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6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節目,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子題是「頓悟後漸修」。
平實導師為大眾釐清大乘見道明心與眼見佛性二者,不論在因地或佛地,都是頓悟非漸悟。而在成佛前,只要尚未完成佛道應具足的修證,就都須在當世見道後繼續修行,才能在三大阿僧祇劫圓滿理證與事修後,終於菩提樹下明心、見性,成就四智圓明。所以,除非最後身菩薩見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有人見道後都必須開始或繼續修行,因此真見道明心、見性二關,都是一念相應慧頓悟,之後的修行則是依著次第而修。以下我們來看 平實導師的開示。
在《妙法蓮華經》前面曾宣說,眼根清淨的人有八百的功德,而其所展現出來利樂眾生的那些功德,都是因為受持《妙法蓮華經》的緣故。同理,世尊所說耳根清淨乃至鼻、舌、身根清淨的人各有八百或一千二百功德,也是因為受持《妙法蓮華經》的緣故;最後說的是意根清淨者所展現出來的這些功德,依舊是受持《妙法蓮華經》的緣故。而 佛陀在經中說的《妙法蓮華經》就是如來藏妙真如心。
那麼說到這裡,有人也許會想到一個問題,平實導師在《楞嚴經講記》說得很清楚:六根清淨位的圓滿是佛地的事,因為行陰、識陰已經盡了。但《法華經》說到這裡,既然六根清淨了,到這一品經文講完時,能夠作得到的菩薩是否就是等覺、妙覺菩薩、就是成佛了?導師說不見得。這樣的菩薩可以是等覺,可以是十地,也可以是八、七、六地,或者五、四、三地乃至初地。因為清淨位,有見地的清淨位,也有入地後實修的清淨位。而且《楞嚴經》裡面也告訴我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世尊開示的是說:圓滿具足的六根清淨位並不是一時間就全部同時清淨的,而是一根清淨以後再清淨另一根,是次第清淨而漸次具足成功的。
由於《楞嚴經》很深奧,有些人因為前面就讀不懂了,而沒有再讀下去,因此對於後面經文中說的「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的開示,平實導師所解說出來的道理,很多人並沒有讀到。於是有些人不免繼續信受邪師所說「捨識用根修行」的邪說,或是企圖一次同時解開六個結,那就會走偏而誤入歧途了。
因此 導師特地在此提出來說明:「六根本身是無法修行的,修行是要由六識透過六根來修行的。只有由六識透過六根才能修行,但是六識修行以後會使六根轉變清淨,那麼如來藏中含藏的種子就會跟著清淨。」(《法華經講義》第十八輯,正智出版社,頁356。)雖然《楞嚴經》中說真如、說佛性,但因為真如與佛性都是教外別傳的範疇,導師當然不能在書上公然明白寫出來,否則就違背了 世尊的咐囑了,難免就有人犯迷糊而誤解其中之意了。
當 世尊說完六根的法義之後,阿難尊者又上來問說:「這六根清淨的修行是一時頓淨呢?還是次第清淨的呢?」為了解開大家的疑惑,世尊開示說:「理則頓悟,乘悟併銷。」這就是說,理上的實證,和理上實證以後的事修,這是兩個層次。理是什麼?是說真如之理應該要如何實證;這個理的實證是頓悟的,開悟的時候是一剎那間找到了如來藏,或是在一剎那間看見了佛性,這二者都是「頓悟」。所以不是有些人說的開悟是只有漸悟而沒有頓悟,或是主張開悟可以有頓悟與漸悟兩種,這都是錯誤的說法。
世尊既然明白說了「理則頓悟」,所以證悟般若時,就是一念之間突然找到了如來藏,現觀祂的真實與如如體性,名為證真如;也現觀祂真實不壞的金剛性,然後就開始出生了實相般若智慧,但這種理是只有頓悟而沒有漸悟的。親眼看見佛性時也是一樣的道理,當證悟如來藏而可以看見自己的如來藏,一定也可以看見別人身上的如來藏,但是這時沒有辦法從山河大地上看見自己或別人的如來藏;可是眼見佛性的時候,不但可以從自己身上看見佛性,從別人身上也可以看見那個人的佛性,還可以從別人身上看見自己的佛性。明心與見性不一樣,這才是 佛在《大般涅槃經》中說的「眼見佛性」。這並不是禪宗絕大多數祖師所說的「看見如來藏能使人成佛的自性」。
