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50集
由 正明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世尊要說《法華經》的時候,五千僧人退席,這些都是小乘的增上慢人,自以為小乘法已經究竟了,不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佛,所以退席而去。這種小乘心態,不堪授記成佛,這是善根還沒有成熟的緣故。
世尊對善根熟的人,授記什麼時候成佛,這個授記成佛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平實導師說,只有 佛陀本尊來此世間成佛,才會演說《法華經》授記弟子成佛的時間。佛陀為四大弟子授記未來成佛:大弟子摩訶迦葉成佛後,將名為光明如來;須菩提為名相如來;摩訶迦旃延成佛後,名為閻浮那提金光如來;大目犍連為多摩羅跋旃檀香如來。《法華論》說明此經有六種授記:一者、舍利弗、迦葉等眾所知識故,名號不同故分別授記。二者、富樓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等同一名,故俱時授記。三者、學無學人等俱同一名,又非眾所知識,故一時授記。四者、與提婆達多授記,示現如來無怨惡故。五者、與比丘尼及諸天女等授記,示現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薩行皆證佛果故。此五種是如來自與授記。第六、常不輕與四眾授記,示現眾生皆有佛性故。(《法華義疏》卷8)
授記成佛,表示 佛說的是真實法。實,是永遠不改變的,永遠存在的。如《心經》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種境界是語言可以表達的嗎?當然不是啊!只有親證的人才能夠體會,這是在講成佛就是不生不滅。一般初學佛者,在開始的時候,不容易明瞭實法是什麼,為了觀機逗教,十方諸佛就巧設這個權巧方便的法門,然後才開權顯實,為實施權;故有次第宣說聲聞、緣覺、菩薩乘,而最終的旨歸是一佛乘。一佛乘就是實,聲聞、緣覺即是權,先說小乘法,然後再引導眾生歸入大乘佛果,這就是為實施權,而後又開權顯實。開,即是開啟。
釋迦牟尼佛最初說三藏法教時,為了激發起二乘人的修道之心,故說這個法是最稀有難得的、最極殊勝的。但是小乘人得小為足,以為證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是究竟啦,不再求進步,所謂止於化城,故佛說「貪著小乘」。為了度化根機較淺的聲聞、緣覺,佛陀在第七品中引「化城」之譬喻,為五百弟子授記。因二乘人於世間雖然費盡苦行功夫,及修習種種苦行而達到阿羅漢果位,但卻未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只算是一個自了漢,能自利而不能利他。因此,佛陀再開權法,說明以前所講的道理不是澈底的法門,所證的聖果也更不是究竟圓滿的,應該迴小向大,從小乘而入大乘,即是要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於眾生拔苦與樂,先把這個權法破了,方能顯出真實的道理。
舍利弗在權教中,也就是說,在小乘人中具有著最高的智慧,故在〈方便品〉中為當機者;他聽聞妙法以後,即時身口意三業清淨,生大歡喜。舍利弗對 佛說:他在方等會上及般若會上,從未聽聞過如此的妙法;今天終於明白 佛陀的苦心,不是 佛不說大乘法,也不是 佛陀不慈悲,而是小乘人根薄慧淺,難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心,所以縱然 佛說大乘法,小乘人也不能接受,此乃根機陋劣的問題。
有沒有真正信佛?可以問他:佛死了沒有?如果他說佛死了,那是色身啊!真正成佛是不生不滅,沒有死亡這回事。所以認為佛會死的人,都不知道《法華經》的真實義,要相信佛沒有死、佛不會死,這樣才是真正信佛。這種真信不容易,所以說信佛很難啊!經文說:【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以及【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妙法蓮華經》卷2)〈方便品〉說:【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妙法蓮華經》卷1)引權入實,會三乘為唯一佛乘,是要發起二乘的願慕,迴小向大才能成佛。
