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劫修道(四)

第087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今天要接續上一集之中,《妙法蓮華經》卷第4的經文中所提到的:「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上一集之中所說的,是在佛法中的大門之外,其歧路旁門就已經是很多了。接下來繼續說,由於諸佛在因地的菩薩位,所以亦如同二乘人,也得世俗智、法智等十智的「一切智」,這就已經顯示出「菩薩也要證二乘人所應該修證的內涵」之事實。所以從修學四念處、四正斷,乃至是四聖諦、八正道之法,這一定是也要經過種種的艱辛的過程,包括前一集之所說,還可能會遇上假名善知識,或者是被誤導之後,因而可能下三惡道的狀況。而菩薩之在因地,終於得一切智,他卻沒有因此而停滯不前,還是繼續地「平等開覺一切眾生」。

世間法之中,常常有一個對比的狀況,就好像說,一般的世間人總免不了一種情況,那就是三五好友、乃至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著某一些事情的成果,然後當然也免不了互相之間的讚歎而高興地說:「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驕傲!」這樣的情況,可以說是世間之法,大家所衷心期盼的事情。然而,共同分享著事情的成果的這一件事情,到底是「因」還是「果」?也許有人會感覺奇怪:「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簡單地來說明一下吧!假如說這個「共享驕傲」是某一件事情的「果」,那麼大家一起享受完成果而感覺到驕傲之後,還會有什麼?是不是繼續還會有不斷的幸福快樂的生活嗎?當然若不是餘福之所致,恐怕也無法如願以償啊!所以「今世受樂之後,但不知、不見後世之苦或是樂」。反過來說,這個「共享驕傲」會不會是某一件事情的「因」?通常不會,因為那是與世間法的運作方式是互相違背的,世間法之中通常不會「預先慶祝」的;這說明了什麼事?說明了世間人的目光之所及,多半只能看到眼前之這一世。換句話說,世間人雖然也可以有「享受成果」的樂,然而其樂通常是「有負擔」,而且是不長久的。然而佛法之中,雖然努力以赴的過程中,往往是很辛苦的,而且其過程又是一世接著一世,但卻常常是可以期待「此世樂、來世樂」的。然而,這一個「樂」的定義,不見得會跟世間法的定義是一致的;但是,這菩薩道真正的「離苦得樂」的內涵,卻是菩薩們所應當要進一步去體會,乃至是願意去接受奉行的。

《佛說十號經》之中,說到「正等覺」的這一段經文之中,提到如來在因地就得聲聞乘的一切智,此時此刻,其實就已經得到「此世樂」,但繼續地「平等開覺一切眾生」的結果,他又會得到「他世樂」。然而,經文之中所說的:【平等開覺一切眾生,令起智斷惑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具三明六通;】這樣子,到底有沒有「平等開覺一切眾生」?若是定性的二乘人,或者是落在有生死的一邊,所以要努力地斷我見,乃至是斷我執,終於有能力可以出三界生死了,又落在證涅槃的一邊;所以,只教導眾生證得初果,乃至是四果阿羅漢,即便是又得三明六通,仍然是沒有「平等開覺一切眾生」。因此,還要再進一步使其「起於大乘作意」。

而這一種度化眾生的方式,正是 世尊於此娑婆世界示現成佛、利樂有情的善巧方便。《法華經》之一開始的〈方便品〉,世尊就已經明白開示:「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妙法蓮華經》卷1)但是因為這裡是五濁惡世的緣故,所以「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就說佛法中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而且說法的次第,也依循著五時三教的方式,令有緣的眾生方便進入佛法之中。那麼,在 世尊教導阿含時之時,眾生起智斷惑而證解脫道之後,自己就知道能夠成辦出離生死的大事;這時候,世尊進入般若時的教導,又施設種種方便,所以阿羅漢們因而迴小向大也悟入般若,這才有了「思求歷修諸地」的菩薩道。然而,阿羅漢們在這一個階段之中,自己也明白了:其實過去世多生多劫以來,已經生生世世接受著菩薩的教導,本來就已經具足菩薩的心性,而為菩薩種姓;而今世的聲聞相,就只是一個隨佛出家而有的示現,因為深心之中本願,也一樣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換而言之,今世成為阿羅漢,又復起於大乘作意,也只是一個示現;其實過去世以來,就是在 如來的教導之下,早已生起大乘作意,也從來沒有捨離大乘作意。

如此看來,如來在因地之時,教導並攝受眾生之時,就已經施設了種種方便善巧。尤其是在這一種五濁惡世,又要令有情於出離三界生死的大事,心中有了把握而不再恐懼,同時又要以方便善巧令其瞭解:只能斷分段生死,並不是究竟的解脫;進一步勸勉其更發大願,利樂無量無邊的有情,而完成三大阿僧祇劫的福德智慧之修證,最後才能夠究竟地「斷盡結習成無上覺」。為什麼我會說,世尊於此娑婆世界,以這一種方式來度化眾生,其實在因地之時,已經就施設了種種方便善巧?各位可以一起來思惟一下,若是佛世的那一些阿羅漢們,在因地的時候,從來沒有被教導以大乘作意;且不說,若是這樣子的前提之下,世尊還會不會在古印度的當時而示現成佛?我還是要說一下,這只是一個假設,因為事實上不可能發生的。而現在的假設是,世尊當時純粹就是以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二因緣、四諦等法、如是之法,而且在宣說這一些法的過程,也就是只在蘊處界的種種虛妄、緣生緣滅而說明。

