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的真義(三)

第041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視頻弘法節目。我們繼續來闡釋 平實導師演繹的《妙法蓮華經》〈法師品〉。

在前面兩集節目,我們依 導師在引述 釋迦世尊在《阿含經》中所定義聲聞法「法師」的聖教,已能理解 如來是以「為人說法之師」,以及所說法義契合解脫道的「三法印」,來界定聲聞法中「法師」的角色和資格。我們也進一步說明了二乘解脫道的「三法印」與大乘佛菩提道的「實相印」,完全沒有衝突,而且彼此關係極為密切;否定大乘實相印的人,絕對不可能成就二乘三法印;而聲稱證得大乘實相印,但所證卻違背二乘三法印的人,必定是連我見都沒有斷的異生凡夫。

這也證明了,為人演說大乘法,並且所說法義同時契合解脫道「三法印」和佛菩提道「實相印」,才能稱為大乘法中的「法師」。平實導師開示說:【實相是說諸法的根源,一切有情的各類五陰世間,乃至山河大地、諸天等器世間都從這個實相來;證得這一個能出生一切法的心,就是證得實相法界;然後來現前觀察一切法都從這個實相法界中直接出生、間接出生、輾轉出生,無一不從這個實相法界而生,如是驗證了,才能叫作「實相印」。】(《法華經講義》第三輯,正智出版社,頁79。)也就是說,實相印所印定的實相,已含攝現象界的一切諸法,並且把現象法界所有五陰等一切法攝歸於真如心如來藏這唯一實相來說。簡單說,實相印含攝了三法印;因為三法印最多僅含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而實相印除了含括解脫道的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之外,更含括了佛菩提道的世出世間法。因此,我們可以更直接地說:大乘法中的「法師」,所說法義就必須要契合「實相印」。所以,世尊在《法華經》中只說:【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妙法蓮華經》卷1)而不說三法印。

平實導師在《講義》中也開示說:【那麼,在大乘法中什麼人是法師?要能夠為人家正確演說解脫道,同時也要能夠為人家演說如來藏常住不壞,是一切法的根本,還要能夠為人家解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妙理,並且要能夠為人家演說成佛之道總共五十二個階位,應該如何走好這條成佛之路。沒有實證是沒有關係的,至少要能夠依照 世尊的聖教這樣為人演說,才是大乘法中的法師。】然而,導師緊接著又說:【可是,《法華經》裡面這個〈法師品〉所定義的法師又有些不一樣了,這裡所定義的法師是指 佛陀入滅後,能夠為人家解說《法華經》的人,才是《法華經》中所說的法師。】(《法華經講義》第九輯,正智出版社,頁64。)

我們就根據經中 世尊開示的聖教,以及 平實導師所演繹經文真義,歸納出幾點 如來在《法華經》中定義「法師」的條件。第一點,是「聞《法華經》,生隨喜心」。經文中說:【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及【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妙法蓮華經》卷4)就是說,不論在佛前聽聞 如來親說《妙法華經》,或者在 如來示現滅度後,聽聞其他人演述《妙法華經》;乃至只聽到其中一偈或一句,就生起歡喜心、隨喜心,所謂:【隨他修習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為隨喜。】(《大明三藏法數》卷17)而聽聞《法華經》,能夠在心中生起一念隨喜的人,如來就為他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就是授記他將來一定成佛;這誠然是「隨喜,能得一切聖財」!

彌勒菩薩在根本論《瑜伽師地論》中開示說:【一切法中無有我性,名諸法印。即此法印隨論道理法王所造,於諸聖身不為惱害,隨喜能得一切聖財,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廣大險難長道,是故亦名眾聖法印。】(《瑜伽師地論》卷87)意思是說:世尊法王所宣演的聖教,是闡明「一切法中都不存在眾生所認知『我』的我性」,這是契印諸法的法印。依這一 如來闡揚的法印,所論述的正確道理,是與三乘聖者所修所證功德毫無衝突矛盾,而不會有所惱害;甚至對於這法印,心中生起歡喜、隨喜,那就能獲得信、戒、慚、愧、聞、捨、慧等能夠快速增進道業的聖財。藉由這些聖財,學人就能自然吉祥安隱,超越險難,度過廣大的生死長道;所以,這法印也可說是契印三乘菩提一切聖眾的法印。

