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寶塔品(三)

第066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法華經講義》這本書來加以說明。今日繼續前一集的子題「見寶塔品」。

前一集已說明第二個重點,有關十住位的前五度的內涵,這五度不僅是要讓菩薩去培植廣大的福德來莊嚴其身,而且也是讓菩薩降伏煩惱來調柔心性。當菩薩具足了三資糧當中的福德及定力以後,接下來就是要培植三資糧最後的一個資糧,那就是智慧;因此,菩薩轉入六度當中的第六度般若度,去培植證悟時應有的正知見。當菩薩進入般若度修行時,不僅在培植自己的福德與建立佛法的正知見,為未來明心見性作準備,而且往昔還曾與真善知識結下了善緣,於今世因緣具足了,才有可能遇到真善知識,而在其座下聞熏佛法的正知見;如果往昔未曾與真善知識結過善緣,今世就會與真善知識擦肩而過。

然而,真善知識所說的法,是為當代佛門的大師、大居士們聞所未聞法。譬如,一心共有八個識,前七識是妄,第八識是真;第八識離見聞覺知,一切法都是從第八識藉種種緣而從第八識出生,本是第八識的局部體性等等。由於菩薩藉著前五度修行所培植的次法條件圓滿具足了,對於真善知識所說的法就能夠接受,不會起懷疑;如果有一點點的懷疑,代表菩薩所培植的次法條件仍然未圓滿具足,猶待他繼續培植次法的條件圓滿具足,才能安忍真善知識所說的法。當菩薩定力、慧力、福德之三資糧具足了,真善知識觀察菩薩證悟的次法條件圓滿具足了,於是告訴菩薩參禪的方法及方向,讓菩薩去參究、去尋覓一切有情本有的真心第八識。菩薩依著真善知識所說的法去參禪,於參究的因緣成熟了,就能夠一念相應慧,找到一切有情本有的真心第八識,發現真的如真善知識所說的一樣,一心共有八個識,前七識是妄,第八識是真;第八識離見聞覺知等。

當菩薩找到第八識以後,一者,現前觀察諸法空相,都是第八識藉著種種緣而從第八識出生,本是第八識的局部體性,與真心第八識非一非異。二者,如實現前觀察第八識的真如性,祂真實存在,而且於六塵都如如不動,因而確認所找的心與《心經》的開示一樣,如下:【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也就是說,菩薩證悟時,從兩個方面來觀察:一者,從現象界來觀察,發現諸法空相都是真心第八識藉種種緣而從第八識出生,是為真心第八識的局部體性,攝屬於真心第八識所有,與真心第八識的關係為非一非異。非一是說諸法空相與第八識的體性迥然不同;非異是說諸法空相是從真心第八識出生,與真心第八識不異。所以《心經》才會開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二者,從真心的實際理地來觀察,第八識於六塵都如如不動,於一切法都無所得。所以《心經》才會開示:「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當菩薩如實現觀以後,確定自己所找的心與《心經》的開示一樣,以及真善知識的攝受,因此菩薩心得決定而轉依第八識的體性,成為第七住位的明心菩薩。如果菩薩當時沒有心得決定而有所懷疑,就算真善知識加以攝受,未來還是會退轉於佛菩提,正如琅琊閣這一批退轉的人一樣。所以說,菩薩如果沒有具足三資糧的次法條件,找到時沒有心得決定,以及沒有真善知識加以攝受,一定會退轉於佛菩提,只爭時間早與晚而已。想想看,菩薩勤修六度,好不容易經歷了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六的修行,也就是經歷了一大阿僧祇劫的五分之一,最後功虧一簣,實在很可惜!

