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劫修道(三)

第086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上一集之中最後提到 觀世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的示現,眾所周知 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是 正法明如來,為了利樂有情而倒駕慈航示現為菩薩身;而菩薩於八地之時,已得到於相於土自在的功德,為了要利樂有情的緣故,而能夠隨意變現。因此,當我們不知道這一位龍女的證量之前,就不應該人云亦云而說:「女人身怎麼可得無上菩提?」若是這一位龍女早已滿足成佛的因緣,為什麼不能在成佛之前,示現為龍女相去攝受某一類的有情呢?為什麼一定要在表面上的男女相而作質難呢?

就如同《維摩詰所說經》卷中的一段經文,舍利弗尊者對一位天女說:【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這句:「是人為正問不?」正好就來回答前面會提出質難的人們。然而,說著說著,這一位天女就以神通力把舍利弗變成如同天女的模樣,而自己卻化身如同舍利弗,反過來問舍利弗:「何以不轉女身?」由此可知,這一位示現為天女的菩薩,其證量已在八地之上,依然隨順著因緣示現為天女而來利樂有緣的眾生。或者是此世的龍女,也如同 觀世音菩薩之倒駕慈航來利樂龍宮中的有情呢!因為《法華經》之中,也未指出龍女是否是為第一次示現成佛。

這就好像說,眾生都認為 釋迦牟尼佛只是今世的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出家修道才成佛的;而 世尊在《法華經》之中,卻明白地指出,其實成佛以來,已經經過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應於過去世一千個兄弟的因緣,今世再次示現成佛,而不只是一般人表面上之所見。既然成佛以來,已經經過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這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之中,難道不能攝受、教導菩薩也能夠成就佛道嗎?這樣子一來,有一位龍女可以示現成佛,那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而《維摩詰所說經》卷中的那一段經文,那一位天女最後說:【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因為,本來是由有情自身的如來藏變化所成,一切諸法匯歸於如來藏之後,再說或者是男或者是女、或者是東是西等,或者是隨俗而說,或者就只是度眾的善巧方便罷了。因此舍利弗尊者慈悲地提出一般人會質疑的「女人身怎麼能夠得到無上菩提」的這個問題,到此應該就已經完全煙消雲散。

所以,佛菩提道上不應當只從菩薩當世的狀況而就可以推論孰是孰非,就好像說,有的菩薩過去世以來若已入初地,或者是仍然不離隔陰之迷,今世受生之後,看起來好像是又重新學法;再者,即便是一開始被教導是錯誤的法,他仍舊可以自參自悟,而把過去世之所證逐漸憶持起來,佛法之中就說,這樣子的菩薩已得到無師智。而所謂的「無師」,並不是說過去世以來一直都沒有善知識的攝受,而是說菩薩此世能夠無師自通。入地以後的菩薩如此,諸佛之示現成佛亦復如此。尤其是在娑婆世界,得要為眾生示現有開始修學的過程,這是因為要令眾生也能夠生起願意修學的心念。所以菩薩一開始示現隨著外道修學,但是卻是即修即得,而當外道希望菩薩一起留下來教導眾生的時候,菩薩隨即表示其法仍不究竟,故而隨即離開;最後才在菩提樹下,示現明心見性而成就佛道。故而菩薩從因地的初住位開始,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佛道的事實而言,正是應該警覺初機的學人,不應該只在外相上去論斷是非,否則不免就有可能會鑄成大錯。

接下來繼續來看《妙法蓮華經》卷第4之中,舍利弗尊者對龍女提出質疑而說的另外一段話:【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這一句「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如前所說,雖然是在警覺初機的學人,不要只從外相上而妄斷是非,而其背後的原因則是「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的確,是事難信!因為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才能夠成就的佛道,而「三大無量數劫」到底是多久?與短短的百歲人壽來相較,真的無法想像。所以單單就時劫長短這件事情來看,心量不夠或者是聲聞性較重的人,往往就是望而卻步。再者,若就佛菩提道中所應修集的福德、所應修證的智慧、所應度化的有情數量而言,這豈不又是另外一個天方夜譚了!

所以在佛前長跪而發四宏誓願,應當打從深心之中唱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通願之時,應當要明白其目的就是為了要圓滿「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大願、悲願。既然已經在佛前發起了四宏誓願,而從四宏誓願的內涵已經也可以初步的了知:為什麼「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的原因。然而,為了自勉、勉他,還是應該要進一步地說明,為何是「佛道懸曠」的原因。

眾所周知的佛有十號,諸佛成就十號的功德是有相互含攝的部分,但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利樂人天而究竟菩提的結果,一定是十號具足。而在八十卷的《華嚴經》卷第12之中,文殊師利菩薩承佛威神,觀察眾會之中一切菩薩的因緣而說:【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2)佛在娑婆世界,這一個有著百億四天下的三千大千世界,其實是有百億萬種種名號,然而在人壽百歲的這一個南閻浮提洲,是無法為眾生具足宣說這百億萬種種名號,就依於與眾生緣分最成熟的部分,也就是大家現在所熟知的十號,用以令有情於成佛之道的功德與內涵,能夠生起愛樂,乃至是能夠逐漸具足了知。

