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女成佛之不可思議(二)

第080集
由 正墩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系列弘法講座。本單元是依 平實導師《法華經講義》的內容,來解說《妙法蓮華經》大乘佛法中圓教唯一佛乘的道理,進行到〈提婆達多品〉中有關龍女的部分。

在上一單元當中,我們對 文殊師利菩薩在大海龍王宮中返回法華會場中,與跟隨 多寶如來來到 釋迦如來講演甚深一佛乘法的《法華經》法會聽講的智積菩薩,有一番對談。兩位菩薩是提問者明知故問,回答者則是明知故答,兩位智慧深利的大菩薩,正在兩位如來面前演出一場利益有情大眾的戲。這也是 釋迦如來與 多寶如來兩位世尊,必須要讓這場戲如期登場,因此要讓智積菩薩來請問從龍王宮回到法華會的 文殊菩薩,在龍宮之中度化的眾生有多少人?有誰修行可以迅速成佛?這就是要創造因緣,讓 文殊菩薩可以說出來現前所見從地踊出為數無量、現在修行大乘空義的大菩薩,於六度波羅蜜已修行圓滿,以此顯示菩薩的不可思議;而且引出 文殊菩薩可以說出,由於大海中常說《法華經》度化眾生的緣故,以此再度顯示《法華經》的不可思議。這樣的對答,就是要鋪陳隨後緊接著智積菩薩再提問:這麼勝妙不可思議的《法華經》,有誰精勤修行而可以迅速成佛?而讓龍王之女登場,顯示另一個菩薩的不可思議。

在智積菩薩現見 文殊菩薩在大海中所度的無數菩薩現前出現所顯示的不可思議,因此讚歎 文殊菩薩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緊接著 文殊菩薩就道出顯示不可思議的背後,就是 文殊菩薩在大海中常說《法華經》。《法華經》經文如是說:【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妙法蓮華經》卷4)文殊師利菩薩說:「我在這大海中,只有常說……」經文這裡這個「常」,不能解釋成為常常的意思,而是始終都是這樣,永遠都是這樣,都不改變。文殊師利菩薩表示說:「在大海龍宮之中,我一直都是在宣說《妙法蓮華經》,而且只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因為這裡他有說了「唯」字!「唯常宣說《妙法華經》」,就是永遠只演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而不說別的經典。這個意思是在表達什麼呢?這麼簡單一句話,是說當 世尊向這些阿羅漢授記的時候,大家都只注意誰被授記、將來成佛是什麼名號,誰會比較早成佛、誰會比較晚成佛等等,可是大家都沒有注意到 文殊師利菩薩。他到底什麼時候離開的?沒有人知道。他就是去了龍宮,因為要把無數的菩薩帶領出來,這是為了顯示應身如來 釋迦佛的淨土世界是如何的莊嚴,竟然還有無量億菩薩——沒有辦法詳細計算的菩薩們,而且都已經是七地以上的菩薩——都已滿足七地心了。

有這麼多的菩薩是 釋迦如來的弟子,這在顯示什麼呢?顯示 釋迦如來的淨土不可思議。一般眾生只看表相,只會看到這個屬於 釋迦如來所住持的、攝受的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地球上的山川林木,大環境中有很多的汙穢,人類所吃的種種食物,說起來也都是藉不清淨的東西生長出來。欲界人間有情,有誰說真正吃過清淨的食物?事實上都沒有!所有人所吃的食物,都是從土地泥巴裡長養出來;試問:泥巴能算是清潔嗎?裡面含藏多少不淨的東西。不但如此,想要讓作物肥美,就必須施以灌溉肥料方能長養,所施肥料不就是以堆肥效果最佳,大家所吃食物能說是清淨嗎?當然不清淨。

