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30集
由 正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目前所講的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我們仍然在《妙法蓮華經》第十四品〈安樂行品〉中的內容。
前面一集我們提到五根、五力當中的信根以及信力的部分。當然信根的主體和信根的對象,就是信受佛、法、僧三寶。上一集的課程當中,我們有提到:雖然出世間法有三種差別,然而只有大乘法才是究竟之法。因為大乘法函蓋了三乘一切的佛法;也唯有先確認了大乘了義的無上究竟之法,之後才能夠讓學人進入到一般眾生,乃至聲聞、緣覺所不能進入的無上法的境界,那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就是如來藏不生不滅的中道境界。在這樣確定不疑之後,才能算是在大乘法當中、在佛菩提道當中信根的圓滿。當這個信根圓滿的時候,才會有信力開始產生出來。也就是說,此刻已經能夠對於大乘三寶的理解而產生了信受的力量,這個時候的「信」,就不再只是信根而是有了信力。
就以譬喻來說,根是存在於地表的下面,它在地面上是看不見的;當你把一顆種子種了下去,然後再覆蓋上一層土,接著你又灑了水;雖然十天之後,它的根已經生長出來了,但是在地面上,你並沒有看見它所生長出來的根,這個時候,我們還沒有看見這個種子的作用,那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看見呢?必須要等到它的根長得差不多穩固了,然後你才會看見有芽冒出地面上來,以譬喻相對來說,這個時候就具有了基本的信力。也就是說,當根的力量具足了,那就漸漸有能力能夠來支撐萌芽,繼續來支撐所培養生長的枝幹,之後又不斷的往上生長,終於成長成為一棵大樹,這個時候才能夠說是有了具足的信力。所以根是潛藏著的,根必須要培養才能夠逐步的增長,這也就好比當我們對於大乘三寶有了具足的理解,有了具足信受的時候,信根才能夠漸漸成熟,才能夠作為隨後信力增長支撐的一個基礎。
同樣的,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當菩提芽發出來了之後,才有能力投入到真正的正法道場,而不再停滯於表相的道場當中,也不會再於相似法之中流轉;這個時候你對佛教三寶已經有了信力,此時不論誰想要移轉你離開實義佛法的道場,都是不可能的,因為你對於大乘三寶的信力已經在運作了。當有了信力之後,日久砥礪不輟,接著就會有精進的動力產生出來。雖然這個精進動力的基礎還不斷地在增長著,還看不太出來精進的模樣,因為這個時候的精進度,還只是「精進根」,還不是「精進力」,所以想要能夠進入菩薩所修的精進波羅蜜,那是必須要在「精進力」上作持續不斷的修行,才能夠成辦三乘菩提的修證。
那我們就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的一段經文來看,那是有關於精進修行而能夠成辦三乘菩提修證的重點法要來略作說明。經文開示說:【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這一段經文,主要是在講修學佛法證悟菩提所須要打好基礎的重要條件。也就是說,必須在這些重要的基礎條件上面要有足夠長的時間,經過不斷的精進鍛鍊才會產生出精進力,才能夠成就佛菩提妙果。在經文的第一段,就已經先把關鍵點說了出來。關鍵點是在於:一定要能夠值遇到真正的善知識,然而真正的善知識卻是很難值遇到的。在《華嚴經》中 佛有開示說:【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6)真的是如此啊!就如經中所說的,真的是難!非常的難!在佛法中所稱的善知識,廣義的是指:十方諸佛、大乘勝義菩薩僧、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以及實義菩薩所造的論等等。而狹義的善知識則是指:在大乘法當中已經見道的菩薩、已經入地的聖位菩薩,因為他們不僅能夠為大眾宣說第一義諦勝妙的佛法,他們也能夠教導學人怎麼樣遠離不如理作意的思惟,以及作正確的觀行;並且還能夠教導學人,要怎麼樣去如理如法的修證,進而才有機會實證佛法。因此說見道的菩薩和入地的聖位菩薩就是善知識。所以當學人有因緣能夠值遇到真善知識的時候,當然是要好好的珍惜,把握住跟隨善知識學習的機會。
接著我們再回到《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報恩品〉來看一切菩薩修勝道的四種法要。四種法要當中的第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親近善友」。所謂的善友一定都是真學佛者,都是多生多劫聽聞熏習正法者,也都是往解脫之路、往成佛之路努力在修持的人,因此「親近善友」是修學佛法而能夠成就菩提妙果的第一個重要先決條件。
四法要的第二個重要條件是「聽聞正法」。首先先來瞭解什麼是正法?正法所指的是 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十二分教,又稱為十二部經、十二分聖教,也就是三藏所攝的法教。依照內容和形式可以分為十二類,就是: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以及論議等這十二類。因此正法就是以三藏十二分教(三藏十二部經)的內涵為根本依據,所以那些具有大乘菩薩心性的正士,和實證佛法第一義諦而有不同證量的菩薩,以及具有大悲心的大善知識們,都會依據眾生所應知的心量,而為他們宣說正法,並且能夠使他們如實理解正確的正法義理。
接著再來講,能夠精進修行而成辦三乘菩提修證的四法要當中的第三個重要條件,就是要「如理思量」。根據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25〈本地分中聲聞地初瑜伽處出離地〉的論文中所說,要如何對於一切生滅法來作「如理作意」的正思惟觀察。論文中說:【但正思惟所有諸法自相、共相。如是思惟復有二種:一者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二者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根據經文所說,當從善知識那裡聽聞到了所信受的正法之後,必須要經常讓自己獨處在空閑之處,對於一切生滅法的自相以及共相,要先作正確的思惟觀察以及確認。在這裡也有兩個重點必須要加以理解:第一個重點是要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這是說在佛法中對於蘊處界一切法的總相,其中依於語言文字、次第、數目,或者是在名身、句身、文身上面的種種建立,這些都可以應對於所聽聞到的法義內涵,而作更進一步的瞭解;能夠瞭解到這一切法的範疇,都必定是有限和有量的。譬如說五蘊——色、受、想、行、識,以算數來算就只有這五個蘊,不會有所謂的第六個蘊;又譬如說內六入法、外六入法,你怎麼算也都只能算到第六個,而不會另外有第七入的法;再譬如說十八界——六根、六塵和六識,也同樣的是依於算術這個數目所建立的原則,來對應於我們所聽聞到的正法;之後再進一步的繼續去作思惟觀察,你就能夠確實瞭解到這些生滅之法,全部都是有限和有量的。第二個重點是要「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稱量」表示具有權量和衡量的意思,「稱量行相」則是要依據正道理,從法運行的過程中的行相上去作觀察,要觀察它有什麼功德?或者是有什麼過失?
