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7集
由 正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目前進行的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講到了《妙法蓮華經》第十九品〈法師功德品〉的內容。
在前面的課程中,講到六根本身是無法修行的,因為修行是要透過六識的修行,來使六根轉變為清淨,那麼之後如來藏中所含藏的種子也就跟著清淨了。至於六根清淨的修行,是一時頓起清淨呢?還是次第而修清淨呢?世尊這樣開示說:「理則頓悟,乘悟併銷。」這是說:理上的實證,跟理上實證以後的事修,是相關的兩個層次。譬如說真如之理的實證是頓悟的,也是一念相應的,並且能夠藉著頓悟所引生的智慧,對於以前那些開悟的疑雲因此就可以全部消失掉,這就是「乘悟併銷」的道理。
佛同時也開示「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的道理。那是說在事修上面必須要有次第的進修,才能夠把習氣種子以及無始無明塵沙惑等等煩惱滅除淨盡。既然「理則頓悟,乘悟併銷」的實證與實踐使無明消除了,並且也讓學佛人瞭解到六根不清淨,這六個結的存在和如來藏妙真如性的真實存在,那麼在無明除掉以後,關於事修的部分就必須要一一如實地來面對處理。此外,佛也有開示說:【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5)這是說:想要解開六根的結,必須要依著次第一個一個的來解開,並不是說六個結一時之間就能夠同時可以來解開。當然在解結的時候,也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也就是說,要藉著根與識共同來修行、解結。重要的是,只有識才能轉變在塵境界上面所打的結,因此解結是必須要靠著根與識的共同配合來作才能夠解開根的結。
首先,這是要從六根當中的某一根先選擇出來進行開解,然後才能緊接著再解開第二根的結;因此這是要有次第的一根又一根、一個又一個的順著先後次第如實地去解結。當你把六根所打出來的結全部都解開了以後,所謂的「結」也就不存在了!所以 世尊說:六解一亦亡。那既然講到要從六根入手,那麼到底是要先選擇哪一根來入手呢?這就要先看哪一根的功德是最具足圓滿的,而且是可以使我們圓滿通達的。這個時候,佛又示意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說,應該要像 觀世音菩薩所教導我們的那樣,要選擇耳根圓通法門來入手。為什麼 佛陀示意應該要選擇「觀音法門」呢?再說,什麼又是「觀音法門」呢?「觀音法門」,那是 觀世音菩薩在往昔無數恆河沙劫以前,當時祂是在 觀世音如來的座下修習而得到「觀音法門」的,也是從那個時候他才發起真菩提心。這在《楞嚴經》經文中有記載,觀世音菩薩說:【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平實導師對於這一段經文作了詳細的解說,並且說 觀世音菩薩在往昔修行,是由 觀世音如來教導祂要從聞、思、修這三個方法來入三摩地,也就是要藉由聞、思、修這三個妙法來證得佛菩提智慧三昧。這個三昧境界既不是指打坐修定的法門,也不是指禪定境界,而是在說佛菩提的實相智慧境界。因為佛菩提的智慧境界並不是靠禪定修證所能獲得的;又因為單單修四禪八定,那只能夠成就世間法,這就如同精修禪定的外道是一樣的,同樣都是無關於佛法的實證。我們知道,佛法的主旨就是要實證實相般若,當然實相般若的實證就是實證如來藏,並且發起般若智慧。
那麼 觀世音如來當初教導 觀世音菩薩的「聞思修圓通法門」,其中的「聞」到底是應該要聞什麼呢?是聽聞聲音嗎?當然不是。既然要從聞、思、修這三個妙法而來證得佛菩提智慧三昧,那麼首先應該親證的當然就是實相般若。然而實相般若智慧的發起是在於實證空性心如來藏,因此聞法時當然應該要聽聞有關空性心如來藏的法義,而不是要聽聞禪定理論與禪定實證的法義,當然更不是如同凡夫們所錯解的聽聞聲音。至於思惟的時候,當然也應該是思惟如何是實相般若和如何是空性心如來藏。再者,講到「修證」當然是在聞法清楚,以及思惟清楚以後,努力地付諸實行而想辦法來修行以及實證。因此觀音法門的聞、思、修三妙法,先是透過聽聞大乘佛法聞與思的過程,再把所應親證的內涵與方法弄清楚以後,跟著就來付諸於實行,求證實相般若所依的如來藏心。那這樣的過程才是聞、思、修三妙法門的義理,所以觀音法門的初門是「聞」,而所聞的是正法說理,而不是聽聞聲音。
