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隱說法

第118集
由 正超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視頻弘法節目,這一季所講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二)」,這一個系列當中,法義要旨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法華經講義》作為藍本,再加以進一步論述當中義理。這五集的範圍,各位菩薩可參考第十二輯154至253頁,歡迎各位菩薩能繼續熏習這一乘圓教清淨了義、究竟圓滿而無上微妙的《妙法蓮華經》。

上一集說到第二法這個「安樂行」中之「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這一集我們繼續來說明。也就是說當你演述《法華經》時,不管誰來向你質難或者提出他的疑問,你都不用小乘法來為他們解答,都要用大乘法來為他們解說。這是因為小乘法最多只能成為阿羅漢果,如果是決定不迴心的聲聞人——簡稱定性聲聞人,佛說這種人猶如焦芽敗種,他的佛菩提芽已經燒焦了,他的佛菩提種已經毀敗了,將來是不可能成佛的。各位菩薩想想看,定性聲聞阿羅漢這是「人天應供」欸!結果在佛菩提道中卻被說為焦芽敗種。在歷史上的焦芽敗種是哪些人呢?就是第一次七葉窟內五百結集的時候,那四十幾位的阿羅漢,以及其餘三果以下的聖者和凡夫們,那些人就是佛法中的焦芽敗種,因為他們決定不迴心。所以在結集後於窟外宣讀時,菩薩們聽完了那一些不迴心大乘、也未證得佛菩提果的阿羅漢與三果以下的聲聞人誦出大乘經的時候,幾乎要暈倒,當然要求他們要修改所結集的經典內容,因為他們宣稱自己結集出來的經典叫作《阿含經》啊!「阿含」的意思就是「成佛之道」,可是四大部《阿含經》中共有兩千多部的經典,裡面明明沒有成佛之道啊!但他們都不肯接受菩薩的請求,都不肯修改。菩薩們聽了知道大乘經典被結集成二乘法,於是所有迴心大乘的阿羅漢們,大家跟隨著 文殊、維摩詰等菩薩們,當場要求結集四大部《阿含經》的聲聞人修改,但他們都不肯改,竟然還要繼續把那些經典叫作「阿含」,所以菩薩們只好當眾放話:「吾等意欲結集。」也就是說:「我們也要結集。」於是隨後就有七葉窟外的千人大結集,那個規模加倍了,因此大乘經典的內容很廣大而且深遠,得要集合更多的人才能夠結集出來。

從這裡就可以知道聲聞人的心性了,也可以知道聲聞法不等於成佛之法——《阿含經》的內容不是成佛之道。因此在佛菩提中說那些定性聲聞,即使他們是身為阿羅漢,是人天應供,佛法中依舊稱他們叫焦芽敗種,不值得讚歎。但是真正的菩薩遇到阿羅漢時都願意供養,是拿他們當福田來種,從他們身上獲得廣大福德。而阿羅漢心中無所謂被種福田,因為他們捨報以後一定會入涅槃,不考慮未來世有沒有行道的廣大資糧,這就是因為他「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已經沒有未來世了,所以他們也願意坦然受供;但菩薩就因此找到了好機會,供養了阿羅漢,未來世的菩提資糧就更加廣大。在這件布施供養之中,菩薩本身叫作「施主勝」,因為菩薩從阿羅漢迴心過來以後,解脫道的證量不下於阿羅漢;至於佛菩提道中的證量,就不是阿羅漢所能想像的,所以叫作「施者勝」。然後菩薩用豐盛的飲食或者是生活用具來供養,這又叫作「施物勝」;而受供的阿羅漢(人天應供),那叫作「福田勝」;因此施者、施物、福田三者俱勝,所以說菩薩未來世的福德,真的廣大到不得了啊!所以菩薩看見阿羅漢的時候,一定會把握機會種這種福田,菩薩這樣作才是真有智慧。

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雖然菩薩心中瞧不起阿羅漢,但是依舊恭敬他們;可是心中是瞧不起的,因為他們的佛菩提芽已經焦了、敗了。所以寧可用大乘法為任何人解說,即使對方所問的是小乘法,也用大乘法來解答他的疑問,讓他對大乘法生起了欣樂的心;當他愛樂、歡喜佛菩提道的時候,你就度了一個菩薩發菩提心了,那你就可以獲得超過度一萬人乃至更多人成阿羅漢的功德。那麼由這裡你就知道,為什麼 佛陀交代說「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的目的是什麼了,就是要「令得一切種智」,就是要他們將來可以成佛,這就是 佛陀對眾生利益的所在。

