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95集
由正益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回答的问题是有位当事者问到:宗教之外是不是有一个方式,可以让大家来注意到这个全球人都能够意会到的环保的课题-宗教之外的环保。
我们要回答的是:实际上这世间,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一个器世间,这样的世界实际上并不存在。可能有的人会抗议,他说:「不对啊!我看到地球就是长这样。」然而这地球它这一个物质,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在佛法说:这都是每一位共业众生-就是活在这个地球上的这些有情-所产生出来的器世间。器就是器皿,它就是类似公用器具。这个世间和我们有情的世间,实际上是构成了整个我们的世界。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我们过去生的业力,然后形成的,不会呢,它是无缘无故地出生一个世界,然后跟我们过去生业力是完全一点关系都没有,不会是如此。就像是造恶业的人,他会去哪里呢?他会去三恶道。那三恶道的世界,是早就做好在那里等他了吗?不!实际上一切的世间,都是如是,由这个造业众生以及其它共业众生一起成就的。
就像是我们居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宝岛,你住在台北,跟住在台南、高雄、南部区域这样的环境就不太一样;南部区域呢它比较有多一点的太阳,所以夏日比较炎热。但是多一点的太阳,就一定会都比较炎热吗?结果也不尽然。因为台北的这个环境是一个盆地,所以这器世间就不一定从表面上来看是不是比较炎热与否;有可能到了夏天的时节,因为人口的众多,台北天气反而更为炎热,因为是盆地又不容易把风吹散。所以心识有情的影响、有情的数量的影响,也是改变了这世间,像是刚才所说的温度就是。所以不能够说,我们的这个有情和这个器世间、和这个环境是分离的。
所以应当来想是说:如果不想要从佛教中来理解,然后有没有一个方式,可以让大家来认识这环保的课题、来保护这个环境?我们可以想办法说、客观的来说,可是实际上这世界也没有一个可以纯然客观的,因为物理,它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当到次原子那样的粒子的一个大小的时候,许许多多都是一个机率。所谓机率是什么呢?机率:就是存在的可能性。而经过我们心识以后就会决定,决定什么?它是唯一的一个成相。你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譬如说有一只猫,以前有一个物理学家叫薛丁格,他说这个猫,牠经过物质的一个衰变,就有可能衰变或是不衰变。衰变的话就会引发一连串的作用,这只猫最后会中毒而死;那如果不衰变,这只猫就没有机会中毒而死。所以到底是死还是活?那就只有看它衰变与否。可是衰变本身是一个机率问题,那你说:「那我从外面观察,就可以知道这猫是活还是死了!」不。它这个假设这只猫在一个黑盒子里面,所以你是无法从外面直接观察的。假设你没有其它探测仪器,那你说:到底牠是死还是活?机率上有这两种可能,可是当你一掀开的时候,就只有一种可能。这就是你的心识没有办法接受什么叫作两种那种可能,你想要看:它到底是这个还是那个?是生还是死?
