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乘窮子成為佛子之信解

第125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今天這個單元要為大家來探討「二乘窮子成為佛子之信解」。

依據《法華經》的記載,釋迦佛往昔教導舍利弗的是發大願心求取佛道,但是舍利弗都忘了,得了解脫道阿羅漢果就自以為已經得到真實佛法的滅度;所以 釋迦佛告訴舍利弗,未來世再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具足菩薩所行之道以後將會成佛等等,就為舍利弗授記成佛。為了讓舍利弗等大阿羅漢更加明瞭世尊如何以種種因緣與譬喻演說一佛乘佛法的本質,釋迦佛說了一個譬喻:有位大富長者以三車珍玩之物,誘引諸子出離火宅,而長者最後所給的都是七寶大車。以這個譬喻讓大阿羅漢們瞭解:如來為了教化娑婆眾生出離三界火宅,以智慧方便力為眾生說三乘,實際上是以一佛乘而分別說三乘。因為 如來知道眾生在不能免除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又受著三界火宅所燒的情況下,是不能理解佛之知見與智慧的;如果捨於方便不顧一切,以大神力及智慧力為眾生讚歎如來知見、十力、四無所畏等諸佛法藏,眾生恐怕不能以這樣的所聞而得度。

因此在《法華經》〈信解品〉中,須菩提、大迦葉、大迦旃延、大目犍連,聽聞到 佛陀說一佛乘的道理,並且看到 佛陀為舍利弗授記成佛了,就發起了希有之心而歡喜踴躍,對著 佛陀說:他們已經年邁了,自己認為已經得涅槃解脫,不再進求無上佛道;雖然在 世尊的座下聽聞了菩薩法,身體疲倦懈怠的緣故,只是念著涅槃解脫的空、無相、無作,對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生不起喜樂之心。可是聽聞了 世尊授記聲聞阿羅漢成佛的事情,原來他們也有分,無量的珍寶不求自得,深深地慶幸能獲得自己都不敢有非分之想的大善利。

為了表達他們聽聞到希有難得之法,得未曾有,想到他們也可以作佛,心中歡喜的程度難以言喻;於是就有了大迦葉在 佛前、諸菩薩前述說了這個譬喻,說有一個大富長者唯有一個孩子,隨著乳母出去遊玩,但是在大眾中迷失了,不知道回家的路。在大富長者即將臨終前,迷失的孩子一路上以乞求為生來到了本來所住的家門,卻不知道那就是他父親的屋宅。大富長者認得他就是早年迷失的孩子,給了他很多財物,並且讓那窮子不要再四處去了,就留下來當他的兒子;但是那窮子不願意,寧願去作除糞或者牧牛、耕田等事。於是大富長者就隨窮子的意思,讓他在家裡除糞。窮子住下來以後,隔了一段時日,看見長者過著五欲自娛的日子,心中生起了嚮往要成為長者兒子的意願了,也樂於接受長者所賜的財寶了。所以這個譬喻告訴諸菩薩,就像長者方便誘引意志下劣的窮子,先讓他除糞,然後再給予財寶。同樣道理,對於不樂於一乘的人,就為他們說三乘,這就是 如來的善巧方便,因為所有修學解脫道的聲聞阿羅漢都是 如來的兒子——就像那位除糞的窮子一樣,如今都已經知道自己確實得到了大財寶。

如來的兒子必定能夠繼承 如來成佛的法寶,得到 佛陀授記成佛,對阿羅漢來說,就好像無量的珍寶不求自得一樣。因此大迦葉帶頭以自己是那個迷失的窮子的處境,述說著聲聞阿羅漢如同自幼捨離父親的窮子,長大以後更加窮困,奔走於四方求取衣食,輾轉就來到大富長者的大宅舍,卻不認得大富長者就是自己的父親;但是大富長者認得窮子就是走失多年的孩子,長者知道自己的豪貴家宅與身分,在志意下劣的孩子眼中,是感到恐懼、感到恐怖與畏懼的。因此,長者為了誘引他的孩子願意進入他的宅舍中工作,以便相處,就悄悄地找了兩位形色憔悴、沒有威德的家僕去找那位窮子,說要以兩倍的價金僱他來除糞,他們兩位將會與他一起共同作除糞的工作。