所以法師說法,要幫弟子四眾發起菩薩性才是最重要的,而幫人證阿羅漢的事都不重要,因為當他們證了阿羅漢以後,如果不迴心佛菩提道,那你就失掉了這個弟子,你未來世成佛時就少了一分佛土。所以幫弟子證阿羅漢果不值得慶慰,幫弟子明心,生生世世不入無餘涅槃,永劫修菩薩道,才是菩薩們應該要作的事。所以你要去幫弟子們未來證得一切種智,因此不是開悟就沒事了,幫他們悟了以後,你還要傳授他們一切種智,讓他們在將來可以分證一切種智,就能使他們在未來世中一個一個都能入地,乃至將來他們都可以成佛。當他們有人成佛的時候,你早就已經成佛,不是嗎?這就是你身為一個講《法華經》的法師,應該要認知的大前提。

這就是說,當你對佛門內的佛弟子演述《妙法蓮華經》時,你得要有一些分寸,這就是你應該要遵守的第二個「安樂法」,否則你講《法華經》時不會平順,常常會出事情。那這個第二個「安樂行」就是說,不樂去尋找或者演述別人身口意行的過失,或者說哪一部經典不圓滿等等,也不要去輕慢其餘的法師們。所以這個第二法「安樂行」,也就是針對演述正法的法師,而不是演述相似像法的法師們。例如,以六識論來取代八識論正法的人,那都叫作「相似像法」,就應該要破斥;而對於演述正法的法師們所說的法義,則不要加以負面的評論,也不要說別人有什麼好惡、長短,就是不要說他們身口意行方面的過失。若是對於聲聞人,雖然你不把他們看在眼裡,因為聲聞人不值得讚歎,但也用不著當眾指名道姓說他們是聲聞人,說他們有什麼過失,也不必因為他們之中有的人是阿羅漢,就稱其名稱而讚歎他;雖然如此,也不對他生起怨嫌之心,因為你必須要留著一分餘地,讓他將來有可能迴心成為菩薩,這個餘地要預先幫他留著。假使你一直讚歎或者一直嫌他們不好,這兩者都會使他們未來不想迴心大乘,所以你要先預留這個餘地給他們。如果能夠這樣善修這個安樂行,聽法者就不會覺得你每一次說法都違逆他。說法時不管誰提出質難或者質問,你都用大乘法來回答他們,引導他們往大乘法的方向前進。

所以說這第二個安樂行法,它的原則大家要弄清楚,不要依文解義,然後拘泥於文字說:「你看這一段經文已經說了,所以不論外道怎麼講,我們都不能夠講他們的不是;所有附佛法外道,我們也不能講他們的不是。」這樣子那就是錯了!如果那種說法可以講得通,那 佛陀為什麼要跟隨六師外道後面,一一去廣破六師外道呢?六師外道們不論去到哪一個大城,佛陀隨後就跟著去破他們,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自稱法義比 釋迦牟尼佛究竟,自稱他們的法能得解脫,宣稱 佛陀的法不能使人解脫。然而他們說的都是騙人的,所以 佛陀以人天至尊,赤著腳跟隨著六師外道後面,一個大城又一個大城去廣破。但是 世尊的作法,並沒有違背這一段經文的開示,因為他們是仿冒品——他們是阿羅漢的仿冒品、如來的仿冒品,是仿冒了阿羅漢,又仿冒了如來,當然就得要去破斥他們。就像密宗喇嘛教正好就是這樣,他們明明是仿冒的假佛教,結果竟然說他們比你佛教的佛法層次更高。當他們仿冒了佛教以後,竟說他們比佛教更為高,那我們當然要破斥他們啦!所以這一個安樂行的大前提、大原則,大家要把握住,不要光看字面的意思。

接下來,世尊想要重新宣示這個道理,就用偈這麼說:【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床座;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安處法座隨問為說。】(《妙法蓮華經》卷5)這是說,菩薩永遠都是愛樂安隱的說法,凡是令人浮躁的、令人起貪、令人起瞋、令人起無明的,或者令人躁動的法,菩薩都不樂說,只樂於說令人安隱的法。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菩薩愛樂於「安隱說法」,也就是說,菩薩不誇大、不炫耀、如實說。而凡夫們是怎麼樣說法呢?他們會弄得場面好大、好大,每一年都要辦萬人聽法大會,然後在這裡辦完了,又換去另外一個地方辦;那裡辦完了以後,再換另外一個地方辦。為什麼要搞那麼大的場面呢?目的是作什麼呢?就是要造勢啊!就是想要搞大名聲,廣求名聞利養。所以說法時不必招搖,安隱說法就好了,大家也覺得很寧靜,而且能夠真實獲得法上的利益,這樣就夠了。

