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应该如何成就“自他庄严”?

第92集
由正钧老师开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谈一谈:菩萨应该如何成就“自他庄严”?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中,有一段经文是这么说的:【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卷2)为什么是“自他庄严”的原因,上一次的菩萨正行之中已经先概略为大家说明了。接下来,因为善生菩萨启请的缘故,所以 世尊接着就回答:“菩萨应该要具足福德、智慧二法,才能够在佛菩提道上自他庄严。”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福德与智慧二法是众所周知,因为这是很平常的两个法。然而,因为佛法的方便析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各有其所应成就的福德与智慧;所以,即使一般人都能够随时引用而朗朗上口,其实福德与智慧的层次的深细、广狭差别,却不是号称在学佛的一般大众所能够瞭解的,而菩萨也是只能少分、多分的了知以及亲证,这是唯佛与佛才能够究竟圆满。

先来简单谈一谈“福德”的道理;而其中另有自受用的功德,或者说是某一个人是有一定的德行,这个部分就暂时不说明;因而单单说“福报”这个部分。譬如说:从一般世间法而言,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在互相讨论着,也许某甲就会说:“你看!某乙就是有修,所以今世的福报才这么好。当然我们就应该要好好的自我检讨,不应该只是一昧地羡慕,或者是甚至于是嫉妒人家。”这里某甲所称的“福报”是什么呢?一般人可能会指的说是那个人的外貌、生活资财、人缘的好坏、头脑的聪明等等,用这样来加以判断。所以你看看,一个人的福报好坏,可以从这么多方面显示出来;换句话就是说,一般福报函盖面就已经是很广,然而与某乙相处的人,因为从他的容貌庄严、衣食丰腴、人见人爱、头脑灵巧等等,就说他的福报是很殊胜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思惟看看,这里所说“某乙的福报是好的”,是在五乘佛法中的哪一个部分?很明显地可以知道说,这是不离人天善法的范围;而且进一步缩小说,这个范围是在人世间的善法之中,所以某乙这种好的福报就只能在人间受用。其次,虽然说某乙的福报好,这个人世间受用的范围又是如何呢?有的人也许说在家里面是可以吃得开,因为做什么事,家人都对他是百依百顺;那至少可以说,他的福报是函盖他的家庭。可是,也许到了公司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一种处处都要对人唯唯诺诺的局面;这表示,这个时候就受制于人的成分是比较大的。又假如说:某乙在公司的职位也是主管级的;这个时候就表示,他福报函盖的范围又更大了一些,是可以函盖他工作的公司。再也许说:某乙是曾经当选过市长,乃至是当选过总统;因为这是需要更多的人来加以支持以及肯定,表示说,从某一个特定众生之中,或者是说某一段特定的时间之中,某乙是可以受用他在这一分的人世间的福报;换句话就是说,可能某乙过去生所修的福报,就在此世某一些因缘之下,因此而对现受用了;当然,这又比前面所说的状况——在公司中、在家庭里面的状况,又来得更为殊胜一点。又譬如说:假如某乙是ㄧ个歌星的话,他的粉丝或者有几千人、或者有几万人,每一次通告费或者是十万、或者乃至是百万,而且他也真的红了十几、二十年;那么他过去所修的福业也不算小了。可是在某一个机缘之下,明星的光彩渐渐地也走下坡;表示说,他这个时候的福报已经逐渐对现完成了。既然是这样的话,表示说,某乙一旦这样地受用了福报,就是在今世把过去生所修的“福”用掉了。即使是福报大如金转轮圣王可以王四天下,换句话说,他的福报是可以函盖四天下,也只是所受用的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大而已,仍然是会有福报享尽的时候。四天下有多大?这是说:在须弥山下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有人类所居住的区域;而我们所居住的,是在南边的区域叫作南瞻部洲,而且只是在这个南瞻部洲中的某一个国家而已。所以这样大家就可以明白:若说某乙的福报可以函盖一个国家,也就是说,在某一段时间之中函盖某一些特定的众生,而我们施设称为他叫作总统;然而其与其他国家的总统的福报,也没有办法一概而加以比较其大小的,因为每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不同,乃至说国民的经济水准也是不同的;但是,不管这些总统福报多大、范围多广,终究是远远比不上金转轮圣王的。所以说,金转轮圣王的福报大小,是远超过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所能够观察或瞭解的,当然更超过那些常常觉得自己在这一个人类世界中是很了不起的人们。

刚才说金转轮圣王的福报是可以函盖四天下的。那么也许有人会想到说:世尊的福报,到底可以函盖多大的范围?《长阿含经》卷18中,佛开示说:“一尊如来所教化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12之中提到说:“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如来于中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2)由此可知,一尊如来所教化的范围是百亿四天下,我们要如何想像百亿四天下的宽广,乃至说其中有情的数量?真的是没有办法!那么金转轮圣王的福报可以函盖的范围,能够与世尊相比拟吗?自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远远无法可及的状况。换句话说,世尊在这个百亿四天下之中任何一个世界示现成佛的时候,套一句世俗话说:肯定祂老人家一定都是吃得开的!那么大家这么样思惟之后,就可以发现:世尊福报的广大程度,不是我们这个阶段所可以想像的!而菩萨正应当这样一世又一世、一劫又一劫继续地修集福德。

