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的忍辱心決定(一)

第024集
由 正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三)」,上一集最後說到這些大菩薩們的「忍辱心決定」,這個就不容易了。一般而言,談忍辱時都只有在生忍的層面,是對眾生的不合理對待能夠接受,最多只是這樣,可是要談到法忍可就作不到了;而且法忍之中還有不同的層次,單說最簡單的二乘菩提的聲聞道就好,還不說緣覺法;在聲聞法中說名色虛妄,談到色陰的虛妄,特別是講五色根的虛妄,小孩子往往就不接受了。可是等到他六、七歲時,看到隔壁老爺爺往生,雖然他還是不知道死到底是什麼,可是他漸漸會知道每一個人都會死,也會想到:「那我將來老了,我這個身體也會壞掉。」所以他會知道說:「不能說這個身體就是真正的我。」可是他從此開始認定:「我能跑、能跳,能夠跟人家說話這個覺知心我,就是真實的我,這個就是我。」他就認定這個覺知心為我。一直到後來學佛了,還是不肯死掉這個覺知心的假我。

可是 世尊在聲聞法中明明說,這能知能覺的心是二法因緣生,也就是藉著根與塵相觸而出生的。但是覺知心這個名,還得與五色根一起緣於「識」才能存在;換句話說,是有另一個「識」出生了名與色,所以才會有這個覺知心。但這個覺知心虛妄,這就是二乘法最基本的法義——覺知心虛妄——識陰虛妄。但是聲聞法中這個最粗淺的道理,有多少人能夠接受?都還沒有。表示他們於二乘法依舊不能生忍——不能接受。

我們幾乎每一本書中都有說意識是虛妄的,又怕他們不能理解,所以舉出很多種不同狀況的意識來說明。他們說離念靈知不是意識,我們就舉出來幾種狀況的離念靈知,從欲界定一直講到非非想定,說這些都是意識,這些意識全都離念,並且這種離念靈知比他們講的離念靈知層次更高,但全都是意識,都是虛妄!然而到現在為止,有哪個法師出來說意識或識陰覺知心是虛妄的?顯然他們對於二乘法都還不能得忍。連最粗淺的二乘菩提這個法都不能得忍辱,那要再講因緣法中的「識緣名色」、「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他們更不能接受了。接著要再講不可思議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他們更不會接受的,這就顯示他們是沒有這個忍辱心的。

若是要談到這個忍辱心的「心得決定」這個定力,就更不可能了。各位不要以為說,這個「忍辱心決定」很容易,其實這個定力是很難生起的。不要以為這個定力是指禪定,就算證得無色界定,從般若的「心得決定」這定力來說,證得非想非非想定那個定力也不算什麼!能夠對於二乘菩提所說的五陰十八界虛妄的法,獲得忍辱心,能夠心得決定,這個定的力量才大,這種定的力量可以令您永遠不墮三惡道。可是證得非非想定的力量,得到了又怎麼樣呢?仍然不能出離三界輪迴生死。那您說哪一種定力比較好?當然是智慧上的「心得決定」這個定力才好嘛!禪定的力量沒什麼用,是因為可能會由定生慢而造惡業,是因為得禪定者往往心中會起慢。可是你有智慧而且心得決定,產生了這個決定性的定力,會引導你不斷上升,永離三惡道,這不是更好嗎?所以這個二乘菩提的心得決定,那些凡夫大師們都是還沒有生起的。然而經中所講的這些大菩薩們可不僅如此,他們還有因緣法的忍辱力,還有大乘法的忍辱力。

「忍辱」這一度很難修,一般道場說的忍辱範圍很狹窄,最多只是談到眾生忍;這是因為他們的認知,都落在五陰十八界裡面,談不到二乘法說的解脫界,更談不到大乘法中的實相界,所以他們所能夠說的菩薩六度中的忍辱度,就唯有在「眾生忍」上面,最多再加上「我所之忍」,也就是教大家怎麼放下啦、不要貪財啦、不要貪吃啦、不要貪名等等。然而真正的問題是「法忍」,因為法忍真的很難,當我們依於 佛的教導而說離念靈知是虛妄心,說如來藏才是真實心;但外面的學佛人或大師們都不能忍,所以他們要攻擊說:「如來藏是外道神我,意識是常住的,你們否定人家,公開講什麼『粗意識、細意識、極細意識都是生滅法』,你們是在謗法。」這已經表示他們對於聲聞法的忍辱沒有成功。

