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安忍方便

第062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修學安忍方便」的相關法義,忍辱度屬於六度中的第三度,對於以救護眾生、弘揚正法為大願的菩薩來說尤其重要,無論是在眾生忍與法忍方面都是菩薩所應修學的。而安忍作得好,也才可以談得上真正的精進,所以在六度的修學,忍辱度可以說是居於承先啟後的重要位置。

我們先來看在《法華經講義》第十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菩薩將來是要成為棟梁的,要養成作大樹來用的,所以有時就來折磨一下,有時候為你灌溉,也就是褒獎一下,有時候拉拔一下,但還是要常常用猛風幫你吹一吹。那麼只要能夠熬得過去,就能夠繼續成長,成長為大樹了,正法就能久住。】(《法華經講義》第十輯,正智出版社,頁20。)這裡的開示主要是在說明菩薩在修學的過程中,應當要能安忍於各種境界,能夠在各種境界中觀察心行的變化,因為有正知見及智慧的關係,便能逐漸轉變及安忍於種種境界。在五濁惡世正是有許多因緣,能讓菩薩的許多種子現行而有利於觀行驗證各種法義與修除性障,所以如果有猛風逆境,就是磨練及設法突破而更上一層樓的機會。而實際上,菩薩生生世世利樂眾生廣結善緣,通常有許多道友相伴,而且也會一起追隨真善知識,因此在菩薩道上不會孤單;所以除了會接受許多折磨考驗之外,也會有善知識及善友給予指導、灌溉與鼓勵;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方面有善法滋潤,一方面有境界考驗,將來就可以很快從小樹長成大樹,而可以荷擔正法之弘傳。所以 平實導師開示說:「成長為大樹了,正法就能久住。」因此菩薩是願意、也應該接受種種磨練,所以說菩薩是「火中出紅蓮」。

另外,在《法華經講義》第十輯中,平實導師也有一段很重要的相關開示:【他的根性是將來可以成為棟梁的,……雖然他現在也許造惡多端,……但你應該要鞭策他,要指出他的錯誤,不能一味地姑息,……。】(《法華經講義》第十輯,正智出版社,頁25。)因為有很多人,就是因為不願意指出別人的法義錯誤,所以造成這些錯誤者無法及時改正,乃至誤導更多的人;平實導師繼續開示說:【邪見與惡業將會越造越深重,他們所累積的那一些惡法種子,也會越來越堅固而不能毀壞。】(《法華經講義》第十輯,正智出版社,頁25。)也就是說,有些人可能是因為某些因緣修學錯誤的法義而落入邪見,我們應當要指出他們的錯誤,以便救護他們離開邪見,不可以有鄉愿或以姑息的態度面對;這樣時間越久,他們的障礙便會越重,將來會越來越難救護,因為他們不曉得有錯誤,就會繼續傳播錯誤的法,以為是在護持正法而努力去做。

上述 平實導師的開示,也強調有些人實際上是有菩薩性,或往世也是修行人,雖然因為某些因緣現在還落入邪見之中,然而只是因為他尚未接觸正法,一旦有人指引他修學正法,他的知見就可以獲得導正,而後來也可以成為正法中的棟梁之才。所以救護眾生之破邪顯正確實是需要的,被指出錯誤的眾生也許會痛苦一陣子,但終究會知道自己的錯誤,因此就有機會修學正法,成為真正的菩薩乃至正法的棟梁之才。

所以菩薩自己要安忍於種種考驗與批評,如果能夠這樣,對自己一定是有大利益的;而菩薩面對眾生的錯誤,也要以方便善巧來導正他,這樣才能真正利益對方。在《法華經講義》第十輯中,平實導師也開示:【所以,怎麼樣吹大風?什麼時候該吹?要吹什麼方向?你如果要當菩薩,就得要有這個認知。】(《法華經講義》第十輯,正智出版社,頁32。)也就是對於落入邪見或造惡業的眾生,我們一定要加以救護,但是得觀察時節因緣、大環境,以及對象的不同及與自己的關係而採用不同的方式;對有些人可能需要採用四攝法的方式,慢慢予以攝受導正,並且安置於善淨法之中。

有關修學忍辱度,在《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1中開示:【知心盡相於諸塵中而無所傷,是羼提波羅蜜。】這裡的羼提波羅蜜就是忍辱波羅蜜,也就是說,菩薩要學習觀察諸法的本質,及在各種六塵境界中都能安忍而不會受到影響,這就是修學忍辱度。當然,要做到「於諸塵中而無所傷」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菩薩除了觀五陰無我與無我所之外,也可以配合「內六塵或內相分」的法義來作觀行,這樣就能產生較強的轉化力量。首先,觀察自己的五陰都是剎那生滅變異,依因緣而由如來藏出生,非有真實不壞的體性,故非真實我。因為一直在變異,上一剎那的五陰與下一剎那的五陰已經不一樣了,因此也無法確認哪一個時間點的五陰是我;同時隨著時間的流逝,五陰一直在變化,五陰中也找不到任何一陰可以維持不變而從上一剎那延續到下一剎那;也就是五陰中全體都是剎那變異,沒有不變的主體部分存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觀察,便可以確認五陰非真實我。