所以眾生看到 釋迦世尊的這個娑婆國土時,都叫作穢土,不是清淨土;但是卻不知道 釋迦如來所住持的這個娑婆世界香水海裡面(因為釋迦如來不是單單只有住持這個娑婆世界而已),在很廣大香水海裡面,都還有 釋迦如來所度化的許多大菩薩們;那些菩薩們是 文殊師利菩薩所率領、教導的,而 文殊菩薩只為他們演說《法華經》,那是一年又一年、一劫又一劫,就是單說《法華經》;是以一部《法華經》函蓋三乘十二分教,大乘佛菩提、二乘解脫道的緣覺菩提、聲聞菩提全部函蓋,就這樣演說佛法。所以,文殊知道 如來為弟子授記進行差不多了,需要帶領在大海的菩薩在此時登場時,就去把這一些菩薩們帶出來,顯示 釋迦如來所攝受的佛土不是只有人間這個穢土,而是還有許多的佛土,是大眾所不知道的。所以帶過來的菩薩有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之多,這是第一個證明。這是 釋迦如來四種不可思議裡面的佛土不可思議,由 文殊菩薩以這種方式再度為大眾重新證明。然後顯示說,釋迦如來所說《法華經》是如何勝妙,因為他在大海龍王宮中也是只演說《妙法蓮華經》,永遠都是說這一部經。所以這一部經,如果真的要深入去講的話,將會講個沒完沒了;因為它就函蓋了一切佛法,這就是重新再顯示 釋迦如來的法不可思議。

釋迦世尊的佛土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就顯示 釋迦如來不可思議。會有許多的四種不可思議在此示現,這就是我們在前一單元當中提醒各位的一個重點,可是這個道理誰懂?沒有人懂!凡夫都用自己的境界說:「佛陀跟我是一樣,我現在成佛了,我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所以釋迦如來的境界就是我現在的境界。」凡夫大師是這麼想的。那些六識論的佛門凡夫、佛門大師,一個個都是如此,哪裡想得到 釋迦如來的四種不可思議。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就這樣一句話,間接把 釋迦如來佛土的不可思議、以及法寶的不可思議示現出來,襯托 釋迦如來的不可思議。因為世間凡夫肉眼所見,其實看不出什麼,只看到表相說:「釋迦如來跟我們同樣都是一個人類,同樣是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個嘴巴,也沒有三頭六臂呀!」他們往往是這樣看的。而尊貴的 佛陀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地來耍神通,讓眾生歡喜、來信受?也絕對不會!

三界至尊總是要以三乘菩提的證量來攝受眾生,可是眾生看不出來,因此得要 文殊師利菩薩刻意地來演這一場戲,就把海龍王宮中的這麼多的大菩薩們都帶出來,大家一看才知道說:「真的不能想像啊!」根本不可能想像 釋迦如來還有這麼多的大菩薩弟子們,由 文殊師利菩薩在教化著。可是這樣子還沒有具足把 釋迦如來座下菩薩僧的尊貴顯示出來,也還沒有顯示出 釋迦如來座下菩薩僧們的不可思議,所以還得要由龍女來示現。當這海龍王之女示現以後,大家才會知道 釋迦應身如來不可思議,有這樣子的弟子。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妙法蓮華經》卷4)

這是接著前面,跟隨 多寶如來來到娑婆世界 釋迦如來法華會上的智積菩薩對 文殊師利菩薩的提問,因為 釋迦如來向本來準備返回本土的 多寶如來隨侍智積菩薩說,再等一位菩薩而「可與相見,論說妙法」,然後再返回。那就是從法華會中前往大海龍宮又再返回法華會場的 文殊師利菩薩,而 文殊菩薩除了以隨之而來從龍宮踊出住於空中無數無量的菩薩現前,回答了智積菩薩對於剛從龍宮返回的 文殊菩薩所提出第一個問題:在龍宮,文殊菩薩究竟度化多少眾生?接下來智積菩薩當然會再問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因為 文殊菩薩在龍宮只宣講《妙法蓮華經》,既然此經是如此甚深微妙,是諸多經中的寶藏,世間希有,是否有眾生因為勤加精進修行此經而可以迅速成就佛道?

