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88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接續上一集之所說,開始修學佛法的人,對「一切法苦」的觀察會是什麼呢?
前一集所說到的《佛說十號經》之中,就已經說明 如來在因地的菩薩位之中,就要熏習、觀察、修證四聖諦之法。而苦聖諦法之中,方便教導學人從每一個人一生的生活來看,就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那麼這八類苦的內涵,大家可以自己進一步思惟、觀察而確定;至於從苦苦、壞苦、行苦來觀察種種的苦,那又是另一個層面了。乃至是因為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瞭解之後,比量去思惟三界之中苦的狀況,最後確定下來:只要在三界之中,任何境界都會有苦,只是多與少、時間的長與短的差別罷了!「蘊處界一切法」的範圍不會超過三界之外,所以就確定下來:「一切法苦」。又譬如,善知識宣說「一切法空」之後,學人就觀察蘊處界的一切法緣生緣滅,沒有真實不壞的體性,所以也確定了「一切法空」。再譬如,善知識宣說「一切法無我」之後,學人就觀察蘊處界的一切法因緣和合,其中並沒有真實的我存在,我只是互相對待的假名施設,因此又確定了「一切法無我」。
但是,善知識為學人所說的「一切法苦、空、無我」,若只是到這一個階段,那會產生什麼結果呢?學人多生反覆熏習之後,於最初所發出離三界生死之苦的作意,終於心得決定、乃至是趣向求證無餘依涅槃。這樣子一來,表面上看起來是對學人有所助益,然而卻不究竟;再者,若是菩薩生生世世回到三界的生死之中,只是為了要幫助學人證入無餘涅槃,那麼菩薩將來的三大阿僧祇劫,可能就要變成無量無邊的大阿僧祇劫了,因為和菩薩一起圓滿佛國淨土的有情,一定會繼續「缺席」下去,所以實際上是不會有這麼樣鈍根的菩薩的。
那麼,菩薩會如何使眾生進一步而起於大乘作意呢?於是菩薩把一切法的另外一個層面,為眾生顯示以及宣說,也讓有緣的學人可以親自見到:一切法的確都是由如來藏直接、間接、輾轉所生,都是如來藏的一分。當把一切法匯歸於如來藏之時,如來藏本自清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斷不常等等,而一切法此時是這樣子體性的一分,那麼一切法還有苦嗎?當然不會!而此時蘊處界的一切法匯歸於空性如來藏,因為本來就是如來藏之所生;而此時雖然看到蘊處界一切法空,卻是由空性如來藏生生世世為其之所出生,兩者完全沒有絲毫矛盾之處。
既然蘊處界的一切法匯歸於空性如來藏,而如來藏是無我性的,因此轉依於如來藏的無我性之後,菩薩即便是生生世世再於三界之中示現有蘊處界我,其實還是無我;所以菩薩在三界生死之中,就可以解脫於生死。但這種種的狀況,是從悟後起修,一世一世轉依清淨而說,而不是能夠立即成辦的。所以《楞嚴經》之中才說:【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10)那麼這樣子說明以後,您是不是已經從愛樂二乘法的解脫生死,轉而愛樂大乘法的本然解脫呢?聰明睿智的您,應該是要選擇後者的真解脫。
原來世間會有一切法苦的事實,是因為有情無始以來被無明所障,這包括了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因為無明所障的緣故,就錯誤地認取蘊處界為實有法,乃至是貪著蘊處界之中的種種法;貪著種種法的緣故,相對也就會有厭惡種種法的情況,而事實上眾生因為在有限的福業之所依憑下,是不可能完全能夠稱心如意的,所以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事物,無法遠離不想要的事物,便生出種種的苦。而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正是眾生與生俱來的遍計所執性所致,若是真的證知蘊處界一切法之實相,進一步把原來錯誤的貪著與瞋恨等法去除,那麼繼續在三界之中示現有我,還會有種種苦嗎?但是話還是要說回來,這並不是一世兩世就能成辦,因此仍然是「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妙法蓮華經》卷4)
菩薩明瞭了「佛道懸曠」的道理之後,因為在因地已經發了四宏誓願,因此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更發別別悲願,乃至還會有無量無邊的別願,其中包括了勉勵自他而發的願,都是為了「佛道無上誓願成」。而這個部分,正好契合於《法華經》接下來的經文內容:【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藥王與大樂說菩薩摩訶薩以及其二萬菩薩眷屬,都一起在佛前發下了誓願,要在 世尊示現入涅槃之後,奉持、讀誦、宣說 世尊所開示的經典。經文中說的是「此經典」,表面上的意思是說這一部《法華經》,但《法華經》即是「此經」,此經即是如來藏,而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所以「開示」經典,無非就是希望學人也可以「悟入」如來藏。然而,要能夠親證如來藏,生生世世信受不疑,乃至是能夠隱覆密意而為有緣的學人演說其義理,其成就的過程,如同前面「佛道懸曠」之所說,那並不是短時劫就可以達成的。又加上如今是末法時期,經文內容說的是:「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難可教化。」換句話說,菩薩發願再回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度眾生,那可不是像電視劇中的某一個場景,有一大群人張羅旗鼓,然後歡呼說:「歡迎!歡迎 !熱烈歡迎您!」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既然是後惡世眾生,「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那麼菩薩再回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為了利樂有情的緣故,就必須要把這一些人「非法說法、非戒說戒」等的事實,廣為眾生宣說,好讓他們可以離開造作非法、非律的惡因緣,這當然就會有剝奪這一些惡知識名聞利養的情況,雖然說這並不是菩薩的本願,但卻會是可以預見的一件事實。
