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劫修道(二)

第085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今天要接續上一集之中,舍利弗尊者所說的「女人身猶有五障」之中,帝釋天與魔天的部分。

前一集的經文之中說到:【天女報曰:「我等有五百人,悉皆清淨,無有夫主。我等聞有世尊弟子,名曰難陀,是佛姨母兒,彼於如來所,清淨修梵行,命終之後當生此間,與我等作夫主,共相娛樂。」】(《增壹阿含經》卷9)世尊為了方便度化難陀,就以神通力帶著難陀到欲界天的第二天——三十三天,讓他看見有五百天女,等著他命終之後往生過來作為她們的夫主。

結果難陀回到精舍後精進用功,但只是為了能成為五百天女的夫主,而出家前的妻子孫陀利已被他拋到腦後;而後續 世尊又如何運用善巧方便,觀眾可以自行查閱《增壹阿含經》卷第9的經文之中。此處之所記載的,是欲界天的第二天——三十三天的境界,是有五百天女侍奉一位天子,作為這一位天人的妻室。經文之中不說「我等五百天人,無有妻子」,乃至是沒有「某甲將與我等五百天人而作為妻子」之說。由此可知,這是欲界天的共相,是五百天女奉侍一位天子;而較一般天人更為尊貴的天主,當然也是有多位天女一起來奉侍。這是欲界天的共相,上至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亦復如是。換而言之,若以女人相生而為欲界天的天主,而有眾多的男人相的天人而共為夫君,這是不可能出現的狀況;諸天的天主,一定示現為男人相,而有眾多的天女一起來奉侍。這其實不是任何一個人刻意的安排,純粹就只是三界中的欲界天自然而有的狀況。由於這樣緣故,所以說示現為欲界天的天主——帝釋天、魔天,都不會以女人身而示現。因為,某甲在人間或者是男眾,或者是女眾,隨因緣果報的緣故,生到了欲界天之後,就不一定仍然是男或是女了;所以,這其中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所謂的重男輕女的成分,就只能說法爾如是。

「女人身猶有五障」之中,講到這裡,其中的梵天王、帝釋天、魔王三種有情,都不以女人身示現的原因,這也概略說明過了。接下來要說明的是,轉輪聖王不以女人身示現的原因。轉輪聖王是欲界之中人間的有情,隨其福業的優劣,而分別有金、銀、銅、鐵四個層次的轉輪聖王。《起世經》卷第2之中,提到了轉輪聖王在人間受用之時,說到:【諸比丘!閻浮洲內轉輪聖王出現世時,此閻浮洲自然具有七種瑞寶,轉輪王身復有四種神通德力。何者七寶?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主藏寶、七兵將寶,是為七寶。】

這是 世尊為我們開示世界悉檀的一小部分,因為所具有的輪寶是金輪寶,所以所講的就是金轉輪聖王。請先注意經文之中「此閻浮洲自然具有」的提示,如同上一小段之中的說明,這不是任何人刻意的安排,就只是三界中的欲界自然而有的狀況,是法爾如是的。換句話說,轉輪聖王會具有七種瑞寶,是某一個有情因為福業的成就,以及與相對的其他有情的業緣圓滿,而「自然具有七種瑞寶」;而七種瑞寶之中,有兩個不在有情數之中,有五個則為其他的有情,所以剛才才說要具備兩類的福德因緣。今天主要是要接續上一集之中「女人身猶有五障」的部分,所以「四種神通德力」的部分,就請觀眾自行參閱《起世經》的經文。

七種瑞寶的第五者名為「玉女寶」,經文之中是這樣說明的:【諸比丘!轉輪王世出生女寶,不麁不細,不長不短,不白不黑,最勝最妙,進止姝妍,色貌具足,令人見之樂觀無厭。又此女寶,熱時身涼,寒時身煖,於其體上出妙香氣,猶若栴檀,口中恆出優鉢羅香。為輪王故,晚臥早起,勤謹恭敬,凡有所作無失王心,此女意中尚無惡念,況其身口而有過失。】(《起世經》卷2)