智積菩薩當然知道該怎麼再問,他們就是一唱一搭來演一場戲。他們兩個,一個就像主持人,一個就像司儀,這樣子來安排這一場度化眾生的戲該怎麼演。所以智積菩薩就故意問 文殊師利菩薩:「這一部《妙法蓮華經》,非常深奧而且微妙,可以說是一切諸經中最寶貴的經典,世間難以值遇、難以聞見、難以理解,非常希有。像這樣的經典,有沒有眾生很殷勤加以精進,修行這部經而能夠快速成佛呢?」智積菩薩是這樣故意問的,而 釋迦如來座下的眾生有沒有人勤加精進而能夠實證這一部經圓滿快速成佛?但是他難道會不知道嗎?他是故意這樣問的。要知道智積菩薩可是陪侍著 多寶如來來到十方世界各處的佛國淨土,只要有諸方應身如來演說《法華經》,多寶如來一定會去,而智積菩薩也同樣隨著 多寶如來去聽,不用說,必定早就知道此中的道理了。

經文說:「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智積菩薩向 文殊師利菩薩這麼問,其實是故意的,由於這樣的提問,文殊菩薩就有機會可以顯示應身如來 釋迦佛座下菩薩僧的不可思議。所以 文殊師利菩薩就說明,的確有位因修行《法華經》疾速成佛的龍女,並同時讚歎龍女的功德:「有海龍王的女兒,年紀才剛剛八歲,非常有智慧而且根性非常猛利;善於了知眾生的五根以及眾生的種種身口意行,也善於了知眾生所造的一切善業、淨業、惡業等等。」此處提到了「眾生諸根行業」,眾生所造作的業所涉及的範圍,除了善業、淨業、惡業以外,還要加上一樣——叫作無記業;因為無記業是函蓋世間的技藝等法,只要不用來行善、造惡,全都是無記業。而無記法有四種,這裡說的世間技藝的無記業,是屬於所謂的工巧處業的一分,但也有染汙的工巧處業:【無記法者,略有四種:謂異熟生及一分威儀路,工巧處及變化。若諸工巧,但為戲樂,不為活命,非習業想,非為簡擇,此工巧處業是染污;餘是無記。如工巧處,威儀路亦爾。變化有二種:謂善及無記。】(《瑜伽師地論》卷3)

另外,龍女既然善知三種業,當然也對於業的因緣也能善知,【善業者,謂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業;不善業者,謂貪、瞋、癡為因緣業;無記業者,謂非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亦非貪、瞋、癡為因緣業。】(《瑜伽師地論》卷9)因為是否心生貪瞋癡三毒等煩惱而造作有罪、無罪的業,便有善、惡、無記三種業行差別。《法華經》這裡說龍女:「善知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龍女對於眾生所有的業都知道,而且得到了總持。這裡說到龍女已經獲得佛法總持的時候,當然她知道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所以諸佛都有同樣的甚深祕藏,甚深的祕密法藏就是金剛心如來藏;這個祕密法的金剛心如來藏所函蓋的一切種子,也就是一切功能差別,這個智慧,這一位龍王女也已經全部能夠受持了,不但如此,也深入了禪定。

禪定,有未到定,有根本定;也可以從另一方面來說,有引發靜慮、安住靜慮、辦事靜慮。但六度中的禪定度又名靜慮度,所以不是單指定力、定境而已,也含攝對於實相的參究與深入思惟,因此說是靜慮;但一般而言,是指四禪八定的修習與實證。四禪八定還沒有實證的人,但已有定境的實證,都是在初禪到四禪之前的定境,由於善根尚未全面具足而未能發起禪定,因未到初禪乃至未到四禪,就稱為未到定;或稱為未到地定,尚未到達初禪乃至四禪的緣故。未到地定的修證,有不同的差別,譬如在欲界中修禪定,定力非常好,能入定三、五個鐘頭,但是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中一直住下去,初禪卻始終起不來,那叫作未到初禪地的定境,由於未到初禪地,所以叫作未到地定。

