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31集
由 正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目前所講的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講到了《妙法蓮華經》第十四品〈安樂行品〉中的內容。
前面的經文中講到,如來座下的賢聖弟子們與魔法戰而有功勛,因此 如來心大歡喜,那就必定會給予有功勛的弟子們賞賜。如來所賞賜的珍寶是禪定、解脫、無漏根力和諸法之財。而 如來賞賜的這些珍寶,其實就是我們學佛所必須要具有的實質功德。之前我們已經講了禪定、解脫以及無漏根力的前三項珍寶,接著要繼續來講「諸法之財」的部分。
首先要知道「諸法」講的就是三乘菩提諸法,包括了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以及佛菩提等的三乘菩提諸法。「聲聞菩提」主要是在蘊處界作四聖諦的現觀,要去實證蘊處界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變異法。由於這樣的實證而斷了「我見」;我見斷了之後,再歷緣對境來斷除「我執」而成就阿羅漢的聲聞解脫。然而「緣覺菩提」就不只是在蘊處界作四聖諦的現觀實證,並且還要再更深細、更進一步的從因緣觀的角度,來作現象界法生滅無常的如實觀察,當然也包括了苦、空、無常、無我的這個現前觀察;這個部分的實證智慧,是相較於聲聞菩提又更為的深細,因此 世尊就為聖弟子們開示因緣法,目的是要讓弟子們能夠實證辟支佛解脫。同樣的,世尊所教導的菩薩弟子們也是要修學因緣觀的,因為因緣觀是共大乘的法,在成佛之前必須要究竟實證因緣觀的任何一法。這就表示說,因緣法的現觀範圍以及內涵,是非常非常的深廣。至於「佛菩提」,那又稱為「大菩提」,或者是「大乘菩提」;因為修學佛菩提是究竟能夠成佛,因此而稱作「佛菩提」。當然,修學佛菩提的學人,也是必須要先覺證蘊處界的生滅無常,以及苦、空、無常、無我的世俗諦現觀,其次再觸證生命本體——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的這個實證為基礎,然後再繼續依著次第來循序修學。在整個修學的過程中,要歷經三賢位的般若總相智與別相智的修證,以及初地所修的般若一切種智,也就是八識心王函蓋的唯識百法明門,千(萬)法明門一切種子的智慧;當一切種子的智慧修證到了究竟圓滿的時候,這樣才能夠成就佛道。
從上述所說來看,三乘菩提諸法的內容,不僅是非常的豐富與極為的勝妙,同時也是無量無邊的廣大。當然這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夠知道的,因此佛法究竟有多少內涵,必須是要實際去親證才能夠有那個本質呈現出來,也才能夠說他真的有這個實證。從前面所講的經文內容,我們就可以知道,世尊為了要讓大家能夠獲得與無漏法相應的「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這四種法財,因此而開示了許多經典,讓大家能夠擁有這四種財寶之後,再來告訴大家:什麼是涅槃?
接著經文說:【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妙法蓮華經》卷5)
我們先來瞭解什麼是涅槃?「涅槃」就是依心真如之體不在三界中出現的現象,而立名說有二乘解脫道的兩種涅槃以及大乘佛菩提道的四種涅槃。二乘解脫的兩種涅槃:是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大乘佛菩提道的四種涅槃則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共二乘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再加上只有佛地才有的無住處涅槃四種。
對於二乘解脫道的涅槃,二乘聲聞人是怎麼樣來修證解脫道的呢?他們是在行、住、坐、臥當中,如實地觀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無常、空,因此就能如實地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以及色身是無常、空」的道理;同時他們也能夠如實地了知「見聞覺知心的識蘊,同樣是無常、空,也是變異之法」,所以就斷了我見;斷了我見之後,再去把對於自我執著修除掉。當我執斷了以後就成為阿羅漢;既然阿羅漢對於三界的貪愛斷了,當他捨報的時候,就不會再去投胎受生。那麼當蘊處界全部都消失掉了,就叫作無餘依涅槃,簡稱為無餘涅槃。所以當阿羅漢的三界煩惱斷盡了,捨報之後就可以出離三界;但是當他還沒有到捨報的時候,他還是會隨分隨緣地去度眾生。再說他在入無餘涅槃之前,雖然沒有煩惱,但是一樣要受寒風、熱苦、飢餓、痛癢、色受想行識的行苦等等;只是對他而言,這並不是大苦,而是「微苦所依」。就是因為他還有這種輕微的苦為所依,所以叫作「有餘依涅槃」;又當他捨報,把十八界捨掉的時候,這些苦同時也就統統捨棄掉了,這就稱為「無餘依涅槃」。這就是二乘聲聞所證得的解脫。