這表示說,轉輪王會感應到有上面所說的種種特質的女眾,而「為輪王故,勤謹恭敬」;而轉輪聖王具有的七寶的開示,多部經典中均有相同的開示。然而,關於轉輪聖王所具有的七寶,若是有任何一部經典之中,曾經有這樣的開示:「或有轉輪聖王出現於世時,具足七寶: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士夫寶、六主藏寶、七兵將寶,是為七寶。」其中的第五者的「玉女寶」,若是改為「士夫寶」,那麼則可以說這一位轉輪聖王就有可能是女性;但經藏之中從來沒有諸如此類的記載,都說七寶之中的第五者為「玉女寶」,故知金、銀、銅、鐵四種層次的轉輪聖王,法爾如是地,都是以男子身為示現。

舍利弗尊者所說的「女人身猶有五障」中的最後一種:「不得作佛身。」學佛的人,一般而言都聽到過或者是知道諸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其內涵詳細地記載於經論之中。而三十二大人相之中,有一者稱為「陰藏相」,或者別譯為「陰馬藏相、馬王隱藏相、勢峰藏密相」。簡單的說,佛陀的男根隱藏於腹中而不外現,故稱為陰藏;那是由於往世多劫之中,謹慎己身而遠離色欲,又於貧裸者施與衣食,恆懷慚愧、遮惡不起;由於這一些福業之所感,所以得三十二大人相之中的「陰藏相」。而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是很多有情可以從 世尊示現的應身上親眼所見到的;世尊為學人開示其中的內涵,以及成就此諸福德的因緣,正是為了利樂有情,讓菩薩們有所依止,得以如法修學,則福德資糧可以快速圓滿,才能夠成就佛道。

回頭過來說,世尊所開示的「三十二大人相」,經典之中是否有別別之說,而說沒有「陰藏相」者?沒有!豈不聞 世尊是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這不像密教之中,也謊稱他們有「四加行」,然而各派所說的「四加行」,不但是各不相同,而且根本就與斷我見的加行內涵,是毫不相干的。然而「三十二大人相」內涵沒有別別之說,而其中的一相名之為「陰藏相」,這不就已經表示說,世尊在欲界的人間示現成佛時,一定是以男子身而示現的這個事實嗎?

因此,舍利弗尊者所說的「女人身猶有五障」,絲毫都不存在所謂的重男輕女的成分,而只是敘述三界之中,有情隨其因緣果報而受生的一些狀況。而眾生無始以來,因為貪著五欲,與煩惱障相應的此一類種子,就被有情自己熏習而留存於八識田之中;某一些種子熏習的勢力越發成熟,就使得這一位有情受生於欲界,乃至是生而有「女人」的外相。除了外相上的差別之外,人們在觀察彼此的心性差別,隨順於世間大家的認知,就會說某一個有情是「女人」,那另外一個是「男人」。譬如說,大家大部分都會形容說女性叫作婀娜多姿,或者也會形容男性叫作雄壯威武;可是,假如一位女眾的心性是「豪爽開放」的,人們可能就會戲稱她叫作「女漢子」,若是一位男眾的心性是「扭曲造作」的,人們可能就要戲稱說「他很娘」,約略的道理就好像是這個樣子。

然而,世間人有一句沿用於佛法經典之說,叫作「相由心生」,當然這個「心」的義理是有其深入淺出的差別,現在姑且就隨順一般人的說法,而說是「心性」或者是「心意」。所以,各位就可以去觀察一下,那一些心性是「扭曲造作」的男眾,在外相上看起來,會不會是越趨於女性化?而那一些心性是「豪爽開放」的女眾,那麼在外相上看起來,也會越趨於男性化了。因此,舍利弗尊者所說的「女人身猶有五障」,這個「女人身」只是外相上的示現,而所謂的障礙,其實則是在於內在的「女人性」。然而,其實沒有任何一種心性的本質,一定稱為是「女人性」;如同前面之所說,就是眾生無始以來貪著五欲之法,有著其中某一些較為染著的煩惱,因而顯現於外,就施設其為某一種特質罷了。

