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的真義(四)

第042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視頻弘法節目。我們繼續來解析 平實導師演繹的《妙法蓮華經》〈法師品〉。

在前面幾集節目中,我們根據經中 釋迦世尊開示的聖教,以及 平實導師所演繹的經文真義,歸納出 如來在《法華經》中定義「法師」的第一個條件是「聞《法華經》,心生隨喜」。因為《法華經》所闡明的是不可思議的佛果智慧與境界;而這不可思議的智慧、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佛的所知所見——第八識真如,由這真如心擴而大之到三世諸佛、十方佛世界,顯示佛法之廣大與莊嚴。然而,能夠隨喜信受,並且安忍承擔這廣大莊嚴的不可思議諸佛智慧境界的人,必定是由於善根因緣發起了「菩薩種性」,願意求大智慧、求一切法的真實相;並且心志堅固,願意不惜身命、廣度一切有緣眾生,成為一個真實義的大乘菩薩。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心中生起疑惑,就是這「聞《法華經》,心生隨喜」的發起「菩薩種性」,與三歸依發「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發菩提心」,有何不同呢?這個問題,從 彌勒菩薩在根本論《瑜伽師地論》中,開示了三歸依的因緣、正行,以及所獲得的功德,就可以看出二者是有明顯不同的。以三歸依的因緣來說,彌勒菩薩開示眾生之所以歸依佛、法、僧三寶的四個必要的因緣,彌勒菩薩說:【齊四緣故,說能歸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別故;三、自誓願故;四、更不說有餘大師故。】(《瑜伽師地論》卷64)就是齊備了這四個因緣,眾生就會發心歸依三寶:第一,是知道歸趨投靠佛法僧,依止佛法僧三寶,就能生出廣大的功德。第二,是知道所歸投依止的佛陀正法與外道邪法間,究竟有何差異?第三,是自心發起誓願,願意從今往後直到永遠的未來,都要依止修學 如來的正法,捨棄一切外道邪法。第四,是明白在這世界,就只有 如來是能教導眾生得到真正解脫,乃至成就佛菩提無上果德的大師;因此,除了 佛陀之外,就不再稱呼其他的修行人為大師了。簡單地說,就是歸依三寶後,就盡形壽乃至盡未來際,不再歸依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鬼神和邪法。

平實導師也曾解釋說:【未悟實相的人,在佛門中一定要先作三歸依;為什麼要三歸依呢?是因為心有恐怖:我對解脫道沒有把握,我對佛菩提道沒有把握,那該怎麼辦呢?那麼我去歸依三寶,由佛法僧三寶來幫助我啊!】(《勝鬘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27。)導師補充說:【眾生都是害怕無所依,因此得要處處求依;當他們無所依止的時候,心中就有恐怖。】由此可知,三歸依是學人信受三寶、修學 佛陀正法的開始。因此,這三歸依發菩提心的發心因緣,與「聞《法華經》,心生隨喜」發起「菩薩種性」,心志堅定,願意不惜身命、廣度一切有緣眾生;願意求大智慧、求一切法的真實相,成為一個真實義的大乘菩薩,這兩種發心的層次是有著明顯差異的。至於 彌勒菩薩在根本論中,又詳細闡述了各兩類八種歸依所有的正行,以及受歸依者所獲得的功德,但是因為與本單元要探討的主題沒有直接關係,我們就不再多作論述。

回到《妙法蓮華經》〈法師品〉。如來在對 藥王菩薩開示:【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之後,緊接著又說:【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妙法蓮華經》卷4)這是 如來提出第二點法師的條件,就是「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

讀到這段《法華經》的經文,相信曾經讀誦過《金剛經》的菩薩,一定會覺得很熟悉,因為《金剛經》中也有極為類似的聖教,像 如來對須菩提尊者開示說:【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又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在這裡,如來開示能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此經」——《金剛經》的人,都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如果進一步能廣為人說「此經」——《金剛經》的人,所成就的功德更是「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如來甚至說:這樣的人,就是荷擔 如來的無上正等正覺。

不僅《金剛經》,在《法華經》中 如來也開示:【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妙法蓮華經》卷6)如來的意思是:由於先已於過去無量世歷事過無量過去的諸佛,都能受持、讀誦、為人說「此經」——《法華經》,所以我釋迦牟尼能夠快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那麼,《法華經》所說的「此經」,與《金剛經》所說的「此經」,是同還是異?真義又是什麼呢?首先來看 平實導師在《金剛經宗通》中的闡述,導師說:【所以能夠懂得此經而受持,或者 佛在說此經的時候,他能夠聽受——一念相應就聽受了,他就能自己讀誦,也能為人解說。這樣子,他就是真正荷擔了如來家業的人,不單單是為自己荷擔無上正等正覺而已。要能這樣子實證此經,才是真正懂得《金剛經》的人。真懂了,就進入菩薩數中,從此內門廣修六度萬行,不再於外門摸摸索索去修六度萬行。】(《金剛經宗通》第四輯,正智出版社,頁184。)導師又開示說:【當你已經證得此經如來藏了,所以你能夠接受、能夠持住這個法而不退轉,這就是受持此經。讀誦此經,是身業與口業的所為。受持,只是意業,你心裡面堅決認定此經是正確的;然後能夠讀誦。讀是為別人讀,也為自己讀;誦,為自己誦,也為別人誦。也就是說,能夠接受如來藏,而持住這個法,心中都不退轉、不動搖,也能夠解說給一切有情聽;不論是人間的人類,或者有神通的畜生或鬼道眾生。】(《金剛經宗通》第四輯,正智出版社,頁216。)也就是說,《金剛經》中所說的「此經」,正是指法界實相、萬法根源的眾生第八識如來藏,因地稱為阿賴耶識、異熟識,到了佛地改稱為無垢識。