可是,前面所说明的部分,只通于一般人在容貌、生活资财、人缘好坏、聪明与否等等这样所显示出来的福报;然而这一些人世间的福报,仍然不能够成办生为欲界天、色界天的庄严,所以只生而为人;乃至说,也没有办法成办修学解脱道的法,甚至是亲证法界实相的法。因为现见一些饶有世间财富,而且也真的是为世间人所尊敬的那些人,却仍然没有能够亲证解脱道、佛菩提道的因缘;尤其是对佛菩提道的亲证而言,其所欠缺的部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他庄严的福”。换句话说,当自己要能够修学,乃至分证三乘菩提之后,也要努力帮助有缘的众生也能够修学、亲证;而帮助这些有缘的众生修学以及亲证三乘菩提的福德,却是一般众生所无法修学成就的,除非他也开始在三乘菩提中有一分的“自庄严”。这样把世间的福报与三乘菩提的“自他庄严”的福报两者合併在一起之后,就可以稍微知道 世尊所说的“菩萨应该具足的福德自他庄严”是什么样状况。

接下来说“智慧”。菩萨六度法之中的第六度叫作智慧到彼岸,这个“智慧”两个字,是随着世俗法而从梵语的“般若”翻译而得;然而,其实般若的意涵,是较世俗的智慧二字要来得更加宽广的。就好像常常会听到人家称赞说:某甲是很聪明的;也就是说,是在称赞某甲是很行的。而这种世间的智慧可以是有很多方面,这表示说,其实世间的智慧就已经有很多层次。譬如说:有时候说某甲的数学是很棒;有时候说某甲的手艺技巧是很灵巧;有时候说某甲的演讲技术是很流利的;也许有时候又说某乙赚钱的头脑是很灵活的;又也许有时候说某乙的政治手腕是很圆融的;这样林林总总,也不需要一一列举。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这些都不出于世间法的范围,所以也都通称为世间的智慧。所以顾名思义,表示说受用这些智慧所得的果报,依然是不出世间的。菩萨也要修学这样的世间智慧,所以佛法之中才有“工巧明”这个词,这是通于世间智慧的一部分。

一般众生即使智慧再怎么高,始终也无法出离世间的生死。然而菩萨的所修学——也是应当要修学的智慧,进一步还有不共凡夫而且是与二乘人共有的智慧,就是“如何出世间的智慧”。所以说是不共凡夫的原因,是因为说,一般的众生始终不会相应到出世间这一件事情,而且也始终只是努力地在世间奋斗着,然后要如何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只在这个部分。这就表示说:要能够开始修学出世间法,或者是说开始追求了生脱死的方法,其间是有一些过程的,包括遇到真正能够教导出世间法的善知识,并且也愿意亲近而恭敬随学。这难道不需要有一定的福德因缘?而这种福德,又与世间法的福德是不相同的!因为,这种福德已经因为世世随着善知识熏习佛法的正知正见,而开始有佛法上的智慧来作为依止;而不只是世间法上的智慧作为后盾,而能够产生这样的结果。所以福德与智慧两者,在佛法上是不能分开来说的;只是,也许有时候方便说有时候要修福德、有时候又要修智慧,而把它们说成两件事情。这就好像在经典之中,常常会用鸟的两翼来作为福德与智慧的譬喻,虽然说是两翼,其实对鸟而言是缺一不可,故而又不能说为二,这个道理其实是相类似。

菩萨还有一个应当要修学的智慧,却是不共凡夫,乃至也是不共二乘人的智慧,那就是“世出世间法的智慧”。因为这是要能够亲证自心如来以后,才能够于世出世间法的智慧是心得决定的;而二乘人是不证法界实相的。然而要能够得此初分的智慧,其自他庄严的福德如同前面所略说的内容,就已经不是心量狭小的定性二乘人所能够发心修学的,那更何况是一般的凡夫呢?所以菩萨所得的世出世间法的智慧,当然是超胜于二乘人的出世间法的智慧。可是菩萨七住位时,只证得初分的世出世间法的智慧,所以仍然是要随着诸佛或者是上地的菩萨继续修学;所以才有悟后起修,然后修学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的这些过程;而修学的过程中,同样地也要分分去具足亲证这些智慧所需要具备的福德。所以菩萨修学的过程,对于福德与智慧虽然方便说为二,其实是不可分的。所以菩萨所要修学的般若智慧是极其深广的,不要说一般人无法了知,连二乘人也是没有办法臆测菩萨的般若智慧。然而,七住菩萨不能测知初地菩萨的智慧,初地菩萨不能测知上地菩萨的智慧,乃至说等觉菩萨也不能测知诸佛之智慧。譬如说:世尊可以在一念之间知道过去无量劫所曾经发生的事情;又能够知道世间之成住坏空的时劫;世尊也完全了知三界之中一一界众生出生的因缘,又生而为何等种类;也完全了知一一界的环境形成的原因;还有,世尊也可以为弟子们授记何时成佛、国土名称、住世时劫等等等等;无量无边的智慧,这当然同样是超过我们的想像!

只是这些菩萨所应该修学的福德与智慧,在这里仅能够非常简略地作个说明;然而实际上的范围跟内涵,却是极其宽广以及丰富的,菩萨是要随其状况加以了知的。又加上说,要如何次第地具备这些福德与智慧?可又是另外一个大课题。在《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中,接着就有这么一段记载:“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復有六法—二庄严因,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

但是这个部分,就要等到下一次再来跟大家说明了。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点击数:1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