現在我們瞭解觀音法門是從聞、思、修而入三摩地,也就是三昧境界,那麼這個三昧境界指的是禪定境界嗎?那可不一定,因為在大乘法當中所講的「三昧」,大部分都不屬於禪定境界,而是智慧觀行所得的智慧境界。也就是說,經由對蘊處界生滅行的觀行所完成的一個智慧,已經心得決定而不再轉易了,那就是入三摩地,進入解脫三昧境界;而這卻是入聲聞法的三摩地。假使是經由對實相法界的聞、思、修而求證如來藏,一旦證得了如來藏,能夠觀行實相法界的本來性、常住性、金剛性、清淨性、自性性、涅槃性,當完成這些觀行而生起實相般若智慧,這個時候並且心得決定,那就是入三摩地(也就是進入佛菩提智慧而心得決定的境界)。所以 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圓通法門,絕對不是外道修練的禪定境界,而是佛菩提智的決定境界,也就是在親證實相般若之後決定不移的心境。
那麼,至於應該要怎麼樣來修證這個三摩地呢?觀世音菩薩說,剛開始是在「聽聞聲音」來入手理解。而這個聽聞聲音是指善知識說法的聲音,而不是在聽聞聲塵上面去用心。也就是說,雖然觀音法門是從聽聞聲音入手,可是聽聞聲音的目的不在聲音,而是藉著「聞聲」來理解蘊處界的虛妄性;在了知聲塵以及蘊處界虛妄之後,就要把聲音以及各種生滅法都流掉——入流亡所;然後,再把一切聲音等等萬法都再加以思惟而證實,證實全部都是虛妄性的,因此不再認定進入耳中的任何聲音、或者是進入覺知心中的任何一法是真實法,並且是將這一些全部都否定它的真實性,同時也將它們都空掉,這就是在智慧上的「所入既寂」;接著再繼續「入流亡所」,功夫不斷地深入,於是就離開了外聲塵,這個時候五塵已經全部都無所入了,因此就進入了「所入既寂」的定境當中。
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五塵上的動相與靜相了,因為凡是動相與靜相,都是由於有五塵而產生的覺受。既然已經離開五塵而只住於覺知心的自心內境當中,當然也就沒有五塵上的動相和靜相,這是在事相上的另外一種「所入既寂」,因此來說「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但是這種所入既寂的寂靜,與涅槃中的寂靜是不一樣的。我們要知道,涅槃寂靜中是沒有覺知心自我的存在,因為十八界都滅掉了,已經沒有任何一法的存在,這時候才是真正而絕對的寂靜。然而這段經文中所講的寂靜只是相對的寂靜,這是要修行人回歸到如來藏妙真如性而修的法門,而不是進入無餘涅槃中滅盡十八界的這種絕對的寂靜。這是相對於覺知心接觸五塵的吵鬧境界來說的,是因為所知境已經離開了外五塵而說之為「寂」;假使處在這樣的寂靜當中,覺知心對於聲音不加以分別領納,聲音就會如同流水一般自然消逝流去沒有住所;聲音如果流掉而亡失以後,那麼其餘的四塵也就同時會外流而亡失。那麼,既然覺知心已經亡失所接觸的五塵了,這個時候覺知心必然是「亡所見、亡所聞、亡所嗅、亡所嚐、亡所觸」,因此說是「亡所」;那麼既然亡失五塵了,那麼覺知心向內收攝而住於覺知心自己的法塵境界當中,那就稱為「所入既寂」。換句話說,當覺知心不接觸五塵境界,進入了寂然的境界當中,這個時候是不是就沒有所謂的動靜二相可說。當然一定得要有聲音進來才會有動相;當先前的聲音過去了,而不再有第二陣聲音再傳來之前就相對認定是靜相;當第二個聲音又出現的時候則又變成有了動相,像這樣子重複不斷地輪替,這才有動靜二相可說。
那麼當你離開五塵的時候,因為不住在五塵境當中,自然就沒有五塵的來與去,當然也就沒有五塵的動與靜等等相對的法相出現,這時就說「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在「觀音法門」所實證過程當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必須要先聞、再思、後修,在理上、事上都已經達到了「所入既寂」的修證階段;接著,還要繼續聞法而深入了知,並且再進一步努力地思惟以及修習,證實覺知心藉耳根產生的能聞與所聞全部都是虛妄法;這個時候現觀能聞的覺知心是虛妄的,而所聞的聲塵也是虛妄的,因此而能夠住入更深的「入流亡所」的境界之中。像這樣子漸漸增進之後,聞所聞盡——能聞的覺知心不再起作用了,而所聞的五塵也完全滅盡了,這個時候就開始與如來藏的妙真如性,就有少分的相應了。
