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7集
由 正超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視頻弘法節目,這一季所講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二)」,這一個系列當中,法義要旨是依據平實導師所著作的《法華經講義》作為藍本,再加以進一步論述當中義理。這五集的範圍,各位菩薩可參考第十二輯154頁至253頁,歡迎各位菩薩能夠繼續熏習這一乘圓教清淨了義、究竟圓滿而無上微妙的《妙法蓮華經》。
上一集說到第二法,這個「安樂行」中之「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這一集我們來繼續說明。也就是說,凡是佛法中說法之師,我們不要對他們作人身攻擊,但是對於違背 佛陀正說,則不可說他是法師。如宗喀巴的《廣論》中說,色陰是常住的,受想行識是常住的;又說意識是結生相續識,意思是說,意識是能出生五陰的真實識,這正是公然與 佛陀唱反調,為的是想要弘傳男女雙身法,因為雙身法正是五陰的境界。在佛教中釋印順、釋證嚴也是說意識常住,其實只是宗喀巴的信徒,都是受了宗喀巴《廣論》的影響,他們所講的所謂的佛法都是相似像法,不是佛法。但是,相似像法的推廣是危害佛門正法非常嚴重,所以 佛陀說:「當相似像法大為流行時,就是正法漸漸滅沒的時候到了。」
那什麼是相似像法呢?就是以離念靈知作為開悟,或者以放下煩惱作為開悟,或者乾脆就像釋證嚴一樣說「意識卻是不滅的」,然後用意識常住來跟你說諸法緣起性空;這就是像似佛教正法,但不是佛教正法。佛陀說,相似像法開始流行了,就是了義正法開始滅沒的時候。在現在末法時代用佛法的名相、用佛教的外相來包裝最大的勢力外道法團體,就是西藏密宗——喇嘛教,他們這幾十年來自稱藏傳佛教,其實已不是相似佛法了,已經是外道法了,因為公然與 佛陀唱反調,還公開貶抑 佛陀,說 佛陀還不如他們即身成佛。像釋印順、釋證嚴一類的相似像法,以及密宗一類的純外道法,我們都應該加以破斥,才能使佛教復興起來。
換句話說,必須回歸 佛陀聖教所說的正法,要為眾生大聲唱說:意識是生滅的、五陰是生滅的;五陰永滅以後,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在無餘涅槃中還有本際常住不滅。如此演說的人,才是二乘菩提中的真正法師。除了為人演說上面講的這些道理之外,又為眾生說明:五陰是由第八識真如出生的,「此經」真如心才是正法的根本,證真如才是大乘的真見道,依真如而修行才能成佛。要這樣子為人演說,才是大乘法中的真正法師,這樣說明才是法師。這時對於什麼樣的法師,你是應該讚歎、應該支持的;對於什麼樣的法師,你是應該加以拈提辨正的,就可以了然於心了。
也就是說,弘法的人依照 佛所說的法義,若只是依文解義為人講解,我們還是要讚歎,不該當眾加以貶抑,也不當眾指斥他的過失;雖然你聽了當場就知道他錯得很多,也不要當眾指斥他;背後也不要公開指斥他,有機會時才在私底下當面告訴他。因為他已經發菩薩心了,他在擁護正法、護持正法了,那我們就應該要包容他。畢竟以證悟者的智慧來看,他當然還有許多錯誤,但他至少在正確的方向利樂有情,那我們就應該秉持著「僧讚僧,佛法興」的立場隨喜讚歎,因為證悟者永遠是少數啊!只要他們不害大家大妄語,只要他們不戕害眾生的法身慧命,我們都不應該當眾指斥,指斥說:「哎呀!你這裡講錯,那裡又講錯。」因為你當眾指稱出來,他還能夠說法嗎?還能夠度眾生嗎?就沒辦法了。也許他們因此起了煩惱,那乾脆就搞起外道法來說:「因為我講佛法時,總是不容於佛教界啊!」所以他們只好投入密宗外道去了。雖然他們只是在表相的正法,但是仍然認同 佛陀說的八識論;雖然他們某一些地方或者許多地方講錯了,但他們並不是往常見外道、斷見外道的方向來教導眾生,那我們就不應該輕慢他們。