好了,若是眾生聽完 佛的開示而斷了我見,乃至是證了阿羅漢果;試想:在那一種「寂滅無我」的境界之下,若是沒有別種的意樂為藉緣,如何能夠再起大乘作意,而完成三大阿僧祇劫的福德、智慧的修證?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再者,若是 世尊在阿含時的教授,完全不提有一個萬法所依的「諸法本母」,又或者叫作「本際、如來藏」等等,眾生聽聞到 佛的開示,就能夠斷我見嗎?不可能,因為一定會離不開「於內有恐怖、於外有恐怖」的困境,根本就無法斷了我見,更不要說可以證阿羅漢果了。所以,我前面才再次強調說那只是一個假設。而「諸法本母」的種種異名的宣講,也正是在引發眾生多生多劫以來,曾經熏習過的大乘作意,或者是對菩薩法的愛樂之念。所以,即便是證了阿羅漢果,心中總會憶念著:「純粹的解脫道,並不是我想要修證佛法的目的。」這樣子,聽聞般若時的教導的內涵之時,就能夠很容易相應而契入,而不會因為阿含時與般若時的法要,因為所說的法依止的標的是不同的,所以表面上聽起來,似乎是有互相矛盾的狀況,但是其實完全沒有矛盾的問題。

想來,那一些膽敢說 世尊說法前後矛盾的人,熏習佛菩提道的時劫尚在短矣!故而大乘作意不能生起,又復福德淺薄,因此才會造作謗佛、謗法的重罪。而大乘作意要經過多久的熏習,才能算是有初步的心得決定。簡而言之,至少就是要於佛法僧三寶的信心具足,不懷疑每一個人自己的身上都具足了佛法僧三寶,而真發了菩提心,心得決定發願也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說(是)十信滿足而進入初住位。所以經文上說:「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可以肯定的是,不論佛門內外,只要還有人主張「大乘非佛說」,當知其十信位仍不滿足,不論他今世的身分、名聞利養如何、又如何!

佛之所以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而且是在古印度示現成佛,就表示當時眾生得度的種種因緣是成熟的,因此先教導以二乘法,讓有緣的眾生可以分證解脫道,乃至是證阿羅漢果;然而,必須要說末法時期的眾生根器有別,若是要如同 佛住世時之施設,先讓眾生多數都證得阿羅漢果,然後再來教導般若中觀,只恐怕真正的佛法會因此而無法繼續弘傳。但不論怎麼說,諸佛如來在教導並攝受眾生之因地時,就一定會施設種種善巧方便,把大乘作意熏習到眾生的八識田之中。現在,即便是末法時期,而眾生的根器參差有別,也可以簡單地舉個例子,讓大家能夠有初步的瞭解,怎麼樣令眾生於解脫生死有信心之際,卻又同時種下愛樂大乘法的種子。

經典之中在宣講解脫道的時候,最常說的就是「苦、空、無常、無我」等,所以善知識也引述而為學人說「一切法苦」啊!然而,熏習大乘法的時間較長的學人,一定曾經聽過善知識開示過一切法的兩個層面:一者是說蘊處界中生生滅滅的一切法。一者則是因為這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直接、間接、輾轉所生,所以將一切法匯歸於如來藏;因為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根本,就說如來藏是一切法。那麼,從何處而得以觀見一切法苦的事實呢?若是從每一個人每一天的開始來看,每一天起床之後,要刷牙洗臉,這是第一件所要面對的不淨啊!因為不淨就有苦,所以就得要去對治。若是要朝九晚五趕著上班的人,就要順著次序安頓好其他家人,或者只需要照顧自己的一餐的人,但是總免不了要注意「滴答、滴答」的分秒,還要考慮交通是否順暢,因為得要準時趕到工作場所。

接下來的一天呢,還要面對種種,這只能說是盡在不言中了,所以被生活之所壓迫之下,都有種種的苦。當然有的人也許會說:「不!我每一天都很順利,下班之後有種種的消遣,假日也有精彩的生活,偶爾還能去旅遊,一點都不苦!」事實上,每一個人福業之所依憑,自然今世受用會有所差異;然而,細心地想一想,某甲果能夠如此地受樂,到底能夠持續多久?會不會於某一種之受樂而厭倦呢?然後,受樂之前要不要先努力工作,而取得受樂的依憑?受樂之時、受樂之後,會不會想著失去了以後又要如何面對?這一些林林總總,還是回到「一切法苦」的事實。

那麼,開始修學佛法的人又如何呢?但是先要問大家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不大」是說,這對一般學佛人,是一定會經過這一個過程的;而「不小」則是說,你得要深切地思考自己的答案,學佛之路才不至於會有所偏差。因為,有可能本來是為了「學佛」,結果卻被教導而走上「學羅漢」之路。講到這裡,各位就應該已經猜到說我想要問大家的問題,那就是:「你為什麼要學佛?」然而,因為每一個人發心學佛的因緣有早有晚,若是回答說:「聽說學佛很勝妙,所以我來學學看。」這一個人,多半你可以判斷他只是初機的學人。若是另外一個人他回答說:「我不為別的,我學佛就是為了要成佛。」當知這一個人,已經在過去世多生多劫之中,佛菩提道的種子早已經萌芽乃至是茁壯了。而介於這兩者之中的答案,多半就是因為知道學佛可以了生脫死,所以就來修學佛法。雖然這一些答案的表面上是不盡相同,而其中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希望可以「離苦得樂」。

由於眾生的根器不一而足,然而諸佛菩薩在往昔教導並攝受有情的時候,以其悲心及種種的善巧方便,一定會將「大乘作意」熏習進入眾生的八識田之中;因此,學人在後世熏修解脫道的時候,能夠「復於大乘作意」,對於其而言就不會是一件困難的事。然而這一類種種的過程,正是顯示出「佛道懸曠,經無數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的這一個事實。

今天暫時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