也許有人還是不信,會繼續認為明心即是見性,不妨進一步來看:山河大地是無情,而在看見佛性的時候,是可以從一切無情——也就是山河大地——上面看見自己的佛性;然而明心以後,卻是不能從山河大地看見自己的如來藏。這就是經中所說的道理:不論是見性或開悟明心,其實都只是一剎那間的事,沒有先後,沒有次第,沒有階梯,全都是一悟就解決的,因此才說開悟是「一念慧相應」;而最後究竟成佛時也是「一念慧相應」,因此經中說佛地成就一切種智時的智慧,也叫作「一念相應慧」,都是一念相應的,沒有漸悟這回事。就如《方廣大莊嚴經》卷九所說:【佛告諸比丘:「菩薩於後夜分明星出時,佛、世尊、調御丈夫聖智,所應知,所應得,所應悟,所應見,所應證,彼一切一念相應慧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覺,具足三明。」】
所以證得如來藏的時候,就知道法界的實相;不管是六凡法界、四聖法界,或者是物質世間的法界,都不離於這個實相。親見實相,產生了實相的智慧,是因為悟得如來藏「妙法蓮花」而來;可是悟得「妙法蓮花」如來藏時,是一剎那間就悟得的,並不是十牛圖說的一部分一部分,慢慢才看到牛的全貌而說證悟。
那如果有人說他先觀想有一條中脈,然後觀想中脈裡面有明點,那個明點就是如來藏了!這種說法更離譜,因為觀想所得只是一個影像,或者只是一個觀念,這樣的如來藏完全不符 世尊之所說:如來藏無形無相。因此說凡是證悟佛菩提的人,沒有「漸悟」這回事,也不是觀想而證悟的;而《楞嚴經》講的如來藏妙真如心,正是三乘菩提中的不傳之密,必須是有緣的菩薩才能實證。
因此 世尊說:「理則頓悟。」當證得如來藏的時候,三乘菩提之理就漸漸可以會通了,而證得如來藏時只是一念相應,不是久修悟境累積成功的,所以 世尊說「理則頓悟」。也就因為這麼一悟,藉著這一個開悟所得的智慧,於三乘菩提中的種種迷惑就一併開始消除了,因此 世尊接著說:「乘悟併銷。」所以不是一悟成佛,因為開悟才只有第七住位,連入地都還沒有,怎麼會是成佛?因此阿難尊者為大家提出來問,世尊就開示了:「理上是頓悟的,藉著頓悟所引生的智慧,以前那些開悟的迷雲就全部消失了。」這就是「乘悟併銷」。
近代佛教界沒有人知道開悟是悟什麼,是 平實導師出來弘法才提出來說明,而開悟的內涵就是證第八識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名真如心。而在正覺弘法之前,也曾經有古人講過,是禪宗祖師說的,導師就寫在《鈍鳥與靈龜》這本書裡面,也證明 平實導師的說法正確。
可是悟了以後,在菩薩道的五十二個位階中,也才只有第七住位,只得根本無分別智,都還沒有具足後得無分別智,就別說是道種智了;由此也證明悟後想要通達而入地,還有好長的修行路要走,並不是悟了就能入地。因此 佛陀接著說:在理上的見地上六根固然清淨了,可是在事修的實修上面六根是還沒有清淨的。所以悟後起修是要在事相上來實修,不是單單只在智慧的理上進修的。
所以開悟而證得那個理體以後,接著要從事相上次第進修,因此 世尊說「事非頓除」,就一定是要在事相上次第進修而使八識心王漸漸清淨。但悟後起修的事修上面沒有一步登天的事,不是像開悟見道時一剎那就看見了;接著要依著「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的開示來修行。這是說,在事修上面是要次第去修除淨盡的,不可能悟一下正理就一步達成的。得要「因為次第進修才能夠把習氣種子以及無始無明塵沙惑全部滅盡」,所以叫作「因次第盡」,是要因為悟後的次第進修才能夠滅盡,而不是再來一個頓悟就可以全部清淨的。
