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

第128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今天這個單元我們要來探討「世尊於佛智慧是無所吝惜」的。

《法華經》中說到,大富長者以三車誘引諸子出離三界火宅,最後所給的卻都是大白牛車,因為大富長者財富無量,充滿種種的寶藏,既然每一位都是他的兒子,所以一點都沒有吝惜地給予同等的七寶大車。這個譬喻說的,就是 佛陀以三乘法誘導眾生出離三界生死之苦,其實都是以教化菩薩的法施設了方便;當佛弟子們分別以三乘法出離生死苦時,本質上都是入於佛慧之中了。

而當舍利弗被授記當來作佛以後,大迦葉等聲聞、緣覺說了一個窮子除糞的譬喻。說有個迷失的窮子被大富長者認出來就是自己的兒子,窮子承受不了長者的威德莊嚴與大力勢,寧可在長者家裡除糞;長者與窮子經過二十年互相取得信任以後,長者雖然進一步地交代窮子要用心的經手處理各種寶藏,窮子卻一點都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最後長者對外宣布窮子就是從小走失的兒子,所有的金銀珍寶、各種庫藏都歸窮子所有。

大迦葉因此而以他們所證得而自認滿足的涅槃,譬喻為佛法寶藏的一日之價。並且他也體認到原來 佛陀一向都把他們當佛子的,也是他們的心性,使得 佛陀必須運用方便力,才能讓他們進入佛道中。所以大迦葉說:【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妙法蓮華經》卷2)如今我們才知道,世尊於佛智慧的傳授是沒有吝惜的,為什麼呢?我們往昔以來一直都被 世尊當佛子看待的,然而我們卻只樂於安住與滿足解脫道的小法,如果我們有樂於大乘法的心志,佛陀就會為我們說大乘法的。佛陀在這一部經中唯說一佛乘,而往昔雖然在菩薩面前毀呰聲聞是樂小法者,然而如今才知道,原來 佛在實質上是以大乘法在教化聲聞的。大迦葉短短的這一句話,表達出 佛陀一向以大乘法為本質,完全以佛的智慧施設方便而說二乘解脫道法的修道次第,誘導聲聞、緣覺眾走入佛道之中,這是有根據的。

佛陀除了在《法華經》中宣示,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個因緣就是為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以及諸佛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在另外一部經中,佛陀早已宣示,聲聞、緣覺眾等所行之信行、法行、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等,都是菩薩法。這樣的宣示,大迦葉等聲聞、緣覺眾卻要等到舍利弗被授記以後,他們才真正的信解,世尊一點也沒有吝惜佛的智慧,自己原來是 世尊以佛的智慧教化出來的佛子,他們也是菩薩的一分子,卻一直不敢欣樂大乘法。

為什麼說聲聞、緣覺眾的修道次第所行的也是菩薩法呢?佛說:【如是,如是!彼所行者是菩薩法。所以者何?五濁眾生心樂小法不求大乘,是故諸佛以方便力隨眾生性而為說法;以諸眾生多樂小法不堪大乘,如來以方便力觀其深心,令發道意入佛智慧。】(《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2)佛對阿難說:「如是!如是!聲聞、緣覺眾他們所行的道次第是菩薩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五濁惡世的眾生,心樂於解脫生死的小法,不求大乘法,因此諸佛以方便力隨著眾生的心性而為他們說法;由於諸多眾生多樂於解脫生死的小法而不能堪受大乘法,如來以佛慧方便力觀察他們深心的根性,開示佛法使他們能夠發起修道的心意入於佛的智慧中。」

我們現在來探討一下,以佛的智慧施設方便所說的二乘修道次第,為什麼說也是菩薩法呢?到底什麼是佛的智慧?在菩薩法與二乘解脫道的法中,要怎麼去理解二乘解脫法是方便說呢?以下就以最初的信行為例子,說明其中的層次差別,以瞭解佛慧方便的梗概。《法華經》中 世尊說,諸佛出現於世是為了對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所以首先要瞭解的是佛的知見,必須相信、接受佛的知見了,才有一步步次第轉進修學的可能性。菩薩法是直接從佛的知見信入的,菩薩信受無數諸佛所知的法是無色受想行識、無染無著的,信受如來一切法空,如來都不見法。諸佛所知的法既然是無色受想行識,那就一定是實相的境界,只有實相法才得以無色受想行識;而染汙與執著都是來自於與色受想行識相應所產生的,因此實相法沒有任何染汙與執著。

為何又說如來一切法空呢?因為有色受想行識,必然有三界中的我與我所,有三界中的我與我所必定會造作三界中的生死業,因此而在三界中生死不斷,這就是三界有。實相法沒有這些三界有,所以相對於三界有而以一切三界法皆空來說實相法;如來就是實相法的本體,就是如來藏心。這是如來藏心一切法空的一個面向。那另一個一切法空的面向,就是如來都不見法;對六塵諸法有見聞覺知,才能見聞領受、了知憶持、思考分別諸法,這樣的心才有法的存在,也就是六識心以及意根末那識。而實相心如來藏離見聞覺知,對六塵諸法不見、不領受、不了知、不憶持、不分別,同時也不分別自體為我,不分別自體所本來具足的無量功德法,不分別自體藉緣所變生的是哪一類別的法,不分別自體有真如性,不分別自體本來解脫等等;所以說,如來都不見法,因此而說如來一切法空。這樣的佛法知見,是菩薩所信入的。