同样地,我们对于这个器世间种种的这些也是如是,所以我们主观的心识,会使得这个世间产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现在物理学家认为我们心识是会影响的,所以没有纯然的这种独立客观的一个心体。如果一定要说独立客观心体的话,你可以说:如来藏成就这个世间。我们就说衪是独立客观的心体吗?即使是如此,也很难说衪是完全独立客观的,因为如来藏有衪的体性,衪有四大种的体性,衪有许许多多的功德性;如果衪是纯然客观,客观到极度的客观,那衪就不用理会这个世间就好了,可是衪一样出生万法。所以就这样心识,这样广义或是狭义来分析以后,你会觉得说: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可以跟另外一个法,几乎可以算是完全独立到一点关联都没有的,它们总是可以透过其它的法来作联结-间接乃至于直接,或是透过义理层面、或是透过归类种种来联结。
而如果说一定要撇开宗教,说要纯然客观,我们就希望回到文化的一个体系来探讨:到底人跟人之间是应该秉持怎样的方式,可以让大家来作交流,体认这个环保的重要性?在佛法有说到:如果需要这世间清净,就应该要让大家的心能够清净。不能够说我的心是污秽的,而却来要求这世间每一个环境都一尘不染。不!世间也是等同于我们心里面的反射,等于映照出我们心里面的世界。当一个人心地污浊的时候,他所感应成就的器世间,如来藏会把它调整成就是污浊,然后污秽不清净,所以不要谈宗教,但就要谈到文化、谈到伦理。
什么叫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心识应该作什么样的调整,以及身口意行应该作什么样的调整。不一定要说宗教有一个规范、有一个戒律,违反戒律的话就会怎么样。不!我们可以回到人与人之间的礼仪、大家应有的礼节,以及人伦之间应有的道理是如何的相处,来提倡东方文明-所谓的儒家的这样的相处,待人接物之道-这样就能改变世间这种种的气象;可以让这世间的环境,不再只有单纯的环保人士需要来出力,以守住一些不是戒律的本身的一些礼仪,就能够达到环境保护,而且这样的保护,实际上是更直接的,这个就是治本而不是治标。因为根本是来自于这心地不光明、心地不清净,如果能够了解这一点,有了这样的共识,就有机会让大家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自己行为的话要怎么样来调整?就是应该从小就给他熏习,熏习的道理是什么?就是说:希望他把这些名闻利养的东西,把它先放到旁边,把他做人的本分先把它顾好,从小就教导他这些世间的道理、世间的圣贤书,就是中国常说的,就像是孔子、孟子所说的这种世间的道理。这种世间的道理,虽然比不上佛法,但是毕竟成就了这个国家长久几千多年来很重要的一个支柱,而且它能够让世间和谐,环境就会跟着改变。
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人根据孔子弟子们集结了这个《伦语》的一个〈学而篇〉里面,把它写成三个字三个字的《弟子规》。开始的时候名称不是如此,后来有人把它改成《弟子规》,规就是规定的规,就是弟子的规范。所谓弟子,就是刚开始读书的,这样我们称他为弟子,也要接受圣人的教诲,或是家中的这个晚辈,都可以称为弟子。这边就提到了,当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他应当孝顺,然后他在兄弟之间就应当友爱,所以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孝悌之道。藉由心识将这个建立以后,就容易使得大家守住彼此的伦理。
然后「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说你这个行事作风,应当恭谨,应当有信用,做人做事就应当这样来持守;然后要培养悲心,能够了解众生有许许多多的苦难,能够加以亲爱、能够加以慈悯;乃至于能够亲近仁德、亲近善者、亲近长辈、亲近师尊,能够修学圣贤之道。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改变,改变什么呢?改变这世界。
所以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一个根本,以孝悌为基础的一个道理,我们相信如是说的法,可以并行到其它不同宗教的领域。不是宗教领域的,可以用戒律特别来局限或是彼此攻讦,或是彼此作为如何跟对方不同的另外一种声音的一个章本。不会。透过孝悌之道,相信所有的宗教都会赞成的。
当然佛教是在所有宗教之外,也可以说所有宗教之上,因为佛教并不是要特别说一个唯一的教主。佛教主张:每位有情,即使是地上的蚂蚁、天上的飞鸟,乃至于走兽,甚至是地狱造恶的受恶业的众生,都能够怎样呢?都能够学佛,而不是只有学圣贤之道而已。世间的圣贤之道比不上佛法-都可以成就佛果;只要这个人愿意,这位有情愿意,他在轮回六道中,就可以成就佛果。所以这样来想,佛教就不能用宗教来局限它。