平實導師在《法華經講義》中,秉承 如來出世弘法之一大事因緣,以第八識如來藏貫通三乘菩提之唯一佛乘的正理,解釋前面引據《法華經》〈法師品〉定義法師的第二個條件——「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這段經文的時候,說;【這個供養十萬億佛,並不一定說時間真的有多久,只能夠講一個約數。不過如果已經修行這麼久了,已經供養過十萬億佛了,他一定會發起大願,因為遇到每一尊佛時都會聽到《法華經》;當他《法華經》聽多了,一遍又一遍聽久了,心量就被諸佛擴大了,他就能夠發起大願。因此,由於這個大願的緣故,願意哀愍眾生而生在人間;所以通常而言,這是已經證悟之後,才能夠說他已經成就了大願,一般人是沒辦法的。】(《法華經講義》第九輯,正智出版社,頁71-72。)導師的意思是說,如來在《法華經》中界定的法師,通常都是已經證悟第八識如來藏,才能如理「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才能夠「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或許有人對此會有所質疑,尤其是只從文字表面去研究而理解經文意旨的人,可能堅持「此經」二字,指的就是文字的經典。但是這樣解釋,是否正確?我們且以 世尊在《金剛經》中的開示為例,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世尊說:【「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我們來看看釋印順在他所著的《般若經講記》中,如何解釋這段經文?他說:「佛所以說這人的功德超過七寶布施,是因為一切佛及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從此般若性空法門——經典所出生的。」就是認為「此經」是指「般若空性法門——經典」,似乎就是指這簡稱為《金剛經》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典中所闡述的般若空性法門。但是,【法者,如來所說之法也;門以出入為義。謂如來說諸妙法,開解脫門,普令一切有情皆得出離生死苦趣,而入解脫清淨之域也。】(《大明三藏法數》卷14)所以,經典是 如來世尊出世在這人間,示現八相成道成佛了,演述出修行解脫的妙法;然後弟子們聽聞而憶持住,乃至實修親證而得勝解,再記錄下來,這世間才有佛教經典及其中所述法門的誕生與存在。

如果依釋印順所說,「此經」指的是《金剛經》等《般若經》經典中的「般若空性法門」,那麼他書中接著說:「《般若經》說:般若為諸佛母。……佛說的十二部經,修學的三乘賢聖,也沒有不是從般若法門出生的。沒有般若,即沒有佛及菩薩、二乘,就是世間的人天善法,也不可得。般若為一切善法的根源!」 (《般若經講記》,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那豈不是成為 佛說《般若經》,才有經典中的般若法門,可是諸佛卻又都是從這般若經典闡揚的法門所生;這就好像說一對母女間,母親出生了女兒,而母親也是女兒所生的,這是極其矛盾不合理的說法。

再來看釋印順緊接著又說:「得無上遍正覺,所以名為佛;而無上遍正覺,即是老般若。沒有般若因行,那裡會有無上遍正覺?那裡會有佛?」意思是說,諸佛所證無上遍正覺的無上覺智,是般若的起源,所以稱為「老般若」;諸佛就是因為在因地修行般若,才能在果地證得無上遍正覺,然後才被稱為佛;唯有佛將所修所證的法門宣揚出來,然後世間才有《般若經》這「新般若」的經典。他最後說:「此經讚歎般若及般若契會實相,所以不限於《金剛經》,凡是與此般若無相法門相契的,都同樣的可尊。」(《般若經講記》-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就是說,經文中說的「此經」,就是在讚歎這一能令眾生依之修行,終能證得諸佛「無上遍正覺」的般若無相法門;並且讚歎般若這無相法門,契合會通了一切法的實相。所以,不限於《金剛經》,凡是跟這般若無相法門相契應的經典,同樣都是可尊重、可讚歎的。

釋印順這裡所說的「無上遍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世尊在《法華經》中開示:【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照釋印順申論的意旨,那麼這也是在讚歎、尊重「此經」——《法華經》,因為《法華經》也是跟般若無相法門相契的經典,也可以讓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說,《法華經》所說的「此經」,與《金剛經》所說的「此經」,所指的都是同一個法。然而,對於釋印順所解說「此經」的意涵,還是有疑慮,我們就等到下一集節目中再繼續來探究。

阿彌陀佛!


點擊數: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