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寶塔品(二)

第65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法華經講義》這本書來加以說明。今天繼續前一集的子題「見寶塔品」。

前一集已說明第一個重點,那就是多寶如來永遠處於這個七寶塔中,永遠不停地遊於十方世界,也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在一切有情的五陰身中,不斷地在三界及十方世界中流轉。這裡的 多寶如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指真實的報身佛的 多寶如來,往昔曾發願:「如果有十方諸佛演說《妙法蓮華經》時,祂就會前來聽法,來為演說《妙法蓮華經》的佛陀作證明。」第二種說法,這個多寶如來就是指一切有情的真心,也可以稱為自心如來、自心彌陀、自心多寶如來等;祂在一切有情的五陰身中,不斷地在三界及十方世界中流轉。然而一切有情的五陰煩惱身中,也就是《妙法蓮華經》所開示的七寶塔,在這個七寶塔中,有一個真心如來藏,祂就是自心多寶如來。由於眾生無明的緣故而造作諸業,導致眾生的自心多寶如來不斷地出生有情的五陰身,也就是七寶塔,不斷地在三界六道當中輪迴生死。

接下來談第二個重點,供養諸佛真的很稀有、很難得,可以培植大福德。這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供養諸佛真的很稀有、很難得;第二個部分,供養諸佛可以培植大福德。首先談第一個部分,供養諸佛真的很稀有、很難得。為什麼?這是因為諸佛出現於世,不是經常有的事,正如 世尊在《長阿含經》卷4的開示:【汝等當觀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也就是說,諸佛的出世並不是經常有的,往往要經過很多劫、很多劫以後,才會有一尊佛的出現。所以經中才會開示:諸佛的出世,猶如優曇缽花一樣,要經過很多年、很多年以後才會開花,顯然諸佛出世真的很稀有、真的很難得;如果有機會值遇諸佛出世及在座下修學佛法,應該要以稀有心、誠懇心、恭敬心等心來供養諸佛。

又,世尊在《佛說佛名經》卷8也開示,過去七佛出世的時劫很長,其經文如下:【舍利弗!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毘婆尸如來,過去三十劫,有佛名尸棄如來,彼劫中復有毘舍浮如來,自此以後無量無數劫,空過無有佛;至賢劫中有四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我釋迦牟尼佛。】也就是過去很多劫以來,才經歷了七尊佛,這七尊佛包括了 毘婆尸如來、尸棄如來、毘舍浮如來、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及過去兩千五百多年前出世的 釋迦牟尼佛。這告訴大眾:每一尊佛出現於世,真的很稀有、很難得;如果能夠值遇諸佛而在座下修學佛法,應該要以稀有心、誠懇心、恭敬心等心來供養諸佛。如果能夠值遇諸佛而不知道供養諸佛,不僅是入寶山空手而回,而且修學佛法會很慢;既然修學佛法會很慢,那麼要成就佛道的速度當然也會很慢。別人是化長劫入短劫,以一年、一月、一日、一時、一秒等來過一個大劫,以此來縮短三大無量數劫,其成佛的速度當然會很快;反觀自己卻是以一個大劫,來過一個大劫,如是過三大無量數劫,其成佛的速度當然會很慢。

接下來談第二個部分,供養諸佛,眾生可以培植大福德。為什麼?這是因為諸佛本身是大福田,堪受眾生的供養,正如 世尊在《優婆塞戒經》卷5的開示:【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外道離欲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佛已經很清楚開示,眾生布施給畜生尚且可以得到百倍報,更何況是供養諸佛,眾生所獲得的福德是不可思議的無量報!既然已經知道諸佛本身是大福田,那麼就要去探究:為什麼諸佛本身是大福田,堪能接受眾生的供養?這是因為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經過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所累積的廣大福德,所以堪能接受眾生的供養。在菩薩道修行中,有五十二個階位,菩薩要一一經歷,最後才能成佛。這五十二個階位為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於成就妙覺位,成為一生補處菩薩,最後於因緣成熟時誕生人間而成就佛道。

