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20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節目,今天這個單元我們要看的是〈安樂行品〉的第三個安樂行。
佛陀因為 文殊師利菩薩的請法,開示了未來在末法惡世時,要為眾生講述《法華經》的菩薩,必須具有四個安樂行法,才不會產生不好的結果,而能夠更長久地利樂眾生,這就是〈安樂行品〉所要說的內容與可以達到的目的。
我們簡單提示一下,前面親教師講過的兩個安樂行法,第一個是安住於菩薩行處,及兩個親近處。菩薩行處有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說,如果菩薩證悟成為摩訶薩以後,安住於忍辱的境界中,心地柔和、善良,又能夠隨順於眾生,並且心性不急躁也不暴烈,心中也不會有驚懼;第二個部分就是「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如果具足這兩個法,就叫作菩薩摩訶薩的行處。兩個親近處是指眾生親近處及法親近處,這是在開示針對眾生應該有的親近處,該怎麼樣面對眾生,以及應該怎麼樣加以遵守;而第二個法親近處,簡單講就是要觀察一切法空卻猶如真實的法相,依止於該親近的法,作為菩薩行的具體實現。
第二個應遵守的安樂行法,就是在末法中宣講或閱讀《法華經》時,不樂於指說其他人以及經典過失,這是因為末法時演述《法華經》,常常會遇到橫逆,所以要不樂說人及經典過,才能安安穩穩地講完《法華經》。
接下來看第三個安樂行法。從 平實導師講述的《法華經講義》第十二輯253頁開始看起,首先是一段經文:【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妙法蓮華經》卷5)這是 世尊為我們開示,將來要為人演說《法華經》的菩薩,應該注意的第三個安樂行法,這是善知識應該遵守的。也就是說,末法說法時應該恰到好處,不多不少。說太多,眾生可能無法信受,就無法奉行;說太少,眾生可能會完全都聽不懂,這樣就無法利益他們了。所以說,將來已經到了末法時期,正法幾乎無法弘傳,即將要滅失時,菩薩摩訶薩在這時,要受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應該要注意的事項就是:不可以懷著嫉妒心、諂媚心、欺誑心;也不可以看輕修學三乘菩提的人,特別是對於修學佛菩提道的人,更不可以看輕,也不要尋求、找尋這些學人的任何過失。
「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或許有人會想,那大概就是 釋迦佛陀記說的,末法時期的那五百年的時候,要不然大概就是佛法剩下最後五十二年 月光菩薩來人間的時候。其實不是這樣的,請各位菩薩想一想,如果沒有了義正法,所有出來說法的人,不論出家眾或在家眾,所說的法都是意識境界;或者都像天竺當時的佛法,被外道法入篡了,而成為有名無實的假佛教;或者與常見外道法合流了。這樣的佛教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這樣不就是末法了嗎?近代佛教其實也差不多是這樣子。幸得 平實導師出來弘揚大乘了義正法,而且一直被當代佛教界誤解的二乘解脫道法,也因為 平實導師不斷講經說法,宣揚如來藏妙法,不但因此彰顯大乘了義正法,使得幾乎成為斷滅見的二乘解脫道法,也因此扭轉過來。所以在正覺同修會弘法之前,其實正法是已經滅亡了,全球佛教界都只剩下「表相佛法」,全都是相似像法,而沒有真正的正法了。而表相佛法其實就是 佛說的相似像法,它們的名相與佛法相同,但本質卻與外道常見法相同,所以藉著相似像法,很容易又被外道入侵了,這些外道們就偽稱為「藏傳佛教」,實際上西藏佛教的四大派就是喇嘛教,都以喇嘛們所說為準,不是以佛經裡面 世尊所說法教為準,根本就不是佛教。