對於「觀音法門」作了以上的說明之後,我們再繼續回到《法華經》的經文中來看,佛示意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大眾說,應該要像 觀世音菩薩教導我們的那樣,選擇耳根圓通法門來入手修行。首先在《楞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為大家評斷二十五種圓通法門當中,最好的法門是耳根圓通法門,佛也加以認同,為什麼呢?因為耳根圓通法門可以讓我們具足聞法、思惟的功德之後,我們才有辦法「入流亡所」。也就是說,假使沒有藉耳根和耳識的和合運作來聽聞佛法正知正見的功德,那麼即使在聽聞了之後,必然也會在心裡面打成更多的結,糾纏不止而沒有辦法流去,那就只能「入存」了,像這樣子逐漸地累積之後,必然會成就無數的死結。當然依照自己的能力,那是全然沒有辦法解開這些死結的,那麼試問如此這般纏繞不休,那法身慧命又怎麼能夠活轉過來呢?所以我們在佛法的修行上面,必須要選擇跟隨真善知識來修行,聽聞善知識對於佛法正理的教導,同時自己也要能夠藉著耳根和耳識的和合運作,如實地來聽聞正知正見,這樣才會有功德的產生。
假使你想要藉由眼根、鼻根、舌根,或者是身根來入手修行的話,那都很難入手,更何況是想要用意根來入手那就更加的沒有辦法了。目前我們在娑婆世界可以用耳根來聽聞正法,如果能在聽聞正法之後再加以思惟,那就可以把以前聞熏入於心中的一堆邪知邪見流亡掉;當那些邪知邪見從心中流亡掉了之後,不復存在了,就叫作「入流亡所」。這就是經由聽聞正法,讓正知正見進入心中之後,轉而能夠把先前所聞熏的邪知邪見從自心當中流失掉,而不復再存在的道理。過去曾經有某一位佛門大師說:「我們要當自己、要把握自己,時時刻刻活在眼前、活在當下。」像他的這種說法,都只是不斷地在為自己打更多的死結,讓自己不斷地落入到五蘊當中去執著自我;結果是聽得越多,所聽聞的邪見進入到心中就越多,而使得邪見結也就越打越多了,當然這是沒有辦法作到「入流亡所」的境界或者功夫。
可是當你聽聞到正法的時候,選擇了耳根圓通修學正法去聽聞,也能夠將正知正見從耳根聽進心中之後,再把原本認為「五蘊真實——包括我所真實」的邪見全部都「流、亡」掉;當流亡到最後,已經沒有所謂五蘊真實的這個「我」存在的時候,就是「入流亡所」了。想想看:沒有我存在的時候,還能有我的所在嗎?既然當全部都流亡以後,我不存在、我所也不存在,那麼剩下的就是如來藏了。這個時候,當你一旦實證如來藏,並且能夠不退轉,從此一切都只看到祂的妙真如性,這就是真正的覺悟,所以叫作「入流成正覺」。
在覺悟之後的修行過程當中,必須時時刻刻都要「常精進」,繼續聞熏更多更深妙的法;若是能夠常精進,久了之後自然就會成為「大精進」,一定要這樣子做,成佛之道才會快速;並且 釋迦如來在過去無量劫以前就曾經用過「常精進」和「大精進」的這個名號。但是,在這裡還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在這之前必定是要先「尊重弟子」和「尊重一切的菩薩」;能夠尊重弟子,也能夠尊重一切的菩薩,就叫作「常不輕」。因此在覺悟之後的修行過程當中,必須要先能夠做到「常不輕」,也能夠「常精進」,乃至於最後成為「大精進菩薩」,必須要如實地透過這樣子的菩薩性來修行,才能夠化長劫入短劫,成佛才會快速。
總而言之,這一世假使你讀了正覺所著作的書籍以後,能夠建立信心,也就是對三寶具足信心,對聖戒具足信心而有了四不壞信的這個信念;然後進入到禪淨班來修學,聽從親教師教導「菩薩六度正行」——從布施度開始修學,然後是持戒度、忍辱度等等六度正行——當然要在幾年之內把六度修習完成,那確實是很辛苦的,但是只要把六度完成了,雖然說還只是在外門廣修六度,然而這六度你只要如實地來完成,那就表示第一大阿僧祇劫的時程,你已經完成了三十分之六,從此就能進入第七住位的修習,這就是「化長劫入短劫」的道理。
今天這個單元就講到這裡了。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
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