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三身瓔珞莊嚴(上)

第130集
由 正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目前導讀的主題,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法華經講義》為藍本,本單元進入〈信解品 第4〉。

我們接續上一集所說,依著 佛陀的善巧,施設法要教導的次第,如同餵養嬰兒一般,先提供容易消食、好接受的食品,再隨著成長的需求而加料提升,讓嬰兒穩定地茁壯成長。同樣的道理,大迦葉尊者這時候就以 世尊所說的譬喻用來比喻自己,講出這個大富長者與迷失的兒子之間所發生的事,比喻 世尊對自己等人所作的方便攝受奇特之事。這是說,善知識度人要有方便,學人長久以來習慣在染汙的環境——譬喻為糞堆的環境成長,就隨順著逐漸讓他先除汙垢;於是教導他們要先把心中深重的染汙貪瞋癡的心性,慢慢修除掉。

一定要有一段時間,讓學人鍛鍊功夫、修除不好的心性;當大家心性開始調柔,逐漸轉好以後,也就是除糞的事作好了,然後再開始修練參禪的功夫。同時也讓窮子知道家裡有許多寶物,這就是一邊鍛鍊功夫,一邊熏習正知正見。這名稱譬喻為除糞,就是要把心中長期的染汙法,深重的愚昧、瞋恚給清除掉,這就是來正覺同修會兩年半中要作的工作,這樣就符合大富長者的方便善巧,先將世間法中的爾虞我詐削減排除,心內的問題漸漸地少了,才能騰出空間容納佛法的智慧。換一個角度觀察,這也落實菩薩道六度波羅蜜的次第進修。

其實再從另一層面來說,也不是聲聞弟子的心量小,而是因為他們心中無貪;他們隨 佛修學,自從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心境都是住在可以出離三界的作意下,隨時預備入無餘涅槃。他們這樣認為:「我就隨從菩薩們,在佛陀座下聽法吧!我就不一定再要證得什麼了。」這是阿羅漢們共同的心境。這件事實也正好可以證明,只有在佛法裡,才有真正的解脫智慧與功德受用。

可是在佛教還沒有出現之前,佛陀來人間示現,雖然目標是要指導成佛之道,卻必須要先度弟子們成為阿羅漢,讓弟子們可以去作比較:佛陀教導我們所證的,確實不是一切外道所能,也不是諸天天主所能。這樣他們對 佛陀有具足的大信,然後再來慢慢教育他們,改變他們的心量。那麼,當他們證得大阿羅漢解脫果以後,又經過般若期以及唯識期,這樣三十幾年的說法,阿羅漢們的心態、心量也就漸漸地被轉變;心中想著:「菩薩能夠跟佛陀對談那麼深妙的法,而我們現在也聽聞到、接觸到了,但是佛陀並不是對我們演說大乘妙法,好像沒有準備教給我們。」當阿羅漢們最後生起這個心念的時候,佛陀當然會知道,這時 佛陀就鼓勵他們,也要來承接一切的法寶。而這種鼓勵,就是到《法華經》的時候才會作一個總結,也就是大富長者把帳冊跟實物一一陳列出來,預備要點交;這就是《法華經》裡面〈授記品〉所要作的事,所以後面跟著還會再一一點名授記。

或許也有人會質疑,若已經跟隨善知識,也在精進修行了,還談到需要除糞,有這麼重要嗎?需要花幾十年的長時間先除糞?讓我們針對除糞這個譬喻,汰除內心惡種子這部分,再分享另一則 佛陀的教典故事。於《菩薩瓔珞經》記載:有一次 佛陀正要宣講如來三身法寶的「法身瓔珞」,對菩薩們成就佛道的修行功德與福德的重要性。當時現場座中,有五千位菩薩立即起座,頭面禮足頂禮 佛陀,遶佛三匝便退席而去,不聽開示。尊者大目犍連眼見這種現象,認為聽聞 佛陀將要開示的如來三身法寶,是何等珍貴的宗旨,而這五千位正士不肯受持而退席,事出必有因。便立即向 世尊請示緣由,求 佛開示。世尊告訴大目犍連尊者:這五千位正士,從過去像恆河沙佛那麼久遠以來,也都有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制心一處、智慧等六度,以及各種善巧方便;可是他們的心中,每當生起有莫名悔過的心念之時,便會退轉於如來處。他們未來世還需要經歷數不盡的辛勤與苦難,縱使有千佛過去,還是不能得度。這五千位正士,領頭的人名為勇智,雖然是修菩薩摩訶薩的身口意行,想要未來成佛終不可得。

讓我們先恭讀《菩薩瓔珞經》的內容,同時略加解說其中微妙佛法義理的關聯。【便起想著有悔過心,於如來所便有退轉,……雖修菩薩摩訶薩行,欲求成佛終不可得。】(《菩薩瓔珞經》卷11)佛陀講述過往的因緣故事:這位勇智菩薩久遠劫以前,在 光明佛時作獅子王,每當這獅子王出聲大吼,飛禽走獸都會嚇倒或者昏迷,便成為獅子王的美食。有一回,獅子捕獲一隻象王,殺而食之後,結果被一片大象骨卡在喉嚨,上下不得。剛好有隻小木雀在附近找蟲子覓食,獅子求助於小木雀說:「幫我把這卡住的骨頭拔出來,日後我若有食物,應當會分給你,當作報恩。」

