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101集
由 正莉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谈的主题是“表相归依与实义归依”。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归依?照字面上来说,归依就是归向依靠的意思。这就好比说,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才能平安顺利长大。同样的道理,学佛人就是要依靠佛法僧三宝,才能解脱无边的生死苦,乃至到达不生不死的解脱彼岸。所以学佛的第一步,首先就是先要归依三宝,归依三宝以后才正式成为佛弟子。这就好比说,如果想要在某个学校读书,就先要在该校办理注册,先完成注册手续以后,才正式成为该校的学生,否则就只是旁听生。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个学佛人来说,首先就是先要归依三宝,才正式成为佛弟子。
在正觉法主 平实导师的著作《真假开悟》第368页里面说到:归依三宝分为表相归依以及实义归依,而表相归依又分为三种:第一、归依表相三宝,第二、归依出世三宝,第三、归依胜义三宝。
首先,我们先来看,表相归依的第一个、归依表相三宝:这是说初学佛的人归依三宝时,应当先归依表相三宝。这个表相三宝讲的就是世俗三宝,就是依世间蕴处界身以及相应法而说的三宝。也就是说,世俗三宝就是指泥塑木雕的庄严佛像,黄卷赤轴的佛经,剃发着染衣的出家人。
接着,表相归依的第二个、归依出世三宝:就是修学佛法以后,已经能够理解出离生死轮回的义理,虽然还不能作深入的观行,可已经知道出世间法的义理,这样归依出世三宝,仍然是属于表相归依。所谓出世三宝,就是 释迦化身,四圣谛、八正道,以及证解脱果的圣僧,这是归依二乘三宝,仍然是属于表相归依。
接着第三、归依胜义三宝:这是说修学大乘佛法以后,想要求证法界实相,想要证得般若实相智慧,而不是只有解脱智的实证。这样闻法以后,心中爱乐欣喜,想要随从修学而先行归依三宝,可是这仍然还是没有亲证,所以叫作归依胜义三宝的表相归依。胜义三宝,就是法报化身、十度种智、大乘圣僧,这是唯有大乘。
佛宝中的法身佛就是本师 毘卢遮那佛,报身佛就是 卢舍那佛;法宝中的十度种智,就是十度波罗蜜以及一切种智;僧宝中的大乘圣僧,就是初地到十地菩萨以及等觉菩萨。归依这些三宝就是归依胜义三宝,可仍然还是属于表相归依,因为还没有实证法界实相,所以还不是实义归依。又唯有在大乘法中才有在家相的圣僧,就是初地到十地菩萨,叫作胜义菩萨圣僧。
譬如《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初地到十地菩萨大多示现在家相,比较少示现出家相。这是因为一切种智妙法的亲证,必须在世俗烦恼中去修学实证;如果离开世俗烦恼,那么就不容易发起一切种智的亲证因缘,也就不容易圆满具足一切种智。再说初地以上菩萨大多示现在家相,也是为了要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这是因为示现在家相,有比较多的逆增上缘,这样比较容易地地修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
初地以上的在家菩萨,为什么也称为圣僧?这是因为初地以上的菩萨,都是经中所说的“生如来家,是真佛子”的大菩萨。既然叫作真佛子,当然就是圣僧,不论他示现出家相或在家相都是圣僧。但是,除了大乘法中,初地以上的菩萨以外,别无在家人可以称为圣僧。这就譬如大乘经中起首的在家菩萨,又譬如 文殊、普贤、维摩诘、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等,虽然示现在家相,头戴天冠、身穿宝衣、胸佩璎珞,身上有种种宝物庄严,这样有别于出家圣僧,但同样都是圣僧。
所以,在大乘一切种智妙法中,只要证得初地以上的菩萨,都是 佛的真子,叫作“生如来家、住如来家”的真实佛子。既然是真实佛子,就不论是在家身或出家身,都是 佛的真子。这意思就是说:即使出家为僧人,如果他的证量还没有悟入诸地,仍然不是真实佛子,只是表相佛子,除非证悟第八识如来藏,而且已经进入诸地菩萨位中。这不仅在《华严经》中这么说,其他大乘经典中也是这么说。因此,只要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不论示现出家相或在家相,都是大乘法中的胜义菩萨圣僧。
接着,我们看《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里面,佛开示说:
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
经文大意是说:什么是胜义僧?就是佛世尊、菩萨摩诃萨、辟支佛、阿罗汉、三果人、二果人以及初果人,这七种有情就是胜义僧所含摄。这其中说到菩萨摩诃萨,是指“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那么这就有广义以及狭义的说法了,狭义的说法,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因为初地菩萨叫作见道通达位菩萨,对于般若总相智与别相智,都已经通达自在,并且已经有了初分的道种智;广义的说法,是指已经明心开悟的第七住位菩萨,对于般若具有少分自在,不论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属于胜义僧。
接着,《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又开示说:
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
