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喻品——諸梵請佛轉法輪

第008集
由 正嫻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為諸位觀眾菩薩們準備的「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

我們再繼續 平實導師《法華經講義》的導讀,下列經文述說如下:【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世雄兩足尊,惟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妙法蓮華經》卷3)

我們一起來看這一段說明,這是說:從東方這五百萬億佛土前來的所有梵天王們,這樣來請求 大通智勝如來轉法輪。凡是有佛出現於世間,梵天王們所應該作的事情,就是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這當然也有他們自己的私心,因為如果諸佛轉法輪,初禪天眾就會增加很多,這是他們最喜歡的。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講,他們請佛轉法輪,只要佛應許了,他們就有大功德,這種情況一定會來請佛轉法輪;所以只要有佛陀出現於人間的跡象,他們一定不會放過,這是增加功德與福德的大好機會。至於轉法輪的目的,當然是度脫苦難的眾生,而度脫苦難眾生的方法,就是要讓眾生遠離生死苦惱,當然得要開演實證不生不死涅槃境界的法道;這個法門究竟應該怎麼修、內涵如何,當然應該要開演出來,讓眾生可以實際去修證涅槃道。所以,這些梵天王們一心同聲說了偈來請求,大通智勝如來一定也會允許。

如來度眾生當然是大慈悲力,如果不是大慈悲力,如來不可能出現在三界中度眾生。因為從眾生一無所知的開始,要度他們成為阿羅漢,就已經夠困難了;何況度化成為阿羅漢以後,還要讓他們迴心大乘,在這之前就已經要作很多弘化的工作,那是長期而且沒有企圖、沒有所得的辛苦事。這種辛苦的差事,在無數劫度眾生到緣熟的時候來示現成佛,讓眾生成為阿羅漢以後,還沒有休止,接著還要繼續攝受這些阿羅漢們成為菩薩,然後幫助這些菩薩們如何次第到達佛地。這都要不斷地攝受,不是輕鬆的工作,而且不是三五劫、一二百劫就可以完成的事,然而諸佛如來對這事完全沒有任何的怯弱之心。

其實諸佛如來都可以在成佛之後就入滅(入地菩薩世世都有能力入無餘涅槃),都可以不必再繼續不斷示現於人間度眾生,但是眾生不瞭解,往往誹謗說:「如來是要來跟我們爭供養。」如來是來貪供養的嗎?這真的叫作愚不可及!如來的弟子阿羅漢都可以不貪供養了,都可以把自己捨了出三界,而阿羅漢只是諸佛如來弟子之中層次最淺的人,上面還有諸菩薩;諸地菩薩都是要從阿羅漢位繼續修學圓滿成就,才能成為如來,怎麼可能去跟這些外道們爭供養呢?可見外道們是不懂如來的。且不說如來,也不說阿羅漢,也不說菩薩們,單說能夠證得禪定的外道們,他們就可以不必與一般外道們爭供養了;都已經可以生到色界天去了,何必來人間與外道們互爭供養?飲食對他們而言,反而是一種粗重的負擔。外道們不懂,所以誹謗說:「釋迦佛來與爭供養。」那真的叫作愚癡人。

到了末法時代的今天,也有一些弘法者跟他人諍論時,竟然脫口而說:「佛爭一爐香,所以我爭一口氣。」諸佛需要來爭那一爐香嗎?只能感嘆一聲:「阿彌陀佛!」連佛法中的弘法者都還會這樣講,我們只能說,這真的叫作末法時期啦!連阿羅漢都不爭了,菩薩更不爭,諸佛還需要爭嗎?所以,這樣的說法是不懂什麼叫作「大慈悲力」,諸佛都是以「大慈悲力」,才會降生三界中。對諸佛而言,留在三界中可不是輕鬆的事;能夠看到眾生得度,才是快樂的事。諸佛菩薩根本不必來三界中受苦,可是為什麼還要繼續不斷地來三界中受苦呢?都是因為大慈悲的力量驅動著,所以才願意持續不斷地來三界中示現度脫苦惱眾生。

那麼,從東方五百萬億諸佛土來的無量無數梵天王,共同請求 大通智勝如來之後,「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如來應許的時候通常是以默然的方式,也就是默許。所以,您們也看到《阿含經》裡面有很多記載:有人來求法,釋迦佛陀為他說法,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阿含經》卷20)。終於從最基礎的人天善法聽到「出要為上」,然後轉四聖諦法輪,聽完以後證得初果,心中好歡喜,就會說:「請佛明日受我供養。」佛陀通常是默然應許。

佛陀如果沒有說不去,那就是一定會去。這時候這位弟子自己在 佛前自誓三歸五戒以後,趕快回家連夜備辦,都是通宵達旦去準備的;因為要供養人天至尊,當然是要最好、最上等的飲食。所以往往半夜裡都還在忙著上妙飲食等供養,有時若是恰巧大富長者或者很有善根的大居士前來拜訪,就會覺得很奇怪:「這家主人是我的好友,為何這麼晚了不睡覺還在忙?」結果發覺他在廚房準備飲食,不但精美,而且準備了許多,因為 佛陀的弟子也一併被邀請。好奇之下問說:「準備這麼多飲食,是要請國王來宴席嗎?」他說:「不是!我不是請國王,我是請佛來受供。」如果那位大居士、大富長者,是很有善根的人,一聽到說「請佛受供」,單單聽到「佛」這個字,他就會毛髮悚然,頭髮豎起來了。

他才剛聽到「佛」這個名稱,就要問清楚:「為什麼要請佛?」然後這位佛弟子就為他敘說 佛是什麼樣的人。說完後,保證這些大居士、大富長者,連夜就趕去 佛陀的精舍等候天明,他們想要趕快見到 佛陀。這就是說,佛陀因為是福慧兩足尊,是人天至尊,三界一切有情沒有人能與 佛陀相提並論,連諸天天主都得要恭敬地前來供養禮拜,何況是人們。所以,能夠請得 佛陀默然允許,就會趕快回家去準備,一定是精緻頂級飲食供養。這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可是「默然許之」以後,並沒有立刻就開始說法,因為很多應該前來聽法的人還沒有來,所以「默然許之」以後,要暫時等一等。接著,不久以後還會有什麼人來呢?