說到這裡以後,也許有人心裡面就暗自盤算:「那原來我發願要再活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度眾生,我看現在就打住吧!」各位!大家不應該責怪這樣子的人。一者,會發願再回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而堅定不移的人,他多半行菩薩道的時劫已經是很長久了,所以堅定這一類的願,對於這樣的一個菩薩而言,並不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二者,正是因為在菩薩道中只是初業的菩薩,所以尤其是在娑婆世界度眾生的悲願,是不容易堅固的,因此不應該如此對其責難。三者,正是因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應該再對那一些初業的菩薩說:「只要有眾生需要佛法的攝受,一定還會有菩薩示現再來度眾生,那麼你們正應當要隨喜。」四者,末法時期的眾生有心學佛,然而在在處處之所遭逢,皆多為外道邪見,若是能夠隨真善知識布施真正的佛法,那麼福德之廣大當知是不可思議也!五者,當那一類初業的菩薩,隨著久學的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此乃一同得大福德的事業,當然也令初業的菩薩道業能夠快速地成熟。
六者,佛於四天下之中示現成佛,所以獨在南瞻部洲示現,而不在其他三洲示現,正是因為佛眼的智慧照見於修學佛法因緣最具足之處,正是大家所受生的南瞻部洲,故而正應當發願於此受生。七者,因此值遇末法時期,眾生善根雖則轉少,然而池魚之中或有真龍;某位有情於佛法之中發心的時劫雖然較晚,但是其心性雄猛,於末法時期受我等佛法惠施之因緣,來世能夠快速地成就,更利樂無量無邊的有情,那麼我們等人也會隨同而得到廣大的利益。八者,若不值遇佛法,我等無量世來生死輪迴之苦,比起此時末法時期之生死,當有過而無不及;無量世的生死輪迴之苦都能夠堪受而虛度,此刻有大功德可以成就的時機,怎麼還不願意前往而領受?而度眾生的福德的依憑,未來世生生世世受用,必然轉而更殊勝而無憂。九者,我等無量世來受生死之苦,有賴佛菩薩生生世世之攝受,所以今世能覓得出處,稍作休息;而今佛菩薩仍未停止而繼續利樂有情,我等何以不顧眾生之期盼,又復背捨佛菩薩的恩德而作此佛法的逃兵呢?十者,菩薩因地已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大願,而此大願之初,始於「眾生無邊誓願度」,然而「眾生無邊誓願度」最好的時機與場所,正是應當是眾生深心之中最期盼得度的時機與處所;但是那通常會是最辛苦的事業。這樣子,如何面對於「後惡世眾生,貪利供養增不善根」等,作了以上勉勵自他的簡單說明。
既然已經下定決心,發願要再回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度眾生,而前面《佛說十號經》之中說到的那一段經文,佛說的是先令眾生得二乘的解脫,再令其迴小向大;既然有大乘法的本然解脫之道,為什麼 世尊不為眾生直接宣說大乘法要呢?這與菩薩發願繼續在娑婆世界度眾生會有什麼關係呢?若相對而言,三乘菩提之中佛菩提道的修證,是比解脫道的修證還要難;然而,兩者有共同的內涵,叫作「出世間」。而佛菩提道所要證的標的,是本然出世間之法,對於一般人而言是「不可思議」之法;而解脫道所要證是在蘊處界之中「可思議」之法;而若不是在分證解脫道的基礎之下,其實是無法真正地親證佛菩提道的。然而,解脫道的修證對一般人而言,其實就已經非常困難了,這是因為解脫道的目的是要了生脫死,然而若是眾生無法遠離五欲的貪愛,那麼「了生脫死」就只是一句空話而已。
而對於五欲的莫名渴愛,正是娑婆世界的另外一個寫照,而到了末法時期更是有增而無減,所以 世尊得要在娑婆世界施設三乘菩提的教授次序。那麼,再回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也許有人就這麼想:「唉!既然會繼續有生死,不妨一面受用五欲,一面同時度眾生。」果真是這樣子的話,到底是度眾生,還是其實就是與眾生繼續在五欲中打混?而假如是這樣子作法,那不就正是像那一些「口中說空、行在有中」的人的度眾方式嗎?那其實不叫作度眾生,而叫作什麼?而叫作加速把佛法壞滅。同時這樣的情況,不就與您無量世以來的生死輪迴,其實沒有不同之處嗎?又如何說得上有「度眾」之事呢?而大迦葉尊者一生苦行的示現,正是為了此而警覺後世的眾生。
那麼,菩薩應該怎麼做呢?《華嚴經》之中早有開示,勸勉初住位的菩薩,開始行菩薩道的時候,發願要「樂住生死」;然而「樂住生死」的同時,卻是要再「讚歎遠離生死輪迴」;而若是要「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當然是要付諸實行,而於解脫道有所分證。所以繼續「樂住生死」的同時,或者證初果乃至三果,那就要看個人因緣了。這時候想想,菩薩既然要「樂住生死」,同時也要「讚歎遠離生死輪迴」,而加上「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此時,再看一看經文:「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是否就已經於深心之中對之認同,而進一步付諸實行。
今天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