我們出版了這麼多書,譬如 平實導師的《阿含正義》七輯講了那麼多,但他們還是不能於聲聞法得忍;所以當我們說意識是虛妄的時候,他們是不能接受的;這就顯示他們於聲聞法沒有得忍,所以他們的忍辱度仍然談不上聲聞法的忍辱,更不要說「心得決定」。

接著就談緣覺法,外面講因緣法的法師也很多,但為什麼卻沒有人實證?因為沒有真正理解因緣法。一直到 平實導師寫《阿含正義》,將十因緣與十二因緣的關聯寫了出來,大眾才知道原來因緣法的實質內涵是這樣啊!在這之前,一般人甚至大法師們,都以為十因緣、十二因緣只是增說與減說的差別。這是因為 佛陀有時把十二因緣增說為十八因緣、十九因緣、二十因緣不等,就是把它講得更微細;所以十二因緣法增說時,還會說到「因愛有求」、「因守有護」,於是「因護有作」,就有刀杖與諍訟等等,那固然都是增說;但十因緣跟十二因緣的關係,並不是因緣法的增說或減說。因緣法的觀行,如果不講十因緣的話,末法時代不管誰修因緣法,都不可能成就;連斷我見都不可能,更別說要成為辟支佛了!所以 平實導師在書中就另闢專章來講十因緣跟十二因緣的關聯,希望佛門四眾都能如實瞭解十因緣法是什麼道理。可是《阿含正義》所說的十因緣法,有多少人讀後得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大師公開承認說:十因緣法講的「名色緣識」、「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聖教是如實說。表示即使他們讀了,心裡還是不肯接受,也表示末法時代所有大師們對緣覺法都是不能忍的。

平實導師特闢專章專節來講因緣法,把十因緣的內容加以解釋,說明有情之所以會有「老病死」,是因為「生」;之所以會「生」是因為「有」,乃至因為「取」所以有「有」;一直往前推溯到哪裡呢?推溯到「名色」,但總要推溯說「名色從哪裡來」的吧?如果「名色」之前就已經一無所有,就應該每一個人都是「無因生」或者「他生」;除了「無因生」或「他生」以外,可以再加上一個:每一個人都是「共生」,由父母與四大為緣共生。然而 龍樹菩薩早就講過:【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論》卷1〈觀因緣品1〉)名色不會是自生的,也不會單單是眾緣就能共生名色,所以名色之前一定有一個因,否則三乘菩提就可以切割而變成互相沒有關聯了。就好像表面看來,禪宗的明心見性是跟聲聞法、緣覺法沒有一個共通之處,似乎都沒有聯結了,那麼三乘菩提就支離破碎了;那麼顯然應該把二乘菩提切割到佛法之外,因為它跟大乘佛法就沒有關聯了。

聲聞法滅了五陰十八界之後,入了無餘涅槃,三界我已經完全不存在了,可是並非斷滅空啊!仍然有個無餘涅槃中的本際或者實際,是常住不變的。佛有說過阿羅漢所證的涅槃是「寂滅、清涼」,也曾經說是「常住不變」,如果是斷滅空,不應該叫作「常住」,也不應該說是「常住不變」。可是明明 佛陀說,阿羅漢證的涅槃是常住不變的,正因為常住不變才可以說是「無我、寂滅、清涼」啊!如果是斷滅空,有什麼清涼可說?可是 佛陀明明這麼說,就表示無餘涅槃中的那個實際、本際,就是禪宗明心破參時所明的心。