既然這法印是契合三乘菩提一切聖眾所修所證,沒有絲毫矛盾衝突,不會令聖眾生起煩惱和恐怖害怕;那麼,根據我們前面兩集節目中,探討二乘解脫道「三法印」和大乘佛菩提道「實相印」間的關係所得到的結論,可以確知 彌勒菩薩在這裡所說的法印,正是含括二乘解脫道三法印的大乘菩提實相印。而 如來在《法華經》也開示說:【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妙法蓮華經》卷5)因為隨喜的前提必定是心中信受,不生疑,更不會毀謗、抵制;如果聽聞《法華經》不能隨喜,就表示對於 如來在經中所闡明的「實相印」未得「深信解」,這樣的人又怎能成為《法華經》所說的「法師」呢?

為什麼這「一念隨喜」是 如來在《法華經》中定義「法師」的首要條件?對此,平實導師在《法華經講義》中有詳細的論述,導師說:【只要對《法華經》有歡喜心,相信每一個人只要願意修學佛法,將來是可以成佛的。有這個歡喜心的時候,就表示佛菩提種子已經種進他的心田去了;當他心中有這樣的種子,即使未來世他成為阿羅漢,只要一聽到佛菩提,或者一聽到《法華經》,或者一聽到大乘經,他就不會決定要入涅槃;這個佛菩提種子,終究是會發芽生長,乃至最後成為佛菩提道的大樹。所以,他們一定不會像定性聲聞一樣入無餘涅槃,因此 佛陀就可以作這個理上的授記。這就是說,只要他對《法華經》一念隨喜,他的菩薩種性就發起了。】(《法華經講義》第九輯,正智出版社,頁66。)

說到這裡,就得先對《法華經》的義趣與「菩薩種性」間的關係有所瞭解。由於《法華經》的意旨,正是 平實導師共二十五輯《法華經講義》鉅著所要闡明的;也正是正覺教團「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系列弘法視頻中,親教師們所要進一步演繹說明的。而「菩薩種性」也已經在多集「三乘菩提」弘法視頻中,由多位親教師詳細論述。以下,我們僅簡要的提出《法華經》的主旨,然後就祂與發起菩薩種性間的關係,略加探討。

釋迦世尊降生人間,示現八相成道,成佛後為眾生說法,應眾生根器及因緣差別,將唯一佛乘方便施設為三轉法輪之三乘菩提;最後還要施設「圓教」之法,把一切成佛之道收攝圓滿。這個圓教又叫作「終教」,就是最後終了而圓滿全部教法的意思;這時 如來依序講了《無量義經》、《法華經》、《涅槃經》。因為三乘菩提其實只是方便施設,最後回歸萬法的根源,告訴大家成佛最重要的內涵,就是成佛之所憑藉的是真如心第八識;這時就要講《無量義經》,以如來藏一法含攝無量義,最後才講《妙法蓮華經》,就是以「此經」如來藏心總攝一切佛法。所以,《法華經》的主旨正是「會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實」,集大乘佛菩提之大成。

平實導師《法華經講義》自序,開宗明義就說:【大乘佛法勝妙極勝妙,深奧極深奧,廣大極廣大,富麗極富麗,謂此唯一佛乘妙法,意識思惟研究之所不解,非意識境界故,佛說為不可思議之大乘解脫境界,名為大乘菩提一切種智,函蓋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然而此等極勝妙乃至極富麗之佛果境界,要從因地之大乘真見道始證,次第進修方得。……大乘真見道之實證,即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能現觀其真實而如如之自性,名為證真如;此際始生根本無分別智,同時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法華經講義》第一輯,正智出版社,〈自序〉頁1-2。)也就是說,《法華經》所闡明的是不可思議的佛果智慧與境界;而這不可思議的智慧、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 佛的所知所見——第八識真如。如來希望弟子證悟而進入的境界就是真如的境界,但是不能明講,只能烘雲托月來講;然後,又由這真如擴而大之講到三世諸佛、十方佛世界,顯示佛法之廣大與莊嚴;讓眾生瞭解,只要歡喜信受修學,終可成佛。所以這真的是一部極為勝妙的經典。