這些退轉者不認同正覺同修會的說法,一者,表示六度所修集的三資糧的次法條件還沒有滿足。二者,往昔在別的道場所熏習的邪知邪見沒有拋棄,用此不正確的知見來簡擇所悟的心,因此無法心得決定而有所懷疑,導致疑見未斷。疑見未斷的緣故,「疑心生暗鬼」的心理就會越來越大,於未來某一種因緣與同修會產生嫌隙時,就會退轉於佛菩提。如果這些退轉者默默離開同修會還算好,沒有成就謗三寶的罪業;如果這些退轉者離開同修會以後,對同修會的法加以評論,就會成就謗三寶的罪業,未來的不可愛異熟果報就不可思議了。為什麼?這是因為同修會所說的法與 世尊所開示的法一樣,沒有任何差異,表示同修會所說的法是 佛的正法。如果對正法團體及同修們加以評論乃至誹謗等,不僅謗賢聖,而且還謗法;更何況正法是由 世尊所傳授下來的,評論及誹謗了,增加謗佛這一罪業;於是謗三寶的根本、方便、成已都已經具足了,未來的異熟果報就變成非常不可愛了,唯除這些退轉者及誹謗者捨壽前能夠懺悔,得以保住下一世還可以為人的果報。期望這些退轉者及誹謗者能引以為鑑,對自己未來世的異熟果報盡一點心力吧!

當菩薩證悟及轉依了以後,繼續廣修六度萬行,以此來培植自己的福德,繼續加強自己的定力,使得心性更加調柔,更能觀察微細的心行;繼續跟隨真善知識修行,及聞熏眼見佛性的正知見,以此來培植自己的慧力。如是菩薩於定力、慧力、福德圓滿具足時,眼見佛性就變成可能了。然而要眼見佛性,其定力的部分,則要有看話頭的功夫;也就是菩薩要具備有看見話的前頭的功夫,這證明了眼見佛性須要定力,而且還要比明心時的定力更深、更加細膩。慧力的部分,則要隨順真善知識的教導,去建立眼見佛性的正知見,譬如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等等。福德的部分,如果沒有廣大的福德,是看不見佛性的,正如 佛在《大般涅槃經》卷8的開示【善男子!眾生薄福,不見是草;佛性亦爾,煩惱覆故眾生不見。】也就是說,沒有廣大的福德來莊嚴,是看不見佛性的。以 平實導師度眾的經驗來看,有許多同修們其定力、慧力都不錯,可惜的是福德的部分稍微差了一點點,以至看不見佛性;所以 平實導師不論在課堂上或者在書上,都主張要有廣大的福德才能見佛性,而且還說眼見佛性所需要的福德,要比明心的福德超過十倍以上。

又,佛在《大般涅槃經》卷8,其迦葉菩薩與 世尊的對話當中,已經告知佛性雖然很微細,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見佛性如下:【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見?」佛言:「迦葉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從迦葉菩薩與 世尊的對話可知:一者,佛性是很微細的,如果沒有定力、慧力、福德等資糧來莊嚴,菩薩是不可能看見佛性的。如果菩薩具足了三資糧以後,未來因緣成熟,就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見佛性。二者,見佛性這件事情,是真實可以看見的,也唯有眼見佛性的菩薩能夠了知佛性的境界到底是見個什麼。明心的菩薩根本無法了知眼見佛性的菩薩到底見個什麼,如同二乘人一樣,只能靠思惟、想像了。

又,世尊在《大般涅槃經》卷27曾開示要用慧眼見佛性:【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薩以何眼故、雖見佛性而不了了?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見故,不得明了;佛眼見故,故得明了。】世尊已經很清楚開示:一者,菩薩是以慧眼見佛性。或者有人會覺得懷疑,世尊在《大般涅槃經》卷8曾開示「肉眼見佛性」,為何在《大般涅槃經》卷27又開示「慧眼見佛性」?到底是肉眼見佛性,還是慧眼見佛性?答:是以肉眼及慧眼一起見。為什麼?肉眼是色法,本身無覺無知,又如何見?如果菩薩沒有用肉眼作為工具,又如何用意識心的慧眼而見佛性?所以說,菩薩是用肉眼及慧眼一起見佛性。

二者,當菩薩肉眼及慧眼一起見佛性時,必然成就如幻觀,那就是觀察到世界身心完全虛幻,唯有佛性與第八識心體真實不虛,一切根身器界悉皆如幻。如果菩薩能夠眼見佛性而成就如幻觀,代表菩薩已經圓滿十住位的功德,因而轉入十行位中繼續修行。菩薩於十行位中,於一一階位繼續去圓滿定力、慧力、福德的次法條件;其定力的部分,繼續去降伏此階段微細的性障,讓心性更加調柔、更加細膩;慧力的部分,菩薩已於第十住位滿心時,有了非安立諦三品心的第一種智慧,那就是內遣有情假緣智的般若智慧,可以荷擔如來家業,所以出來說法,去摧邪顯正及救護眾生;福德的部分,由於菩薩出來摧邪顯正及救護眾生,使得菩薩可以累積更多的福德。