世尊三乘菩提教法中,只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淺深差別,所以佛教就是佛教,不應該講什麼顯教、密教。而在喇嘛外道入侵佛教後,就有所謂的顯教與密教的不同;其實若要說密教,真正密教的意思是「世尊祕密之教」,指的是實相般若的密意如來藏,如來藏勝義才是密教。可是喇嘛教入侵了以後卻區分說:「我們是密教,你們是顯教。」意思是說,顯與密全部都是佛教,其實他們根本不是佛教,由此可見他們入侵得有多嚴重。
而在「般若中觀」方面,外道用應成派中觀,承襲自宗喀巴的《廣論》,侵入佛教可以說非常成功,這就是推廣六識論邪見的釋印順、釋昭慧那一派。這個應成派中觀已經把臺灣正統佛教給完全侵襲了,臺灣幾個大山頭只有一個後起在臺灣中部的山頭沒有淪陷,其他的大山頭全都是「應成派中觀」的理論,直到正覺弘揚八識論正法以後,才開始被影響而有些改變。但是那個唯一沒有落入應成派中觀邪見的大山頭,講的是什麼境界?還是意識、識陰具足的境界。他們主張說:「眾生能聞能見之性就是佛性。」這不但是意識、識陰具足的境界,這其實正是兩個邪見,也就是「自性見」及「外道見」,再加上一個「遍計所執性」共三個邪見。執著識陰境界就不外於識陰六識的自性,那就是自性見,也是外道的見解與自性見外道相同,所以是具足自性見與外道見;然後又說「要處處作主」,這樣又加上意根末那識的遍計所執性,那麼這些大山頭的正法還在嗎?不在了,也是淪亡了。可以說這個沒有被應成派中觀攻陷的大山頭,其實是淪為常見外道法、自性見外道法。
臺灣還有更嚴重的佛教外道化情況,甚至有「禪、淨、密」三修的道場,由此來看,正法在臺灣實際上是不是已經淪亡了?大陸情況怎麼樣呢?完全一樣沒有差別,全都是密宗喇嘛教的天下。所以不必說九千多年後,在一切法根本的如來藏被否定的情況下,正法在現代的中國已經全面淪亡了!幸虧現在正覺同修會在 平實導師的帶領下,又將正法延續起來,終於正法沒有被全部滅掉,正法算是在臺灣復興起來了!
所以在後末世法欲滅時,也就是了義正法很快要滅失的時候,如果有因緣出來住持正法,得要受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然而心中不可以懷著嫉妒之心、諂媚之心、欺誑之心,因為在正法將滅時,能夠聽受了義正法而不懷疑、不畏懼的人,那將會很少、很難得,所以不可能像相似像法的道場,有很多人來聽聞,這時就不應該懷有嫉妒的心,認為為什麼了義正法這麼難以弘揚,而那些相似像法的道場卻有那麼多信眾,有那麼多人在護持,有這樣的想法就不能安樂了。而且既然是有智慧,能夠為人如實宣講《法華經》,也就會有智慧知道眾生的層次在哪裡,他們所能接受的勝妙法可以到什麼層次,就可以把握那個分寸。所以根本無須嫉妒,嫉妒也無法改變眾生的層次與現況。因此當菩薩能看清楚真相時,就已經沒有嫉妒之心了,同時也就不會有諂媚之心,就不會對佛教界的那些廣大信徒們有諂媚心,而作出譁眾取寵的事。這是因為菩薩清楚知道,法的入處、法的本質、法的次第、法的究竟,也知道那些有廣大信眾的大師們,他們對於法的認知層次在哪裡。
由於洞悉他們對了義佛法完全沒有入門,更知道他們那些座下的信徒,都是還在摸索的人,就更不會對那些廣大基層信眾,有諂媚的心了。除了對大眾不會有諂媚之心,當然更不可能有欺誑之心。欺誑之心就是說,明明不實而說為實,明明是虛而說為實;明明是真而說之為假,明明是實而倒說為虛。這是因為在正法即將壞滅的時候,如果有能力可以出世為人如實演講《法華經》,那是心中已經無所畏懼了,就絕對不會有欺誑之心;因為這是可以從自己的證量上面看清楚的,法界的因果本來就是這樣,所以一定會如實說法、絕不欺誑,那就不可能還會有欺誑之心了。
但是有時候剛剛入地或者即將入地的菩薩摩訶薩,由於習氣種子都還在,可能不經意之間會顯示出一個狀況,就是偶爾會「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這是在無意間顯示出來,這就是習氣種子現行了。如果是一般道場的善知識,當然更會這樣作,那已經不是習氣種子,已經不是不經意顯示出來的種子,而是刻意的現行;他們往往會當眾「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其實臺灣的佛教徒都非常善良,見了法師都是恭恭敬敬,既禮拜又供養的,這是很好的習慣,也是「學佛道者」所應有的良好習慣。反觀如果有山頭的法師們本身具足聲聞的心態,修的是聲聞法卻自認為是大乘法,然後又自居為僧寶,歧視所有在家的信眾們,那他就沒有資格如實演述《法華經》了,實際上也真的從來沒有這種人能如實演述《法華經》。這是後末世法欲滅時,要如實宣講《法華經》的菩薩本身所應該遵守的第三個安樂行法。
