅琊阁自可查阅 平实导师每本书后面所附之“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里面就有标示“二道并修,以外无别佛法”。如果是“轻视二乘佛法”、或者认为二乘菩提不重要,何必要把解脱道列在里面而成为“佛菩提二主要道”之一呢?而因为琅琊阁误认第八识是有为生灭法,因此造成其“无我和缘起义理”成为无根本因之“无因见”,因此而令其二乘涅槃法义成为断灭论。所以,他当然会错认正觉是“错解二乘法的无我和缘起义理,对二乘修行的法门不知不解”;而其实是他自己弄错了,反而来诬指正觉同修会,真是没有这个道理!

而在琅琊阁文章中也出现了【耆那派的教义与佛教非常类似,主要差异在于耆那派的解脱方式着眼于业力的清净,而佛教是要断除无明】(〈琅琊随笔(27):世尊为何教导弟子布施“毒田”?〉,琅琊阁。)这样的错误说法。这也是琅琊阁的严重误解,因为二者法义完全不同,绝非“非常类似”,其中耆那派是以苦行的方式来灭除宿世罪业;世尊在成就佛道之前,就已经示现了以单纯的“苦行”想要解脱是属于错误的修学方法。所以二者之差异,并非在于“业力的清净”与“断除无明”,因为佛教也是讲求“业力的清净”,所以也着重于忏悔灭罪及补救过失;并且要求修除性障无明,强调不要因为贪瞋痴造作恶业伤害众生等等,因此祖师说“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所以二者主要差别,是在于耆那派采用的方法不能真正灭罪,因为令自己受苦与灭罪是无关的,所以不能成就其灭罪之目的。

从来三乘菩提就只有佛教中才有,所以琅琊阁所谓的“耆那派的教义与佛教非常类似”,是属于完全误解二者之差异的说法;而且说“耆那派的解脱方式着眼于业力的清净”也是极不恰当的,因为外道根本没有正确的“解脱方式”,佛世尊不是早就开示过:【唯我法中,有八圣道,有四沙门名,是解脱道,是一切种智。】(《大般涅槃经》卷3)包括琅琊阁所引之《优婆离经》中,也开示尼揵亲子之【施设身罚为最重,令不行恶业,不作恶业。口罚不然,意罚最下,不及身罚极大甚重】(《中阿含经》卷32);与 世尊开示之【我施设意业为最重,令不行恶业,不作恶业,身业、口业则不然也】,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因为“意”所起之业,力量是最大的,包括造作诸业时的起心动念,才是决定此业善恶轻重之根本。所以有时候菩萨所作之事业,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恶业,然而实际上却是有救护众生的大功德。而 佛陀施设身口意三“业”来令众生离染得净,而非尼揵亲子以治罚毁责的角度来施设身口意三“罚”,何况其以“身罚为最重”;而且以为苦行就可以灭罪,这与 佛陀之开示完全不同。因为苦行令自己受苦,这与先前的恶业无关;因为先前被他伤害的众生并不会因为他的苦行而获得补偿,因为“冤有头,债有主”,所以单纯苦行是无法偿还他所亏欠的众生。

在琅琊阁此文章中批判正觉在积极摧邪显正、护持正法的作为,有关这方面的辨正,在《正觉电子报》147期中的〈空谷跫音〉连载文中已有详细之说明,诸位观众可以自行阅读,这里就不再多作说明。然而这里要借《优婆离经》的开示来稍作补充的是,在经文中出现“汝若住真谛者,以真谛答”的提醒,这个意思倒是可以参考在琅琊阁文章中所引用的某居士之白话解说:【居士!如果你愿意站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那么,我们倒可以就此点作深入的探讨。】也就是双方都是基于追求真理,以这样的前提来作探讨或论义才有意义;而如果对方是以自身利益作考量,明知法义有错而却坚持不愿意修正,或者执著于事情表相,或者因为瞋怨而欲毁坏对方等等,那要透过双方理性的探讨或论义来说服对方就很困难了。

譬如在《楞严经讲记》第三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说有些人:【专门针对别人的法义不断地提出一连串的质疑,使对方穷于辩护;甚至在答覆别人对他们的质疑时,也仍然以质疑对方作为对自己的辩护,终究无法对自己立论的错谬处辨正清楚。】(《楞严经讲记》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130。)那如果是针对这样的人,如何与其进行论义而令正确的法义能够呈显呢?而菩萨因为担心众生之法身慧命,或者已关系到佛法命脉的存亡,当然会积极主动而进行破邪显正之行;琅琊阁又怎么能够对这样救护众生、护持正法的行为进行批判?正觉同修会这样摧邪显正的行为,并不是为了私利而与他人起诤论,纯粹属于护持正法之行,实际上是应当被赞叹的。

在《成唯识论述记》卷3中,窥基大师亦开示:【论:若不摧邪难以显正。述曰:此论主答,黑山既倾白日斯现,故须破也。】包括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2中亦开示:“应勤摧伏外道邪论,不令异见损众生故。”因此错误的法义对于修学者的伤害很大,而这些错误的法义,一般修学者是很难分辨抉择的;所以必须有菩萨出来为众生分辨法义之正邪,令众生能够远离“外道邪论”而修学正确的法义。因此,因应不同的对象,菩萨的作法当然会不一样,这样才能令众生获得最大的利益。以上说明琅琊阁文章中之诸多错误,期望未来他在发表文章之前能够再谨慎检查、思惟与确认,以免传播许多错误的法义而误导修行大众。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来作几个简单的结论:

第一点,琅琊阁以误解《优婆离经》的知见来批判正觉同修会的布施原则与弘法,是非常不恰当的,实际上《优婆离经》反而可以证明正觉的弘法方式与法义是正确的。

第二点,积集福德是六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忽略或跳过培植福德的六度修学是有重大缺漏,要证大乘菩提可以说是遥遥无期的;同时,如果缺乏福德,在修学路上往往会有许多障碍及容易走向岔路。

第三点,菩萨应当发愿生生世世护持 世尊正法,摧邪显正,以救护众生为己任,不会任由世间伤害众生法身慧命的“毒田”继续扩大,乃至危及正法之生存。

第四点,菩萨应当信受第八识是不生灭之本心,这样才能成就真正的布施波罗蜜乃至无生法忍。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点击数: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