在十信位中,就是在培植菩薩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乃至於具足信心之後才能發菩提心。正如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卷2的開示:【信成就發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當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習善根力故深信業果,行十善道,厭生死苦,求無上覺;值遇諸佛及諸菩薩,承事供養修行諸行經十千劫,信乃成就。從是已後,或以諸佛菩薩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將欲壞滅以護法故而能發心;既發心已,入正定聚畢竟不退,住佛種性勝因相應。】馬鳴菩薩已經很清楚開示:一者,在十信位中,所培植的是對佛法僧三寶的開示能夠心得決定而不改易,不僅深信因果,願意行十善業道,而且厭惡生死輪迴而求無上佛道。二者,十信位的滿心,要經過一個大劫、乃至於一萬個大劫才能成就。也就是說,菩薩在十信位中,不僅要深信因果,願意行十善業道,厭惡生死輪迴而求無上佛道,而且還要值遇諸佛菩薩,加以承事、供養;像這樣子要經歷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個大劫,才能滿足十信位的功德與福德,才能發菩提心而轉入十住位中。

或許有人會問:「菩薩滿足十信位,真的要經歷一個大劫、乃至於一萬個大劫嗎?」答:真的是如此!真的要經歷很久的時劫,才能轉入十住位開始實修。豈不聞 佛在《金剛經》的開示:【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已經很清楚開示:一者,如果不是在諸佛座下承事、供養來培植大福德,想要對 佛的開示產生信心,真的很不容易。二者,想想看,對 佛的開示產生淨信,以及承事供養無量千萬佛所,則需要經過多久的時劫才能成就?顯然不是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成辦的!所以說,要滿足十信位的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少者要經過一個大劫,多者要經過一萬個大劫,才能圓滿十信位的功德。

三者,當菩薩圓滿十信位以後發菩提心,當然會有大福德來莊嚴其身,這裡有兩個真實的例子可以來說明。第一個例子,在《雜譬喻經》卷1曾開示:有一位長老比丘是阿羅漢,其座下有一沙彌。有一天,這二人出門,沙彌心裡想著:「應該要發心行菩薩道。」阿羅漢知道沙彌心之所念,於是告訴他:「衣缽拿來,你走前面。」走了一會兒,沙彌心裡想著:「菩薩道難行,還是不要行菩薩道了!」阿羅漢知道沙彌心之所念,於是告訴他:「衣缽拿過去,你走後面!」如是進退的情形各有三次。沙彌百思不解,於是請示阿羅漢,阿羅漢則說:「你在菩薩道有三進三退,三進時,衣缽我來背,讓你走前面;三退時,衣缽你來背,讓你走後面。為什麼?因為菩薩發菩提心,其功德超過度滿三千世界所有的人成為阿羅漢。」第二個例子,在《賢愚經》卷3中有一個真實例子,那就是貧窮女難陀,因行乞多日所得一文錢,以此來買油燈供養 世尊,並於供養油燈時發菩提心。隔天就被 世尊授記:「於來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可見值遇諸佛及供養佛,其所得的福德真的很不可思議、真的很大。

綜合十信位的內容及真實例子可知,菩薩圓滿十信位就已經有大福德來莊嚴了,更不用說菩薩於後更發菩提心來求無上正等正覺,當然有更大的福德來莊嚴其身了。當菩薩圓滿十信位及發菩提心以後,轉入十住位中,就要開始行六度當中的第一度布施度來行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為什麼菩薩一開始要行布施度呢?因為菩薩開始行布施度時,有下列四種利益:那就是捨慳貪,與眾生結善緣,培植菩薩未來生活上的福德資糧,以及培養菩薩的菩薩種性。菩薩布施錢財等時候,就是將自己執著而不想布施的錢財等物布施出去,不就是捨自己的慳貪嗎?當菩薩在作種種布施時,不就是與眾生結善緣嗎?如果菩薩不與眾生廣結善緣,菩薩又如何於未來來度有緣的眾生呢?如果菩薩不作種種布施,尤其是財施的部分,菩薩就沒有未來的生活的福德資糧來過日子,又如何來行菩薩道呢?如果菩薩每日為五斗米折腰,顯然這位菩薩不是久學菩薩,而是新學菩薩,修學菩薩道的時劫很短,猶待他去圓滿布施度的福德,未來才不會每日為柴米油鹽醬醋茶在煩惱。