下列經文這麼說:【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未曾見此相,當共一心求。過千萬億土,尋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脫苦眾生。】(《妙法蓮華經》卷3)

好的,我們再來說明:前面說東方五百萬億國土的大梵天王,來到 大通智勝佛的所在;接著是東南方,一樣是有五百萬億國土的所有大梵天王,同樣看見了特殊的光明照曜著他們的宮殿。這種光明是以前不曾有過的,所以他們歡喜踊躍得不得了。踊躍,是說興奮到沒有辦法好好地站著,這才叫作踊躍。就像小朋友,如果說父母親出遠門,已經過了整整半年才終於回來,那小朋友看見的時候,一定不會站著說:「媽!您回來了啊!」他一定興奮得又叫又跳,這叫作踊躍;一定是沒有辦法在一個地方定定地站著,這才叫作踊躍。由於這種光明從來不曾見過,所以大家生起了希有心,當然會互相尋覓來探求: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那麼這位大梵天王大悲,可能有聽聞過,所以就講了這些事情。當然要先為大家說明,來解除大家的疑惑:「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那麼就提出可能的狀況說:「或者是大德天出生了,或者是佛陀出現於世間了。」提出這兩種可能。「既然以前都不曾見過這樣的光明相,大家應該共同一心去探求,那當然就要往光明照曜過來的方向去尋找。不管多麼遠,乃至過千萬億佛土,也要尋找那個光明,要共同來探求。」當然,大悲梵天王可以預先為大家說明的是:「大部分的可能是因為有佛陀出世,大德天出現的機會是比較少的,所以應該是佛陀出現在世間,來度脫苦難的眾生。」

世尊接著又說:【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妙法蓮華經》卷3)

以上是說,五百萬億的梵天王,他們乘坐各自的宮殿來到 大通智勝如來面前,當然同樣都在衣裓之中盛滿了天華,然後共同向西北方來推尋這種勝妙光明的來處,他們循著光明來到道場菩提樹下,看見 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這些景況當然是跟東方來的那五百萬億佛土的諸梵天王所見是一樣的。當然,他們來到的前後是沒有相差多久的;講經時,不是猶如十方環繞的電影,無法同時都放映出來;即使同時放映出來,當您不轉動頭部時,也只能看見前方大約九十度方向的影像,至於其他的地方也是看不見。可是,在經文中要詳細敘述出來,就要分段來說明,所以就像寫小說,鏡頭一轉,來到哪一邊又從那裡講起,其實有很多前後所講的事情發生的過程,是同時正在發生的事。但是一一解說時,一定會有個先後順序;所以先說東方五百萬億佛土的所有梵天王,東方講完了再講東南方。其實那個時間大約是一致的,因為 大通智勝如來放光的時候,不是先照曜東方再照曜東南方,而是同時照曜的,所以十方諸佛世界的所有梵天王,都是同時被那個光明所照。當他們前來時當然是大約同時,可是敘述時當然要前後分段來敘述;所以不要說東方的大梵天王與諸梵天王先來,然後東南方的才來。

這時他們大約是同時到來,當然也同樣看見 大通智勝佛坐在師子座,諸天、龍王等等天龍八部以及人眾都恭敬圍繞,當然也同時看見十六王子正在請求 大通智勝佛轉法輪。可是,東方五百萬億佛土的諸梵天王剛剛請求過,他們當然也要緊接著請求,不能不請求;因為這時隨喜功德很大,不能放捨;所以一請求完,換他們馬上跟著請求。其實是同時發生的事情,這個前提很重要。那麼他們同樣「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當然同樣要請求 佛陀攝受開示,所以就說:「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這宮殿當然要獻上,就怕 佛不收;只要 佛陀願意收,您就趕快奉上去,因為這是很難遇到的機會。

其實 平實導師度眾的時候,就曾經遇見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人,他以前在佛世時還只是一隻鳥而已,但當時就啣了一小片沉香,供養了 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年後,他不但可以當人,而且還可以開悟。就那麼一小片沉香。您想想,供佛的福德、功德這麼大,更何況以宮殿來供養,這福德果報可就不得了。為什麼呢?因為這時有三種勝:第一、福田最勝,佛陀是福慧兩足尊,這是最殊勝的福田,再也找不到了。第二、施者勝,因為這供養者是大梵天王,他們本身也很尊貴的,所有初禪天的天主都是很尊貴的;然後他們本身也很恭敬心、很殊勝,這是兩種殊勝。第三、供物殊勝,大梵天王的宮殿不是人間那種不清淨的宮殿。有這三種殊勝,那他們未來世的福報一定無量無邊;大梵天王們都很清楚果報怎麼來的,就怕 佛陀不受,只要 佛陀受了,就像世間人說的「賺飽了」。因為這個福報無法想像,這是無量報,所以他們當然說:「所獻宮殿,願垂納受。」如果 佛陀不受,一定是他背後有什麼惡事存在。有惡因緣,佛陀才會不受。佛陀如果願意接受,當然要趕快奉上,所以他們都很恭敬、很客氣地說:「願垂納受。」

好的,今天我們就先說到這裡。謝謝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