再來說到緣覺的解脫果,同樣也是具有「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兩種,但是緣覺證得解脫果,則是經由緣起性空的現觀而證解脫果;也就是要修十二支緣起。十二支緣起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支緣起主要是在講「此有故彼有」的理則,然而在其背後正是因為有「本際」根本因的恆存,因而有了眾生的輪迴生死。有情眾生因為有煩惱以及無明,所以就有心行,有了心行就必定會有名色,也就必定會去投胎。又因為投胎受生,之後名色具足了,所以就有六識、就有名色,因此緊接著就會有六入,然後又會有觸、受、愛、取、有等等有支,相續不斷地種種造作,因此墮入永無盡期的輪迴生死;所以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苦,自然不會斷絕。同時應當知道緣起性空的真實道理,以及知道「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道理,要在如實現觀之後,斷盡我執煩惱,並且在捨報後不再取受後有,因此而入無餘涅槃。這就是緣覺的解脫道。因此從二乘菩提的解脫道來看,都是必須要斷盡煩惱才能夠證得涅槃。
然而從法界實相的大乘菩提來看,涅槃並不是修來的,但也不是不修而能得。我們就以菩薩七住位明心所證得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來看,從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親證就能夠瞭解到:無餘依涅槃和有餘依涅槃以及最後佛地的無住處涅槃,這四種涅槃圓寂都是顯現出來的,那是本來就有的,而不是去修來的。所以佛法的修行,只是在恢復它們本來的狀態,也就是去除掉輪迴性而留下涅槃境界的狀態。一般人通常都會以為「涅槃」就是好好地去修行,最後把自己斷滅了,死了之後就叫作涅槃。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樣的涅槃不就是修來的嗎?既然是修來的,那一定是靠各種緣聚合修來的;如果是要靠各種的緣而修來的涅槃,將來有一天緣散了,這個涅槃是不是跟著也就壞了呢?如果是修這種將來會壞的涅槃,菩薩肯定認為那絕對是沒有意義的。依法界實相的中道正理來看涅槃,一定是本來就有的,是不生不滅的、是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一不異和不取不捨的。禪宗的開悟明心,就是觸證這個法界實相心「真如」——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這個涅槃並不是從修行而得,而是本來就有的,可是又不是不修而能得,因為必須經由參禪,悟了以後才能夠證得這個中道正理。所以說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非修得、非不修得,這樣才是不落兩邊的中道智慧。菩薩在明心破初參的時候,就是證得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果他又能夠轉依成功而不退,那就是別教的七住位菩薩。當七住位菩薩明心證得真如的時候,他能夠親眼看見自己的真如,祂的自性是本來清淨的,不是修行以後才清淨的;同時他也能夠看見其他的有情的真如和自己的真如自性一樣,同樣都是本來清淨的,而且這個自性心本來就是涅槃性。這就是菩薩所證不共二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接著,菩薩繼續依於所證得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再去修斷煩惱、再去修學一切種智,到了初地的時候,就有能力可以斷盡一念無明的四種住地煩惱,而可以成為慧解脫的菩薩。