既然五陰非我,那我所就更虛妄了。如果把我所分成「內我所心所法」與「外我所」,六識心王都是虛妄了,那六識心王之心所法更是虛妄。另一方面,外我所「財、色、名、食、睡」等外法,更不可能是真實不壞的我。而如果針對六塵境界來說,可以利用一個非常重要的法義配合觀行,也就是六識所了別的六塵實際上是內六塵,或稱為內相分,意識一直以來都以為自己所了別的是外六塵,而實際上卻是了別自心所現的內六塵相分,所以說,六識其實是虛妄分別。既然六識所了別的都是自心所現的內相分,而非自己以為「是在了別外六塵」,那對六塵境就不應當執著,而是應該「於諸塵中而無所傷」。所以配合八識論,對於種種法相的觀察,對於修忍辱度是絕對需要的。以上大略說明可以先觀察五陰無我、無我所,以及配合內相分的道理,來更進一步讓修學者遠離六塵之執著。因此,依這樣的智慧思惟與觀察,在修學忍辱度上面就有方便善巧,而不是壓抑式的強迫自己忍耐。

看起來經由這樣的分析,似乎應當就可以把忍辱度作得很好,其實不然,因為還有意根的部分要對治,意識經由道理上的思惟或觀察接受了,還是沒有決定性,因為意識只是意根的工具,所以意識雖然知道,不一定作得到。需知意根的體性與意識有很大的差異,這主要是因為意根的根本煩惱是屬於俱生性質,而不是分別所引起的煩惱,因此是屬於「修所斷」;所以在對治意根煩惱的時候,需要意識數數重複觀行,而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在降伏自己的心性。所以,必須在歷緣對境當中,不斷地對治與一分分轉變意根的執著性,這樣忍辱度才能逐漸成就,因為意根才是最後思量決定者。所以從這裡也可以知道為何八識論這麼重要,如果忽略了第七識與第八識,那不僅在法義上會產生全面性的問題或錯誤,連修行或伏除性障等都很難成就,這些在現今修學者身上是很容易發現的。上述大略簡單說明五陰無我、無我所與內相分的道理,作為修學安忍的參考,詳細的解說,建議諸位觀眾可以參考 平實導師的法寶書籍中詳細的開示,或者參考本弘法視頻中諸位老師的相關解說。

接下來,我們先來看在《優婆塞戒經》卷7中的開示:【若欲修忍,是人應當先破憍慢、瞋心、癡心,不觀我及我所相、種性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觀,當知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歡喜。】這一段是從排除修學忍辱度的障礙方面來說,也是非常勝妙且珍貴的開示,基本上也是修忍辱度時,重要的方便善巧。這段開示主要的內容是說:要去對治「憍慢、瞋心、癡心」,這些實際上都是屬於煩惱與隨煩惱心所法;對於過去自己種種的盛事自以為很了不起,一有機會就喜歡拿出來炫耀,這樣就與「憍」相應,這是執著過去自己的經歷,喜歡拿已經過去的事來跟現在比較,而無法安忍於現境。另外,如果常自我高舉,輕視對方,則與「慢」相應,所以常自以為是,不易接受現境或別人的意見,所以難以安忍。

接下來,對於不喜歡的逆境無法安住,易與人起爭執,乃至因而傷害眾生,此則與「瞋」相應;因此起瞋者身心常不安隱,心行遠離安忍,也明顯違背菩薩的慈悲心。另外,這裡我們也可以稍微留意,如果某人有瞋與慢,同時也有惡見,那就會很麻煩;因為有慢心,所以很難接受善知識的說法或指正,而加上瞋心的存在,就可能因為事相上的小事而引發他去評論善知識的正確法義,這樣對自己的法身慧命就很危險。所以這也可以證明《菩薩優婆塞戒經》開示的法義,因為這樣有錯誤知見而又與瞋、慢相應的人,他會因為某些境界現前而一直想要評論善知識,一直想要尋覓善知識的過失,那這樣的人要修學安忍便是非常困難了。

