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5集
由 正超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視頻弘法節目,這一季所講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二)」,這一個系列當中,法義要旨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法華經講義》作為藍本,再加以進一步論述當中義理。這五集的範圍,各位菩薩可參考第十二輯154至253頁,歡迎各位菩薩能繼續熏習這一乘圓教清淨了義、究竟圓滿而無上微妙的《妙法蓮華經》。
各位菩薩應該要瞭解,在未來末法時代剩下五百年至一千年的時候,正法即將滅沒時,因為科技先進昌明,眾生攀緣六塵境界而追求物欲的心性是非常熾盛,如果那時要來演述這部《妙法蓮華經》時,若不先行施設各種安樂行,則將會受到很多的阻礙及惱亂,所以 佛陀教導佛弟子於末法時,若能夠成就三種安樂行,那他在演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時,將不會有人來惱亂他。這意思是說,《法華經》的真實義理是很難令人信受的,因為 佛陀的境界不可思議,而你現在對那些寡聞少慧的人,講出 佛陀這種深妙的境界,叫他們如何相信呢?不能相信的結果,當然就會誹謗、會抵制你,因此那個時節要為人演講《法華經》時,應當先要修行這三種安樂行。也就是說,釋迦如來示現入滅度之後,在末法時代想要為人演說《法華經》時,當然這個演說不是指依文解義,也不是作科判,而是要如實演說的人,自己應該住於「安樂行」中,才能如理作意說法而且沒有橫逆發生,可以讓你安安穩穩地講完這部《法華經》。這就是說,你要住於這個「安樂行」中,才有辦法能夠圓滿地講完《法華經》。
而前幾集中,正子老師及正翰老師已經將第一安樂行演述完畢,而第一安樂行包括有「菩薩行處」以及兩種「親近處」;也就是第一安樂行中有三個法,三法中的第一法是「菩薩行處」,以及第二法「初親近處」中的眾生親近處,和第三法「次親近處」的法親近處。現在在這幾集中要說的是第二「安樂行」法,也就是說,想要為人演述《妙法蓮華經》的出家菩薩,不可以觸惱一切人,這就是末法時代,要為人演述《法華經》的菩薩所應該依止的第二法。佛陀在《法華經》中說:【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妙法蓮華經》卷5)
在經中 佛陀說:「而且,文殊師利!如來滅度以後,若是有人在末法之中想要為人演說這部《法華經》,應該要住於安樂行。如果是口中宣說的時候,或是正在閱讀此經時,都不樂於指稱別人以及經典的過失;也不輕慢於其他諸法師們,不宣說別人的愛好或者厭惡什麼,或者指說別人有什麼長短事;對於聲聞人,也不指稱他的名號而說他有什麼樣的過失或惡事,也不指稱他的名號而讚歎他、說他有什麼美好的證量,而且也不對那些聲聞人生起怨嫌之心。菩薩由於善修這樣的安樂心的緣故,一切聽他演述《法華經》的人,都不會違逆他的意願;凡是有人提出質難或者疑問時,菩薩都不以小乘法來回答,純粹以大乘法來為大眾解說,令大眾可以獲得一切種子的智慧。」佛陀所說第二法這個「安樂行」是說,當你為人演說《法華經》時,或者你在閱讀《法華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佛陀所說的這句話是有一個前提,就是對佛門內真實修行者而言應該要「不樂說人過」,但是這不是對外道,不要把這個前提混淆了。對外道,你一定要破邪顯正,才有辦法救護眾生;你如果不破邪顯正,眾生不知道他們被外道引導到邪法去,不知道自己走錯了路;你對那些邪法若不加以破斥,就無法顯示正法與邪法的差異。你一定要破邪顯正,才能顯示正法,否則大家都說:「你講你的佛法,我說我的佛法,咱們河水不犯井水。」表面上看來你與諸方外道都是在講佛法,他們這樣說好像有道理,但是 佛在《阿含經》中說:末法時代正因為這樣的相似像法廣大流傳,把正法淹沒而漸漸毀壞究竟了義的正法。