正覺的教導,就是以大乘為核心來弘揚三乘菩提,這個非常重要。因為沒有大乘法的話,二乘法是站不住腳的,乃至世間的善行也站不住腳。為什麼是這樣?因為因果法則,就是大乘法的真實法,沒有這個真實法,行善不一定生天,作惡不一定落惡道,人間就不會有道德啦!因果法則,不論信什麼宗教都一樣,乃至什麼宗教都不信也一樣,非常公平。
在佛法中,最主要的觀點和目標,就是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作佛。但是,如果 佛最初就向他們說這個道理,眾生肯定怕苦怕難,又不願信受,只想安於小乘;心生恐懼不求大乘,所以 佛示現權巧方便的方法,來教化誘導眾生。佛說〈化城品〉是讓二乘人明白,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眾生在修行的道路上停留,不願往前進步,住空法中以為到達究竟之處,這就是小乘人的一個觀念,把他們所得的有餘涅槃當作最高的境界;故 佛開權顯實,破其執著,令彼深入佛的大智慧藏。因為二乘人在修道上不再前進,半途而廢;故 佛用方便法門,用「化城」作為二乘人的暫歇城。
二乘人把小乘的教法當作最圓滿的教法,故他們只是自己求解脫,而不願度脫眾生。佛視此輩為佛教的焦芽敗種,呵責二乘,不像菩薩能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菩薩深怕一切六道眾生墮落惡道,頭頭救拔群生脫離苦海,故倒駕慈航,發願度盡一切眾生,方成菩提;而 佛願二乘人也能迴小向大,發大菩提心,學菩薩法,故必須為他們說出大乘的法教。
佛是大慈大悲者,初成道後,三七日內為大乘菩薩說《華嚴經》。這時二乘人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可見二乘人的根性比較淺劣。但是 佛不願捨去每一個眾生,故為二乘人說四諦法及十二因緣法等,讓他們都要精進修行,增長善根、超凡入聖,最後才為他們顯示真實的唯一佛乘。佛觀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唯有「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方能契入 佛的本源。所以 佛說此部《法華經》,是為破除眾生的執著和自私自利的心,使他們都有成佛的機會,有成佛的可能性。
《法華經》的感應故事很多,不但讀誦的人有感應,聽聞的人也有感應。明朝紹興石鰍有一戶姓伍的人家娶媳婦,媳婦姓沈,是定海江南人,為人稟性貞潔賢惠、常修善行。婆婆每天早晨都誦《法華經》,媳婦就在旁邊恭敬謹慎地侍奉著;婆婆只要展開經卷,媳婦就過來聽經,少則一、兩品,多則一卷,一直不倦。有一天,媳婦生病了,對婆婆說:「我有這樣的機緣聽婆婆誦經,這一世我們的緣分盡了,現在和您告別,不能再侍奉您了,希望以後我們能在諸佛的法會上相見。我有一首偈子,請婆婆幫我流傳:『平生快活,死也風流。最後一著,分付柴頭。』」(《法華經顯應錄》卷2)說完就端正身體,結跏趺坐去了。婆婆看她走得這樣超脫,就和宏智禪師說了這件事情;禪師聽了歡喜讚歎,把給自己準備的龕拿給婆婆,用來火化她兒媳婦的遺體。火化後的骨灰中有無數晶瑩剔透的舍利,僧人和在家修行的人,無論看到和聽到的都稱歎稀有。這件事是湖心寺法政宗師親眼所見,因此流傳。
天竺于闐國的瞿摩帝寺,是大乘佛教的寺院,僧眾有三千人。當時有位善於占相的尼乾子(外道),看到寺裡一位十六歲的沙彌,嘆息說道:「你的壽命只剩一年了啦!」沙彌聽了很難過。一位長老比丘哀愍他,便教他念《法華經》。沙彌根鈍又不識字,比丘為他講授〈方便品〉、〈如來壽量品〉這兩品,沙彌專心地跟著讀誦。過了一陣子,尼乾子再見到沙彌,很驚訝,問他:「你修了什麼功德嗎?」沙彌回答:「我只讀了兩品的《法華經》。」尼乾子讚歎道:「大乘經典之力不可思議!你原本只有十七歲的壽命,現在變成了七十歲啊!」他便出家,開始讀誦大乘經典。
今天講到這裡。祝福諸位菩薩:平安吉祥!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