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法華經》的珍貴及勝妙

第127集
由 正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目前所講的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講到了《妙法蓮華經》第十四品〈安樂行品〉中的內容。

前面的單元已經清楚地說明這一部《法華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持,同時 世尊在講《法華經》的當時,多寶如來也在場為 世尊向大眾證明確實是如此。接著 佛陀又特別吩咐 文殊師利菩薩說:「文殊師利啊!這一部《法華經》在無量國之中,甚至於連這一部經的經名都聽不到,更何況是能夠親自遇見、聽聞、受持,而且讀誦。」為什麼 佛這麼說呢?佛陀開示說,這是因為十方世界的諸化身佛都是不會開講《法華經》的,只有應身佛示現成佛的時候,才會講這一部非常殊勝的《法華經》。化身佛並不是法身真佛,化身佛是由報身佛從法身無垢識心體當中所化現出來的,化身佛的身相可以是無量無數的化現,並且是不可計數的。譬如說有千百億化身的 釋迦牟尼佛,這一些化身佛在弘法的所有佛國世界當中都不會講這一部經,因此在那一些佛國世界的眾生,對於《法華經》的經名當然也是不可能聽到的。所以只有應身佛在示現成佛的時候,才會講這一部《法華經》。因為這一部《法華經》是在顯示十方諸佛真實的本質,所以對於智慧比較差的人來說,是沒有辦法如實地理解這一部經的珍貴勝妙之處,這時候 佛陀就會以善巧方便,藉由譬喻來為大家作說明。

經文中說:【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車磲、馬瑙、珊瑚、虎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妙法蓮華經》卷5)這一段 佛陀的開示是說,這一部顯示十方諸佛真實本質的《法華經》,一定是在最後等到大家所應該要證的法已經證得了,所應該斷除的法已經斷除了,所應該要修的法也已經具足修實了;這個時候 如來才會把這一部顯示十方諸佛真實本質的《法華經》演說給大家聽,這是因為必須要到那個時候,大家才有能力能夠受持這一部《法華經》。當然另一方面,佛陀也是在宣示這一部《法華經》之所以這麼珍貴和勝妙的原因。因此,佛陀用轉輪聖王作為例子來作譬喻說明,藉由轉輪聖王征服了別的國家之後,轉輪聖王對於大臣、將士們的這個賞賜獎勵,會隨著他們各自不同的戰功,而給予不同的獎賞,但是卻不會將自己頭頂上獨有的那一顆珍稀寶珠拿來賞賜給那些有戰功的兵將。我們來看經文中所作的譬喻說明。佛陀說:「文殊師利呀!譬如擁有強大力量的轉輪聖王,想要以他的威勢來降伏諸國,但是那一些諸國小王們卻不願意隨順聽命,這個時候轉輪聖王就發起了種種的兵旅前往討伐。」

我們知道轉輪聖王有四種: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以及鐵輪王。這裡經文中所講的是鐵輪王。為什麼這個譬喻講的是鐵輪王?那是因為四品的轉輪王各個所管轄的區域是不同的,譬如金輪王稱王於四大部洲,銀輪王是稱王於三大部洲,銅輪王則是稱王於兩大部洲,至於鐵輪王就只能夠單一的在南瞻部洲稱王。四種轉輪聖王之中,金輪王他不但能夠稱王於四大部洲,還可以去到忉利天巡視;如果是銀輪王、銅輪王和鐵輪王,他們卻都是到不了忉利天的。其中鐵輪王又跟其他三品的輪王很不一樣,因為其他三品的輪王他們不必要發動兵將,只要輪王和金輪、銀輪、銅輪一到,那麼諸王自然就能夠隨順臣服;然而鐵輪王就不一樣了,有的時候他得要發動兵將,由他的主兵臣寶率領兵將去打仗,仗打贏了才能夠降服這一大部洲的天下。所以這一段經文中所講的轉輪聖王既然已經發動了戰爭,當然指的是鐵輪王。