但对于这位当事者的问题,还是可以用这个人伦规范的《弟子规》来检视。当有这样的规范的时候,小孩子从小就可以透过教育的一个体系,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是有检点;然后自己的老师也要照样的做,因为有许多老师,他之前也并没有这样的熏习,所以他自己是不是可以圆满这孝悌之道,恐怕也只有他个人知道而已。所以孝悌之道,不应该只是一个弟子规而已,而应该是变成一个想要改变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社会,改善风气的一个基础。
当然经过了许许多多的这世间的变化,这个是可以做一些调整,里面的《弟子规》的内文,可以做一些修正或是做一些改变,但是这根本道理是不会变的。根本道理就希望:如是人可以在待人接物方面,可以让他能够产生端正品行;如是的人,他会要求他自己,而不用外在的法律、戒律一直来叮咛他。他对于自己是肯负责的,他也不会认为自己的所行就是最完美,然后来傲慢于人;他如是恭谨而能够有礼,又能够博爱于世间、怜悯于世间。这样的人当然慢慢的就会亲近于三宝,就会相信佛法,就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由是,学佛人越来越多,或是说遵循这样的规范的人越来越多,不论老少都可以得到许许多多世间的利益,乃至于佛法的究竟利益。得到这样利益的话,你对于环境的保护,不管是杀害众生,或是这些不当的一些行为,都会互相的遮止,互相的劝告不要这样做,因此环境的保护就可以达到一个文化的水平之上,以文化基础作为的环境保护,才是真正的保护。
而这文化的基础,就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这个道理,以及待人接物之间应当要怎么做的一个规范。我们把它变成规范,实际上持守的人,他了解到最后这只是一个规范而已,他要身体力行,他就能够将这真正的精神来显发出来,这样就是可以达到不教而教,不用其它的教导,就能够教育我们下一代,乃至这一代的人,乃至我们老一辈的人,大家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三代人大家共同的心。即使是说经济上有些困难,或是说大家许许多多的一些困顿,都可以透过这些孝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然后以学文这样方式来达成,就不会造成世间许许多多的争乱、许许多多的纠纷,这个本身就会使得大家对这器世间产生另外一层的共识。
所以不至于说,这些人要环保、这些人要经济,两边这样僵持不下,大家都会说各退一步,然后寻求更文明、更科技、更精确,然后最好的方式来调整这个国家社会的国土利用;不至于说,只是今天想到哪里,就做那些事情,等到隔天发现错了,就赶快打掉又重做,而能够照着如是的规范,谨慎然后有信用,而且不至于双方互相争吵而没有结果。这都可以从一个古老的这样的一个《弟子规》,来得到启发。
乃至于说这世间,需要有因果的观念-有因、有果,所以世间造成了种种的灾祸-要相信这些必然是有一定的原因,不会今天台风是无中可以生有的。科技文明可以解释一些表面的现象,可是有些表面之外的,是没办法解释的。所以对于这种天灾人祸,古人就说:这些就是我们心识所造成的。没有真正远离我们心识的一个客观的纯粹的一个环境、一个器世间而存在,我们正在形成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断地变异,代表说它也是可以受到我们心识的熏陶、心识的调养而改变,没有不能够变的世界。
所以应当来这样想:我们心识如果能够清净,虽然这世间变得没有那么功利,变得没有那么非常的市侩,可是我们相处却能够大家互相的共生,互相的互助合作,不会一些鳏寡的人失去所养,不会他们流落街头,不会变成游民,而所有的事情都能够按照有次第的摆放。因此大家就会更想这世间,应当怎么样让它更好,许许多多的公益的团体,他们会将目标慢慢的收摄回来,普及利益一切大众,环境就会是一个受到大家更重视的一个课题,因为有这么多人出心、出力、出钱。
所以科技的文明,就会继续往前推展,乃至于心识的广大,使得大家每一天就可以心地清净,这样寿命也会增长,不再瞋恚,不再在过去的贪瞋痴里面,为了自己一己的私欲,而做种种的于自己损人也不利己的工作的事情,这样就是可以达到更高的环境的保护。当你环境的保护只有世间的清净,可是你却听到人间的纷乱,这样的话不是真正的环保。恶口恶声还是存在,这样可以叫作环境保护吗?所以我们今天要体认这样的差别,还是要大家回到人伦之间,而且相信因果。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