窮子接受了這個除糞所給的價金,進入長者的宅舍開始工作。長者從窗戶遠遠地望著窮子,看到他身子消瘦憔悴,滿身的糞土堆積著汙穢不淨;長者就脫下了他身上所掛的瓔珞寶物等裝飾,以及細軟的外衣,換上了粗弊垢膩的衣服,並且用塵土把身體弄髒,右手拿著除糞的工具,就像工頭領導一樣去接近除糞的人,也就能夠接近他的孩子了。與窮子有所接觸之後,就告訴窮子:「你要常常在這裡工作,不要去其他地方了。」會再增加他的工資,生活所需的物品都會提供給他。長者還對窮子說:自己就像他的父親一樣地會照顧他,不要再感到憂慮。自己年紀大了,看著他工作的時候,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會欺瞞、懈怠,也沒有瞋恨怨言,從今以後,會像所生的孩子一樣對待他。於是給窮子一個名字叫作「兒」,也就是直接叫他為兒了。當時這個窮子雖然很高興能值遇這樣的老者,把自己當兒子看待,但他仍然認為自己僅是從外面來的客作賤人,所以在二十年之中常常作著除糞的工作。

歷經二十年以後,長者與窮子都體悟到相互之間的信任了,窮子進出長者的屋宅也都沒有感到任何為難之處;即使是這樣,窮子所安住的還是他本來的處所。長者化身為大宅舍中的工頭角色,穿著沾滿塵土的粗布衣,從事與窮子同樣事項的工作,巧設方便,布施了讓窮子不會感到畏懼的除糞工資與環境,說了諸多讓窮子不會覺得違逆,以及落差太大不協調的愛語。長者讓窮子生活上有依靠,沒有憂慮,拔除其四處奔波孤苦無依之苦,這是長者對窮子的慈悲利行。就這樣,長者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取了窮子,以成熟他對長者以及居住於大宅舍之信;但是窮子卻未曾想自己真的就是長者的兒子,就這樣歷經了二十年。

大迦葉繼續說到,長者年老了也有疾病在身,自己知道日子不多,不久就會死的。長者就告訴窮子,家裡的金銀珍寶在倉庫裡面已經放滿,其中有多少應該收取進來或者應該要給別人的,他已經全部知道了,要他體會一下,他與長者兩人其實是沒有什麼差異的,要求他在寶藏上特別用心,不要有所漏失或者忘記。窮子當時聽了以後,雖然接受了長者的教敕,參與瞭解所有金銀珍寶等財物以及所有寶物庫藏,並且經手寶藏的進出;卻連多吃一餐的財物都沒有生起念頭想要拿來用,仍然停留在他本來就是貧窮人的處境,還不能捨離下劣的心量。

窮子這樣經手寶藏進出一段時日以後,長者父親知道兒子的心意已經漸漸開通,比較自在於金銀珍寶充滿的環境了,知道兒子心裡面已經成就了大志向,也鄙視先前下劣的心志了。所以,長者在臨終之前,命令他的兒子去知會所有的親族、國王、大臣、貴族和居士們,邀請他們都來到大富長者家中;長者就當眾宣布說,窮子其實就是他親生的兒子,自小走失了五十多年,並且說出了他與兒子本來的姓名,所有的財物都歸兒子所有。當時窮子聽到了長者父親所說的話,非常歡喜,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得到這些寶藏,心裡想著:自己本來無心有所求,現在寶藏卻自然來到自己手裡。