可是,歡喜信受這不可思議的諸佛智慧與境界,畢竟不是小根小器之人可得承擔;看看舍利弗尊者三請之後,如來終於答應要宣演《妙法華經》,當場就有「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退席,就可見一斑!這些人當然不會於《妙法華經》,心中生起一念歡喜、隨喜。而留下來「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的其餘四眾弟子,則是因為善根因緣發起了「菩薩種性」的緣故啊!

為什麼這麼說呢?所謂「菩薩種性尊貴」!為相較之下,人天善法以及二乘菩提都不足以為貴,菩薩才是最尊貴的;而菩薩之所以尊貴,是由於種性使然。這就涉及菩薩種性內涵的問題。「菩薩種性」又稱為「菩薩性」,是指大乘菩薩所具有的特質、特性,它如同種子一般,眠藏在每一個菩薩的第八識如來藏之中,並且在菩薩的一切事行中恆時現行。如《優婆塞戒經》中聖教說:【求大智慧故名菩薩;欲知一切法真實故,大莊嚴故,心堅固故,多度眾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薩修行大乘。】(《優婆塞戒經》卷1)就是說,菩薩是要求大智慧,要求證一切法的真實相。法界實相心的親證可以使菩薩產生無量無邊的智慧,以這無量深廣的智慧來利益一切有情,就是大莊嚴,求這種大莊嚴的人就是菩薩。菩薩總是有很多眾生緣,發願要不惜身命度很多、很多的眾生,這才叫作菩薩。成就這樣的真實智慧與莊嚴境界,不正是 如來在《法華經》中所闡明的勝妙、乃至富麗的境界嗎?這就是《法華經》的義趣所在。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也對菩薩修行大乘有詳細的闡述,菩薩說:【有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最初發心,悲愍有情,波羅蜜多,攝眾生事,自他相續成熟。】(《瑜伽師地論》卷13)意思是說,修學大乘法的菩薩具有五種特性:第一是種子,當學人最初發心修學大乘佛菩提道時,就種下一分大乘法種,就是具有一分菩薩種性,成為一位初發心的菩薩;這也說明菩薩種性不是本有的,而是必須有善業因緣,才能種下這大乘法種。第二是趣入,當初發心的大乘菩薩生起對有情眾生的悲愍心,想要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這時他就進一步趣入了大乘佛菩提菩薩道。第三是次第,是說趣入佛菩提菩薩道後,就應該跟隨真善知識修學菩薩六度,次第到達解脫的彼岸。第四是正行,就是大乘菩薩要以生生世世不斷攝受眾生的種種事行,作為修習菩薩道的正行。第五正行果,菩薩種種行業的果報,就是令自己和有情眾生相續成熟,各各終能成就究竟佛道。

由這段 彌勒菩薩的開示可知︰菩薩發心修習大乘,誓願世世常行菩薩道,正確的行門以及所要獲致的業果,都不離有情眾生。所謂「菩薩從大悲中生」,三大無量數劫的菩薩行願,都是因為悲愍長劫沉溺於生死大苦海的眾生,都是為了要救度這無量無邊的苦難眾生。「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深深信解,發起了菩薩種性,堅固地求《法華經》中闡明的大乘實相智慧,並且不捨身命救度利益一切眾生,成就不可思議的廣大莊嚴境界,畢竟需要經歷長劫堅苦卓絕的菩薩行業,這是極其不容易!難怪 如來要為他授記將來一定成佛!

這集探究《法華經》中所說「法師」的首要條件——「聞《法華經》,心生隨喜」,就先解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