佛有吩咐說「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也就是說,當他們在努力弘揚了義正法時,我們不要從他們的身口意行上面去指責過失,我們要儘量包容他們,因為弘揚第八識如來藏妙法很不容易。縱使真的悟了,還只是在三賢位之中,又如何能避免過失呢?就算真的明心不退了,只不過是習種性位,接下去還有性種性、道種性位,都要努力進修才能入地,所以在私底下,他們縱使有些身口意行的一些過失,也都算是正常的;我們能包容就儘量包容,因此不要稱說他們的好惡與長短。
反過來說,對於佛法中有所實證聲聞法的人,也許他是個初果人,也許是二果人,我們也不要「稱名說其過惡」。對世間人來講或者對一般凡夫來講,往往說:「那是初果聖人欸!那是二果聖人欸!竟然還開口罵人!」那有時候會說:「他是斷三縛結的人啊!為什麼還那樣的貪財?」但是我們要知道,二果人只是薄貪瞋癡而已;貪瞋癡淡薄,代表欲界中的財色名食睡他還是會喜歡,只是比一般人淡薄而已。至於初果人就只有見地,連薄貪瞋癡都還沒有作到,所以他每天還是很努力地在賺錢,他並沒有薄貪瞋癡,那你能不能說他這樣不是初果人呢?不行喔!只有到三果以後才是真的不會再貪五欲或者大發脾氣,但是初果、二果人都只是或多或少貪瞋癡的差別,總是還會有的,因為都還未離欲界境界。
所以對於那些以八識論在努力弘揚正法的人,雖然他們還有貪瞋癡,並不奇怪,何況是聲聞人呢。所以聲聞初果人有過失,有時有一些小的惡事也是正常的。一般人聽到證果的人都會說:「喔!證初果,是聖人欸!」可是從真正的解脫道和佛菩提道的實證來講,初果人其實不是聖人,二果也不是聖人,得要離開欲界了——他有明確的能力顯示死後可以離開欲界,才能說他是真正的聖人;但是對於外道以及凡夫而言,他就已經是聖人了。所以對於實證佛菩提道的家裡人而言,像這樣的初果聖人,猶如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說「須陀洹人婬欲轉盛」,證初果以後,貪欲心反而比以前大了一些,那也是正常;再過一段時間他就會變少了。不懂佛菩提真如境界的二乘初果人,剛開始他想:「我是聖人,所以你們要好好供養我,你們見了我都要禮拜。」你如果沒有禮拜,他就起瞋:「你為什麼沒有禮拜我?」尤其是穿了僧衣的初果人比較容易如此,而在家人就比較不會,那你要體諒他。所以說沒有到三果之前,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寺院裡的出家人全都是三果人,自然就沒有是非了,而且再怎麼辛苦的生活他們都能夠安住,因為他們都已經離開欲界愛了。可是初果人才只有見地,還沒有正式修行;那二果人是開始正式修行了,也不過只是貪瞋癡淡薄而已。所以不要從表相去看那些「好惡長短」,就去說閒話,這都是有口業的;因為這也叫作誹謗僧寶,雖然他還是個凡夫僧,也是誹謗僧寶。誹謗僧寶在菩薩戒裡面算是重戒喔!那麼犯了這個重戒,接下來要看的是不是會下地獄了,那就要用三種條件來看,也就是根本、方便、成已。若是出口說「這位師父如何、如何」等等,這個就是成已罪了,這也是有根誹謗——誹謗僧寶的成已罪完成了。好在沒有方便罪,因為是臨時起意看見了就講,不是先去設計要怎麼樣說服人家相信,使大家來抵制他;沒有經過這些事前設計的誹謗,所以就沒有方便罪。也沒有動機說「要讓他身敗名裂」,那就沒有根本罪。這也還好,雖是重罪,但是三個條件沒有具足成就,那就屬於下品罪,以後不要再犯,趕快把它羯磨滅罪就好了。
對於凡夫僧寶如此,那對勝義僧寶呢?更應該如此。也就是說,在解脫道中有所實證的人,都稱為沙門;不管你是不是留著很長的頭髮或者是剃光頭,都叫勝義僧,都叫作沙門。因為在《阿含經》中,佛就是這麼開示的。什麼是沙門?斷結了就是沙門。不管他是解脫道的斷結者,或者菩薩道中的斷結者又加上證真如者,只要動口誹謗了,都叫作誹謗沙門——都是誹謗三寶之一。所以不要有根本,也就是不要起心動念產生誹謗的動機,不要去施設方便,更不要去作成功。謗凡夫僧都不好,何況實證的勝義僧呢!所以說,你如果講《妙法蓮華經》,就不要一天到晚「說他人好惡長短」,老是東家長、西家短,這都是口業,少說為妙。但是對聲聞人,你應該要想:「他不過是個初果人,不過是二果人,他有過失,有時造了一些小惡業,也是正常啊!」那你何必指名道姓說他呢?所以講經時偶爾舉例教示的時候就說:「假使有人如何、如何,這是不對的!為什麼不對呢?……」要這樣子講,不要指名道姓說:「某甲你喔!什麼時候如何,你這樣是不對的。」不應當這樣子指名道姓說他,除非是在羯磨的時候。