又例如有人證得了初禪以後,初禪裡面還是有三塵,覺得還是叢鬧,不想住在三塵裡面,想要具足遠離五塵;當他面對五塵中的三塵時該怎麼辦?他就想:「我應該住在自心內境裡面,才可以離開剩餘的三塵。」本來在欲界裡面是有五塵,發起初禪而把五塵中的香塵、味塵滅掉了以後,在初禪中,色塵、聲塵、觸塵都還在,這三個要怎麼滅除?他就想:「我要離開這三塵。」所以繼續深入禪定,不愛樂這三塵;時間久了他就離開初禪,繼續回到未到地定深入;可是在這個未到地定中住久了,始終到不了二禪,由於未到二禪地,但已經超過初禪地,所以這個未到地定是二禪前的未到定,也稱為未到地定。那麼三禪前、四禪前都同樣有未到地定,只因為尚未達到三禪地、四禪地,才名為未到地定;所以未到地定是一種定,它真的是定,但不是初禪到四禪等根本禪定。

諸佛菩薩在菩薩修行的過程與內容中,固然也得修證四禪、四空定,合稱四禪八定;但四空定通常是外道所修而樂於所住境界,而也把它稱為根本定,佛門中卻不將它稱為根本定,是因為佛門中的菩薩們不住在四空定中,認為住在四空定中沒有意義。並且由於觀慧心劣的緣故,不能依四空定入解脫智慧聖諦現觀;而由於不能生厭離心的緣故,出生到色界及無色界中,不能最初證入聖諦現觀。彌勒菩薩開示說:【唯依諸靜慮及初靜慮近分未至定能入聖諦現觀,非無色定。所以者何?無色定中奢摩他道勝,毘鉢舍那道劣,非毘鉢舍那劣道能入聖諦現觀。非生上地或色界、或無色界能初入聖諦現觀。何以故?彼處難生厭故,若厭少者尚不能入聖諦現觀,況於彼處一切厭心少分亦無。】(《瑜伽師地論》卷69)

一般而言,菩薩們多是一直到三地滿心,才不得不去取證四空定,那是為了要滿足禪定的實證——想滿足觀禪、練禪、熏禪、修禪等,才須要實證四空定。這是因為菩薩將禪定的修行當作是工具,而非修行目的。那這樣就是略說有二種定了,就是未到地定與根本定。可是有了這些定,還是沒有辦法直接用來利益眾生,對一般人來說,修得了定只能夠對他人炫耀:入定時不飲不食、呼吸心跳停止,可長達一個月而不會死,超越一般世間人的生命極限。大眾對此身體特異功能驚呼神奇,但四禪八定通外道,不是解脫智慧,更不是佛菩提智慧,對眾生沒有什麼利益;而這對菩薩而言,一點意義都沒有!所以他接著得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然後再去發起五神通來,這時就可以為眾生辦事而利樂有情了,便叫作辦事靜慮。

四禪八定、五神通、四無量心與三種靜慮的實證,則是屬於三地滿心所修證。窺基菩薩則說:【由安住靜慮故深修禪定,引發靜慮故得五神通,由辦事靜慮故讚諸法王。】(《妙法蓮華經玄贊》卷2)修證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並藉以發起三種靜慮——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世親菩薩在《攝大乘論釋》卷7中則說:【三靜慮中,安住靜慮者,由此能安現法樂住;引發靜慮者,由此引發六種神通。成所作事靜慮者,謂依此故成立所作利有情事,是故說名成所作事。】安住靜慮,沒有厭倦地任持,而且安住於一心等至的定境;引發靜慮,事相成就圓滿任持,引發六種神通以及三昧樂意生身;辦事靜慮,成辦利樂有情的事業,以五神通及漏盡通來利樂眾生;這些功德也正是顯示菩薩的不可思議。還有要特別注意的是,窺基菩薩特別叮嚀說:「此三必由離欲方得。」這三種靜慮得是要離欲才能證得的。其實初入地的菩薩就已經滅除了異生性,永伏性障如阿羅漢,當然已經不再有煩惱現行。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集的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點擊數: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