佛在《雜阿含經》卷32提到:【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偽寶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滅。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經文的意思是說:迦葉!這就譬如世界劫末將壞之時,雖然真實的寶物尚未壞失,但已經有許多相似的、偽造的假寶出現於世。當相似的偽寶、假寶陸續出現而數量龐大以後,真正的寶物就會漸漸地被數量龐大的偽造假寶所掩沒了。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迦葉啊!如來的正法將要滅沒之時,就有相似的佛法出現於世間廣泛流傳;一旦相似佛法出現於世間而普遍推廣以後,正法就會漸漸地滅失。譬如說,在大海中航行的船隻所載的珍寶過多時,當珍寶超過船身的負荷重量時,船隻必定一下子就沉沒了;但是如來的正法,卻不會因為正法太多而一下就沉沒,只會因為正法漸漸地消失而導致法船消滅。如來的正法不會因為大地的變動而毀壞,也不會因為水、火、風災的侵蝕所毀壞,即使當人們的心性開始轉變後,也不會消滅;乃至於最後邪惡的眾生出現於世,喜歡造作種種惡事,想要造作種種惡事,以至於成就種種的惡業,如來正法都仍然不會被毀壞滅盡。
那什麼又是相似像法呢?《雜阿含經》卷32 佛說:【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意思是說,當許多佛弟子將相似佛法堅持說是如來正法,同時把如來正法誹謗倒說成非法、邪法、非佛所說之法;或者將外道假冒佛法所施設的戒律,假稱為佛陀所施設的戒律,來誤導眾生去行持這些非佛陀所設的戒律;或者對於如來所施設的清淨戒律,反而誹謗說不是佛所制戒,而主張應當要廢除。當未來世的佛弟子像這樣子以相似佛法來魚目混珠,並且投眾生所好,以大量的語句寫作數量龐大的相似佛法書籍,使人間到處充斥著誤導眾生的邪說邪論;將相似佛法熾然興盛地廣泛宣揚,如來正法就這樣子在這種情況之下漸漸地滅沒了。也就是說,如來的正法將要滅沒時,就會有相似佛法出現於世間廣泛地流傳;一旦相似佛法出現於世間被普遍推廣之後,正法就會漸漸地滅失了。所以救護眾生時,為了讓眾生能正確理解佛法而遠離岔路,一定要作法義辨正。所以 玄奘菩薩說:「若不摧邪,難以顯正。」如果不把錯誤的表相佛法舉示出來,跟正法作詳細的比對說明,那麼眾生就無法明白正法與表相佛法的差異所在。所以,法義辨正跟批評人是不一樣的,批評人講的是事相上的是非;法義辨正是就法論法,完全在法上來論議,心態是慈悲救度而不是閒言閒語講八卦。所以不要把摧邪顯正的作為,說是傲慢、與人諍論。譬如佛世時,外道六師每到一個大城,佛隨後就到,作什麼呢?就是摧邪顯正的大慈悲行。《雜阿含經》卷2,佛說:【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所以摧邪顯正的作為是如法語者,是如理所說、是如實說,就不是諍論。
所以當你在弘法的時候,特別是為人講解《法華經》時,世尊開示這個第二個法,也就是為人講解《法華經》時應該遵守的第二法這個「安樂行」,你要弄清楚:這個是對內,不是叫你對外也要這樣子作。因此身為實證的菩薩摩訶薩,對佛教內部乃至對聲聞人,你都不許讚歎,何況是對外道呢!因此當這個出家菩薩為人演述《法華經》時,他不會是對外道演述吧,當然是對佛弟子們演述,所以這時講的「安樂行」是對教內的人而說,不是對外道。若是對外道,不單單要說他們的過失,還要親自去破斥他們;所以 佛陀踵隨於六師外道足後去一一破斥,六師外道每到一個大城誹謗 如來,聚集了一大群人之後,佛陀就隨後去破那六師外道,把六師外道的那一群弟子接收成為佛教徒,全都度入佛門。