经文大意是说:如果一个在家人不剃除须发,也不穿着袈裟,虽然不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也就是不受声闻戒,所以出家僧团里面,一切羯磨、布萨、自恣都不能参加,但是他已经有了圣法,已经证得圣果的缘故,也就是于二乘菩提,或者于大乘菩提已经见道了,他就是胜义僧。不过这里我们要说明一点,就是在家菩萨如果还没有见道,就不能加个“僧”字,除非他在三乘菩提中已经见道了,至少已经证得初沙门果,才能用这个“僧”字。
什么是沙门果?这就含摄二种菩提果:一种就是二乘菩提果,从初果到四果叫作解脱果。另外一种,就是佛菩提果,就是从第七住位一直到究竟佛位,都是沙门果。这意思就是说:不论是菩萨果或二乘果,都叫作沙门果。为什么叫作沙门果呢?譬如说,断我见以后,接着再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他的所见是出世间的无余涅槃境界,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出世间的境界,出世间就是真正出家,就是出三界家。也就是说,即使他是个在家人,一旦明心证真如,并且转依成功了,他就是沙门,因为已经看见出三界的境界了。总而言之,只要证得解脱果、证得菩萨果,都叫作沙门果,因为这是出三界法,就是出家法。
接着,《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又开示说:
云何名世俗僧?谓剃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是名世俗僧。
这经文大意是说:什么是世俗僧呢?就是剃除须发、穿着袈裟、受出家别解脱戒,也就是受声闻戒,譬如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这就是世俗僧,因为他在三乘菩提中,都还没有见道的缘故,所以叫作世俗僧。我们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菩萨戒才是正解脱戒,而声闻戒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就像经文所说,则是别解脱戒,不是正解脱戒。为什么呢?因为声闻戒是因事制戒,是由于僧团中有人不如法,所以 佛就施设声闻戒,这是为了出家人在出家僧团中,能够和合共住而施设的,所以说是别解脱戒。菩萨戒不是因事制戒,菩萨戒是诸佛法戒,是一切诸佛大乘戒,并且一受永受,尽未来际受,可是声闻戒就只有一世受。所以,学佛人必须依止菩萨戒,才能成就究竟佛果,因此说菩萨戒才是正解脱戒。
我们再话说回来,有智慧的人一定知道说:虽然自己身已出家,可还是要归命大乘胜义三宝。也就是说,不论示现出家相或在家相的地上菩萨,都是自己应该要归依的胜义菩萨圣僧。想想看,我们每天早晚所礼拜归依的 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等诸大菩萨,也都是示现长发飘飘、身佩璎珞的在家相。示现在家相的地上菩萨摩诃萨,为了要让众生崇隆三宝,所以故意忽略自己是圣僧的身分,譬如 维摩诘菩萨,为了要度二乘声闻人入大乘法,甚至以等觉位的尊贵身分,头顶礼拜阿罗汉,就是为了要让世人不敢轻视二乘阿罗汉,为了要让众生崇隆表相三宝。
如果阿罗汉回心转入佛菩提道来修学大乘法,最多就是六住位,必须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般若正观现前,发起般若实相智慧之后,才转入第七住位。这时候即使阿罗汉的慧解脱果,等同于初地满心菩萨,可他的般若智慧,仍然只是在第七住位,距离等觉位还很遥远、遥远。且不说等觉位,想要进入初地就已经很遥远了,因为明心证真如,才证得总相智,还要再经历将近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二十四,圆满十回向位之后,并且获得初分的道种智,才能进入初地的入地心。所以,二乘圣人回心大乘之后,应该追随有种智证量的胜义菩萨圣僧为老师,因为阿罗汉对于七住位的总相智,尚且还未证得,何况还在凡夫位的表相僧宝,更应该归依出家相或在家相的胜义菩萨圣僧。
如果执著出家身相,不肯承认、也不肯追随示现在家身相的地上菩萨为老师,而只肯承认、只肯追随还未开悟的出家凡夫僧为老师,这是没有智慧者,这只会使自己失去法上的大利益。为什么呢?因为示现在家身相的地上菩萨,他的般若证量非常高,就像正觉同修会的 平实导师,对于佛弟子修证般若的法益帮助非常大,不但能让弟子随从修学而列入菩萨数中,也能摄受佛弟子不退转于大乘无生忍。这个道理具见于《华严经》中,所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例子。善财童子一世游尽普贤身,成就十地法王、等觉菩萨,也是尊崇一切有修有证的人为老师之后才能达到。在善财童子的参学过程中,善财童子始终不敢轻视于一切示现在家身相的贤位菩萨与诸地菩萨,都一一头顶礼拜而受学,也都恭谨忆念感恩初学时,三贤位一切在家、出家善知识。这是值得我们去效法学习的范行,所谓见圣思齐,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法上、在道业上,获得大利益。
这意思就是说:修学大乘法,不能执著于表相,否则就会使自己失去法益,因为菩萨法是平等法,众生平等平等,任何人只要有因缘,都可以明心证真如。不论是出家人或在家人,也不论是男众或女众,也不论是高官或平民百姓,只要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就有因缘可以明心证真如而成为七住位菩萨。因为大乘法是平等法,只看您有没有那个实质,而不在于您的表相如何。大家所熟知的诸大菩萨,譬如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维摩诘菩萨,乃至现在正在兜率天宫说法的 弥勒菩萨,也都是示现宝相庄严的在家相。所以,假使有这样的大菩萨来跟我们说法,可如果我们说:“请您示现出家相,我才要相信您所说的法!”那么损失的可是我们自己喔!
时间的关系,今天讲到这里。
祝愿大家:色身康泰、福慧增长、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