那麼,「女人性」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就要談到佛教中的一個典故了。假如稍微瞭解 世尊兩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示現八相成道的歷史典故的人,會知道說悉達多太子,也就是 世尊示現成佛之前的世俗身分。他出生七日之後,生母摩耶夫人就去世了,他是被姨母摩訶婆闍波提所養育長大;摩訶婆闍波提,也就是大愛道瞿曇彌。悉達多太子後來示現出家、成佛了,有因緣的學人紛紛請求在 世尊座下出家學法,其中也包括王族之中的很多成員,乃至是大愛道自己的兒子難陀,也在 世尊座下出家了,這當然是有過去世的因緣的。後來大愛道也打從深心之中,想要在 世尊座下出家學法,無可奈何地多次請求 世尊之時,世尊總是回答:「且止。裘曇彌!無樂以母人入我法律中、服我法衣者。」(《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上)即便是大愛道以哀求的方式來提出請求,世尊的回答總是不變。裘曇彌的「裘」,「裘」字是梵音的另外一種音譯。後來阿難尊者看到悲傷的大愛道,知道了她的求法心切,慈悲的阿難尊者即便答應,將為她再度向 世尊請求。

然而,世尊依然否定阿難尊者的請求,並說出了不同意的原因:「今使母人入我法律者,必令佛法地清淨梵行不得久住也。」(《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上)阿難尊者再度請求,並把大愛道養育之恩一併提出;世尊當然知道她於自己有養育之大恩,並且也是善根深厚之人。最後告訴阿難尊者:「若女眾要進入僧團成為沙門,必須要盡形壽遵守『八敬之法』。」這就是 世尊制定「八敬法」的因緣。大愛道聽到阿難尊者的轉述之後,歡喜奉行;不久之後,佛便授大愛道十戒而為沙彌尼,乃至大愛道之後也受了具足戒,而成為佛教僧團中的第一位比丘尼;世尊後來也為大愛道比丘尼授記當得作佛。因為攝受大愛道比丘尼以及跟隨她的許多女眾,佛教的僧團中就有了很多比丘尼。阿難尊者為了利益這一些比丘尼,向 佛提出:「比丘尼當云何行得道也?當用何法行之乎?」佛回答之時,其中就有「女人求道,但坐外八十四態,還自纏身。」(《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下)而知道了「八十四態」的內涵,就會明白「女人性」的說法的緣故了。

這樣子的簡述以後,就可以與《法華經》的經文之中,舍利弗尊者對於龍女所提出的質疑,而說「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妙法蓮華經》卷4)以及「女人身猶有五障」的部分互相對應,大家就不會被佛法之中竟然是重男輕女之說所誤導,也不會被其實是於「女人身有非分之想」的所謂「密教之中的大成就者」之所蠱惑,一不小心而誤入歧途。

話又說回來,菩薩觀察眾生的因緣,也會以女人身示現,來圓滿度眾的因緣。就好像說,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偈頌:「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觀音菩薩讚〉)一聽到這一首偈頌,大家便在心裡面浮現「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在民間信仰之中,常常有各類的尊稱,如觀音佛祖、觀音大士、觀音娘娘,閩南語中還有觀音媽、提籃觀音、白衣大士等等。而在唐代以前,觀世音菩薩的畫像和造像多是呈現男性形象,很多的塑、畫像還留有鬍鬚;後來民間有一種傳說,是因為武則天在位的關係,就有人開始以其尊容作為模本,從而塑造出觀音像。既然民間的傳說,而且也一直流傳下來,那就會是帶著人們的期盼與景仰,當然也可以說是人們心之所趨,那麼菩薩之隨應而示現,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今天暫時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