當菩薩在行布施度時,也就是在培養菩薩的菩薩種性,也就是菩薩所作所為都是在利益眾生,不是在利益自己;然而菩薩在利益眾生時,無形中也是在利益自己。如是菩薩上求佛道的利己,下求利益眾生的利他的種種行為,就說菩薩有了菩薩種性,已經在行菩薩道了。然而這樣的菩薩種性不是本有的,而是要有眾善業因緣來促成、來成就的。正如 世尊在《優婆塞戒經》卷1的開示:【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菩提性,如諸眾生無人天性、師子虎狼狗犬等性。現在世中和合眾善業因緣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業因緣故,得師子等畜生之身;菩薩亦爾,和合眾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故名菩薩。若有說言一切眾生有菩薩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則不應修善業因緣、供養六方。】佛開示一切眾生本來就沒有菩薩種性,是透過種種善業的因緣來促成的,才能發起菩薩性;所以說,有菩薩種性的菩薩真的很稀有,也很難得,說得上是稀有動物。

當菩薩以如是三施去行布施度及圓滿以後,才能轉進六度當中的第二度持戒度。當菩薩轉入持戒度時,對 佛所開示的種種法已有信心,又於布施度如實去實施以後,他知道想要成就佛道,必然要受菩薩戒,因為沒有不受持菩薩戒的菩薩,也沒有不受持菩薩戒的佛。當菩薩了知這個道理以後,他就會去尋找善知識去受菩薩戒、持菩薩戒,去圓滿六度當中的第二度持戒度。菩薩受持菩薩戒時要注意的是,傳授菩薩戒的人,他的菩薩戒體到底在不在?如果傳戒的人的菩薩戒體已經不在了,縱使他傳戒了,受戒的人也沒有得到菩薩戒體,等於是白傳了、白受持了。如果傳戒的人是明心的菩薩,乃至是地上菩薩,其菩薩戒體在,這樣的傳戒才是有效的,受戒的人才能得到菩薩戒體。

當菩薩受持菩薩戒以後,就圓滿持戒度,轉入第六度當中的第三度忍辱度。當菩薩在修忍辱時,一者,對菩薩戒的開緣與遮止要忍受。在菩薩戒中其遮止的部分,譬如不殺生等,菩薩就不要違犯;開緣的部分,如果有利益眾生的事,就算違反菩薩戒,那是可以開緣的。如果菩薩不知道菩薩戒的開緣與遮止,持菩薩戒一定會很痛苦;為什麼?因為菩薩被事相的戒條所拘束,不知變通,當然會很痛苦。二者,在事相上,要忍於世間人的毀謗等,即菩薩要有眾生忍。不僅如此,對於善知識所說的聞所未聞法,譬如對於真心本來無生以及一切法本來無生要安忍,也就是菩薩要有無生忍、無生法忍。如果菩薩不能安忍於眾生忍、無生忍、無生法忍,想要圓滿第三度的忍辱度是不可能的。

也由於菩薩能夠安忍,有了福德來莊嚴,才能圓滿第三度的忍辱度,因而轉入六度當中的第四度精進度。菩薩於精進度時,心不放逸,譬如對於世間相的觀心、制心、淨心,修慚愧、修六念、持戒等心不放逸,一直到精進度圓滿以後,轉入六度當中的第五度禪定度。當菩薩轉入禪定度,於禪定的修行過程中,當然要知道如何安住及轉進等,這時就要有安靜的地方去作思惟整理,去實證禪定,來完成止觀的修行。

然而末法時代的眾生,想要修禪定真的很不容易。正好正覺同修會有無相憶佛拜佛法門,能夠修動中定;也就是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當中,都有定力來莊嚴,迥異於諸方大師所修的靜中定,因為他們所修的定,僅在打坐時有了定力,下了座以後沒有多久,定力就消散了,更不用說在其他威儀當中都有定力來持身。如果大眾能夠依止正覺同修會所說的法門如實去實行,淺者有欲界定,深者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必然能夠降伏煩惱、心性調柔,有福德來莊嚴,未來證悟時必然能夠將煩惱斷除。如是菩薩勤修動中定的緣故,必能圓滿第五度的禪定度,因而轉入六度當中的第六度般若度。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集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