於是小木雀就飛進獅子口中,使盡全力,終於把卡住的象骨拉扯出來。完成這件事之後,每次當獅子王殺群獸、吃大餐之時,小木雀跟在旁邊等著,多少可以吃點剩下的報恩食物;然而,獅子完全視若無睹,沒有回報的意思。小木雀開口乞食,獅子還對小木雀說,我是獅子王,本性就是要殺食眾生,吃大家的血肉,你有沒有搞清楚狀況!你這不自量力的東西,當初能夠讓你活著離開我的獅子口,給你這樣的恩德,你還要多囉嗦什麼?

【汝既不自量,脫吾牙齒難,還得出吾口,此恩何可忘?】(《菩薩瓔珞經》卷11)小木雀對獅子王忘恩負義,不信守諾言的心態,非常憤怒,下定決心要報復。趁著有一次,獅子王飽食之後正在休息,小木雀飛到獅子額頭上,費盡全力,啄壞獅子的一隻眼。獅子痛醒,左右環顧,只見到小木雀棲息在樹上,獅子王問小木雀:「你作啥弄壞我的眼睛?」那隻小木雀回報說:「你如此忘恩負義,縱使有獸中之王的美名,你的心性行誼,根本不配你的外型以及美名!」接著 佛陀告訴大目犍連尊者,當時那位忘恩的獅子王,就是現在的勇智菩薩;而那隻小木雀,就是你大目犍連啊!這五千位正士等人,從很久以來都是在造作誹謗佛法之業,不信受 佛陀開示如來三身的法要,由於這樣的緣故,未來還得要再承受經歷地獄的苦難,縱使千佛過去還不能得度。

讓我們恭讀《菩薩瓔珞經》:【此正士等,自從是來恒行誹謗,不信如來三身之要,方當經歷地獄之難。】(《菩薩瓔珞經》卷11)佛陀這幾句開示含意很深遠。讓我們來探討,為何不信受 佛陀所開示如來三身的法要以及其瓔珞莊嚴,造作誹謗正法之業的果報,是久劫修行無法得度呢?這與人人都本自具足的如來藏,以及祂所含藏的種子有關。

佛法宗旨是探討生命的本源,而 世尊已經獲得圓滿究竟覺悟者的智慧,祂開示生命的源起,萬法出生之身——法身,是有情本自具足的寶藏識——如來藏。如來三身,是指佛法身、佛莊嚴報身、佛應化身。以法身為根本,依理而言,莊嚴報身佛是由法身所化現。依事而言,法身無形無相,猶如虛空,一切有情皆不能見,所以法身不說法。佛陀若要說法利樂有情,必須依著莊嚴報身或者應身化身,眾生得能見佛,才能為眾生說種種勝妙之法。這是何等殊勝的教示,依著 佛陀的大慈大悲的誓願力,讓佛弟子能夠隨學修行;然而,卻有不信受 世尊教導的弟子眾,由於自心所顯現煩惱的相分與見分,從無始以來相續流注現行,恆而不斷絕。因於如來藏識的恆存、真實、如如地呈現萬法,我們的意識心想令這種惡種子,自心不現行、不流注,都不可能。於是一世一世重複熏習懷疑,不信如來藏,不感恩 佛陀法教,以至於誹謗的煩惱種子終不斷絕。

現在,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經文中有說,為什麼他們心中,若產生流注悔過之心的時候,便會於如來所起退轉而離開?這也是因為如來藏的功德顯現。這五千位正士,從過去像恆河沙佛那麼久遠以來,也都有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制心一處、智慧等等法門,所以他們也修學過持戒,當然也聽聞 佛陀宣說懺悔的功德;然而,他們從無數阿僧祇劫以來,不但沒有感恩 佛陀的教導,卻恆時喜歡誹謗、毀辱正法,違犯法戒,也就是違犯法毘奈耶,這是三界中最嚴峻的過失!惡種子若沒有經由懺悔從根剷除,如來藏識畢竟無法生起善根,也得不到未來成就如來時的圓滿三法身;於菩薩道上,缺少清淨、瓔珞功德的滋潤,連少分都沒有,就會不斷受塵垢縛著,顛倒於生死流中,究竟無法斷盡生死根,也無法顯發如來寶藏識的勝妙功德。所以說,佛子們千萬莫違犯法戒——莫違犯法毘奈耶,否定如來藏,否定正法,成就一闡提無法彌補的惡業;這是諸佛、菩薩們慈悲,再三提出來警示的法要,務請菩薩們切記、切記!

我們說明到此,下一集再繼續和大家分享。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康、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點擊數: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