接著來看對於聽受《妙法蓮華經》的人,善知識應該有什麼樣的作意與行為?「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說法時在法義上可以深入淺出,不論是佛門四眾——出家或在家佛弟子,或者求三乘菩提的不同種姓者,都一樣要攝受。但是在身口意行上面則要注意,也就是不要有輕視的心態,而讓對方覺得被歧視了;這是因為如果有輕視的心態,或者語氣顯現出來,對方聽了以後心中會生疑,心裡面就想:「這個講《法華經》的人,是真實證道之人嗎?」他們心中會懷疑;一旦心中有懷疑時就會後悔:「我今天不應該來聽他講經,我來錯了。」為什麼這樣?因為如果是證悟的人,就不會隨意否定任何一個人,因為每個人都有隔陰之迷,而每個人的過去世因緣也都不一樣。這一世現出家相,不表示他在往世的修行證量就一定很高,也不代表他這一世已經開悟了;而示現在家相的信徒說不定修證更高,而且已經實證了。所以真實證悟的人絕不會任意輕視別人,除非這位師父不是真悟之人,就無法判斷弟子是否為真悟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這位師父公開否定弟子之所悟,表示這位師父的所悟一定是和弟子不同,為什麼呢?因為這師父如果真的開悟了,明明知道這是正法,而他否定了這個正法,未來世那個果報是很大的,是很難想像的很大果報,這是遠比犯十重戒還要嚴重;因為這是違犯「法毗奈耶」,是謗菩薩藏。否定正法是違犯了法毗奈耶,這樣就難免弟子心裡面開始思索而有疑心了,這就是 平實導師曾經親身經歷過的情況。這是因為 平實導師此世的歸依師的言行與作為,讓 平實導師產生了疑心,而認真地閱讀了那位師父的著作,結果發現那位師父並沒有悟,所以也不知 平實導師的所悟內涵,就否定了 平實導師,想要藉以彰顯自己作為師父的身分。
當年 平實導師為什麼會生疑去檢查那位師父是否悟錯了?就是因為那位師父說的話有問題,讓 平實導師對他生起了疑心,這是跟疑悔大有關係的。因為講到疑悔了,平實導師就講了這段過去的親身經歷。其實這位法師過去世就對「證悟」這件事有所疑了,他不相信而質疑說「根本不可能開悟」;九百多年前的疑,到這一世還在疑,所以到此世還未能證悟,可見「疑悔」障道是很嚴重的。平實導師說:【凡是對法、對善知識有「疑悔」的人,往往是一疑千年,所以千年以後都還一樣懷疑,依舊無法悟入般若。從善知識來說,當你說法時必須「如實」,不能「如虛」;如果說法時都是編造或者好像編造的,人家聽了就不信受。】(《法華經講義》第十二輯,正智出版社,頁281。)這就是 佛在經中開示的道理,不應輕視任何一位眾生;同理,也不能輕視新學菩薩,因為所謂的新學菩薩,往往是從這一世看到他才剛新學,但他也許過去世已經修過無量劫了,既然還沒有離開胎昧,這是看不出來的。導師此世開始學佛到自己明心、見性才五年多的時間,很多人會認為學佛沒幾年就明心又見性,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實際上學佛不只看一世,所以不應輕視任何一位學法者。而導師弘法一直抱持的心態是「不輕未學、不輕新學」,因為每一個人在還沒有離開隔陰之迷以前,他的過去世怎麼修學佛法的,我們都無法想像。這樣的心態雖然是後末世法欲滅時,宣講《法華經》的菩薩應具有的安樂行法,也是我們在修學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不應該輕視任何一位後學者,因為有可能這位後進學人,過去世已經修學過無量劫了,這一世因為因緣的關係,比我們晚進同修會修學,但假以時日,他可能很快就會恢復往日的證量了。
還沒說完的部分,我們下次接著再看下去,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