這就如當年 佛陀將七寶几上面一條夜摩天供養的劫波羅巾,拿起來前後次第打了六個結,然後當眾問阿難尊者:「你們看這六個結,我是一次就打成的嗎?」大眾當然回答:「是次第打成的。」世尊又將打成六個結的寶巾拿在右手搖動,又從右手移到左手搖動,然後問:「那麼我用單手這樣甩過來、甩過去,就可以用右手打開這些結嗎?」大家都說:「不行。」「那我換左手甩過來、甩過去,能不能打開?」「也不行。」然後 佛陀開示說:一定要兩手,從打結的地方來打開,否則一定解不開那個結。這就是說,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才能打開那六個結,只有愚癡人才會單手一直甩,而想要把結甩開。
然後 佛陀又問:「這六個結,當我用兩隻手來把它解開的時候,可不可以一次同時解開六個結?」大家都說:「不行。」必須要將第一個結解開以後,再解第二個結,再次第解開其餘的結。接著 佛陀就用重頌講了這四句:【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5)這是說,既然無始劫以來,眼根打了結而打不開,耳根打了結而打不開,乃至於意根也打了結也打不開;現在「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使無明消除了,瞭解這六個結(也就是六根不淨)的存在以及寶巾(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存在了,可是無明除掉以後的事修部分還得要一一來面對!所以想要解開這六根的結,得要依於次第一個一個來解開,不是一時之間就六個結同時解開的;而解結時還得用正確的方法,得要兩手合作同時去解;也就是說,必須要藉「根與識」共同來修行,「識」才能轉變,因為「結」就打在「塵」境界上面。
以前有的祖師說「捨識用根」修行,然而捨識用根還能修行嗎?當然不行!見聞覺知心才能修行,所以一定要藉著六根的配合而以六識來修行,六根之結才能解開。這就是說,單手是不能解結的,一定要雙手共同配合來作。
有雙手(也就是根與識)共同配合來作,就可以解開根的結了,可是要解開這六根的結,還得要因著六根而選擇先後次第來解開,不可以想要一次同時解開六個結,因此 世尊說「解結因次第」。也就是已經從理上頓悟了,接著悟後在事修上面,要從六根之中某一根先選擇出來進行開解,然後才解開第二根的結;要有次第一根又一根,一個一個先後去解開;當六根所打出來的結全部都解開以後,所謂的「結」也就不存在了!所以 世尊說「六解一亦亡」。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結都打開以後,所謂的結就不存在了;所以六個結解開以後,六結中被人稱為「結」的這「一」個法也就跟著消失了,只剩下完好的、很好使用的劫波羅巾,而沒有一一打成的結來限制寶巾原有功能的使用了;換句話說,六結都解開以後,就是只剩下一個原來具有大用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便可以不受六根的限制而發起大用了。
但是從六根入手,不論是悟前聞熏或悟後起修,都得要先選擇其一,才好下手實修;或者說,應該要怎麼樣修學佛法?也得要從聞熏開始,因此說「根選擇圓通」,這時從六根之中去選擇其中一根,要先看哪一根的功德是最具足圓滿的?而且是可以使你圓滿通達的。結果 佛陀示意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說,應該像 觀世音菩薩教我們的那樣,要選擇耳根圓通法門來入手。菩薩們如果想要進一步瞭解這部分的詳細內容,可以請閱 平實導師講解的《楞嚴經講記》。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敬祝各位菩薩:
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