大迦葉在 佛前、諸菩薩前述說了這個譬喻,正是他自己這一世在 佛陀座下聽經聞法、證解脫果,乃至實證般若以後,聽聞大乘諸經的心路歷程。說他自己猶如迷失的窮子,心生歡喜,得未曾有,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所呈現的正是對佛菩提道深深地生起信解了,這個過程真的不容易。在《大寶積經》中,大迦葉曾經問 佛陀:「若諸眾生求於佛法時,信力等善根力都無所畏懼的,應攝受何法而修行?應攝受何法以增長成熟佛菩提道?應攝受何法取諸功德,增長證入無上正等正覺得不退轉呢?」佛陀就對大迦葉說:「應當修學離一切三界心,順菩提行;離一切相心,順菩薩行。」(《大寶積經》卷2)佛陀所說的這個離一切三界心、離一切相心的,就是能藉眾緣變生幻化一切法,而自體空性的緣故,於一切法悉無所有的如來藏心。

菩薩在信根、信力堅固無所畏懼的情況下,要增長成熟佛菩提道,必定能夠在善知識座下聽聞熏習之後,實證佛菩提的理體自心如來藏,依止如來藏能變生一切法而於一切法無所有;如是本自無所求、無所得而圓滿成就諸法的清淨真如自性,即是佛菩提所依的清淨自性。如來藏心離一切三界有,轉依如來藏真如行而攝取諸功德,即是順菩提行;如來藏離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轉依如來藏無相行而利樂有情,即是順菩薩行;能夠這樣順菩提行、順菩薩行,必定於佛菩提道得不退轉。

然而,大迦葉卻向 世尊稟白說:【世尊!我已究竟無復志求,於此法中,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是中極為知足,終不能成一切智智。世尊!無上菩提是希有事,於我聲聞難為證得。】大迦葉說:「世尊!我已究竟不再有任何心志有所求了,對於世尊所說的這個菩提行、菩薩行的佛菩提法道中,退於無上正等正覺的求證了。我於佛陀所說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法中所證的解脫果極為知足;捨報以後入無餘涅槃,終究不能成就一切智智。世尊!無上菩提佛果是希有難得的事情,像我這樣的聲聞人是很難證得的。」

大迦葉所說的這一段話,不就是他在《法華經》中所說的迷失窮子的心境嗎?他雖然早在阿含時期證得出離生老病死的解脫果,也在 世尊宣講般若時證得涅槃妙心如來藏,被奉為禪宗傳付 世尊法藏的初祖,同時在 世尊座下聽聞了方廣唯識等大乘經;然而,大迦葉卻仍然以聲聞阿羅漢為他的本處,以這樣的下劣之心領解了知 佛陀所說無上佛菩提道的諸多金銀珍寶——這些寶藏有多少種類、多少功用,各各珍寶儲存在何處等等;也就是他不認為自己可以像 佛、像菩薩一樣成就佛菩提果。

所以大迦葉運用了大富長者對待窮子的譬喻,窮子卻始終不認為自己真的就是長者的兒子,可以繼承擁有長者所有的庫藏寶物。這個譬喻,事實上也是大迦葉在歷經 佛陀宣講大乘經的過程,佛陀不斷地宣揚菩薩法以及菩薩以真實中道正觀諸法,修學諸多無漏有為法,不畏懼生死、在生死中自利利他成就佛法。佛陀以佛菩提道上應具有的無漏有為法智慧,比較聲聞與菩薩,說一切聲聞的有為智慧,如小芥子孔洞的虛空;菩薩的有為智慧,如十方虛空無量無邊。佛陀告訴大迦葉:【如是迦葉!我聲聞眾亦復如是,雖為同證以法性生,不名如來真實佛子。……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福德智慧,往來生死隨其力勢利益眾生,是名如來真實佛子。」】(《大寶積經》卷112)佛說:「就是這樣,迦葉!我法中的聲聞眾雖然同樣證空法,而由空性法性出生的法子,但是不能叫作如來的真實佛子。……初發心的菩薩雖然尚未具足福德與智慧,不畏懼生死苦,世世常行菩薩道,隨著佛菩提道所修的福德與智慧等善根的力勢利益眾生,這才是如來的真實佛子。」