所以菩薩憑藉著對佛知見的清淨信而修菩薩行,目標就是要悟入佛的所知所見,也就是悟入實相心如來藏,現前能夠觀察自己五蘊的實相如來藏心無我、人、眾生、壽命,沒有色受想行識五陰,沒有十二入、沒有十八界,法性本來空寂,真實而如如;轉依自心如來藏的真如性,不再執著於因為五陰而有的壽命以及人我的處所。菩薩雖然尚未證得解脫生死的涅槃解脫果,但是依清淨信實證涅槃妙心如來藏而勝解,獲得如是般若解脫,這是菩薩法最基礎的信行修學知見與實證。而這樣的菩薩法,卻不是聲聞、緣覺眾所直接修證的哦!實相法的法性本來空寂,藉緣變生的陰界入諸法同樣是空寂的法相,這個法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

因此,佛陀觀察娑婆眾生都在生死中貪著於五陰我,被五陰的無常、苦、空、無我所遷徙而不能自知,反而顛倒的執取五陰是我、是常、是樂,所以輪迴於生死苦中。被生死苦所惱亂者,不能堪受如來性淨涅槃、本來空寂的大乘法知見;世尊以佛的智慧施設了四聖諦、八正道,讓佛弟子得以如實知五陰無常、確實是苦;對五陰貪愛認取為我,即是苦聚集之本,那麼這個貪愛應當要斷除,必須如實證得不受後有的寂滅,滅除貪愛與後有的法道必須如實修學。

那我們先來解說一下四聖諦的法源,以不生的滅諦為例,此世五陰壞滅,後有五陰不再出生,那就沒有生死輪迴了,即是滅諦涅槃寂靜的境界;假如還有五陰中的一分意識存在,想要住於涅槃寂靜中,這就違反了滅諦的真義,因為意識屬於此世五陰之法,五陰壞滅必定函蓋意識在內,否則就不可說五陰壞滅了。也就是說,涅槃寂靜所說的是一切生滅、有為、無常的法都滅盡無餘了,才是四聖諦滅諦的真實義;而 佛陀說四聖諦是真實不虛的,那麼生滅無常的法都滅盡的涅槃寂靜,可能是斷滅空無嗎?到底以什麼法而可以說佛法的滅諦是真實不虛呢?是一般學術界或者六識論者所說的緣起性空嗎?而事實上,他們所說的僅屬於緣生性空,必須涉及到能夠藉緣生起諸法的那個實相,你才有緣起性空可得。

剛剛已經說過,佛的知見是無色受想行識,所以色受想行識諸法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壞而滅,生滅無常沒有自性,不能自在、不能常住,所顯現的是緣生性空,絕對不是佛的知見。因為緣生性空必須藉著五陰的生住異滅才能顯現出來,卻不可反過來說緣生性空無色受想行識;只能說緣生性空是 世尊運用佛的知見所施設四聖諦法的一分空義,讓眾生體悟五陰無常、苦、空、無我的現象,以便發起道心求證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繼而在信受三寶、諸佛所護念的前提之下,入於佛的智慧中。因此,滅諦——涅槃寂靜,所指的就是本來不生、沒有色受想行識,是諸法所從來的法身,真實如如都不見法,諸法空寂的如來藏心;當有情的五陰不再出生時,如來藏心自體不生不滅即是涅槃,涅槃的本際就是如來藏心體,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也說:「涅槃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如來。」

所以,假如不信受如來藏心體是涅槃本際,而想要以五陰的緣生性空作為真如空性、作為解脫的究竟處,連 世尊所方便施設的四聖諦都違背了,那更不是佛的知見了,因為對 佛陀的信不具足、不清淨的緣故。因此說,世尊施設的四聖諦,本質上的法源就是教化菩薩所宣說的佛的知見,諸法空寂、涅槃寂靜指的別無他法,唯獨本來不生不滅的實相心如來藏;所以二乘人所修的解脫道即是菩薩法的方便說,這是非常明確的。經中 佛也說了:【如來以如是方便度諸眾生到安隱處,無為無作離心數法,皆悉平等永滅苦樂,無有方所亦無住處,安隱寂靜無餘涅槃。】(《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2)如來以二乘解脫道為方便度脫諸眾生到達安隱之處,這個安隱處無為無作,遠離七識覺知心以及相應的心所法,聲聞、緣覺、菩薩都以這個安隱處而平等無差別;因為這個安隱處永滅苦樂,沒有方所、也沒有住處,安隱寂靜涅槃。