那麼鐵輪王既然發動了戰爭,結果又打了勝仗,所以當轉輪聖王看見這些戰鬥有功的兵眾們,心裡就生起了大歡喜,因此他就會隨著將士們各自不同的功勞而給與賞賜,該給什麼就給什麼。在這些賞賜之中,有的賜給他大宅田地,有的賜給他一個聚落或者是一個城邑,有的只是給他衣服或者莊嚴色身的莊嚴具,有的則是賞賜給他種種的珍寶,譬如金、銀、琉璃、車磲、瑪瑙,珊瑚、琥珀;也或者是賜給他大象拉著的大車,又或者是由駿馬所拉的比較小的車子,更甚至於賜給奴婢或者是賜給他封邑等等不一而足。

雖然說有這麼多種不同的賞賜,但就是有一樣財寶,轉輪聖王始終都不會賞賜給任何一個人的,那就是轉輪王頭上髮髻當中所藏著的一顆很大的珠寶,這顆大珠寶,他始終都不會賞賜給任何的人。為什麼呢?因為那是轉輪聖王頭上獨有的一顆寶珠,那是轉輪聖王才會擁有的最寶貴的天生寶珠,那是他與生俱來的,普天之下也是找不到的;所以這一顆寶珠,如果他也拿出來賞賜給有戰功的兵將,那麼轉輪聖王的眷屬們當然就會心起浮動而非常的驚怪。

佛接著開示說:【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妙法蓮華經》卷5)

佛說:「文殊師利啊!如來也是像轉輪聖王的作為一樣,但是如來是以禪定力和智慧力這兩種力量,得到了三界萬法的國土而王於三界,成為三界之王。」也就是說,如來對於三界萬法無一不知,從諸佛的境界、諸菩薩的境界,以及諸辟支佛、諸阿羅漢的境界,再下至無色界、色界、欲界人間,乃至三惡道的境界,佛都無所不知;這當然是因為 佛具足了這樣的功德力,才能夠說是王於三界一切諸法,成為三界至尊,才有資格稱為法王,稱為如來。

如來就是法王,「法王」之法必定是要具有一定的內涵,不僅是禪定力的具足,還要有智慧力的功德具足相應。而這個智慧力,上從諸佛下至地獄一切有情,這些都是 如來所知的範圍,並且 如來無一不知。譬如說世界是怎麼來的,眾生是怎麼來的,三界六道是怎麼形成的,這些世間為什麼會出現;眾生造了什麼樣的大惡業,將來死後又會下墮到什麼樣的地獄;從那個地獄出來之後,來到鬼道的時候會成為什麼樣的鬼;當鬼道的壽盡之後,出生到畜生道之中,會變成什麼樣的畜生;之後回到了人間,又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都是各個有所不同,然而 如來無所不知。如來能夠為人講解「十習因」的種種因緣果報,「十習因」就是淫、貪、慢、瞋、詐、誑、見、怨、枉、訟這些三毒的別相以及等分相。

因此能夠稱為「法王」,必定是要有具足的實質內涵,也就是同時必須具足了智慧力和禪定力。所以不論誰來講三界中的一切禪定境界,那是沒有人能夠超脫於 如來所知的禪定境界;不論誰來講各種的智慧,也是沒有人能夠超脫於 如來的智慧之外。

說到諸佛如來的國土,那都是在講法上的國土,而不是說三界有形的國土。事實上從菩薩的所見,那些有形的國土,菩薩根本就不會想要了;因為菩薩不僅可以到色界天去當梵天王,也或者可以一世又一世的當轉輪聖王,而這些王位對菩薩來說,菩薩全部都不會想要,更何況是人間的一個國王王位,菩薩當然更是不會想要。除非菩薩有特別的原因,例如他有一個目的——是為了正法的久續流傳而必須委屈自己去當那個國家的國王,否則菩薩是絕對不會想要的。