聲聞眾所證的蘊處界無常、苦空、無我,屬於佛法空性無所有的人我空一小部分,而這僅僅是般若空性在現象界所顯示的一小部分;聲聞阿羅漢所修所證的,是把蘊處界諸法的生滅因緣滅除,並沒有親證出生蘊處界的般若空性理體如來藏心;所以,對於如來藏本來具足蘊處界諸法功能性的無漏有為智慧,僅止於聽聞的層次,因此 佛陀說就像小芥子孔洞的虛空那麼微小。菩薩所證的是蘊處界的本源,本來無生而能生萬法的般若空性如來藏心,含藏諸法種子功能;萬法的本源如來藏心,隨順眾緣幻化,現起諸法而人無我、法無我,即是真如空性。親證如來藏心的菩薩,能夠依止般若實相真如空性的智慧,次第證得現觀蘊處界諸法,如幻、如陽燄、如夢、如鏡像、如光影等等大乘人無我無生忍,乃至法無我無生法忍;現觀如來藏心體即是聲聞阿羅漢捨報入無餘涅槃的本際,因此 佛陀說菩薩的有為智慧如十方虛空無量無邊。

佛陀座下已經證得解脫果的聲聞眾,雖然同樣聽聞般若、方廣唯識等大乘經典,乃至被 佛陀幫助證入般若實相了,卻還是安住於無人無我、寂滅寂靜、不受後有的涅槃解脫境界,沒有領解到自己要繼續往來生死利益眾生當菩薩;所以 佛陀說這樣的聲聞眾,雖然也是從空性法出生的法子,卻不能說他是如來的真實佛子,自己不能紹繼佛位成佛,也不能荷擔繼承如來家業的緣故。發無上菩提心的三賢位菩薩,在六住位熏習般若波羅蜜,受到佛菩薩的護念證得般若正觀,也就是親證如來藏心的所在,發起般若實相智慧,轉依不退進入七住位,福德與智慧僅在遠波羅蜜多的階段;雖然智慧力還不足以降伏煩惱,但是發廣大菩提心與大悲心的緣故,以自心如來藏無生、無所得為方便,不畏懼生死之苦,世世常行菩薩道、增廣正法利益眾生,佛陀說這才是如來的真實佛子。

大迦葉經歷過 佛陀宣說大乘經時,針對聲聞眾與菩薩眾在所證所安住的境界,以及有為智慧方面的這些校量,深切地認為自己沒有那個堪能求證無上佛菩提果,解脫果的無餘涅槃已經是他最究竟的成就了。所以,大迦葉在《法華經》中所說的窮子無量珍寶不求自得的譬喻,真的是把他曾經安住於聲聞下劣之心的心境表露無遺。大迦葉對 佛陀的信是具足的,對 佛陀所說的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是非常信受、非常恭敬的,猶如窮子接受大富長者所施設的四攝法;但是對於自身也能作佛的信不具足,而不能勝解佛菩提道。

雖然如此,阿羅漢卻是非常尊敬菩薩的。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曾經說了一個例子,有位六神通的阿羅漢帶了一位沙彌弟子外出,沙彌揹負著衣缽邊走邊思惟著:【「我當以何乘入涅槃?」即發心:「佛為世尊,最上最妙,我當以佛乘入涅槃。」】阿羅漢師父知道了沙彌的念頭,趕緊把衣缽拿過來揹,並且把沙彌推到他前面走。過一會兒沙彌又思惟著:「佛道甚難,要久住生死,受無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阿羅漢師父知道了,又把衣缽拿給沙彌揹,並且叫他走在後頭。就這樣重複了三次,沙彌懷著疑問問師父,為何一下子叫他走在前,一會兒又叫他走在後?阿羅漢師父說:【「汝初念發心作佛,是心貴重,則住我師道中。如是人,諸辟支佛尚應供養,何況阿羅漢!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還悔,欲取小乘,而未便得,汝去我懸遠,是故令汝在後。」】(《大智度論》卷78)原來是菩薩一發心已勝阿羅漢了,更何況成就佛道!可見菩薩往來生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悲心願,是如何的不可思議!

好,今天我們就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189