在這裡有兩大類的正道理事實,我們可以來作為依據:第一類是根據現量以及比量來作稱量依據。「現量」是指個人親自對於某個法,有如實的現觀,因此對於那個法理的事實,是有實證證量的,這就是能夠證知自相;那「比量」是指透過正確的正法聽聞而來推測,同時作出評比較量,因此對於所推度的那個法理會有正確的理解;另外一個情況是說,以自己的現量事實來推度思量別人,並且能夠理解別人也和自己一樣,都是住在同一種境界當中而沒有差別的,那這就是能夠了知共相的部分。第二類則是依據至教量以及聖教量來作稱量的依據。「至教量」就是 佛世尊所開示教導的法理事實;「聖教量」是聖位菩薩所開示教導的法理事實。以上所講的兩類的稱量依據,就是四法要當中的第三法要——要「如理思量」。
最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所講一切菩薩修勝道的第四個法要,是要「如法修證」。「如法修證」必定是要隨著 佛世尊以及諸菩薩所開示教導的佛法為依歸,無論是「法」以及「次法」,學人都要能夠趣入隨行;也就是要能夠「法隨法行」,這些都要能夠「依於法、住於法、隨於法、行於法」次第而修。譬如在大乘法當中,對於佛法第一義諦的親證,是要以如來藏的真如作為觀行的所緣,才能夠悟入般若實相。然而眾生因為不離五蓋——也就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以及疑蓋等等的纏縛,而不能如實知道真實禪。因此 佛陀在《雜阿含經》卷8和卷33當中就分別開示說到:眾生要常修習「方便禪思」,要內寂其心,要如實觀察,要如實確知諸法的顯現以及它們的本質。所以方便禪思就是作為「真實禪」修行的前方便,必須要先具有這樣的前方便。當然在佛法修證的過程當中,還要不斷地繼續作「正思擇」,要把所呈現出來的一團一聚的法,深入的去作思惟觀察。除此之外,對於未知的法,更是要主動積極的去尋思、觀察。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自己從來沒有思擇到的法,當我們在人間與眾生相處的時候,也可能會遇到某一個因緣,結果就出現了某一個法,而那個法它是被動跳出來而讓我們遇到的,這個時候就要能夠多作「伺察」。也就是說,對於各種法都要能夠不遺漏的、更深入的來作「尋思」以及「伺察」,當然這是一定是要和生活連結在一起,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確實的來「如法修證」。由於在法上的用功和心不放逸,因此對所學法義的內涵就能夠生起勝解;能夠勝解,就能夠記得住;能夠記得住,就表示說他具有「念根」了。因為有了勝解,所以能夠記住一些法,雖然說沒有全部都記住,但是有一部分記住了,這就是已經有了念根;有了這個念根,就會發覺到:「我學法有受用,我的道業進步到自己可以感覺得到,那我還得要繼續再努力!」於是憑藉著這樣的信力以及精進力,他的這個念根就會繼續的增長,漸漸的就能夠理解其他的相關法義,並且也能夠為人講解所修學法的內涵;這個時候就表示他的「念力」出現了。那麼到目前為止,這樣就有了三根、三力。
當你具有了三根、三力的厚實基礎,因此對於三乘菩提正法就會心得決定,就不會再猶疑不決了,這就有了定根。當有了定根之後,又能夠積極如實地去履踐所應修的法,並且也能夠時時保持著正念;能夠這樣子不懈怠的日積月累的做下來,逐漸的就會產生出「定力」。有了這個基本的定力,就能夠認定「佛法中的聲聞解脫,是要否定五陰、滅盡五陰的」,對於這個正理能夠心得決定之後,他必定會想要繼續來理解佛菩提道當中的大乘解脫正理,因此他的慧根跟著就會增長。慧根增長的意思是說,他對於佛法三乘菩提的智慧可以吸收,也就是有如實的理解而有正確的聞慧、思慧以及修慧,緊跟著就能夠一步一步的融會貫通;當這個慧根繼續增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證果那是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又因為他會以伏除「能、所二取」來作加行,並且如實的觀察「能取」的七轉識我與「所取」的身根以及六塵相我所,全部都是虛妄法,因此他的解脫道智慧就會生起了,他就有那個慧力。對於證初果的內涵是什麼,檢查勘驗結果也發覺到自己真的斷三縛結了,那麼初果確實是已經取證了,這就有了基本的慧力。然後他又會繼續朝著大乘解脫,求證開悟明心真見道的方向繼續前進,同時也努力於菩薩六度波羅蜜的修行,努力於改變自己的心性來成就菩薩種姓,此後就等待著福德因緣成熟的時候,他就可以開悟明心甚至於眼見佛性,而成為真實義菩薩。
好,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