一直到第十行位的真實行,使得自己的菩薩種性接近具足圓滿的階位,於一切身口意行都成為無漏有為法,都是清淨無漏,住於一真無為的境界。也就是說,十行位的菩薩專在八識心王等法相中,比對第八識心體之如何配合運作,並且觀察七識心之現行與微細的心行,如是而漸漸伏除所知障相應的異生性。所謂的異生性,就是指菩薩有可能誤評真善知識的說法,導致於下一世人身不保的體性。由於菩薩多聞、多熏習的緣故,轉進轉增,依相見道之八識心王等別相的智慧,努力去作種種微細的觀行,最後發起了一種現觀,那就是陽焰觀,現前觀察七識心王始終猶如陽焰晃動而不能止息,而此陽焰並不是真實有,乃是妄知與妄覺構成的。

由於菩薩成就第十行位的陽焰觀,於是圓滿十行位的功德,因而轉入十迴向位繼續修行。菩薩於十迴向位中,於一一階位繼續去圓滿定力、慧力、福德的次法條件;其定力的部分,繼續去降伏此階段微細的性障,讓心性比十行位的心性更加調柔、更加細膩;慧力的部分,菩薩於第十行位圓滿時,已有了非安立諦三品心的第二種智慧,那就是內遣諸法假緣智的般若智慧,可以繼續荷擔如來家業,繼續出來說法去摧邪顯正及救護眾生;福德的部分,由於菩薩為了眾生繼續出來摧邪顯正,廣度眾生走向正道,使得菩薩心漸漸清淨、漸漸廣大,累積了更廣大的福德。一直到第十迴向位即將圓滿時,不僅對見道位所應現觀的真如法性漸漸圓滿具足成就,而且也完成了非安立諦三品心的第三種智慧,那就是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的般若智慧。

當菩薩完成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的般若智慧以後,因而成就一種現觀,那就是如夢觀,現前觀察常常於定中及夢中觀見往世多生多劫精勤修行諸事相,亦可觀見多生多劫違犯過失而受果報等事相,而得了知此世之善惡果報皆由往世自造因緣所致,因果歷歷不爽,悉如昨夢。由是緣故,便得現觀往世所行菩薩道之種種事相,雖然歷歷在目,恍如昨日,便見此世所為一切修行利眾等事相,悉如夢中無異。

這時的菩薩雖然已完成了如夢觀的證量,但還有兩件事要完成,才能轉入初地的通達位。第一件事,就是菩薩要簡擇自己是否有阿羅漢的證量。如果已具備了阿羅漢的證量,就不必進行安立諦的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如果菩薩還沒有阿羅漢的證量,則要進行安立諦的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來完成菩薩阿羅漢的證量。當菩薩完成安立諦的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而成就阿羅漢的證量時,不僅將三界愛煩惱現行斷盡,可以取證無餘涅槃而不取證,而且還能了知百法明門的內涵,已有初分的道種智。

第二件事,那就是菩薩拿著《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3所開示的十大願,也就是十種無盡的大願,於佛前勇發。這十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無有休息。雖然菩薩已發了十大願的增上意樂,但是於增上意樂尚未清淨;也就是菩薩於未來無窮無盡利益有情的辛苦,譬如對於接受無窮無盡的人間生老病死苦等苦,生起了願意領受的意樂,而且沒有任何猶豫而心得決定,才能使他對十大願的意樂極為增上,而且清淨無疑。如果有一點點的猶豫而沒有心得決定,就無法轉進初地的階位中。由於菩薩的增上意樂清淨了,而且心得決定而不改易,加之佛的示現,給這位菩薩一個三昧,名為大乘照明三昧,以此來證明菩薩已有能力轉入初地的通達位;因此,菩薩故意生起了一分思惑潤未來生,轉入初地階位繼續修行,因而成為「住如來家,成佛子住」的初地菩薩。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