這幾個心所法,很明顯對於五陰我與我所諸法產生執著,不知我與我所都是如來藏依因緣而出生,因此他無法安忍於諸法平等,故對於修學安忍產生障礙。而上述經文中所開示的「不觀我及我所相、種性常相」,主要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無我及無我所;因為五陰我與我所都是剎那生滅變異,而修學者之種性也會隨著修學而產生轉變,這些都不是常住不變之法,所以這樣的觀察對於修學安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想修學正法,或者修學有障礙,或以錯誤的知見修學,那就一直會與「癡」相應,修安忍度的時候就很難進步與深入,而且也沒有方便善巧。所以這也是我們自己可以常常反觀的,如果忍辱度修學一直都沒有進展,問題可能是出現在這些地方,也就是「憍慢、瞋心、癡心」與「我及我所相、種性常相」。所以,從這裡也可以發現 世尊所開示之法寶的珍貴之處,因為這裡已經把方法告訴我們,自己不必再盲目摸索,修學的速度當然是不可同日而語。

安忍的功德其實很大,我們來看一段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6中的開示,大家就可以很清楚了:【譬如有人為刺刺腳,欲以諸皮遍覆大地,於上遊行免有憂患。……智者訶云:「咄哉愚人!不應如是。但以少皮用充革屣,足得行李不被損傷,何用多皮覆於大地?」】意思就是說,為避免走路時腳被路上的尖銳物刺到,只要穿鞋子即可解決,而不需要求把所有的路面都鋪上一層皮或地毯。這就是在說明有些人不能安忍,總是認為自己的痛苦或障礙都是別人引起的、都是別人的問題,因此很難與別人共事,一天到晚跟別人都會有摩擦或爭執,常常引發自他的煩惱;其實這樣,他本身也是很辛苦,因為到處都與人衝突,或者時常處於身心躁動不安的煩惱之中。而相對的,如果可以改變自己,把自己的問題與執著處裡掉,那他到哪邊都能攝心安忍,也能在多方面來攝受眾生,這就是安忍為何功德很大的原因。而能夠安忍,除了可以避免與眾生起衝突及傷害眾生之外,安忍本身也是精進的基礎;能安忍就會令精進更加得力,能引發更廣大的福德與智慧,所以在六度中特別要施設安忍這一度。

接下來,我們再來補充一下屬於法上的忍,這主要包括對於五陰無我、無我所的忍,以及對於實相心第八識的忍。忍就是接受、忍可的意思,實際上在佛法中強調的是「忍可」的忍,而不是在「強忍」。對於五陰無我、無我所,雖然在理上不難明瞭,但是因為多數眾生長時以意識心為我,那要他接受意識不是真實我,是需要一段時間,需要在各種面向上作深入觀行驗證以及配合定力,就可以在深心中接受而得忍。另一方面,對於第八識這個真我也要如實接受,因為第八識不緣六塵境界,也不與苦樂受相應、不會反觀自己、沒有五別境心所法,與自己以前習以為我的意識心有極大的差異,因此要能接受第八識真我,也確實不容易的;所以需要努力在定慧上深入,如此才可以心得決定而得真實轉依。而另一方面,除了面對眾生的安忍,菩薩在各種法上的深入,也要能不畏諸苦而能精進修學,這也是一種安忍。

這個部分其實在修學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無論是斷我見或證悟實相,其實都是與一般眾生所知之世間法有很大的差異,所以除了瞭解足夠的正確知見外,就是要配合深入的思惟觀察,才能確實心得決定與接受,如此身口意行才會跟著轉變,因此才會有相對應的解脫受用與智慧的出生。而在這個過程其實是很苦的,一方面要與善知識相應也不容易,另一方面也要安忍於修學過程的艱苦,以及需要克服種種的障礙,所以這些都需要能安忍,才能有所成就。從另一方面來說,見道或修學甚深的法義,本身就是極為殊勝的目標,超越一切世間法,所以當然值得努力付出,而且也是利樂眾生之所需;所以深入瞭解這些道理之後,頂多只是身苦,而內心卻是法喜充滿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眾生或環境給予的種種苦,大多是在世間法上面,而菩薩已經在修學了義究竟正法,就不應當在世間法上面與眾生爭名奪利;所以從這個方向來說,菩薩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辛苦。瞭解這些之後,修學忍辱度就會有方便善巧,也能衍生出大功德。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來作幾個簡單的結論:第一點,菩薩要從小樹長成大樹,就應當能忍受大風的吹襲,在大風中能不受影響,所以菩薩必須接受種種的磨練與挑戰,才能快速成長乃至成為棟梁。第二點,面對墮入邪見與造作惡業之眾生,應當生起憐愍心,也需要觀察因緣,以各種方便善巧救護之。第三點,「憍慢、瞋心、癡心」是修學忍辱的障礙,應當設法對治及分分修除之。第四點,菩薩修忍要有方便善巧,對於種種法及境界,能夠以智慧觀察而瞭解其本質,並遠離對它們的執著,這樣才能成就真正的安忍,而非強迫性的忍耐。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講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點擊數: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