佛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這個無餘涅槃是安隱寂靜的,也只有本來無生的法才能夠不受任何因緣所遷移而安隱自在,也只有本來無相的法才得以性空而寂靜,也只有無色受想行識的法才得以無方所、無住處,因為你有五陰,必定不離方所與住處的緣故;也只有離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諸法,你才能說離心數法;也只有真實如如、無我無我所的法才得以無為無作。而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中,沒有任何一法有無生無相、離心數法、真實如如的屬性,連其中一項的百萬分之一都不可得。這個無餘涅槃安隱處,即是實相心如來藏,因為涅槃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如來的緣故,如來就是每一位有情的自心如來藏。

佛陀所說的聲聞、緣覺與菩薩,以安隱處而平等無差別,指的就是聲聞、緣覺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所證的解脫,是以實相心如來藏不再出生五陰,自體不生不滅為無餘涅槃;而這個無餘涅槃的本際如來藏心,無始劫來自體即是無色受想行識,無為無作、離心數法、無有方所、無有住處,安隱寂靜、不生不滅、自性清淨;這樣的涅槃,世親菩薩稱為性淨涅槃,玄奘菩薩稱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說,一切有情眾生尚未出離生死苦時,各個有情獨有的五陰實相如來藏心,皆具有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被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所遮障,顛倒地認取五陰為真實我與我所,因此而不能脫離生死苦惱。

那菩薩直接信受佛的知見,所悟入的就是實相心如來藏,轉依如來藏的真如法性,不再認取五陰為我與我所,五陰諸法皆是如來藏藉緣變生幻化,假名施設而有的,生死與涅槃皆是如來藏而無二無別;不再畏懼生死,不急求涅槃,如是獲得般若解脫。經由信受、實證而勝解,自心如來藏的性淨涅槃即是二乘聖者所證的無餘涅槃本際,如是而說與聲聞、緣覺所證平等無差別。雖然聲聞、緣覺樂小法,不能堪受大乘法,但是在《阿含經》中,就已經顯現了 世尊於佛的智慧無所吝惜的事實了,世尊觀察二乘學人的深心中,在生死中被五陰的無常、苦、空、無我所遷徙而不自知,因此以大乘菩薩法的四聖諦真義施設了方便,誘導他們發起道心入於佛的智慧中;雖然在教導中沒有直接解說五陰的實相,但是也把五陰的生滅無常,以及藉緣現起五陰的不生不滅法等中道的義理,毫無吝惜的宣說了。

佛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雜阿含經》卷12)這個甚深之處,就是藉緣現起五陰的法,加倍的甚深難見,因為這個法是一切能取與所取都遠離的,沒有三界中的任何貪愛存在,對於三界中的任何一法都沒有欲念,無色受想行識,本來不生不死;這樣的兩個法,所謂的有為、無為,有為的法這樣出生、安住、變異乃至壞滅,無為的法不生、無所住、不變異也沒有滅,這就是比丘諸行無常之苦滅了以後,能得涅槃的道理。

佛陀告訴比丘們能證涅槃的真實道理,是因為這個甚深的緣起,指的是能藉緣現起諸法者,而不是被藉緣現起的五陰諸法;因為被藉緣現起的法叫作緣生法,而緣生法永遠都不離能取與所取啊!永遠都與三界愛相應,對三界法有諸多的欲念,都是色受想行識中的法,一點也不寂滅,有生有滅不得解脫。所以此處所說的緣起甚深難見,指的就是實相心如來藏,對於一心求取解脫三界生死的比丘而言,他們只要信受、理解:滅盡諸行之苦不受後有的涅槃道理真實不虛,即可安住。所以,佛陀特地說明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有為之法不離生住異滅,生滅法滅了以後不是空無,而是獨存無為法,才可說是涅槃寂靜。而這個甚深難見,能藉緣現起一切有為法的是無為法,無為法必定本來不生、不會變異,無方所、無所住,這樣的無為法性不會消滅;所以比丘滅了生死諸行之苦以後,不受後有,是因為這個本來就在,不會變異、不會消滅的無為法而說涅槃,所以涅槃不是斷滅空無。

經由這一段經文,對於以定為解脫或者對於涅槃是否一無所有存在疑惑的比丘,都能夠解除疑惑而信受修學。因此,經中所說的甚深緣起,指的是難知、難證、難見的涅槃妙心如來藏;世尊在阿含時期以佛的智慧沒有吝惜的解說,一切所說都是以大乘菩薩法的實質為主軸,從來沒有對二乘聲聞阿羅漢有任何鄙視。藉由歷經 世尊三轉法輪說法的大迦葉,在《法華經》中的披露,一切人都應當信受大乘法確實是 佛陀所親自演說的。只要想一想,佛陀既然是以一佛乘分說三乘,怎麼可能不說大乘法呢?而大乘法即是 佛陀教化菩薩的聖教,即是菩薩所修學的法道,如何說可以僅以表面文字的研究就隨意的誹謗大乘非佛說呢?諸佛皆以菩薩法教化聲聞、緣覺等,因為諸佛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千萬不要輕易的誹謗大乘非佛說,有智慧的佛弟子應當全面性的信受《法華經》,以增長自己對三寶的善根。

我們今天就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