那麼緣覺法亦復如此,修學十二因緣法無法心得決定,原因就是不懂十因緣。所以幾百年來修學因緣法的人很多,為何不能證得緣覺果?緣覺果同樣是斷五個上分結、五個下分結,同樣也是可以在死時入無餘涅槃的;可是為何那麼多學因緣法的人,仍然不能斷除我見呢?為何至今仍然落在名色裡面呢?他們所謂的否定名色,並沒有具足否定。他們否定名色時都只否定色陰,也許有人也把受、想、行陰否定,可是對於識陰呢?識陰中的六識心,他只否定粗意識以及前五識,但是細意識並沒有否定啊!而他們定義的細意識是什麼呢?同樣是離念靈知,有人則認為直覺就是細意識,但這其實還是識陰六識具足,所以他們的識陰並沒有死掉啊!哪裡有否定名色?

這是因為細意識還是識陰所含攝的,所以對「名」還沒有否定盡!甚至於也有人主張「名色虛妄」,可是他卻又開示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夠處處作主的心,就是真如佛性。」但他所謂的真如佛性,全都落在名色裡面;因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已是六識具足、識陰具足了,正好是名色中的名啊!這表示他們沒有真的把名色否定,仍然認定「名」是真實我,只是口頭上說「名色是生滅法」,實際上還是把名色的大部分認定為真實法,我見根本就沒有斷除。他們因此落在名色裡面,就不可能再往前去推究名色從哪裡來;因為他們已經錯把名認定是真實我,是常住不壞、是實相,認為那就是本地風光,認為這就是有情本來面目,認為這就是終極法,就不可能再找一個更終極的法了,所以他們都不會再往名色的前頭去尋找真如心。

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們才需要把名色的全部內涵不斷地講解、再三講解;特別是注重在識陰上面來說明:識陰中的每一個識都是名所含攝。

接著還是要告訴大眾:修學十二因緣法,把每一個因緣法都弄清楚了,仍然不能證得辟支佛果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修學十因緣。十二因緣不斷地修學,結果說:名色是因為往世的識陰不斷地熏習世間法,所以才會有這一世的名色;往世的識陰之所以會在三界法裡面不斷熏習,是因為無明;但是無明的內涵是什麼,竟然不知道。他們最多只是說:「無明就是因為我見、我執。」可是真要說到斷我見、斷我執的時候,他們卻又不肯真的斷,又說那清楚明白的心、一念不生的心就是真如佛性,那正好落在無明裡面,不離我見無明啊!嘴裡面說要斷無明,心裡面卻不肯斷無明,本質上就是不肯斷無明的人,所以我們只好繼續說明無明是什麼樣的內涵,說明:無明不可能自己存在,無明是依於名色才能夠顯示它的存在,否則無明要藉什麼來現行?一定要藉名色才能使無明現行,可是人死了以後名色消失了,投胎去了,那時無明是要寄存在哪裡?難道會在虛空中嗎?沒這個道理!

無明是一世又一世連接著啊!就跟業種一樣是一世又一世連接不斷的!那麼死後無明到底寄存於哪裡?無明現行時就是跟覺知心、意根在一起,未現行時就和覺知心種子、意根種子同時存在如來藏中!那麼死後呢?全部都一起儲存在如來藏裡面,投胎以後就帶到下一世去了。所以說,因緣法探究到十二因緣而探究到無明時,從無明再檢查回來,順序是對的,並沒有錯!但為什麼還是不能成為緣覺聖者?為什麼依舊無法斷那五個上分結,出離三界生死?因為他害怕,害怕說:「我如果把自己給滅了,無明全部滅了以後,未來世沒有識陰這六個識時,就沒有名色,那就變成斷滅空了!」所以他只好從名裡面再找一部分出來說:「這部分不是名,是真如佛性。」所以把識陰裡面的離念靈知或是直覺拿出來說:「這個是細意識,是常住不滅的真如,不歸屬於名所攝。」於是他無法否定名色的全部,我見分明存在,死後只好繼續去投胎而不能出離欲界生死。

這一集就先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成佛道!

阿彌陀佛!


點擊數: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