那麼「安隱說法」的時候,世尊說應該「於清淨地而施床座」。說法時不能不簡擇場地,不可以在不清淨的地方說法;假使看見市場上很多人,就在市場中說法,那麼這個究竟法就會被你貶低了。就好像誦戒一樣,大家聽戒的時候下面坐,而誦戒者卻一定要高座,不可以站著,也不可以和大眾一樣坐在下面誦,得要尊重戒法。說法時也是一樣,當你真正的在演述經典時,不管是哪一部經典,都不可以站著講;因為你若是站著講,這個法就被你在表相上先貶抑了。你一定要高座而說,這就是為什麼講經時,一定要高座而說,是因為尊重法。在古印度,國王接見臣子,他那個座位就叫作床;國王的座位很大也很高,有時候他覺得累了,可以把身子斜著躺與臣子們曲肱而說,那個就叫作床。有時候床沒有床的樣子,有時是在一面牆壁很高的地方凹進去一大塊,四方平坦,國王就在上面或躺或坐,與臣子一起論事;而臣子就盤腿坐在下面,國王就坐在上面或者躺在上面。國王那個床座大約有一個人的高度,以顯示國王的尊貴,但那依然叫作床,卻不是睡覺用的。這個「床座」的意思就是說,你為眾生說法時所坐的法座,不可以寒傖,得要莊嚴。可是過猶不及也不可以,有人為了莊嚴就雕龍刻鳳,後來就有人變成坐龍椅,坐在龍椅上說法了。所以有些寺院法師的法座是龍椅,那就不對了!法座是要莊嚴,但是莊嚴並不等於華麗。所以必須要在「清淨地」,而且要「施床座」;不可以站在地上為人演說經典,演說經典的規矩一定要維持著。

接著說「以油塗身澡浴塵穢」,這句話的背景是在印度。北印度很乾燥,夏天又很熱,皮膚往往會龜裂。演說《法華經》時,說法之師總不能皮膚裂得一塌糊塗,或者乾燥到一塌糊塗;不能以那個模樣上去說法,所以要先「以油塗身」。當然在以油塗身之前,應該先要「澡浴塵穢」。以前的人澡浴時是怎麼樣澡浴呢?是用一塊布,再弄一些草灰,來把身體的油膩擦乾淨,然後在河裡面把它沖洗乾淨。在古天竺時,跟隨 佛陀出家的人都是這樣子的,是站在河裡面再把身上的草灰沖掉。大多是用草灰,後來好一點的時候就是用澡豆,也叫作無患子,這是一種滑滑的好像是豆類的樹上果實,把那個樹的果實從外殼榨出來用於洗澡。這就是說,古時天竺出家人,是用草灰或者澡豆把淋溼的身體塗一塗,然後再用水洗乾淨,這叫作「澡浴塵穢」;然後才是「以油塗身」,要使身體看起來光明圓潤,不要看起來乾乾癟癟的,人家一看就說:「這個菩薩這麼沒有福報!」對菩薩演說的法義就不太信受了,那可不行。

「澡浴塵穢」之後「以油塗身」,然後換穿「新淨衣」。如果有新衣服是最好,如果沒有,那至少要換穿乾淨的衣服,得要「內外俱淨」,內衣外衣都要換,才能夠「安處法座」講經說法。不可以一身臭汗,衣服也不是洗清淨的,穿了好幾天也上來說法,這樣就不行;一定要換清淨的衣服,然後要「隨問而說」,假使不是講經,而是為人說法時,當有人問問題出來,你就要為他解說。

接下來經文說:【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義和顏為說。】(《妙法蓮華經》卷5)也就是說,如果有比丘和比丘尼,諸優婆塞以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當這些人來了,你應該要用微妙的義理,以溫和的顏色、溫柔的聲音來為他們解說。換句話說,不要太嚴肅。講經時面容嚴肅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令人畏懼不敢質問,就是讓大家覺得這位大師高不可攀,使人不敢生疑而完全信受他,這就是他們面容嚴肅主要的目的。而不是臉色發青、講話顫抖,而是面容嚴肅,就知道他的目的是要震懾眾人。可是菩薩不是這樣說法的,菩薩應該「隨問為說」、「和顏為說」,別老是以為人家提出問題來請問,都是在質疑,菩薩沒有這種心態。因此說,為人說法時應該要「和顏為說」,而且說的是「微妙義」,不能講那些很粗淺的、言不及義的東西,隨便就交差。你既然身為菩薩,要利益眾生,本來就應該要這樣子作。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乃至大官或者平民,他們只要有法義上的問題提出來,你都應該和顏悅色,而且「以微妙義」來為他們說明,不是隨便交代一兩句就算了,也不能把世俗法當作是佛法來為他們說明,這就是菩薩的本分。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