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3集
由 正翰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很高興再次共敘法緣,歡迎您繼續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主題是「菩薩行處之法親近處」。
接續上一集所說,一切法如實現觀「皆無所有」的時候,表示你已經開悟明心了,已經證得諸法的緣起;但這個緣起,不是印順及六識論者講的緣起性空;因為他們的緣起性空,不是真的緣起性空,而是緣生性空。所謂的「緣起法」講的是:有一個恆常不生不滅的本住法,依緣而生起一切諸法。一定有一個常而不壞、不斷、恆而無間的根本法體,才能有緣起法;不可能無因無緣而有緣起法出生於世間,也不可能無因而只有緣就能產生緣起法。因為一切法一定有個緣起的根本因,否則就變成無因而生諸法,那就成為無因論外道,而這個所謂的緣起法根本因,就是指「此經」如來藏;即如來藏藉緣直接、間接、輾轉生起諸法,即以如來藏為因,藉種種的緣,如來藏就把種種的法出生出來。
而緣生法講的不是這樣,舉個例子來說明,大家就容易瞭解。以如來藏為因,藉眼根及色塵為緣而生起眼識,這一個過程是緣起法。但是單從十八界來看眼識的生起,是眼根觸色塵而生起眼識;這個根塵觸的結果,使識生起的法,就是緣生法。也就是說,眼識是依緣而生的,緣生法是不將如來藏函蓋在裡面,而獨立出來說的法,講的是一種結果。所以是依緣(根與塵)而有生有滅,是無常性、是依他起之法,這是緣生法。講緣起法是不能離開如來藏而說緣起,緣起法講的是一個流轉現象的整個運作過程,所以函蓋緣起頭的起始及緣生尾的結果,函蓋兩邊;所以它不是印順及六識論者講的緣起性空且性空唯名——諸法藉緣而起,其性本空,唯有名相而已。
所以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就能確定,印順及六識論講的緣起性空,其實是二乘法所講的緣生性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緣生性空的背後,其實就表示一定另有一個本住法、常住法,藉種種助緣而生起緣生的諸法。依於這一個常住的空性本住法,才能使緣生法相續不斷,否則在五無心位及今生壽盡、今世的五陰毀壞斷滅之後,就不會有下一世的五陰出生。因為斷滅之法是不能自己生自己的,那緣生諸法就成為斷滅空的斷滅見。所以緣生法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本住法能藉緣而生起其他的法,才會生起了蘊處界;如果沒有那一個本住法,那就變成無因唯緣的假緣起性空。
佛在《阿含經》中說得很清楚:【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雜阿含經》卷2)人類這個五陰,不論是集或是滅,都要因緣具足,不是單單有緣就能成辦,否則就是 龍樹菩薩所破的「諸法共生」的外道見。那印順及六識論者把緣起的因第八識否定掉,只留下緣的部分,那他就是個斷滅論者;為避免被評論是斷滅論者,就將意識分為意識細心及粗意識,成為增益執的人,妄說細意識常住,說細意識可以來往三世。可是這一建立仍然有問題,因為意識不論多粗、多細,全都是意識,全都是根塵相觸而生的法。
佛陀在《阿含經》中有說:【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雜阿含經》卷9)這一個「諸所有意識」,是說不論哪一類的意識,遠近、粗細等所有意識,一切意識全都是藉意根與法塵為因緣而出生的,佛陀早就預記在那邊了。能夠如實瞭解緣起性空的人,他一定是實證本住法的人,一定是實證如來藏的人,否則不可能如實瞭解緣起性空。因此凡是有智慧能接受上述所說真實緣起性空的人,一定會接受一切諸法不生、不出、不動、不退,而不會有任何顛倒妄想。所以說,如實證得緣起性空的人,一定勝解「不生不出不動不退」,他一定是「常住一相」,就是真如法界一相,這才是為人講「此經」的菩薩應該有的法親近處。從經文中說「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明明一切法都是緣生性空,皆無所有,都不堅固;不堅固是說它會毀壞、有生有滅啊!但是接下來經文卻說:「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為什麼又說「不生不出」呢?也就是這一些生滅的萬法,其實本來都屬於如來藏所有。就好像一顆明珠表面的影像,不斷地生住異滅變化,但它歸明珠所有的時候,你就不能夠說那些生滅變異的影像是有生;因為明珠存在的時候,那一個影像就已跟著存在了。不斷變異的影像早就存在於明珠之上,所以你就不能夠說,這一切變異生滅皆無所有的影像有生,這就是依於明珠而轉,因此說「不生」。那「不出」是什麼意思呢?講的就是我們的法界大定,此定本來就在那裡。這一個法界大定恆常都在定中,我們本來就在法界大定裡面,當然不須要再入;那麼既然不須要入,也就不須要出定了。法界大定,就是講我們個個身上都有的「此經」——金剛心如來藏,祂本來就是住於定中;不必入定就已經在定中了,所以祂不入;既然都不入了,也就不出。這樣「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的真實道理,我們就明瞭知曉了。
接下來要講的是「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這一句。這是講兩個親近處中的後一個「法親近處」,勝解「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它一定是常住一相,就是真如法界一相,在這一相中不動不退。所謂「不退」有很多層次,若從「退」這個方向來討論,就更容易瞭解何謂不退。一般稱在佛法中修學,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退轉了,回墮於世間法中,便叫作退。還有因為聽法知道了初果的內涵,就以為自己得初果了。因為他只是聽聞,沒有經過隨聞入觀的過程;或者聽聞之後,他自己沒有經過思惟觀行的過程;或者思惟具足完成以後,他沒有修定伏惑的實質來配合。所以最後他依舊退轉了。
退轉有很多不同層次的差別,譬如說「位退」,就是三賢位裡面才有退的狀況;因此有人從十迴向位退回十行位中,或者從十行位退回十住位中,或者十住位退回九住、八住、七住,乃至退轉於明心的見地而成為六住位以下的菩薩。還有「行退」,在行菩薩道中眾生恩將仇報故心灰意冷:「我不想再度眾生了。」也許中止一個月、兩個月,也許中止一年、兩年都不一定,這就是行退。再來「念退」,遭遇逆境的時候心中不想繼續修行,或者心中不想繼續利樂眾生,但是也許一會兒他又恢復道心,這就名為念退。
從上述這一些退的狀態,我們就能反向思惟何謂不退了。所以不退有各種不同的層次狀態,但是為什麼無法不退呢?是因為心動搖了,如果心得決定而不動搖,他就不會退轉。所以退轉的原因,都是因為心中動搖,心沒有得決定。
今天的視頻就先到此告一段落。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