當他捨報的時候,雖然能夠取證無餘涅槃,然而他卻不取證無餘涅槃,因為初地菩薩修學的目的不在這裡;他的目的是要發起大悲心修學無生法忍,一直到究竟成佛,利益一切眾生。根據 平實導師在《邪見與佛法》的書中所說,初地菩薩能夠在初地專門去斷除自己的三界貪愛,而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可是他不在這上面用心,反而是繼續努力在無生法忍的增上慧學上面努力修學,然後再發起增上意樂的十無盡願,不斷地地地精進修學;所以初地菩薩能夠證慧解脫而不取證,又繼續往上修增上慧學。到了三地滿心後,即使他可以取證俱解脫果,同樣的,他卻也不取證俱解脫果。這個意思是說,大乘解脫的四種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在七住位開始就已經證得了,到了初地的「慧解脫」,可以取證無餘涅槃,然而卻不取證,這叫作留惑潤生——留一點點的色界惑,也就是要執持這一個一念不生的了知心,不把它斷除掉,目的是要潤未來的受生愛,這就叫作留惑潤生。然後菩薩又繼續修行,到了三地可以證得滅盡定,成就俱解脫的有餘涅槃,同樣的他也不去取證,一直到六地才取證有餘涅槃;這個時候他又照樣跟初地、三地一樣,不取證無餘涅槃,轉而又繼續努力進修往前邁進,一直到佛地金剛喻定現前,圓滿了道種智。也就是一切種智圓滿,無生法忍都圓滿具足了,就現起了無住處涅槃。當證得無住處涅槃的時候,也同時證得無餘涅槃,這個時候不僅是分段生死早就已經斷盡,同時是連變易生死也都斷盡了;從此之後,不住於生死,也不住於涅槃,所以叫作無住處涅槃。這是大乘所講的四種解脫,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是共二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和無住處涅槃則是不共二乘,而只能是大乘才能證得的。
然而由於在末法時代的今日,邪師說法有如恆河沙,常見、斷見等等的外道邪見,早就已經滲入到佛門當中很久了,因此想要悟入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困難。平實導師出於大悲之心,不忍眾生苦,更是不忍聖教衰,因此他希望佛門四眾都能廣得實證涅槃而復興佛教,所以在《涅槃》這一套書中,平實導師詳細地解說了四種涅槃的實證以及主要的內涵,並且藉此破除外道的種種邪見,歡迎有興趣的同修可以請來閱讀。好,暫且表過。
我們再繼續來講《法華經》的這一段經文內容:「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談到「涅槃」,事實上在 佛陀降生人間弘法之前,就已經有許多的外道們都自稱證得涅槃、是阿羅漢了,但是一一都被 佛陀推翻了。幸運的是,他們被 佛陀度了之後成為阿羅漢而證得涅槃,他們就都趕緊的歸依於 佛。由此可以證明,這個「涅槃之城」是 佛陀所賜與佛弟子的,絕對不是哪個佛弟子自己就可以證得涅槃。因此當 佛陀賜與了弟子們「涅槃之城」後,告訴他們說:「你們已經滅度了!」在這裡為什麼說是「滅度」呢?那是因為二乘人是要滅盡五陰、不受後有,才能夠到達無餘涅槃的彼岸。即使是大乘菩薩不滅盡五陰,但是也要滅盡對於五陰的執著,之後再讓五蘊實際上住於無生無死的涅槃彼岸,所以還是「滅度」。
佛陀說法三轉法輪,最勝妙的大乘佛法,如來不是一開始就給予的,而是先給予這一些聖弟子們二乘法,先讓弟子們對於佛法有所實證了,然後再「賜與涅槃之城」,使大家都能「言得滅度」;也就是要讓大家有能力入滅度,當然在這個時候,大家的心中一定都是大大的歡喜。接續之後,世尊在宣講般若諸經的時候,就配合著平常相處的時候,另外施設「教外別傳」的法門來幫助弟子們證得如來藏真如心。可是對於諸佛的境界到底是什麼?十方佛國的境界又到底是什麼?暫時都還不講。一直要留到最後,當大家所應證的智慧都已經證得了,這個時候才會為大家演述這一部《法華經》。也就是說,這一部經典如果是在成佛時的最初就開始演述,很顯然的,在那個時機點上,眾生是無法信受的;即使弟子們在初轉法輪時期成為了阿羅漢,乃至第三轉法輪時期,弟子已經成為入地菩薩的時候,佛陀都還不宣講這一部《法華經》。因此 佛陀對這一部《法華經》的全部內涵,只能夠留在最後,當大家都有了禪定力、有了解脫力、有了般若智慧等等的無漏根力可以作為支持,並且也廣有諸法的財寶,之後又能證得無生法忍;要當各種條件具足了之後,那個時候就會有很多弟子能夠藉著無生法忍的力量以及解脫的功德,可以在《法華經》演述的過程當中,不斷地來為 佛陀作證;一定要到了這個時候,佛陀才要開始演說《法華經》。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