所以對於聲聞人,「不稱名說其過惡」;但是對聲聞人,你也不可以「稱名讚歎其美」。這就是說遇到了某一個人,就算他證得阿羅漢了,你也不可以讚歎說:「不容易啊!您證阿羅漢果了。太好了!大家應該要禮拜、供養,追隨您來學法。」不應該這樣子讚歎。對阿羅漢也不許這樣讚歎,你可以供養他,但不許讚歎他。為什麼呢?因為你是菩薩,你度眾生是要鼓勵眾生發起菩薩性,不是鼓勵眾生發起聲聞性。所以不應該「稱名讚歎其美」,假使他不在現場,你稱名加以讚歎也不行,因為你等於在鼓勵大家去跟他學聲聞道,而你弘揚的是菩薩道,說的是《妙法蓮華經》究竟成佛之道,你竟然在讚歎一個聲聞阿羅漢!所以你不應該讚歎。假使你讚歎說:「某某人是阿羅漢,他的證量真的好啊!如何的好。」如此讚歎,這是不對的。因為你弘揚的是菩薩法,不應該讚歎聲聞法,所以不應該讚歎那個人,雖然他是阿羅漢;以免不知情的人因為慕名而跟著他學法,然後就走上了羅漢道,遠離了佛菩提道。所以 世尊吩咐說:「亦不稱名讚歎其美。」不管他的證量多麼好,都不應該讚歎。
接下來經中又說:「又亦不生怨嫌之心。」這是說,雖然不讚歎他,不代表就可以嫌棄他。所以當人家在說「某某人真是阿羅漢」的時候,你也不必開口說:「他雖然是個阿羅漢,佛菩提道卻什麼都不懂!」你可以說佛菩提道遠勝於羅漢道,但不必說他什麼都不懂。也就是說,不要對那些學聲聞法或者證聲聞法的人加以怨嫌。「怨」就是一直都記著這個人是個聲聞人說:「不可救藥,定性聲聞。」但你可以說聲聞道不究竟,以及說明為何不究竟。你也可以說聲聞道是方便法,說明為何是方便法;也可以說明菩薩道才是究竟,以及為何是究竟。這些道理都可以講,就是不要稱名去怨他、嫌他。這就是你在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應該要遵守的第二法,能夠遵守這樣的第二法,你演述《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就會多所安樂而無遮障。
接下來說:「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菩薩演述《法華經》時,善於修習這種安樂心的緣故,所以不管誰來聽《法華經》,菩薩都不會故意去違逆對方的好惡,也就是不要讓聽經者生起煩惱。但是這是在講什麼道理呢?對於來學法的人,要使他們覺得心安、覺得自在,才會想要追隨你修學,但是這不包括破法者,這個分際要弄清楚,不然就變成迂腐了,成為拘泥於文字的表相了。然後當學法者「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也就是說,當你演述《法華經》時,不管是誰來向你質難,或者提出他的疑問,你都不用小乘法來為他們解答,都要用大乘法來為他們解說;這是因為你是弘揚菩薩道,不是弘揚解脫道,所以你要用大乘法為他們解說,而不要用小乘法來為他們解說,目的就是要引導他們走入大乘法中。所以菩薩三句不離本行,不管誰來問什麼法,菩薩講的都是大乘法。
假使有人提出來問:「我問的是阿羅漢如何實證啊,那你為什麼跟我講大乘法呢?」那菩薩會告訴他:「你只要好好學大乘法,將來就會有一個副產品,叫作阿羅漢果。」那對方當然就會繼續提出疑問:「為什麼我修學大乘法就能證得阿羅漢果?」那你就有機會再為他說明:解脫果在菩薩道中是什麼樣的位階,是如何成就的。你也可以為他作一個比較說:「如果不學大乘法,證得阿羅漢果,最多只是菩薩五十二位階中的六住滿心位,你都還比不上人家沒有證得阿羅漢果的明心菩薩。」你這樣子一說,他心中就開始對大乘道就有了好樂之心了。當他對於大乘法有好樂之心,你不就是度了一個人成為菩薩了嗎?只要度一個人發菩薩心,你就勝於度一萬人證阿羅漢果;那你要用聲聞法來答問,還是用大乘法來答問他呢?當然是大乘法嘛!各位菩薩都是很有智慧的。所以阿羅漢雖然是人天應供,但是在菩薩道中不算什麼。因此決定不迴心的聲聞人,簡稱定性聲聞人,佛說這種人猶如焦芽敗種。他的佛菩提芽已經燒焦了,他的佛菩提種已經毀敗了,將來是不可能成佛的,因此叫作焦芽敗種。因此,在佛菩提道中說那些定性聲聞人,即使他們身為阿羅漢,是人天應供,佛法中依舊稱他們是焦芽敗種,不值得讚歎。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