為了進一步令眾生生起極殊勝的想,文殊師利菩薩接著就把娑婆世界東南西北等的十方世界,如來於彼,亦「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把這樣的一個事實為眾生開示。真的是殊勝到無法想像!對不對?正是!而 文殊師利菩薩為我們所開示的事實,既然是 如來是可以成就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這也不就說明了為何是「佛道懸曠」的原因了嗎?所以,在這裡就舉其中的一個名號,來進一步說明「佛道懸曠」的原因。

在《佛說十號經》之中,說到「正等覺」這個名號的時候,經文這麼說:【「云何正等覺?」佛言:「如來具一切智,於一切處無不了知,以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二緣生、四諦法等如是之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令起智斷惑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具三明六通;復於大乘作意,思求歷修諸地,斷盡結習成無上覺,此名正等正覺。」】

世尊先就「正等覺」這個名號,作了概括性的說明,而說是已經「具足了一切智,於一切處無不了知」。一般而言,「一切智」指的是聲聞乘的世俗智、法智等十智;而菩薩摩訶薩得人、法無我之時,當然也得這一切智,然而因為是依於法界實相,而證得的人、法無我之緣故,菩薩所得的智慧是更超勝於二乘人。因而為了佛菩提道見道通達的緣故,菩薩摩訶薩又得道種智,乃至是再經過兩大阿僧祇劫的利他、自利的結果,福德、智慧究竟圓滿而得到了一切種智,成就佛道。「一切種智」說的是,對於如來藏中的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完全具足證知而生起的智慧,這是菩薩之所還不能究竟的智慧。這樣子的過程、內涵,當然也顯示出「佛道懸曠」的原因。

話說諸佛在因地的菩薩位,所以亦如同二乘人,也得世俗智、法智等十智的「一切智」,當然也就顯示出一個事實,那就是菩薩也要證二乘人所應修證的內涵;而事實上,二乘人所修證的法,其實就是菩薩修學佛菩提道之過程中所應該要分證的法。但是,尤其是定性的聲聞人,或者是佛門中的外道,他們就會堅決地主張;有人也許會認為,我動不動就說「佛門中的外道」,既然說是佛門中的學人,怎麼又稱其為「外道」呢?這樣說會不會太過激烈了?然而,在佛門之中修學的人,真的全部是在修學佛法嗎?或者是他們認為自己是在修學佛法,其實恰恰地相反是在修學外道法,是在破壞佛法!或者是說,是被錯誤的教導所致,那麼過不在彼;或者是存心刻意之所為,那麼其心可議。這樣的情況,佛在即將示現入滅之前所說的《佛說法滅盡經》之中,就已經有著明白的開示:【佛告阿難:「吾涅槃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噉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雖然現在離於佛法的最後五十二年還有一大段年月;然而,如 世尊之所開示,其實魔子魔孫早已潛入佛門之中了。

接續回前面的話題,那麼這一些人會有什麼樣子的主張呢?或者是會說:「大乘非佛說,那是佛弟子在佛涅槃之後共同所創造的。」或者是會說:「修學佛菩提道曠劫廢時,修解脫道可以快速成就,而可以出離三界生死。」又或者是說:「解脫道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只是方便之說,因為『大乘非佛說』嘛!」這樣子,種種處心積慮想要破壞佛法之說,所在多有,不一而足啊!甚至是想方設法,想要以解脫道的法來取代而說,說那就是佛菩提道;那這一種狀況,與定性聲聞人,當年把解脫道的法結集之後,定名為「成佛之道」的《阿含經》,其實背景並不完全相同,因為多分增上慢的心行。而前者則是為了要破壞佛法的緣故。然而,他們之想要以解脫道來取代佛菩提道的前提之下,又加上誹謗 佛所為眾生宣說的如來藏妙法,說如來藏之法只是「佛所說的方便施設」,說「無我如來藏」,只是為了攝引眾多外道來歸依 佛罷了!所以,因此就名正言順地主張說「如來藏之說是外道神我」。

然而,當他們否定萬法本母的如來藏之後,他們所認為的解脫道就只會是一個幻想,而且當然也一定沒有辦法成就;因為如來藏就是《阿含經》之中常常會提到的「本際」,不相信「本際」而修學解脫道的狀況,就一定會落入《阿含經》之中 佛所預先授記的「於內有恐怖、於外有恐怖」,解脫道根本就無法有絲毫的成就,那麼當然就更不用說佛菩提道了。各位想一想,如同前面之說,佛法的修學都還沒有入門,其歧路旁門就已經是這麼多了,更何況終於走到佛法的初步入口,心得決定而發願也要成就佛道,然而後面卻還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路要走。這樣子,為什麼《法華經》之中會說「佛道懸曠」的原因,是不是又可以進一步地理解了。

今天暫時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