既然菩薩的所見就已經是如此的可敬了,更何況是諸佛如來法王的所見,當然更不會有世間法的愛樂之想。可是魔王就不同了,魔王總是想:「我王於欲界天,欲界的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子民,如來竟然到人間來度欲界的諸天和人類,要他們離開欲界,這是我沒有辦法接受的。」所以他完全不能接受。那 如來又說:「應該要斷三縛結,不許承認五陰是真實的。」這個正理,魔王也是完全不能夠接受,因此他就來否定 世尊所講的三乘菩提正法。如果說魔王有擾亂不了、否定不了的時候,他最後就只好來求 佛。天魔波旬就曾經來求 佛說:「世尊!您不是說沒有度眾生嗎?那您就趕快入涅槃吧!我也是眾生之一,您不是要利樂一切眾生嗎?那為什麼您要讓我失去眷屬而讓我難過呢?」佛對他說:「我不度眾生,因為我度了一切眾生以後,眾生其實都沒有得度。」魔王聽了就很歡喜,認為:「啊?原來眾生沒有得度,那麼眾生還是被我管轄的嘍!」於是他就很高興的回到天宮去了。然而 世尊也真的是沒有欺騙他,因為 世尊是在演說甚深的妙法,只是魔王他自己聽不懂罷了。也因為如此,魔王他自己原先的那個煩惱卻就此消失沒有了,並且同時魔王就很歡喜的回到了欲界天上去。

事實上 世尊是說「我把眾生度了」,這個「度」其實並不是指聲聞法中的「度」,而是在說佛菩提道中的「度」。也就是說,「雖然我度了眾生,然而眾生如來藏才是真正到達無生無死的彼岸,所以我把眾生這樣子度了,而眾生卻終會發覺自己的如來藏本來就是在無生無死的彼岸,所以得度了等於是沒得度」。如來說的就是這個法界實相的正理,但是這個道理天魔波旬他卻是聽不懂的,他只聽到了語言上所說的表義,就認為:「世尊承諾把眾生都度了以後,其實眾生並沒有被度,所以眾生還是在我的管轄之中。」他自以為是的這樣理解,因此他原本已經煩惱到變得非常的衰老,連走路都很困難了,卻在聽到 世尊說「眾生被度了,其實沒有得度」這句話之後,他就這樣轉念一想,而讓他原本存在的那個煩惱很快的就消失了,因此他就非常高興,變得很年輕、很雄壯、很有力氣的回到天宮去享樂了。這個是在《不退轉法輪經》當中所記載的事實。當然魔王除了會否定 如來所講的三乘菩提正法之外,同時也會時常以煩惱來擾亂 如來的弟子們;因此 如來座下的賢聖弟子們,就如同是「法兵將」一樣,會和諸魔王作法戰。事實上,賢聖弟子們並不是和有形的魔打仗,而是在和無形的魔打仗,例如五陰魔、煩惱魔、死魔以及天魔,他們一直都是和這一些魔在打仗;所以和天魔打仗,完全不必動到刀槍殺戮,而是在「斷煩惱」上面作戰。「斷煩惱」也就是在和「五陰魔、煩惱魔以及死魔」作戰,「如來賢聖諸將」們就是在跟這一些無形魔在打仗,如果打贏了這三魔,自然就等於是打贏了天魔。

「如來賢聖諸將」分為賢和聖兩種,這表示說 如來所度的眾生有兩大類:一類是賢人,一類是聖人。賢人就是指那些實證真如以後,還在三賢位當中的菩薩,例如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都是屬於賢位。至於二乘的聖者阿羅漢,或者是三果、二果、初果人,假使他們能夠起心迴向於大乘而來修學佛法,那麼就先得要熏習佛菩提的知見,還要累積各種的利樂眾生以及護持正法的功德,等到機緣成熟之後,最後才終於可以開悟明心,成為賢位菩薩。當他們開始迴小向大,也受了菩薩戒而成為菩薩了,這還只是在第六住位而已,必須要等到他們悟得般若,成為第七住位菩薩之後,才可能繼續快速的進修;這是因為他有阿羅漢的果證,又已經修集了很多的福德,當然他的進修速度就會很快速了;同時又因為往世跟隨著 佛陀已經進修了很久的時間,這個時候就感應得應身佛前來加持,因此他能夠把往世的一切功德在這一世實現出來,所以很快的就能夠進入初地了。這個時候他們終於瞭解到:「原來我過去世在諸佛的座下,就曾經開悟過;也曾經聽過諸佛講經,我現在終於開始有一點知道了。」這個時候 釋迦如來感應到這一些弟子們的因緣成熟了,就來示現成佛,因此這一些弟子們就又能夠跟隨著 如來繼續修學而來斷除五陰魔、煩惱魔以及死魔等無形魔。

今天這個單元就講到這裡了,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