那六師外道就不能夠生存,又到另一個大城繼續謗佛,等到他們聚集了一大堆人,佛陀又隨後去破他們;就這樣子遍歷諸大城廣破六師外道,才會有那麼多的佛弟子。那你不能夠說:「佛陀啊!您自己講的,自己都違背了。」你不可以這樣說。「您不是說『不樂說人過失』嗎?為什麼又去講外道過失呢?」其實那不是說過失,而是救護眾生。所以這裡講的「安樂行」是對教內,是對僧團內或者對佛教徒,應該怎麼樣去行「安樂行」,而不是對外道行「安樂行」;這個前提要先弄清楚,然後才能繼續為人講解《法華經》。對內,應該要大心含容,為善與人;只要有一點點的小善心,你就要包容他,因為他可能這一世初學佛不久,而他這一世成長的環境是很特殊的,是很奇怪的環境中長大,所以他沒辦法完全如法,那你就得包容他;因為他一心向善,一心努力作義工,很拼啊!那護持正法的時候,他是很拼命,可是他會動不動就發脾氣,動不動就粗口,那你得要包容他,對內就應該要這樣子。只要有那麼一絲一毫的善心,我們就應該大心包容。但是對於外道,或者對佛門外道嚴重誤導眾生,陷害這個眾生同犯大妄語業,那是在戕害眾生的法身慧命,就必須要破斥了。
如果他們外道或者是佛門外道都只是在教人行善,不涉及實證與大妄語,那就與我們無關。行善是善法,只要他們不誹謗正法,不教導眾生下墮三惡道的邪法,我們就讚歎,應該要一體讚歎;雖然不究竟,但是我們也要隨喜。如果他們抵制正法的弘傳,那我們就得廣破他們。可是對內呢,就有不同的作法了。
如果口中為人宣說《法華經》時,或者在自己閱讀《法華經》時,要注意兩件事:說法時不樂於宣說其餘菩薩們的過失。不要在講經說法時指著某甲說:「你昨天作了什麼壞事。」就像講這種過失,不應該當眾這樣子作。如果某甲當眾聽了心裡面會怎麼想呢?一定會很難過啊!他心中就會想:「當眾給我下不了台,讓我好窘,那我又不好當場跟你(老師)頂嘴。」那他會怎麼辦呢?他想一想:「我下週再來聽經,搞不好又當眾講我,那乾脆我別來聽了。」那他就永遠不來了,他的道業跟著就耽誤了。不要給人家下不了台,除非是在法難的時候;也就是說,他否定你弘揚正法,而你為了救人,就應該要說明,就得指名道姓說出來;但純粹是在法上說,不指說他人的身口意行過失,要這樣子才可以。平常你在說法時就不必當眾說:「張三啊!李四啊!你們犯了什麼過失;王五啊!你又犯了什麼過失,趙六你也犯什麼過失。」都不要這樣子講。菩薩若是樂於在眾人之中說過失,那就沒有辦法廣為攝受佛土;而這一些人,他們未來不會再用臉來面對著你,他會用背部來對著你。所以為人說法時,應該「不樂說人過失」。
在法上也是一樣啊,當你閱讀經典時,不樂於演述經典中的過失。這也是要注意的大前提,這是對內也對外。如果是偽經,是外道偽造混進佛門中的,你還得要破斥它,不能夠掩飾它,一定要破斥它!但是如果所說的是真正的經典,你就不要去尋找真經的內容出來說:「這部經典講得不夠圓滿。」不能這樣子講,因為每一部經典都有它宣說的因緣跟對象,如果你要說哪一部經典才是圓滿的,你永遠找不到一部是圓滿的;除非你把三乘菩提所有的經典合併為一部經典,像 文殊菩薩在海龍王宮只講一部《法華經》,才能夠說那一部經典是圓滿的,否則哪一部經典是具足三乘菩提的呢、是可以讓你稱之為圓滿而無可譏嫌的呢?你說《金剛經》有圓滿嗎?如果真的圓滿三乘菩提,那麼 佛陀只要講一部《金剛經》就好了,其他經典都可以不用講了,講完了《金剛經》就可以入涅槃了。那 佛陀為什麼還要講其他那麼多的經典呢?因為各有不同的聽眾,這些聽聞不同的勝妙法的聽眾,層次與因緣都是不同的,他們所須證的法義層次也是不同的,所以要講很多種不同的經典。世尊所說的每一部經典都有它的時空背景,各有它的聽眾法緣差別,因此不可能一部經典圓滿一切佛法。即使是《妙法蓮華經》收圓,也要基於前面三轉法輪諸經之後,才能夠用這部經典把它收攝圓滿,否則單單這部《法華經》,也不能說是圓滿三乘菩提的妙法,因為沒有一部經典,是具足圓滿三乘菩提的。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